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鞭與鐧
鞭子和狼牙棒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兵器史上的小輩。無論是刀、斧、戟還是鉤錘,它們的歷史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末期。但是,鞭子和狼牙棒是不同的。古代的兵器中沒有它們的原型。
就兩種武器而言,我們現在所說的所謂“鞭子”,其實就是硬鞭子。相比之下,還有壹種由皮鞭衍生而來的長鞭,本文不予討論。鐵鞭的由來,筆者認為它起源於鞭刑刑具中的“鞭”而不是“鞭”。所謂藤條就是竹子或荊條。我們現代看到的鐵鞭,形如竹節,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鞭子的最早已知記錄來自五朝。據《新五代史安重榮傳》記載,五代晉末將領安重榮曾制過壹根大鐵鞭,當時被稱為“鐵鞭王”。五代鐵鞭記載於清代馮雲鵬、馮雲安兄弟所著《金石索》。上有五代後梁使王延章所用鐵鞭像,並註明漢代鞭長六尺二寸(約140厘米),清代重十五斤(約9公斤)。每節纏銅條,柄飾木纏銅,柄端如錘,四面環繞“壹心報國”四字。字是綠色的,好像是用熔化的銅鑄成的。因此,這條鐵鞭也被稱為“心報國之鞭”。此鞭舊時收藏於汶上西門外的梁王太師廟,清道光年間移入汶上縣庫。王彥章的武勇壹直流傳後世,就連《水滸傳》的英雄也以鐵鞭作為武勇的衡量標準。
鞭子的形狀比較復雜,壹般分為多節,《武經總要》有十三節,尖端似圓錐,可刺。筆者認為,鐵鞭的造型因當時用作刑具或刑具的竹鞭而得名。鐵鞭在早期其實只是作為壹種威懾作用,後期才逐漸運用到戰鬥中。北宋時,關於鞭的記載較多,相關記載留於《武經總要》,並附有圖畫。
五代後梁使王彥章所用的“心為國鞭”
狼牙棒是在鞭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梅斯還在《武經總要》留下了相關記錄,並畫了壹張圖。狼牙棒呈長條形,有四棱,無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與鞭子完全不同。宋代官員制作的鐵狼牙棒,近代也有流傳。
1985年6月29日,福建省博物館收到收藏家林仲謙捐贈的鐵狼牙棒。由北宋右丞尚書所制,抗金名將李綱監制。做工精良。這把狼牙棒身長94.2厘米,柄長20.1厘米,重3.6公斤。狼牙棒的柄為瓜錘形,柄部包覆紫檀木,靠近頭部處穿孔,可將掛繩掛在腰間。狼牙棒柄與邊緣之間有壹四瓣形格柵,直徑7厘米,厚0.4厘米。緣身緊貼格柵,上書“靖康元年李綱之”七字篆書,字上鑲金飾,至今仍清晰可辨。
《武經總要》 中型鞭子、狼牙棒和連枷的木刻。
需要註意的是,鞭子和狼牙棒的形狀不是定制的,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體質和目的改變。因此,它們不是標準的軍用武器,而是個人裝備的武器。《武經總要》記載:“鐵鞭和鐵狼牙棒是兩種顏色,鞭子的形狀、大小、長短可根據人力使用。有的人做成四棱的,叫做鐵狼牙棒,謂之方棱,皆為鞭。”明《武備誌》同。清《兵仗記》載:“似刀者為鐵狼牙棒,無刃四刃,似方棱;似者為鐵鞭,純鐵制成,形如竹根節。鞭子有大有短,各取所需。”
1985年6月29日,收藏家林仲謙捐贈福建省博物館的鐵狼牙棒由李鋼監制。
鞭子和狼牙棒都是步兵可以使用的,都是非常靈活的打擊武器。不僅宋朝軍隊使用,西夏、遼、金軍隊也使用。明清沿襲了宋代的鞭槌造型。《清會典圖武備》描繪了瑞劍英使用的鐵鞭,長約74厘米。還有呂英所用的雙頭狼牙棒,形似刀劍,鋒利鋒利。它們長約86厘米,每只重0.82公斤。可見,鞭子和狼牙棒在形狀和重量上都非常靈活,是士兵,尤其是騎兵護身武器的絕佳補充。宋代騎兵或武將,普遍喜歡在馬上攜帶幾種兵器,以防損毀。同時,這兩種武器也可以算是我國獨有的騎兵武器,因為西方騎兵的鈍器大多使用戰錘,而不是這種類似刀劍的打擊類武器。
鐵鞭與骨朵騎戰圖以宋代重甲時代為背景繪制。重甲時代盛行重擊兵器,所以圖中的兩側,壹個是骨頭,壹個是鐵鞭。 (楊毅繪)
宋代軍隊中有很多善於使用鞭子和狼牙棒的將領。《宋史》卷274 《王繼勛傳》載:“軍陣常用鐵鞭、鐵槍、鐵,軍號‘王三鐵’。” 《宋史》 卷325 《劉平傳(附王珪)》 中王貴曰:少全勇猛善騎射,能用鐵杖鐵鞭。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王貴在獅子堡與西夏軍交戰時,被敵兵夾擊。左手執杵,右手執鞭,所向披靡。次年010—300,戰死於好水川。戰況激烈,甚至“鐵鞭打彎”。《宋史》 卷279 《呼延贊傳》 又曰:“永熙四年,為甲瑪步兵副都長,試呈陣圖,兵策,安營謀略,請教領導,召見命使武功,贊器騎劍,執鐵鞭棗槍,繞朝數四。四子必盛、必變、必求、必現入,舞刀舞相接。賜白金百兩四帶。《宋史》 卷290 《狄青傳(附張玉)》 據記載,北宋康定元年,張羽在兗州清澗、招安寨等地與西夏騎兵交戰,取人頭馬,故軍中稱其為‘張鐵劍’”。《宋史》 卷325 《任福傳(附桑懌傳)》 據記載,在好水川之戰中,任福“執四刃鐵簡,立戰,左頰中彈,割喉而死”。此外,開封永丘人桑義“勇猛異常,善用刀劍鐵簡”。水川戰死。除宋軍外,《宋史》卷325 《劉平傳(附王珪)》還記載北宋寶元元年,宋將煥慶道馬部軍副統領劉平與西夏軍交戰於兗州。從山上四面進攻。”最終劉平被俘,可見西夏騎兵中也有不少使用鐵鞭的。《金史》 卷八十六《烏延查刺傳》 據記載,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 ),烏延察察在新州與契丹人作戰時,“左右手各執兩根鐵簡。 ‘鐵劍萬戶’”。契丹軍大敗,吳彥察率兵追擊,“以鐵簡左右揮擊,盡皆震懾。”
鞭子和狼牙棒多是騎兵在戰場上使用的,因為騎兵可以利用馬匹的速度提高打擊效率。明代火器盛行後,鞭子和狼牙棒就逐漸失去了價值。但是,在現代武術中,鞭子和狼牙棒仍然占有壹席之地。
鞭子和狼牙棒對於騎兵的價值在於,在鎧甲發展的同時,在長期作戰中能夠盡可能的減少武器的損耗,能夠對敵人造成有效的傷害。長鞭和狼牙棒雖然不是軍隊的制式裝備,但它們的出現,標誌著矮個子士兵又到了壹個變化的門檻。由於鎧甲的進步,刀劍等舊時代的冷兵器已經跟不上戰場的需要,打擊類武器開始成為主流。相比於骨頭、斧頭等重型武器,靈活的鞭子和狼牙棒其實更適合士兵們進行攻防作戰。然而,熱兵器的發明打斷了這個過程,我們也錯過了看到鞭子和狼牙棒像劍壹樣用了數百年才達到巔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像流星壹樣擦肩而過,轉瞬即逝。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或許是冷兵器逃不過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