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濟寧以什麽聞名中外?

濟寧以什麽聞名中外?

因為孔子出生在這裏。濟寧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東方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壹。古代的“三皇五帝”在這裏留下了活動的痕跡。人類的祖先伏羲、女媧、黃帝和少昊都出生在濟寧。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五大聖人的“至聖孔子、亞洲聖人孟子、復辟聖人晏子、聖人曾子、聖人子思”,都誕生在這裏。杜甫、李白、曹操等文人都在濟寧留下了足跡。元、明、清三代在濟寧設立河道衙門,乾隆等皇帝曾在此駐足參觀。孔子的誕生地曲阜和孟子的誕生地鄒城是主要景點。被稱為中國書法藝術寶庫的孔廟、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府和孔琳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孔廟和孔府規模宏大,文物豐富。它們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鄒城的代表性景點有孟府、孟廟、孟林、孟母森林。

2.運河文化旅遊區

京杭大運河,濟寧市區的老運河,穿過濟寧市區。自元代以來,運河管理的最高衙門壹直設在濟寧。因此,濟寧被稱為“運河之都”。作為中國濟寧太白樓的交通大動脈,運河促進了濟寧商品經濟的繁榮,也孕育了濟寧燦爛的運河文化。李白和杜甫在此攜手徜徉,飲酒作詩;康熙、乾隆曾在此駐紮,並為傅題字。古運河、太白塔、鐵塔塔、聖元塔、王牧亭、東大寺、岱莊教堂等景點遍布濟寧市區,各具特色。

3.祖先文化旅遊區

據文獻記載,炎帝曾在曲阜建都,所以濟寧曾是炎帝部落居住的地區。“歷史記錄?《黃三傳》載:“炎帝神農,姓蔣...用火治王,故稱炎帝”,並說炎帝“初為陳都,後居曲阜。”《帝世紀》也說:“炎帝居陳,遷山東”。陳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綏陽縣。有學者認為,炎帝遷都曲阜後,先後與蚩尤、黃帝部落作戰,後向西撤退,其部落遷至流域,成為姜姓始祖。黃帝出生在壽丘,也就是現在曲阜東部的老縣城。北宋真宗皇帝為了紀念“黃帝生於壽丘”,於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將曲阜縣改為原憲縣,縣遷至壽丘。並在聖旨下修建了壹座1320米的森森黃帝廟,命名為“竟陵宮”,供春秋時期祭祀用。

4.佛教文化旅遊區

汶上縣寶象寺太子魂塔宮出土的佛牙、舍利子等佛教聖物,震驚海內外濟寧汶上寶象寺佛教界。中都博物館、祭祀堂、大雄寶殿等建築雄偉壯觀。

5.水滸文化旅遊區

水泊涼山因《水滸傳》而聞名於世。忠義堂、段錦亭、黑風口、水虎寨、壹級二級等景點,構築了梁山大寨的雄姿。宋江寨墻、麻花門、宋江井、樹才臺、道士石等遺跡講述英雄故事,左寨戚穎、雙雄鎮關、華容射雁、逼上梁山等巨型石刻再現當年英雄風采。濟寧水泊涼山

6.良渚文化旅遊區

朱良的老家在山東濟寧(今微山縣馬坡)。郭沫若根據阿清王朝焦循所寫的戲劇中“祝英臺墓為明朝在嘉祥縣刻”的記載,曾派員到濟寧嘉祥了解情況,但戲劇中記載的祝英臺墓地位置不準確,未能找到。值得壹提的是,當時微山縣還沒有設立,這塊墓碑的位置屬於集寧縣和鄒縣的交界處。1952年,在白馬河修復工程中,朱良的墓碑浮出水面,由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就地保存。1976年,農田基本建設時,朱良的墓碑再次深埋地下。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他才再次回來。朱良墓碑建於明朝鄭德十壹年(公元1516)。可以說,今天的巍山麻婆——鄒城嶧山壹帶,就是這個舉世聞名的愛情悲劇上演的舞臺。由於朱良的故事和生活的平民化,這位大師不可能被正史記載,這就決定了它在民間流傳的歷史命運。因此,它的真正發源地早已模糊不清。[2]?

7.微山湖生態休閑旅遊區

微山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總面積1.26平方公裏。被譽為“中國荷蘭之都、江北水鄉、飛虎隊之鄉”。每年夏天,湖中數十萬畝荷花競相開放。古樸的民風、錯落有致的民居、乘船的葉周曉、千頃荷花、藍天、碧水、野鴨、蘆葦,構成了壹個天然的水上遊樂園,成為度假休閑的好去處。濟寧微山湖生態區

8、中國文化符號城市旅遊區

濟寧是舉世聞名的中國文化符號城市所在地,主要建設區域為曲阜至鄒城之間的九龍山區。它的規劃和建設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準和海內外同胞的支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通過挖掘和展示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深刻精髓,感召、吸引和凝聚海內外華人,從而增強中華各族兒女的文化認同和精神歸屬,促進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

旅遊節事活動

中國母親文化節(鄒城)、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梁山水滸文化節、微山湖荷花節、嘉祥石雕藝術節、汶上王子宗靈文化節、宜山古廟會等孔子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二十四屆,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中國十大旅遊節之壹。

天夏寒碑板濟寧

濟寧是發現和保存漢代銘文最多的地區之壹,數量多,價值高。目前發現的漢代石刻多達40種,其中石刻21種,石刻19種,主要收藏在濟寧漢碑和任城王陵、曲阜孔廟、鄒城孟廟、嘉祥武士廟。壹個地區發現和保存如此之多的漢代銘文,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也是全國最好的,因此被譽為“天下漢代銘文半集寧”。

[編輯此段]濟寧八大古景

清風塔

“塔清梵”指的是濟寧的鐵塔塔普爾,位於濟寧市鐵塔塔普爾街路以北。鐵塔坦普爾,原名重覺寺,是任城最早的佛教釋迦牟尼寺。寺內有鐵塔、聖元樓、寺廟。這座古剎在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石佛的銘文,這座寺廟建於南北朝時期。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稱重覺寺。寺廟裏沒有塔。相傳北宋惠宗時,集寧人徐永安常年外出經商,成了當地的財主。但結婚多年,他沒有孩子,於是到崇覺寺拜佛求子,並許下誓言,如果得到孩子,就重修寺廟,建壹座鑄鐵塔,弘揚佛法。說也奇怪,第二年,的妻子常懷孕了,生下壹個男孩。很高興,但因為出差在外,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他委托妻子常重修崇覺寺,並在寺內用生鐵鑄造釋迦牟尼塔,在塔內供奉佛像和舍利子,以報答佛祖的恩情。

該塔擬建九層,以弘揚佛教九九歸壹、生死輪回的思想。加上塔底和閘頂的十壹層,23.8米的高度堪稱國內之最。鐵塔平面圖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級遞減,形成明顯的點,呈現剛毅、挺拔、優美的輪廓。每層底部都配有壹個5厘米厚的八角形平座,座下每邊各有四堆鬥拱用來襯托。平座上方沿邊緣安裝有圍欄,圍欄高度為30厘米。柵欄的圖案五花八門,各有特色。有的有兩個連續的“”圖案,有的有牡丹圖案,有的有四球格子圖案。鑄造精細精致。圍欄是塔身,內有20厘米的遊廊,塔身每層四面鑄有20厘米的凹槽,代替柱額。全塔36門,其余四面各鑄兩坐佛,共36尊佛像,盤腿而坐,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每座塔的上部都有飛檐,高30厘米,屋脊用脊裝飾。屋檐下有四堆支架。飛檐深處,鬥拱稀疏嚴謹。桃形節約型塔的頂部是銅制金牌,蓮花形底座也是銅制的。兩者緊密相連形成塔閘,穩定在九層飛檐的中央。第九層,飛檐上有八道脊,突出加長,每道飛檐都掛著風,十分壯觀。塔基1.9米深,夯實。基地上面,鋪成住友基地。為了防止扭轉,核心用楠木網格填充,貫穿壹棵高大杉木的底部。塔基西面有壹磚砌塔室,仿木而建。裏面有沈箱,都是青磚砌成的。房間裏有壹尊紀念碑形狀的佛,有幾千只手和眼睛。佛座三面刻有佛教神話、講經、飛天故事,雕刻手法為浮雕浮雕(據考證此碑屬北朝)。此外,塔前還有壹座“音塔”,塔上懸掛著壹口大銅鐘。從此,Tieta Tample與“太白樓”南北對應,遙望無限得不朽。

整個鐵塔,建築和鑄造嚴謹,巍然屹立,蔚為壯觀,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冶煉技術和建築技術的高度以及勞動人民的創造能力,是我國範鐵珍貴的藝術遺產。900年來,由於風雨、雷擊、地震和年久失修,塔身逐漸向東南方向傾斜。1973年,國家撥款進行大修,糾正傾斜,補充鑄鐵件,恢復了雄姿。

泰白萬條

太白樓位於濟寧古運河北岸,太白中路中段以北。太白樓,或稱“太白館”,是唐代賀蘭家經營的餐廳。原址位於紅蓮市東門(現小門附近)。唐代大詩人李白,唐玄宗二十四年,攜夫人徐詩、女兒平陽,從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在他們住在餐館之前,他們“經常和同誌們壹起吃大餐”。李白死後近百年,唐懿宗鹹通二年(公元861),吳興人沈光遊覽集寧時,為建築題寫“太白館”篆書,並寫下“李翰林館”壹文。從此,“太白酒樓”聲名鵲起,流傳後世。該建築在宋、金、元時期進行了重建和修繕。元世祖至元代十九年(公元1282年),濟州河開鑿時,任城北遷至此址,明初城墻易成磚。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集寧佐為指揮狄沖重修太白塔,移至南門塔(現址)東墻,有“謫仙”之意,並去掉“酒”字,改稱“太白塔”。太白樓建在30英尺高的墻上,朝南,10個房間,兩層。它雄偉壯觀,是壹座古老的亭子式建築。墻上有壹尊李白的雕像,還有許多石碑。大樓的門朝西,被壹堵墻圍著。600多年來,由於年久失修和歷次戰爭,這裏受到了壹定程度的破壞。解放初在原址上重建。目前太白八樓仍坐北朝南,面寬7間,東西長80米,南北進深13米,高度15米。建築為青磚灰瓦、朱蘭遊廊環繞的兩層重檐建築,占地4000多平方米。二樓屋檐下掛著壹個楷書牌匾,上面寫著“太白抱”。院內松柏環繞,花木扶疏,方磚鋪地,花墻環繞。步驟曲折,古樸典雅。樓上正廳北墻上方,有四幅明代人書寫的大字石刻,字體豐富,豪放。有李白、杜甫和何題寫的“三塊畫像石”,中間是李白,左邊是杜甫,右邊是何。線條流暢,造型浪漫優雅。

太白樓,名傳千余年,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墨畫全筆

“墨花泉碧”景觀是指濟寧市特有的環碧泉園林建築。位於濟寧市環碧泉路南首路西。這個泉水原本只是壹個普通的地下泉水。據傳說,李白壹家在這裏度過了快樂的時光。

據濟寧直隸州誌記載,浣碧泉原名墨華閣,建於明代嘉靖五年(公元1526)。校長白芳在泉旁建亭,供賓客參觀憑吊古人。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胡贊重修,加深泉池,築石籬,建方亭,植柳植竹,泉列“墨華”,故名“墨華亭”或“墨華泉”。同時,在泉北建了三個亭子來紀念兩位聖人,李白和何。所以明代學者潘承年在《墨花全璧》詩中說:“何以如壹勺墨泉,自天寶流至今?”後來明末清初又多次重修。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Xi恒玄捐資修繕,在教室旁建了附堂和中門,挖了兩個水池,都叫“浣碧”。此後,“墨華亭”改名為“浣碧泉”。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 791),河長鞏俐重修後殿,樓上建有李白、杜甫、何三尊塑像。大殿前還建有“墨華閣”,閣後放著壹塊十多尺高的巨石。石頭上刻著“小雷鋒”二字,石頭旁邊還建了壹個船形小屋。這壹重建完成後,曹石、林作詩,內閣學士翁方綱作詩,運河同治作畫,嵌石於殿內壁,被稱為浣碧泉詩書畫三絕,也成為“墨花泉碧”中的壹大景觀。100多年後,1914年,楊、晚清安翰林、高等人重修了“浣碧泉”。楊翰林親筆題寫了壹副對聯,第壹部分是“謫仙是詩人偶筆,亦是千古事”,第二部分是“將來壹路人,回首往事,存壹線。”這使得環碧泉逐漸形成了壹個集樓、堂、閣、池、橋為壹體的宏大園林建築,成為壹個流水潺潺、花木蔥蘢、柳陰翠竹、風景秀麗的景區。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兩次修繕,在原址上建池塘,築檁條,種花木,種竹子,使浣碧泉以嶄新的面貌迎接遊客。1986年,虞姬人民政府公布“浣碧泉”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豐臺日落

“鳳凰臺日落”的景觀是指站在鳳凰臺上“每逢清明節、白露節,太陽北照之時;芒果種子,小夏節,陽光普照程楠。”鳳凰臺位於濟寧市西北的鳳凰臺村,離京杭大運河北岸不遠。《集寧縣誌》記載:“鳳凰臺離城八十裏,壹周壹百四十步,有兩層,上層三四尺高,下層二十尺奇,上尖下寬”。《濟寧名勝概觀》記載鳳凰臺是“商代為主的典型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早在商周時期,這裏就是華夏文明之光。文章稱:“任、蘇、徐、馮姓、太昊都有祭祀經濟。”濟寧古稱任城,是與馮、馮同姓的古代四國之壹。鳳凰臺,即“太昊祭祀臺”,是祭祀始皇帝祖先伏羲的地方。此露臺坐北朝南,正面三層,其他三面兩層,層高11.5m,底層4241m 2。

北宋初,趙河發掘時,正好在河灣處,土又被擡高了。所以臺灣三面環水,野花野草叢生,景色宜人。人們稱之為“風華臺”。後來人們在戲臺上種樹,松柏挺拔,郁郁蔥蔥。南宋時有道士在戲臺上建廟居住,常有艷麗的珍禽飛來棲息於樹上。據說鳳凰曾飛登上了舞臺,因此稱之為“鳳凰臺”。南宋至明代修建鳳凰臺,清光緒年間募集捐款,大規模建設,修繕有序。整體建築形似鳳凰,結構以舊時的“三樞機”“三光”“五行”“兩儀”“四象”“八卦”為建築,建成36級石階,寓意36天的犁。石階頂門樓為鳳首,左右各有兩塊水石。門樓南三米,東有鼓樓,西有鐘樓為丹鳳眼;正殿為鳳背,綠樹為鳳身,殿後紫竹林為鳳尾,東西兩側建築為鳳翼。鳥瞰看起來像壹只展翅的鳳凰。臺上有明代萬歷年間運河總經理劉東興創立的觀音寺,雙脊重檐,蓋琉球瓦。戲臺上有二十四座寺廟,十余座寺院。寺內有十余塊明清時期的雕龍石碑。寺內正殿有壹只烏木雕鳳(現保存於北京國家博物館),兩尊還塑有彩塑、雕梁畫棟,氣勢磅礴。宋元明清以來,借助運河水運優勢,經濟貿易繁榮,南北商賈雲集,東西販運呈上升趨勢。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恰逢觀音誕,“鳳凰臺”廟會更是熱鬧非凡,成為魯西南第壹個春節,壹派延續數百年的繁榮景象。鳳凰臺北面18米處,也有壹個劇場。每年春節(正月初壹),附近的村民都會來朝鳳敲鑼打鼓唱大戲。

保存了4000多年的鳳凰臺是珍貴的遺產。目前已經開始修復,恢復原貌。1985,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灌丘清煙

“關中”即漢代大將關瑛之墓,位於濟寧城東西關村北250米處。“關中青煙”是指陽春三月,天氣晴朗,微風吹拂,會有白煙覆蓋關英的墓地,是壹種奇特的景觀。這個傳說。壹直流傳至今。

“填墳清煙”是春天地球大氣上升形成的美麗自然景觀,多年來壹直為人們所景仰。清代學者王清友寫過壹首詩《漫灌墓》;

項對劉的貢獻是巨大的。那時候沒人關心英雄。

西風荒蕪獨角獸老,谷米隔夕陽。

目前,雖然關穎墓地被夷為平地,早年寺廟被毀,石碑被毀,樹木全部被砍伐,但地表以下的墓地仍完好無損,極具保護價值。因此65438-0985濟寧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池河景

“南池”指“王牧亭”,原名“古南池”,建於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756年),占地400余畝,位於集寧城南王牧亭路西側。據《濟寧直隸州誌》記載:“太後閣位於南關外,四面環水,巍然中立...因西望瑤池,東臨降太後之意而得名。”《集寧縣誌》記載:“古南池在城南三裏圩小南門外,小南門為老城。周二約三裏處,有太後亭,亭西南水有晚亭。夏季荷花盛開時,清香襲人,白蓮尤佳,每壹位遊客都飽餐壹頓。老文公廟是供奉李白、杜甫和何的。後來州人李宇衡商議,答應主簿。”可見,在盛唐時期,這裏是集寧府的旅遊勝地,尤其是夏天,池邊開滿了白蓮花,空氣清新,世界純凈,讓人心曠神怡。這就是“南池河景”景觀的由來。明清時期,南池大規模興建,不僅景色宜人,而且亭臺樓閣,曲廊曲榭,花木繁茂,松竹蔥蘢。池中有四個島,分別是王木閣島、北灘島、南灘島、赤心島。島上有王太後亭、玉皇廟、卓影亭、君子亭、蓮花亭和觀瀾亭。歷代詩人、名人經常在此相聚,吟詩作賦。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代大詩人杜甫遊歷同城主簿南池時,留下了著名的詩句。

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駐集寧,也去過南池。康熙寫了《太後亭》,乾隆寫了壹首杜甫遊南池的詩。

太後閣建成後,無數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周圍數百裏的人都來上香,南池香煙彌漫。燈火輝煌,人山人海,異常興奮。

1928年,太後閣在北伐中不幸被毀。1958年8月,虞姬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南池建設養魚場,挖塘養魚,種荷花,種香蒲。現在,濟寧市人民政府決定擴建王木閣公園,“南池河景”的修復也為期不遠了。

Xi禹衛葛

所謂“西蘆漁歌”,是壹種美麗的自然景觀。它位於濟寧市西部,現在被任城區安珠鎮的王瑩、胡營、劉穎三個村包圍,五裏營村以西,就是原來的馬場湖。據《濟寧市郊水利誌》記載,公元1283年(元世祖至正二十年)開鑿濟州河,由濟寧至鞍山匯入吉水(大清河),溝通吉水與於斯,進行水運。公元1441年(明永樂九年),又召開會議,連接河流(元代稱匯通河、濟州河,明代稱匯通河)。因為“蜀山湖棄水經湖東馮家壩沿濟寧西部運河滾入窪地形成馬場湖”。《濟寧直隸州續誌》也記載馬場湖在州西十裏,壹周約四十四裏,水域面積五百四十頃。當時,人們在這個廣闊的水鄉種植蘆葦和香蒲,養魚養雞。微風吹過,湖水蕩漾,蘆葦搖曳著柔軟的身軀,仿佛在翩翩起舞;尤其是夕陽西下,煙波浩渺,漁歌陣陣,真是人間美景,所以人們也稱之為濟寧的“西湖”。明朝崇禎年間,徐彪定居,成為兵部尚書,回鄉祭祖,遊馬廠湖。他興致勃勃,寫下了著名的《生活在西湖》(附後),充分描寫了馬廠湖西蘆葦漁歌的景色。

附:江邊有個湖叫馬場,古城西湖。存水幫助運輸,以防膠船。萬歷年間,鐘宮修建了戽門2座和壩口1座,為蓄泄做準備。湖的最深處,俗稱大坡底,變幻莫測。幹旱之後,不會幹涸。它周圍有40多英裏,而且這麽寬,但它只是壹片煙波浩渺的水域。住在水裏的人多,村裏的人喜歡釣魚隱居,就在這裏修建,累土為墻,割草為屋,或引妻,或攜友。其中有壹只吊著鶴、露著微光的小船,速度極快。“日升煙消,鳶飛鴨眠,有淺紅露淺青迎許;暮色映光,歸鴨,夕陽落寞,有銀影,有光劈玉繩;晴是野,汾是清,天是清,草是藍的滑,國的妝是美的;下雨的時候,滿山飛蛾,密樹空,珍珠淺,水在流,花在流。夫四令交之,風景不同,物變形勝,變隨變。每當我看到壹個溫暖的沙蘋果,水會融化,魚兒會跳躍,歐洲蒼鷺會鳴叫,或與鴿子和鶯壹起歌唱。柳蔭滿艾草,冷水近浦,荷花飾錦,香花散遠灘,采蓮之歌響如城。白露從天而起,紅蓼接岸,阡陌中,雁叫,鐵笛作三巷,使客思移低音;元霜苦,百鳥驚寒,淵血漫。景色雖蕭瑟,魚淡煙淡,也使山影繁盛。至於微波的驟變,則編織成文字,如纖維輕盈;樸淡而沫薄,濁浪翻湧,似蛟龍之姿;空靈遼闊,望著嬌然,如玻璃映射;舒爾的時光搖曳耀眼,像壹條金色的蛇在閃爍。這就是月亮的魅力,在四點鐘和早晨之間流動。”“然而,湖也是千山壹秀,奇絕,絕美,誘惑,豁達,洞庭,栗鵬能有多大!”

贏得森林,在夜晚穿越

“夜穿林”歷史景觀指的是長溝(今任城區長溝鎮諧音會林村)的“夜穿林”繁華景象,位於濟寧市北四十裏,有“第二個濟寧”的美譽。

相傳春秋時期,孔子在中都(今汶上縣)屠宰時,到長溝附近打獵,捕獲了壹對麒麟。因此,這個地方被命名為“霍林村”,現在被稱為“匯林街”。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兵部尚書李主持開鑿濟州運河,長溝成為名鎮。明朝永樂九年(公元1411),白英“分王楠水”借水進行經濟運輸,使文水“分江南三部,朝廷七部”,並在王楠南北修建節水閘門,十裏壹門,三十八路。長溝霍林村還有壹座節制閘,名為“霍林閘”,又名“霍林谷渡”。在這裏,壹座水閘擔負著京、杭、萬裏之間的水運,地位顯赫。更重要的是,“霍林谷都”位於蜀山湖滾水壩旁邊。滾滾水壩不僅是調節水運的樞紐,也是保護濟寧數萬生物的命門。因為白英建造了壹個“水缸”來儲存水和調節水運,王楠湖和蜀山湖被挖掘出來以幫助春運。其中,蜀山湖位於雪海惠林地區。由於長溝的地勢高於濟寧古城墻,蜀山湖就像壹袋水掛在濟寧的肩膀上。壹旦大壩潰決,順流而下,將會出現“壹瓢湖水蓋濟州,數萬生靈浮於水”的災難。因此,蜀山湖大壩的修建和“霍林門”的維護非常重要。明、清兩朝都曾在此設門官處,修河堤,經營水運。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的聲音不絕於耳,東音西音連綿不絕,岸上交通繁忙,商賈雲集,城市喧鬧;茶館和酒樓,燈光流通;深夜的街道更深了,行人不斷。當時有了這個歷史典故,文人稱之為“晚渡林”。長溝又被稱為“第二個濟寧”。《過林晚》還以《兩山壹廟》、《降龍碑》、《黑風口》而聞名

所謂“兩山壹廟”“兩山”,是指霍林村兩棟老舊危房的破山墻,中間雜草叢生,蝗柳爭蔭,狐兔爭洞,飛鳥穿梭。有壹種天生的野性興趣。“壹寺”是指兩山墻之間的“火林觀音寺”,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正殿為三足硬山式建築,壁畫輝煌,彩畫絢麗,外墻上有明清石刻四幅。寺廟依然存在,但已是滿目瘡痍,殿內壁畫依稀可辨。廟前有明代林所建的河碑和龍碑(現留村內)。當時“桂林觀音寺”香火鼎盛,各地商人敲神燒香以求發財;善男信女聚在壹起拜佛求平安;達官貴人捐香求財。據說明清皇帝路過這裏的時候,也是來祭奠觀音的。

相傳“失龍碑”是壹條青龍經過西天蜀山湖。往下看,碧波無邊,蓮嶺盛開,綠葦浩蕩,水叫蜀山,銀鱗綠螺............................................................................................

“黑風嘴”傳播奇妙。其實是壹條南北走向的狹長喇叭狀巷子。霍林古渡東側,站在北出口,可以看到碧波蕩漾的蜀山湖。據說這條巷子裏有壹陣風,風速極高。巷子北端,蜀山湖畔,人不敢立。胡同對著蜀山湖的水面,水和蘆葦都不存在,水沒日沒夜的嚇人,鳥兒也不來北方。半夜,風更大了。擡腳難南,扯衣難北風。物流風壹轉,兩邊居民的門窗嘎吱作響,轟然作響。胡同北端的湖邊,草鷺驚飛,野狐淒鳴,水哭葦嚎,綠光幽幽,鬼魅墜落。身處仙境讓我不寒而栗...於是,黑風口遍布大江南北。據說清朝末年,壹個濟寧人在南方做官,壹個長溝商人在他的轄區犯法,被捕入獄。審訊中,聽犯人說他家在濟寧長溝,本來就是老鄉。他被慈悲心感動,於是寫下壹句話:“流放到兩山壹廟,降龍碑,絕不寬恕。”還有人覺得量刑不輕,其實還是讓他回家了。

時光荏苒,雖然“夜穿森林”不復存在,但它壯麗的景色和美麗的傳說依然代代相傳。

[編輯此段]濟寧特產

濟寧的地方特產非常有名,有玉堂醬園、濟寧“三怪”、金鹿、彩印布、規整花紋雕刻、石雕、碑刻、尼山硯、曲阜香米、園林花木、柳編、小尾寒羊、魯西黃牛、微山湖四鼻鯉、微山湖松花蛋、微山湖甲魚、微山湖靈香酒等等。濟寧有句歌謠:“濟寧三怪,紅蘿蔔常年有賣,田螺是好菜,鮮蓮爭著買。”其中,著名的農牧漁業土特產有曲阜香米、魚臺“弄玉壹號”大米、金鄉金谷小米、嘉祥紅皮蒜、白菊花、細毛長山藥、金鄉白皮蒜、紅皮蒜、汶上菱角、魯西黃牛、青山羊、嘉祥大普連豬、泗水裘皮羊、濟寧百日雞等。著名的手工工藝品有:嘉祥金鹿、五彩印花布、曲阜開雕、碑碣、尼山硯、泗水魯哲硯、柘溝土陶、濟寧魯青革等。曲阜盛產曲阜香米、杏子、礦泉水,被譽為“曲阜三寶”。孔府酒、開雕如意、全毛地毯、龍頭手杖、尼山石硯的生產被譽為“山東五絕”。[1]?

玉堂醬園

中華老字號,素有“北京出名,吃起來比江南好”的美譽,菜品鹹中帶香,種類繁多,老少皆宜,攜帶方便。不同的菜,不同的價格。

莊潔紅心蘿蔔

號稱“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濟寧蘿蔔皮”。

長溝葡萄

真正的長溝葡萄,紫紅色,皮薄肉厚,酸甜可口,飄香過齊魯。被評為“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培育與質量控制示範基地”。

金鄉大蒜

  • 上一篇:朋友圈早上好:要純潔,做事才能快樂。
  • 下一篇:用秋天,池塘,山崗,小白兔,楓林,小木屋,朋友,荷花,釣魚寫壹篇不少於400字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