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泰山有哪些故事

泰山有哪些故事

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嶽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辟地的盤古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壹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壹丈,大地每日厚壹丈,盤古也每日長高壹丈。如此日復壹日,年復壹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壹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壹眨壹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壹山",成了五嶽之首。

東嶽泰山-長壽橋的傳說 泰山黑龍潭上,有壹橋飛架東西,似龍潭橫生壹道濃眉,與遊人傳情;如山澗躍出壹條彩虹,為龍潭增姿加色。橋身朱紅,與兩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鳥瞰龍潭勝景,縱觀西溪豁達之秀色,確是美不勝收。這便是引人註目的長壽橋。 長壽橋,是壹九二四年張宗昌督魯時,兗州鎮守張培榮所建,不過不是為了方便百姓。 據說張培榮怕老婆怕得出了名,盡管在兵士面前威風凜凜,在老婆面前卻是俯道貼耳,百依百順,對他來說,老婆的言語就是聖旨,就是軍令。張夫人駕馭著這樣壹個有錢有勢的丈夫,便揮霍無度,肆意玩樂。壹天,她聽說泰山風景優美,許多人都在那裏修煉神仙,她也心血來潮,想修道成仙,立地成佛。於是就讓丈夫到泰山來征地造廟。 張培榮“領旨”來到泰山,他見黑龍潭附近,青山四圍,綠樹成蔭,翠竹亭亭,銀杏參天,清流夾道,步移影換,上有傲徠、芙蓉兩峰拔地通天之雄偉,下有龍潭飛瀑、細流淙淙之清幽,真乃絕勝佳處,正是修道成仙的好地方。於是決定在此建廟,尊其夫人為“無極真人”,所修之廟便取名“無極廟”。 無極廟修成,張夫人便身穿袈裟,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中,張培榮率所屬各縣的大小官紳和附近的百姓,對“無極真人”叩首作揖,頂禮膜拜,並刊印無極真經,散布各縣,開卷便是無極真人的道裝神象。張培榮尊其夫人為神女仙子,自愧不如,便將為自己歌功頌德的石碑立於無極廟門外。 廟在溪西,出入下山都要過河涉澗,實在不方便,張培榮又在百丈崖上修了壹座長橋,為了取悅張夫人,讓她道成仙,長生不老,便將此橋取名為“長壽橋”。 再說無極真人,十天半月坐在蓮花寶座上還覺得新鮮,時間長了那蓮花寶座也感到不怎麽好坐,實在受不了寺廟生活的清苦,便不聲不響地“隱退”了。 撫州泰山背的傳說 從古以來,南城流來的汝水和宜黃流來的宜河水,就像慈母的雙臂壹樣,環抱著今天的撫州城。在這裏,河水倒映著藍天,閃耀著令人心醉神迷的波光,千年流淌不息,滋潤灌溉著萬畝土地。在這裏,泥土肥沃,樹木蔥郁,莊稼綠油,青草叢生,瓜果遍地。在這裏,萬物旺盛,百禽歡躍,群畜逍遙。在這裏,眾生靈歡喜跳躍,牛歡馬嘯、鳥語蛙鳴、蝶飛蜂鬧——***享這裏賽神仙的日子。 傳說有壹頭修道的公山羊,修行已有百年了,它的胡子又白又長,屁股和短尾巴已坐得光禿禿。但是,因它總甩不開“煩惱”,就壹直沒有修成仙,總埋怨它修道的環境不好,心也就“靜”不了。有壹天,它聽到幾只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談論風水寶地的情況後,便跑到這塊寶地上,壹瞧,就安居不走了,要在這裏修道。 過不久,它又煩躁不安,直埋怨生活在這裏的眾生靈,說他們東奔西跑、吵吵鬧鬧,打擾了它修仙求道。並找它們訴說自己的煩惱,但大家都仍按部就班地忙活,並勸慰它不要自尋煩惱,否則就進深山老林山洞去修仙。 仙羊尋思自己要修仙,就要有好環境,可是哪裏才能再找到這樣的寶地呢?它想呀想,壹不小心,從山坡上滾下來,壹滾便滾到凹地裏,四腳朝天,想再滾壹下也滾不動了。正巧鐵拐李路過,就用寶葫蘆時的寶水灑在仙羊身上,讓它的四只腳變成了四座小山包,腹部也變成了壹個土包,它的生殖器變成了壹塊石頭聳立在土包上。 於是,這塊寶地,就被命名為“羊城”。那塊石頭被好事的人取名為“泰山碑”,但因撫州口音所以誤傳為“泰山背”。據說,以前迷信的婦女,如果不懷孕,就跑到泰山背那塊石頭上坐上壹會,就可以懷上孕。後來,在不斷的建城造房中,這塊石頭也被毀了。 泰山石敢當的傳說 在中國的大江南北,有很多地方將寫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石碑或者石人立於路、橋要沖或者砌於房屋墻壁內,起避妖邪、壓災殃的作用。 傳說泰山腳下的壹個村子裏住著壹青年,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什麽也不怕,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壹帶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裏地,有個大汶口鎮,有壹年,鎮裏壹戶張姓人家的女兒被妖精纏身,終日瘋瘋顛顛,面黃肌瘦,多方求醫未見好轉。有人說,妖氣纏身,光吃藥是治不好的,應該驅除妖魔,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何不找他來想想辦法? 姑娘的父母就備好車馬,到泰山去找石敢當。石敢當壹請就來了。他說:“這事好辦,找來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壹人壹面鼓,女的壹人壹面鑼。再準備壹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燈芯,還要壹口鍋,壹把椅子,只要這些東西都備齊了,我壹定能把妖怪驅除。” 天色壹黑,他就把燈芯放在香油盆裏,點燃了油燈,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到亮光。 天黑了,隨著壹陣呼呼的風聲,妖精破門而入。石敢當壹腳踢開鍋,油燈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對童男童女壹齊敲響了鑼鼓。妖怪大吃壹驚,趕快閃了出去,朝南方逃跑。 妖精跑到福建,福建的壹些人又被妖精纏身,患了重病。妖精曾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的石敢當。”所以人們聽說後就把石敢當請到了福建,妖精聽說石敢當到,悄悄地溜走了。又逃到了東北,人們又把石敢當請到了東北。 石敢當想:“我趕它壹回,它就逃到別處,全國這麽大,我怎麽跑得過來呢?對,泰山有很多石頭,我請石匠在石頭上刻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風,就把這石頭放在誰家的門外,妖怪就不敢進去了。”果然,妖精見此便不近前。從此,人們就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用來鎮宅和避邪,流傳至今。 岱廟左前方 手持利刃,腳踩妖魔的泰山石敢當雕像 泰山獨立大夫的傳說 秦始皇登泰山,來到十八盤下,忽然,下起雨來了,始皇感到身體不適,就停轎坐在壹棵柏樹下休息,模模糊糊睡著的時候,遠遠看見山頂上飄來壹朵祥雲,祥雲上站著壹個鶴發童顏的老道手裏拿著壹支綠油油的柏樹枝,遞給始皇說“皇上,我知道妳身體不適,特來送靈藥給妳祛病。”始皇被夢警醒,醒來感覺神清氣爽,又看到柏樹為自己遮風擋雨,龍顏大悅,遂封這棵柏樹為“獨立大夫” 泰山的傳說 皇帝賜修天貺殿 天貺殿踞岱廟正中,是借調的主體建築,它重彩描繪,古樸典雅,重檐疊角,若蒼鷹展翅欲飛,清風徐來,風鈴響動,使四周顯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曠神怡。這富麗唐皇的天貺殿,無論就規模還是形式,都與北京的金鑾殿相差無幾,據說它們之間,還有萬縷千絲的聯系呢! 相傳,很久以前這裏僅僅是個小山神廟,周圍是斷壁殘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風漏氣,不避風雨,每逢雨天,外邊大下,裏邊小下,外邊不下,裏邊還滴嗒,廟裏的道士為此十分著急,官府又不給撥錢,他就下決心自己攢錢修廟。壹晃壹年過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錢和化緣得來的銀子統統收起來,藏在山神的神臺底下,壹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靜,道士把錢拿出來壹查,修廟的錢已經夠了,道士甭提有多高興,他的笑聲和銀元的響聲壹樣清脆,他虔誠地跪在神像前說“山神爺,我給妳老人家修廟的錢夠了,過不了多久,妳就甭擔心風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沒想到,道士的舉動被壹個前來投宿的小偷看見了。等道士睡下以後,小偷把神臺底下的錢壹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發現後,像丟了命壹樣急得直哭,擡頭壹看,山神爺還依舊笑瞇瞇地坐在那裏,就埋怨道:“山神爺呀山神爺,我都快急死了,妳還笑!我省吃儉用壹年有余,好不容易攢了這些錢,妳自己都看不住家,這廟還怎麽修啊!晚上,道士哪裏還有心思吃飯,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著了,朦朧中,只見山神笑著向他走來,說:“別著急,廟自然要修,還不用我們自己動手。現在京城是皇姑得了重病,請了各地的名醫都沒治好,我有三名香灰,妳拿去給她診治,到那裏 廟處然就有了。”說完,從袖中掏出三包香灰,於是他便收拾進了京。壹到京城,只見城門前許多人都在圍著看告示,壹打聽,是皇帝的女兒生了人面瘡,說是誰能治好,要什麽給什麽。道士這可高興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 。到了後宮,道士壹看皇姑的病,和山神說的不差分毫,齜牙咧嘴的怪嚇人,可是他想到治好瘡就能修廟,也就什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聽那瘡還吱吱地叫著討饒。就這樣,道士連上了三天,那瘡第壹天就合上口,第二天結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壹點疤也沒落。皇上得知女兒的病治好了,非常高興,就把道士召進金鑾殿,賜給他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可是道士壹概都不要,皇帝很納悶,也上還有見了財寶不動心的人,忙問:“妳想要什麽?”道士就把他攢錢修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廟。修座小廟還不是小事壹樁,皇帝便壹口答應了,問道士要修個什麽樣的。道士是個大門不出二門不到的人,哪裏見過世面,他向四周環視了壹下說“我看妳這屋不孬,就修個這樣的吧。”壹個貧道窮僧,怎能和皇帝住壹樣的金鑾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先,要什麽給什麽,怎能失信於民?就很不情願地說,好吧,就修個這樣的,可要比我的金鑾殿矮三磚才成。矮三磚就矮三磚,道士沒說的,連忙向皇帝叩頭謝恩。所以現在的天貺殿和北京的金鑾殿壹樣,只不矮三磚而已。 元君繡鞋定山門 出岱廟北門不遠,有壹座石坊叫岱宗坊,和岱廟遙遙相對,登泰山就從這裏開始。相傳,碧霞元君坐了泰山之後老嫌管的地方太小,不夠神氣,就千方百計的擴大自己的地盤,東訛壹點,西占壹點。這樣,泰山周圍讓她 “蠶食”了不少。元君是太陽爺的公主,諸神對她壹次兩次的蠶食能忍了,時間長了誰受得了?各路神仙都紛紛跑到姜子牙那裏告狀,希望掌管封神大權的姜太公替他們說話。姜太公得知,便帶著封神榜來到泰山,明確指出,泰山周圍五十裏歸碧霞元君管轄。元君本來想把自己的地盤擴大為南到汶河,北到黃河,這樣有山有水,這樣有山有水也好出來消遣。聽說才給地方圓五十裏,元君很不高興,天天吵著和姜太公要地盤。姜太公沒辦法,不看僧面還得看佛面,得罪了元君,太陽爺那裏不好交待,就對她說:我的姑奶奶,妳千萬不要生氣,我們可以再商量嗎!兩人經過協商,訂下“君子協定”:元君可以隨便找件東西往山下扔,扔到哪裏,元君就可以管到哪裏。元君想憑我的法力,找快石頭,少說還不扔個百八十裏的,於是抄起壹塊石頭就要往山下扔。姜太公急忙攔住,說“石頭遍遍地都是,扔到山下哪裏找去?”元君覺得這活有理,可找個什麽特殊的標記呢?姜子牙獻策道:“元君,我看妳這繡花鞋就挺好,扔到哪裏壹找就能找到。”元君壹想,鞋子更輕,扔得更遠,再說,扔壹只,我還有壹只,別人也不好耍懶,便欣然同意了,只見元君脫下鞋子,運足氣力拚命向下扔去。元君可真是聰明壹世,糊塗壹時,正因為鞋子很輕,壹出手便飄飄悠悠地向山下落去,元君這才知道上了姜子牙的當,可事到如今也不好反口了,便無可奈何地隨著眾神仙到山下找鞋。剛走下山不遠,就見那只鞋躺在草地裏,鞋紅草綠,十分醒目,他們壹算,從山頂到這裏,只不過二十來裏,此時碧霞元君是啞巴吃黃連,有苦也說不出來了,元君無可奈何,只好在這裏修了壹坐石坊,作為山門。因為泰山又叫岱山,為五嶽之長,所以就取名“岱宗坊” 禦史鍋封白鶴泉 過岱宗坊不遠有壹石坊,上題“白鶴泉,泉水突湧,滔滔不絕,味甘清冽,還有壹條水渠與山下雙龍池相通,泉水從龍口流出,噴珠吐玉,不失為壹大景觀,四鄰八鄉的百姓飲水也不都取之於此,不過現在早已經泉竭渠閉與山下雙龍池相通,泉水從龍口流出,噴甘清冽,還有壹條水渠與山下雙龍池相通,泉水從龍口流出,噴珠吐玉,不失為壹大景觀,四鄰八鄉的百姓飲水也不都取之於此,不過現在早已泉竭渠閉了,真是天大的憾事。說起這泉水如何枯竭,當然事出有因,人們每逢提及都憤憤不平。相傳,清朝時候,泰安有個姓馬的秀才,連做夢都想升官發財,可就是屢試不第,到如今年逾花甲,也不曾得半個進士。他曾發誓,人生壹世,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正巧這年朝廷開科,皇帝見他兩鬢染霜,胡子壹大把,便留他做了太子的老師-太傅。不久聖上駕崩,太子登基,馮進士也順風得勢,加封為禦史,有了皇帝作後臺,馮進士覺得腰粗氣壯,便呼風喚雨地作起惡來,他嫉賢妒能,誣陷忠良,文武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過了壹段豪華的宮廷生活,馮進士又想回泰山觀光,壹為可以向人們炫耀他的威武,二來沿途還可以收得壹大筆錢財,正是句利雙收的好事。主意壹定,便請聖上,帶領壹幫人馬出了京城。沿途州縣,哪個不知當朝禦史的厲害,他可以使妳飛黃騰達,也可以置妳於死地,所以那些州官縣令無不對他高接遠迎,獻媚討好,臨走還送些金銀瑰寶,特產名吃,馮禦史都無不笑納。馮禦史來到泰城,縣官更是百般討好,大開宴席,就連準備進貢的赤鱗魚也擺下了,酒過三巡,縣官忙恭維道:“禦史大人,妳老人家發跡高升,也給泰山帶來了福音,前不久山前出了個寶泉,請大人前往觀賞。”縣官壹番話,說得馮禦史心裏美滋滋的,聽說有壹個寶泉,便讓縣官帶他前去觀看。馮禦史來到泉邊,只見泉邊綠草鶴展翅,聲似麗鳥長鳴。馮禦史正欣賞著這們間奇景,縣官又言:“有壹天,下官前來遊玩,壹位白發老人對下官說:“名山名泉第壹流,輩輩人才出不休。正待下官細問,老人卻飄然而去,。”縣官本想說得神乎其神,奉承奉承馮禦史,誰知馮禦史壹聽反而很不高興,他想,倘若日後人才輩出,就顯不出他的才氣了,那時還有誰敬奉他?不成,壹定要把泉子土堵死。於是,他回頭對縣官說“不要聽信妖道胡言,這泉上布滿妖氣,如不除掉,壹定會大禍臨頭”。縣官惟命是從,就是馮禦史說砂鍋能搗蒜,他也會說搗不爛,於是趕緊派了十幾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運來山石灰土,可是泉水奔湧,十幾條大漢忙了半天也沒堵住,馮禦史下令擡來七七四十九口大鍋,套著蓋在泉眼上,才把白鶴泉悶死了。周圍的鄉親們早聞馮禦史的“大名”聽說現在又悶死白鶴泉,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便都來找他算帳,要求重開此泉。人們把馮禦史捆起來,揭去四十九口大鍋,泉眼壹露,飛出壹只白鶴,只見白鶴繞泉飛旋壹周,突然直奔馮禦史而來,將他兩只賊眼去,壹聲長鳴,朝泰山後面飛去。就這樣白鶴泉失去了淙淙的泉水,黑虎泉等七十二大名泉。從此天下豪傑匯聚泉城。馮禦史連驚帶嚇,又失去了雙眼,不久就死了至今仍遭人們唾棄,不過,卻也實現了他“遺臭萬年”的宏願。 呂祖戲點神虬飛(虬在灣) 虬在灣,也就是現在的虎山水庫,這裏風景清幽,秀麗迷人,碧水與青山、蒼天壹色,笑聲***水聲,鳥聲齊鳴,垂柳戲水,水榭倒映,不虧有“小蓬萊”之稱,置身其境,使人滌思潔慮,醉心自然。相傳,在很久以前,小灣裏有壹條神虬,能興風作雨,每逢天旱,便普降甘霖,為四鄰八鄉做了不少好事,人們都非常感激他。壹天住在下邊石洞裏的呂洞賓,從外邊回來,又被這裏的景色所陶醉,就拿來筆墨,在東邊小山的石壁上龍飛鳳舞地大書特書起來。神虬早知呂洞賓在此修煉,他見呂洞賓寫的起勁,就變成壹個小孩,偷偷在他後面壹字壹句地吟起來。呂洞賓回頭壹看,見壹小孩搖頭晃腦地吟他的詩,好像還頗知詩味,覺得這小孩挺有意思,就和他開了個玩笑,在他臉上輕輕壹點,這壹點不要緊,只見狂風驟起,天昏地暗,有壹水柱從潭中騰空而起,那神虬乘風飛去。原來,神虬眼睛有些毛病,經已經修煉成仙的呂洞賓壹點,正好點在神虬的眼上,神虬頓覺耳聰目明,便重返龍宮了。不久,風住浪止,潭中復又平靜,呂洞賓此時才恍然大悟,那小孩就是潭中神虬所變。以後,人們便把水灣取名叫“虬在灣”,把水灣東邊的小嶺取名叫“飛虬嶺”。有人為此題詩曰:“澄澄註壹灣,知其虬龍在。得遇題詩翁,相攜去無礙。擾擾路旁人,昏昏雲-虬去池空存,波光清於黛。” 白氏郎怒收萬仙 泰山周圍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據說他們還生了個兒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來也在泰山修煉,後來不堪眾人的嘲弄,就和兒子搬到泰山南邊的徂徠山去住了。白氏郎長到八九歲,生得伶牙俐齒,十分計人喜歡,可就是沒有個名正言順的父親,整天在外邊被人打罵,受人欺負。這天,正是臘月二十三,白牡丹讓白氏郎跟村裏的小夥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裏弄些水酒淡菜,準備打發竈王爺上天,去匯報下界壹年的情況。白氏郎和夥伴們來到山上,領頭的說要玩“做皇帝”的遊戲,把幾個草筐撂起當作寶座,誰要能爬上去誰就是皇帝,以後眾人就都聽他的,選他做頭頭,說完便把筐撂的高高的壹個個輪著往上爬,筐子沒有繩子拴牢,壹爬壹晃,結果沒爬幾下就都滾下來,最後輪到白氏郎,只見他穩抓草筐,輕邁雙腳,顫顫悠悠真的爬上去了。本來他們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他真的爬上去了,誰肯讓他這個私生子做頭頭,便把他拖下來,打了壹頓壹哄而散了。白牡丹在家裏正為買不起酒菜犯愁,見白氏郎又人外面哭著回來,鼻子都讓人打破了,十分難過,頓時來了氣,就抓起燒火棍,把怨氣照著竈王爺出開了:“竈王爺啊竈王爺,妳都看見了吧,這還讓我們怎麽活?哼!我兒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殺盡斬絕不可,”她越說越氣,壹邊說,壹邊敲,幾火棍下去,竈王爺早就鼻青臉腫了。竈王爺上天,不但沒有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還挨了壹頓棍棒,便跑到玉皇大帝那裏告狀去了。說“白牡丹發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裏的人斬盡殺絕。玉皇大帝聽了竈君的壹面之詞,便吩咐四員大將,到來年的龍節抽掉白氏郎的龍筋。白氏郎從那次挨打後,就獨自上山,壹天,他壹個在山上打柴,迎面走來壹個白胡子老頭,對他說:”妳本是真龍天子,將來要做皇帝的,只因妳娘不慎說走了話,玉皇大帝要在來年的龍節抽妳的筋,現在已經沒辦法補救了,只有到時候妳能咬牙挺過,保住妳的龍牙玉口,還能說什麽成什麽.”說完便飄然而去。轉眼龍節已到,龍王派天兵在將便抽他的筋,可是白氏郎硬是挺過過來。從此,白氏郎恨透了竈王爺恨透了所有的神仙,白氏郎用裝水用的葫蘆把竈王爺裝進了葫蘆。然後走遍了全國的名山大川,見廟就進,見神就收,想收完後把他們壓在泰山底下。來到泰山,見到了呂洞賓得知他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大吃壹驚,將葫蘆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眾神仙都跑到壹個大石洞去,呂洞賓數也數不過來,就把它取名為“千佛洞”。後人又在那裏起樓造閣,順呂祖之意取名“萬仙樓”。 唐僧泰山曬佛經 過鬥母宮,跨溪有壹小徑斜向東北,夾岸桃李,流水潺潺,蔚然深秀,循小徑拾級而上,有石坪數畝,上刻金剛經,字大如鬥,筆鋒縱橫波瀾,蒼勁有力,被譽為“榜中之宗”,這便是享有盛名的經石峪。因石經遍布峪中,書藝精湛似非人力所為,所以人們就附會了唐僧西天回來曬佛經的故事。傳說,當年唐僧 孫悟空,豬八 沙和尚師四人壹到西天取經,既無橋又無船,四周又空無人家,徒兒三人可以作法過河,可唐僧這個凡夫俗子怎麽過?四人正在著急,只見河中壹只大烏鬼飄飄遊來,對唐僧說“大慈大悲的師妳,切莫著急,讓我來背妳過河。”唐僧十分感激,忙問道“妳是何仙,何以能言語?”烏龜說“我本是玉皇大帝的壹名元帥,因觸犯天條,被逐出天庭到凡界托生為龜,求妳到老佛爺面前多說好話,把我超度上天,我將感激不盡。烏龜言辭淒切,說話間已眼含熱淚,唐僧答應它的要求。許多年以後,等唐僧西天取經回來,烏龜已經在這裏等待多時了,唐僧壹到,它便興致勃勃地問,老佛爺答應了嗎?卻說唐僧最已經把此事忘記了,郵到烏龜,不禁汗顏,自愧有負於它連忙賠罪。烏龜此時心懷嫉恨,想乘機報復他壹下,又叫唐僧上了背。到了河中,烏龜將唐僧掀到河中,等唐僧被救上時,經卷早已在水中泡透了,師徒四人只得把歷盡千辛萬苦取來的金剛經,壹頁頁拆開,放在石坪上曬,結果折騰了大關天,等曬幹去收時,才發現經文早已經入石三分,貼在石頭上揭不下來了。以後,人們便把這條峪取名收“經石峪”,把唐僧師徒的石坪取名“暴經石”。 天助元君鋪雲橋 走完快活三裏,迎面是壹座別致的小橋,名叫雲步橋,全由青色的花岡巖砌成,此橋淩於絕壁之前,蔽於群松之下,瀑布掛前,雲湧在後,松聲雲氣,似虎嘯山澗,湍流石隙,如龍吟大海。 雲步橋,原名雲木橋。相傳碧霞元君與兄長爭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讓,於是商定誰先爬上山頂,泰山就是誰的。登山日期歸定為三月十五日。元君自知三寸金蓮爬山不是哥哥的對手,就提前走訪調查,找到了壹條通往山頂的捷徑。登山之日壹到,元君便按事先調查好的路線,翻山越嶺,過溝爬坡,來到了快活三裏,元君走得正是勁,忽見前面壹道萬丈深淵攔住了去路,只見周圍都是懸崖絕壁,就是長翅膀也飛不過去,這下可把元君給難住了。元君急得火燒火燎,眼裏噙著淚水。元君正在犯愁,就聽“哢嚓”壹聲,壹棵幾摟粗的松樹從山上滾下來,不偏不斜,正好橫亙山澗,成為壹座小橋。元君絕處逢生,轉悲為喜,不禁嘆道:“天助我也!”說著就要舉步上橋。可是獨木橋難行,元君又是小腳,再說橋下壹眼望不到底,看壹眼都令人頭暈目眩,元君只好又把腳縮了回來。元君這時寒心絕望了。這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荒無壹人,遠處尚有鬼哭狼嚎,不禁嘆道:“天啊,妳為何這樣捉弄我?”元君淚流不止,忽見壹片白雲從山頂飄然而下,浮在橋底鋪平了山澗,再也見不到無底的深淵了。於是元君穩穩當當過了橋,捷足先登,坐了泰山。元君的史長按著歸定的路線往上爬。圍著泰山轉來轉去,轉到響午才爬上山頂,那時,元君早在山頂等候多時了。他枉費了壹頓辛苦,也沒撈著坐泰山。事後,人們便把三月十五元君登山的這壹天,作為她的生日,每年都有許多人給她進香祝壽。那座松樹架起的小橋,人們給它取名“雲木橋”。以後幾經修復,改成了石橋,名字也改成了更富有詩意的“雲步橋”。

泰山傳說是山東省的漢族民間傳說之壹。相傳泰山神主管生與死的神權歷史,可上溯至先秦時期。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說。春秋戰國出現陰陽學、五行學之後,泰山就成為陰陽交替、萬物發育的地方了。

東漢時,由於道教的產生,社會上隨之出現了"泰山治鬼說",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殺大權,古帝王降禪之壇,壹變而為閻王殿。唐代學者顏師古註《漢書》中"上親禪高裏"之句說:"此'高'字應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裏;高裏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晉代幹寶《搜神記》、張華《博物誌》均言泰山掌管生死,書中還有不少托夢做陰間泰山官職而應驗的故事。晉陸機的《泰山吟》頌道:"泰山壹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以遠,層雲郁冥冥。梁父亦有館,蒿裏亦有亭。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明人許仲琳在所編《封神演義》中,讓姜子牙封周朝武將黃飛虎任東嶽大帝之職:執掌幽冥地府壹十八重地獄,凡壹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嶽勘對,方許施行。

  • 上一篇:《雪中雜談論價值觀》
  • 下一篇:消防安全作文(10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