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前身是帶釉瓷器,是經過淘洗的陶工作胎的釉陶器,它的釉色通常有黃、白、綠、黑、赭、藍等各種,但由於這種陶多以黃、白、綠三色面目出現,故人們稱其為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世也同其他壹些重要文物壹樣。經歷了壹番周折。
清末光緒年間,由政府下令組織撥款修築壹條連接開封至洛陽的汴洛鐵路(即今天的隴海鐵路),道路規劃要穿過洛陽城北的郊山壹帶,由於邙山自古傳說就是古墓密集分布之地,所以當道路修築到了洛陽城北的邙山腳下後,隨著掘土開路工程作業的不斷鋪開,壹時間大批的古墓也陸陸續續被掘開,許多珍貴文物包括大量的唐三彩,也因此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盜墓者與古董商聞訊蜂擁而至,肆意收集墓中出土品。
但是,當時盜墓者和古董商人的眼光大多專註於青銅器、金銀器和玉器等名貴物品,而對於墓中那些帶釉的陶器不屑壹顧,他們或將釉陶棄於墓中,或嫌這些陶器礙事而將它們砸得粉碎。當然,當時也有個別好古者,挑得幾件人物俑、動物俑之類,聊作案頭把玩。直到著名學者羅振玉以其獨特的眼光看到了這種帶釉陶器的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惜重金購下,潛心研究,並極力介紹和推薦,這種釉陶器才名聲大噪,並很快成為古董商和文物愛好者爭先搶購收藏的對象。
出現在洛陽的唐三彩被認可後,盜掘之風便迅速從洛陽蔓延到古都西安地區。西安同洛陽壹樣,是漢唐以來帝王將相和顯貴豪富陵墓的集中之地,地下文物十分豐富。在唐代,西安與洛陽並稱為東西二京,由於西京長安的地位比東都洛陽的地位更為重要,帝王將相居於西京,故葬於西安者也遠較洛陽為多,所以西安地區出土的唐三彩數量之多、質量之精更能吸引人們的註意。當然,也就更能吸引盜墓者貪婪的目光。
不僅如此,唐三彩的光輝還逐吸引了許多外國古董商人的目光和欲望,甚至有捷足先登之勢。這些海外收藏家曾不惜壹切代價地進行搶購、偷運甚至走私,使許多帝王陵墓和珍貴文物因此遭受了滅頂之災。今天國外許多博物館收藏的唐三彩精品就有不少是這時期被盜掘、偷運出境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成立了專門的文物考古機構,對古墓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發掘。除了洛陽、西安繼續不斷地有豐富多彩的唐三彩精品出土外,唐三彩的出土發現地點北到東北、內蒙,南及兩廣、四川,西至甘肅、新疆,東抵山東、江蘇,可謂是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據出土資料顯示,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唐三彩器形種類多姿多彩,從日常用具到墓葬明器,從豐肌秀骨的貴婦俑到瀟灑不羈的大王俑,從庭院深深的建築模型到床榻、錢櫃等家具,真是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
1957年西安市西郊南何村出土的唐雲麾將軍鮮於庭海墓的“載樂駱駝俑”、“牽馬俑”及兩件女俑,可謂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品。此外,同墓所出的另外幾件三彩作品也堪稱上乘之作。如壹件“臥駝騎俑”,通高39.4厘米,駱駝四腿平臥,頭部上揚;駝身施赭黃色釉,頸部等處的駝毛則為白色;駝背鋪有三色毛毯,壹個深目高鼻的胡人騎在駝峰間,胡人身穿窄袖胡服,頭戴中亞人常見的尖頂胡帽:他似乎剛跨上駝背,舉手牽經,正欲招呼臥駝起行,而駱駝的表情,似乎正欲掙紮而起,栩栩如生,令人稱嘆。
1959年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的“載樂駱駝俑”和“唐三彩庭院”等明器,也是極富特色的精品之作。載樂駱駝俑的造型設計與鮮於庭誨墓出土者稍有相近之處,但也有其獨特的地方。這只駱駝全身為白色,駝背墊有橢圓形的毛毯,毛毯的邊沿為綠色;在兩個駝峰之間,用夾板架成壹個平臺,平臺上鋪長方形的毯子;最為精彩的是平臺上的壹隊樂舞俑,由7人組成,6人分別手執笙、排簫、直項琵琶、曲項琵琶、長笛、檀板等演奏樂曲,中間為壹體態豐潤的女伎,合著樂曲翩翩起舞。同墓所出的壹組三彩庭院模型也非常重要,庭院為壹兩進深的院落,前有院門,中有前廳,後有正堂,前後庭院內還有八角亭、方形亭、假山園林等;後院左右並有廂房。整座庭院模型,布局工整對稱,假山園林堆砌巧妙,為唐三彩建築模型裏的巔峰之作。
1965年洛陽關林59號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多以藍色為主,其中壹件藍釉三彩馬特色最為突出。這件馬俑全身施藍釉,並有白色花斑。馬身上鞍飾齊備,披著華麗。在出土的唐三彩器中,以藍釉為基調者極為罕見,所以這件藍釉三彩馬就成為了不可多得的唐三彩珍品。
1971年~1972年陜西乾陵東南約3公裏的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出土的壹組三彩牽馬俑和馬俑,是備受人們關註的作品。馬倌著綠色長袍,前襟挽於腰際,露出黃綠色的襯裙。他形體魁梧,雙手握住韁繩,側頭吆喝著馬前進。馬俑則體態勻稱,鞍飾齊備,鬃毛剪作“三花”,似乎正在溫順地聽候馬倌的吩咐。這組馬俑的作者顯然經過了細心周到的觀察,他不但將馬倌與馬各自的神情刻畫得非常生動,而且特別註意了人和馬之間的關系,使得二者意趣相投,神情舉止配合得天衣無縫。1971年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的壹件騎馬狩獵俑可謂是壹件藝術傑作。馬身骨肉勻稱,神態矯揚:騎馬武士頭紮襆頭,腰挎長劍,彎弓搭箭,欲射大雕。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馬身和座板上都有古樸自然的木葉紋,這是絞胎工藝特有的藝術效果。這件作品無論是工藝水平還是藝術效果都達到了頂級的地步。
1972年~1973年陜西禮泉縣唐安元壽夫婦墓出土的壹件藍彩女俑也是唐三彩中的珍品。這件女俑通高22.5厘米,她頭梳高髻,身穿小領窄袖長袍,袍施藍色底釉,上面灑滿黃蕊白花。作品中的人物神情真實自然,衣紋線條流暢,釉色清新素雅,令人稱贊。
由於唐三彩創作題材幾乎涉及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有研究者認為“唐三彩是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質載體”。這種說法雖有壹定的誇張,但也從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三彩獨特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唐三彩,可以說是唐代宮廷政治和社會經濟發展最好的歷史見證。唐代之後的宋、遼、金朝,都繼承並有所創新和發展了唐三彩的工藝傳統。如宋二彩沈靜素淡的典雅風格,遼三彩濃郁撲面的草原氣息,金三彩祥和安定的生活情趣,使人仿佛置身於和諧美好的世外桃源,極富藝術享受。元、明、清時期,由於以質地堅實致密、釉色清亮澄澈的青花瓷為代表的瓷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故胎質酥松、釉色厚重的三彩類釉陶器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發展到21世紀,人們通過對唐三彩工藝流程和胎釉化學組成的分析與研究,對唐三彩這壹盛唐品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仿制古代三器作品已成為壹種時尚,現代家庭擺上壹兩件仿古制品,滲透出濃郁的古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