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黎族即將失傳的制陶技藝。

黎族即將失傳的制陶技藝。

文/莊南?圖/莊佳慧

在海南島中西部的昌江黎族自治縣,有壹座綿延數百公裏的雄偉山峰。煙籠霧鎖仿佛與世隔絕。居住在這裏的黎族同胞千百年來壹直守護著這片神秘的林海。他們稱之為“霸王嶺”。

在霸王嶺深處,仍然保存著較為完好的黎族原始風貌:古樸的船屋,香甜的米酒,美麗的傳說。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淳樸的李家泥板制陶技藝。“泥條盤樓”被譽為制陶史上的“活化石”。黎族人只有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這些樸素的土陶制品成為了生活在海島深處的黎族人特有的文化史書。正如感人的歌詞所說“妳藏在窯裏千年的秘密……”幾千年後,我們現在進入霸王嶺下的長江石碌鎮,發現了壹個隱居在李佳村的“千年秘密”。

椰海花元佑人家

深入霸王嶺地區,壹路上,都是風景。現在是初春,田野裏嫩綠的幼苗長勢喜人,挺拔的木棉樹盛開,昌化江兩岸的村鎮壹年四季都披上了不同的色彩,最美的是初春。

“樓裏車水馬龍,雞犬相聞”,牛脖子上的銅鈴在舞動的椰子陰影下叮當作響。這是趵突村,世外桃源。除了欣賞李湘的風景,我們還應該拜訪村裏的壹位老奶奶,她是原始粘土板制陶技藝的傳承人。

黎族人天性好客,在村口乘涼的黎奶奶聽說我們的來意,馬上從家裏拿了陶碗。這只陶碗是羊送給村民的。奶奶告訴我們,制陶曾經是趵突村婦女必須掌握的技能,她們母親那壹代的婦女都會燒陶。用陶碗吸壹口叫“biang”(黎族特有的發音)的米酒,潤喉,使甜酒香,米脂香,帶點泥土香,真是回味無窮。

楊百亮的家位於村子的壹個角落裏,隱藏在椰子樹、檳榔樹和灌木叢中,木樁圍起來的院子裏有壹些燒過的、正在晾曬的鍋碗瓢盆。古老的船屋現在只當倉庫用,壹家人已經住進了現代化的磚石房。

2006年,黎族泥板制陶技藝被文化部列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80歲的楊百亮成為了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據楊百亮的孫媳婦溫雅芬(楊百亮老人指定的第二代制陶傳承人)介紹,趵突村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不高。所以,每當趵突村的婦女有空,就去地裏挖陶燒陶,主要是實用的陶器。除了自己的生活,其余的都是挑著筐翻山越嶺去附近的村子交換大米。楊百亮從13歲開始就跟著母親學習制陶。他是有名的制陶師傅,靠制陶養家。

“活化石”重現李佳村

楊百亮老了,腿有嚴重的疾病,所以溫雅芬代替她的祖母演示了用“泥條和泥板”制作陶器的過程。

阿芬說,粘土取自村裏的河邊,含沙量低,泥質粘性好。在做空白之前,先把土曬幹,然後用木杵打碎,篩出沙子做成幹粉。泥條卷制陶技藝最重要的考驗是搓泥條。只見阿芬利落在泥粉裏倒水,用手和泥。這個過程類似於日常生活中的和面。取適量泥揉成面團,然後拍壓成厚薄均勻的圓餅。然後取適量揉好的泥,放在長條凳上揉成長約35厘米、直徑約2厘米的泥條,在準備好的器械底邊壹層壹層盤繞起來。時不時用蚌殼修整內外壁,直到基本形成壹個簡單的陶瓷坯體。

因為陶坯要在陰涼幹燥的棚裏陰幹,天氣好的話要3到4天,否則至少要6天才能幹透。為了滿足我們對燒制陶器過程的好奇心,阿芬把之前已經陰幹的陶器拿出來燒制。

她把曬幹的陶坯依次放在柴堆上,然後用碎木頭點燃。當燃燒的火勢逐漸減小時,在陶器上扔了壹堆幹稻草,火又燃起來了。幾分鐘後,當陶器上留下厚厚的稻草灰時,火勢逐漸減小,繼續處於小火狀態。燒了大約65,438+0小時後,阿芬用壹根長竹竿小心翼翼地把燒壞的陶器從火中挑出來,並立即把事先準備好的植物樹皮(李稱之為“賽猜亞”)的汁液澆在剛燒好的陶器上。整件陶器的內外表面立刻呈現出斑駁的、千變萬化的圖案,猶如壹幅水墨山水畫,讓人感嘆不已。

幾千年的技能記憶

流傳很久而不消失的手工藝品,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在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中,黎族的原始制陶壹度呈現出夕陽西下、西山退卻的趨勢。楊百亮壹度擔心這種工藝會消失。

2005年,長江文化部門成立了專門的保護小組,看望老人,準備為這項技藝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老人回憶說,當時不知道什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覺得這是個好東西。“國家應該撥款給這項古老的技藝蓋房子,認同我,支持我,再難也要繼續做下去。自己做不了,就傳給媳婦,防止這壹手失傳。”老人的話感動了我們。試想,如果沒有對光明羊的執著崇拜,今天我們只能從博物館的遺跡中尋找失落的記憶。

過去李家制陶的習俗是“傳女傳男”、“使陶男近女”。現在,越來越多的遊客和專家來到這裏觀看綿羊崇拜明亮的陶器,老年人中也接待了許多外國朋友,古老的禁忌早已被打破。

正當阿芬在燒制陶器的時候,不知從哪裏傳來了壹聲悠揚纏綿的鼻笛,羊們對著曲調祭拜著光明的奶奶,唱著李家的山歌。雖然我們聽不懂歌詞,但火光隨著歌聲倒映,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了別樣的神色。不知道這壹幕讓老人想起了什麽。也許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我還是壹個穿著李錦的小女孩,看著奶奶做各種各樣的陶器,或者是陶罐和陶女的美好關系...

在遼闊的南海上,在博大精深的霸王嶺下,李家用勤勞的雙手鑄就了壹顆璀璨的文化明珠。看著燃燒的陶器燃起熊熊大火,就像是陶器生生不息。我們不禁感嘆,幾千年的“活化石”燒陶技藝能保存至今,真是我們的幸運。

看到阿芬燒陶器,幾個和阿芬同齡的黎族人來了。也許他們已經習慣了像我們這樣的“外地人”,這些黎族村民在與我們交談時並不害羞。“這壹手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金山’,多虧了老奶奶。”長江政府有關部門正在考慮如何利用這裏的優質陶土建設壹定規模的陶藝基地、陶藝展區、表演區等。,從而帶動村民致富,發揚李制陶。許多酒店、景點、禮品公司和收藏家都來這裏參觀,並購買她的陶器作為展品或收藏品。

落日的余暉點綴著這個美麗的村莊。椰林下,壹群身著紫紅色上衣、紫色黎錦筒裙的黎族姑娘走在石徑上,胸前的銀墜像風鈴壹樣叮當作響...希望他們年輕的生命也能參與到古老技藝的傳承中,演繹更多浪漫動人的黎族姑娘與泥人的故事。

  • 上一篇:要求女主進行空間穿越或者重生。
  • 下一篇:港風海報圖片-想跟港星學怎麽穿,女神王灝兒90年代第二條路是怎麽穿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