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江蘇揚州市郊區,壹位農婦在挖土鋪路時,發現壹枚印章,隨即上交給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專家鑒定後,當時整個文物考古界不禁欣喜萬分。原來,前些年,省博物館組織的考古隊在對揚州市郊的壹座漢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從出土的文物和文獻記載來看,基本上能斷定是東漢劉秀第九子廣陵思王劉荊的墓葬。 廣陵王璽背面:王侯印璽常式龜鈕 但遺憾的是,標誌其身份的最重要物證印璽,壹直沒有被發現!如今,兩千年前的金印重見天日,也引出了關於金印主人廣陵王劉荊的壹段奇葩歷史。 廣陵王璽正面:陰文篆刻,大氣方正,為漢印典型風格 壹、總體定位 性格苛刻急躁,嫉妒他人之才;有壹定的才能,但「 ”喜好文法”,我的理解是有些好大喜功。如果要給他下個方子的話,這應該是典型的不安本分、德不配位之癥——父親在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其為山陽公,二年後晉爵為山陽王。已經是手握重兵、執掌重權、煊赫壹時了,還不自量力、不安其位,還圖謀更上壹層、壹步登天。 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後年表(附大事) 二、奇葩表現: 1.父皇崩逝,臨哭不顯哀痛之狀。這說明其心性不重情義(與哥哥劉莊相比,差得太遠)。壹般人遇到此類情況,尚且會非常哀痛。 2.妄圖聯合東海王起事。 上壹條只算是小節有虧,而第二條就相當過分,甚至大逆不道了。 父皇屍骨未寒,就派使臣以任大鴻臚職務的郭況(為東海王劉強舅父)的名義,偽造壹壹封書信給劉強,大意是說,劉強妳作為長子,不應該從皇太子易位為東海王(劉強曾為皇太子,後因母後位被廢,就自請任藩王,劉秀權衡再三,答應了他。建武十九年,乃立原東海王劉莊為皇太子。因此,從表面上看,是皇太子與東海王交換了位置),現在遍觀各種星象,正是起兵成事的大好時機,我願意輔助妳;何況如今的皇帝是其他人所立,有受人脅迫之嫌,妳可不要寒了我的心啊! 誰知,劉強得信後十分惶恐,連同使臣,壹起送給了明帝劉莊發落。 這件事,這劉荊可謂可笑至極,起碼連遠近親疏都沒有分清楚。因為,他與劉莊才是壹母(陰麗華)所生的親兄弟。按理說,應該與劉莊更親更近才對!即使劉強真做了皇帝,妳能保證,他對待妳就比劉莊待妳還好嗎? 唯壹合理的解釋就是,他自己想要「 ”上位”,劉強只不過是他暫時扯上的虎皮、招搖的幌子罷了。無奈,劉強並不願意受其擺布牽連,直接出首上告。 明帝因劉荊是自己的胞弟,就把這事按下,不予宣揚,不予追究。 3.欲借西羌謀反、天下驚擾妄圖趁亂而起。 中元二年(公元57年)秋九月,西羌反。劉荊覺得時機又來了,《後漢書》載: 冀天下因羌驚動有變,私迎能為星者與謀議。 也就是說,他私下又招致了壹些擅長占星的術士,與之商量謀劃。不料,行事不密,又被明帝得知。於是,明帝就下令封其為廣陵王,並催促他前往封地。 其實,明帝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我在這裏試做壹解讀:妳是我親弟弟,就是看在母後的面子上,我不把妳怎麽樣;但我把妳封到南方為王,廣陵(今揚州壹帶)這個地方經濟還算富庶,妳就老老實實做妳的大王,享受榮華富貴得了,不要再白日做夢、心生妄念了! 不過,這位奇葩王爺似乎並沒有領會到皇兄的好意,或者說,即使領會到了,也裝作不知道。 4.而立之年,企圖效法乃父先皇起兵舉事,卻被相士告發。 三十而立之年,對壹般人來說還非常年輕;但對心裏壹直打著小算盤的劉荊來說,似乎很有急迫感。因為他覺得他與先帝長得最像,先帝三十歲起事而匡定天下,自己也應該學習效法才對。當他咨詢相士自己是否該起兵時,相士深感利害,就到官府告發了。這時,劉荊才知道飯可以多吃,而話不能多說。於是深感惶恐,而自請到官府監獄受刑。 明睿豁達的劉莊再次原諒了他,只是削去了他的官署,派人監督,其他待遇如故。 我們後人看到這裏,就感覺假如劉荊就此安分守己,那結局也不錯了!但事實再次證明,我們錯了! 5.不改「 ”起事”之心,祭祀時請巫者詛咒明帝。 永平九年,劉荊詛祝明帝事發 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死不悔改的廣陵王爺又蠢蠢欲動,他指使巫者在祭祀時詛咒明帝,又被告發到明帝那裏,明帝下令讓長水校尉樊鯈(tiáo,古同"鰷”,傳說中的壹種魚)審理此事。審理完畢,證據確鑿,尉樊請求施以誅刑,明帝不同意。 次年二月,可能自知這次難以逃脫罪刑,劉荊自殺。廣陵王國被廢除。 後記 廣陵王國王死國除之後,明帝對劉荊的兒子還是十分優待,封其子元壽為廣陵侯,享受王的璽綬等級待遇,對其他幾位侄子也撫恤照顧。 詳見下圖: 明帝優待廣陵王子嗣 本文開頭提到的「 ”廣陵王璽”金印應該就是劉荊死後,與他壹起下葬的隨葬品之壹。 廣陵王璽印和印拓 誰知道,這枚二千年不見日光的金印,壹旦重見天日,就立刻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原因不僅僅是它印證了劉荊的身份,還因為它把淹沒在浩浩史冊典籍中不被人註意的這位廣陵王,他「 ”欲起事”的奇葩趣事勾陳出來;此外,據,這枚金印還在我們的近鄰日本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呢! 說明: 參考文獻:《 後漢書》|《資治通鑒》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版權要求,請聯系刪除!
上一篇:藝術收藏下一篇:有多少支蠟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