回到臨沂老家,繼續妳的訪古之旅。
臨猗縣城北林峰社區旁的寧居寺,清康熙《益縣誌》中記載:“寧居寺,壹座古寺,不知是哪代人所建。據記載,隋唐時期,禪宗有數百種,有壹位高僧譚艷在東廂房裏設了講堂。天變大雲,接下來的壹周造成的。宋寧賜壽額,眾僧悟主意,樓臺飛升,宮殿數百,僧數千。元豐修,袁誌被大和尚湖西修,改名仁壽。”明洪武初,加入洪福、千佛、光復、壽生、聖幹、慈氏、寶泉七寺。清代占地20余畝,亭臺樓閣眾多,建築宏偉。這真是著名的易家廟。寺內佛塔為七方形,亭式磚塔。塔的中下層是中空的,有磚砌的臺階,可以攀爬。從出土的石函銘文來看,建於北宋賈元年(1056)十月八日。
來到臨猗縣城北峨眉山南坡的寧聚吉,寺裏的老婆婆說,十幾年前她剛來的時候,這裏還沒有壹片瓦礫。現在的大廳建於1997。沒有古寺可去,就錄了下來。
寺內有壹口大鐘,住持釋正空是制作人。釋正空,據說是吉林人,於65438年至0997年抵達臨沂,現任寧菊寺方丈。
臨猗城北的張存升庵寺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在村委會的院子裏。進村後,看到村子幹凈整潔。
六角七層磚塔,11米高。壹樓正門,塔身中空2.5米。以上樓層均為實心,建於宋代。村民說七樓被雷擊壞了,經常有磚頭掉下來。為了避免危險,上面的磚都被拆掉了。看著小尖塔,很多磚都被搬走了。塔旁邊的舞臺建於1951。
舞臺後面是壹個池塘。在夏天的夜晚,周浦梆子和青蛙鳴響,這可能是村子裏最悠閑的享受。
我壹直在想,小時候每個村子都有兩三個池塘。我在農業大寨的時候,壹般叫“大寨塘”,用來喝牲畜,洗衣服,抗旱。後來隨著功能的喪失,池塘基本被廢棄或填平。這些分散在各個村莊的水塘加在壹起,水域面積相當可觀,絕對是影響當地氣候水文的有利因素。
去北京衛莊看關帝廟和文昌閣,關帝廟感覺不起眼,旁邊的門引起了我的註意。
村民們說,綠門原是民國西北名商王萬年的宅院,有五間廳堂,至今仍有部分遺存。王萬年主要經營棉花生意,他的“黎姿”店鋪遍布西北。當時王家從韋莊到蘭州,壹路上都是自己做生意過日子。臨沂魏莊毗鄰萬榮燕京。衛莊王千年名聲不亞於顏景李氏家族。當地流傳著“金延璟和尹味莊”的說法。
其中有古老的四合院,兩層小樓,融合了西方建築風格,徽派建築騎墻,是民國特色。
註意墻面的轉角處,將下方的棱角擦掉,方便通行,防止轉角受損。古代人在設計上壹絲不茍,獨具匠心。我在新疆看到的門角有木邊保護,同樣的考慮。
這是另壹個古老的家園。據說民國時,李和王結婚,迎親隊伍的“領頭人”已經進了李家,而“龍尾”還沒有離開八十裏外的王家。這壹幕顯而易見。
還有壹個院子。院子裏的五間上房(北房)都是老房子,雕刻精美,最值錢。不幸的是,家庭成員都在地上,門是鎖著的。綠門外的池塘邊有壹些大柳樹。真的有些年頭了。
這是村旁的文昌閣,建於清末。磚木結構,有壹定程度損壞,壹般可以接受,挺高的。
臨沂三官姚莊東範碑樓,位於村中,保存完好,是臨沂現存最高等級的碑樓。臺灣的基因是地上養,地下埋,不然更高。
碑文:“湘陰引客國學生皇帝範公德碑。”碑的主人範是皇帝的房間。
陳矛墓位於臨猗縣李卓工貿區霍村陳平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矛(534-594),生於北魏雍熙三年,出生於毛焰壹個彜族家庭,家境貧寒,為人耿直恭敬,受到國家的尊重。北周隋朝時,隋文帝為隋公時,引為輔佐,為人和善恭敬。黃門侍郎、行軍元帥蘭司馬、府長石、太傅卿、按察使黃門侍郎、尚開府義通三司、涼州刺史等。14年,隋開帝葬於故鄉。
墓地原本很大,有陳矛的墓和陳矛的紀念碑。這座墳墓朝南。原本高4米,周長約10米。現在它不再是壹個土堆了。陳矛碑立於墓南,高1.95米,寬0.75米,篆書號為“大隋涼州使陳公碑”。
紀念碑後面的土塔是陳矛的墓,不再是土堆了。
著名的歷史古跡“陳矛紀念碑”歷經1400多年,字跡難辨。1979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壹批國家書法藝術古跡。
回老家後,沒怎麽停留。去臨晉看了文廟和縣政府,就在臨晉街上。文廟只剩下大成殿,是清朝遺跡,省級文物。正殿前,有千年唐白。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大廳裏經常放視頻,大多是武打片,我也去看過。
斜山山頂玻璃屋頂,堂前石欄桿環繞,堂內五間寬,三間深,自上而下透露著歲月侵蝕後的斑駁甚至頹廢。但在陽光下,玻璃屋頂固執地顯示出它的高貴與氣派。
古代建築玻璃是從漢代燃燒隨葬品的建築造型演變而來,北魏用於建築。隋唐時期,琉璃瓦用於豪華建築,但僅用於檐脊,稱為切邊琉璃瓦。宋代,琉璃瓦廣泛應用於元代的寺廟、宮殿等建築。明清時期是古代琉璃瓦發展的鼎盛時期。宮殿、皇城、寺廟、園林、墓葬、寺廟都使用琉璃瓦作為建築裝飾,逐漸形成了以山西為首的民窯、以北京為首的官窯、以山東淄博為首的北方派和以廣東福建為首的南方派四大派別。山西民窯的特點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艷,不受建築法規的限制,但由於其燒制的土質,釉面容易脫落。梁思成先生說:“中國人對屋頂的態度不僅不加掩飾,而且特別標榜,驕傲而直率地把它托起,使它成為最宏偉、最引人註目的建築之壹。琉璃瓦的應用已經成為中國建築的特色之壹。”
文廟西面是臨晉縣衙,位於原臨晉城西北。始建於大德(1279 ~ 1307),歷經明清、民國時期修繕。現存的主體建築大堂為元代原有結構,是省內目前保存的三大元代大堂建築之壹,另外兩座分別為霍州州司大堂和江州大堂。臨晉縣衙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晉縣衙作為重大修復工程,正在規劃改造中,不對外開放。我翻過縣衙後面的臨津古鎮圍墻,進去了。
從這個縫隙進來,後來居然有兩個女學生翻墻進來了。
大堂,元代遺跡,單檐懸於山頂,正面是壹整根圓木。整個建築氣勢磅礴,莊嚴肅穆。
縣衙大門、儀門已重修。按照規定的布局,“沈明亭”應建在衙門大門西側,是張貼標語牌、申明教育、刑事告示、民事調解的場所。儀門是“禮儀門”,只有縣長上任、迎賓、重大活動時才開啟。兩邊角門,東邊叫“人門”,西邊叫“鬼門”。壹般人進出東,只能走“鬼門關”審問犯人,押送死囚。儀門外對聯寫著:“門外四時風雨,案頭三尺熱霜”,而儀門內對聯寫著:“百年煙雲近在咫尺,壹部滄桑”。
大堂裏,中間的屏風上壹般畫著壹幅山川旭日圖。山挺立,水清日明,意為“清廉”,屏風上有匾“鏡高懸”。屏幕前搭建平臺,搭建亭子。亭頂繪有三十六只晨鶴,象征皇權統壹,四海壹家。臺上放著壹個箱子,裏面有文房四寶、簽字桶、小木槌、公章等。大堂兩側擺放著“避”“噤聲”十八種武器,刑具和打鬥、夾棍、板凳等禮儀儀式羅列其中。還是空的。
中間充填室(柱間鬥拱)為斜拱,巨大。
這是大廳的屏風和後門。
這是大廳後面的第二個大廳,建於清朝。第二個大廳是官員討論事務和接待訪客的地方。
臨猗縣七等鎮範橋屯張訓安德行碑,建於清道光21年(1841),青石仿木而成。紀念碑被損壞了,但它仍然是無害的。看看這些石頭構件和雕刻師。他們絕對是優秀的。
題詞:“贈吳七尾營前宗太學生張功德碑”。吳略騎尉是正六品吳三的官名,應乾宗是正六品的武官。題詞由刑部尚書鐘賢博士、翰林院編審錢壹偉、三等心博士喬錦芳撰寫。喬金芳(1804 ~?),字農心,字春高,絳縣橫水鎮人,清道光(1835)15年在b探花
在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宮廷考試被錄取的人被稱為進士。宮考的錄取分三等:壹等三生(狀元壹名,二等二名,探花三名)及“進士紀”稱號;若幹二甲,賜名“進士出身”;數前三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下壹站,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廟上鄉城西村的王卓墓。魏晉時期河東太守遷居,封為侯。王卓墓已毀,僅存唐代墓誌碑,為唐代刺史後裔王彥於貞元十七年(801)十月二十四日所立。碑首為化州刺史袁子所書(《舊唐書》稱之為“雅古法”),碑文為“追墓碑之樹,太原太子,十八代司空河東太守”,唐代書法家兼大理判官,魏宗樞丹,王彥本人。碑文敘述了從金到唐的氏族變遷的概貌。碑高4.73米,碑高3.43米。
王允,王拙的兒子,史都華的官員,史都華是歷史上著名的董卓國王。但蔡邕因為在董卓被殺後聽到壹聲嘆息而被王允囚禁,後來死在獄中。《高僧續傳》雲:俗名王雍,又名王丹子(今臨猗縣丹子村人),後漢易氏侯之後。丹子村以譚艷禪師命名,我有文章譚艷禪師:/p/7dfd1e20dfe3。
這個文物保護碑的位置應該是當年墓的位置,墓碑離它有200多米,可以想象當年神道的長度和墓區的規模。
多說兩句,唐代書法家宗偉比顏真卿晚壹點,只差二三十年。葉在對魏宗淑雲的評價是:“顏的筆法同時存在兩個流派,即魏和。《金石錄》有兩部縱書,壹部是鹽池靈慶公祠碑,壹部是同州刺史崔碑...如今僅存鹽池碑,其余皆不傳世。且縱書別有“追樹而立晉公碑”...魏的《縱書》用攪馬蹬的方法,蛟而醇厚,而得到的筋骨……”
宗偉傳世的古跡只有兩個:《王卓碑》和《鹽池靈慶寺頌》。《鹽池靈慶公廟頌》成書於唐貞元十三年(797)。碑文記載了唐朝主持修復河東鹽池並賜名祭神的盛況。現藏運城博物館。
城西村的人民戲臺,建於1967,是文革時期的典型戲臺,至今還保留著鮮明的特色。已被列為文物,被認為是年輕文物。舞臺與觀眾席相連,舞臺還有壹個額外的功能就是講臺。戲臺以前是村廟的舊址,去的時候是壹年壹度的廟會。
觀眾席廢棄多年,舞臺與觀眾席分離?。當年,舞臺上方的轉向成為了大會的主席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雙塔,是縣城雙塔北路以東的方形七層磚塔,東西排列,相距約80米。原來廟道寺塔,這個廟不存在了,但是雙塔還在。這些年,在雙塔學校,現在的學校已經搬走了。兩座塔之間有壹個房間和壹堵墻,已經被隔開,著名的“雙塔之影”無法再現。?西塔就在這個雙塔文物管理所裏。
西塔呈方形,建於唐宋,七層,高約30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時,塔閘被毀。塔的壹樓有臺階和柱子,可以上樓梯到二樓。第二層是中空的,直通塔頂。
這是東塔,垃圾遍地,環境惡劣。
東塔也是七層,正方形,底部空心,上面實心,高約40米。
東塔在壹個三面都是懸崖的平臺上。
在農歷3月16日和7月16日的早晨,正月14日和9月14日或15日的晚上,太陽和月亮分別從東、西照到雙塔上,使兩塔的倒影交融在壹起,形成“日光和月光同時照耀,東塔和西塔的影子相交”的奇觀,這就是傳說中的“雙塔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