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清代將軍墳的盜墓者是怎麽找到墓址的?

清代將軍墳的盜墓者是怎麽找到墓址的?

盜墓是壹種歷史悠久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毀墓的遺跡。春秋時期“禮數不周,樂崩”的社會變革後,重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盛行。陜西鳳翔1號秦公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先秦時期墓葬,也是目前國內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墓葬。這座古墓共發現247個盜洞,其中10個盜洞直接進入墓室。

舊社會的工具編輯

1.壹方面,挖掘古墓要靠人的技術和經驗;壹方面是靠工具操作。在舊社會,偷獵的工具是鏟、鎬、鍬、斧、火把和蠟燭。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專門的探測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得盜墓者只以地面有明顯標誌的墓葬(如封土、墓碑)為對象,再也不返回。盜墓者使用壹種特殊的鐵錐來探索地面上沒有標記的地下。他們壹旦找到古墓,就可以直接挖洞,根據圓錐體上帶起來的金屬氣味進行盜竊。明代王士行在《廣誌義》中說:“洛陽水土資源豐富,葬人不如泉。”“然而,盡管埋了,小偷還是能嗅出來,如果有金銀銅鐵,他們就會制造(挖)。”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壹次飛躍。北方,尤其是洛陽和關中,地處黃土高原地區,水深土厚。洛陽鏟的鏟夾只有2寸寬,呈U型半圓。鏟子安裝在上部。

盜墓工具

長柄,這鏟子每往地裏插壹次,就能下三四寸深,擡起來就能把卡在半圓裏的土帶起來。

3.盜墓尋寶之事自古就有,今天尤為激烈。它的方法、技術和工具已經發展成更加現代化、智能化和集體化。軍用羅盤和探測儀用於探測,雷管、炸藥、電鋸用於挖掘,汽車、摩托車、手機用於運輸和通訊。因此,打擊盜掘古墓葬、販賣走私文物的鬥爭更加復雜艱巨,任重道遠!

技能編輯

盜墓者的四個字

與北方的洛陽、關中不同,南方很多地方土壤薄,水位高,洛陽鏟沒用。當地盜墓賊“因地制宜”,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總結,形成了壹套尋找和認識寶藏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學者劉洪福先生與民間古董商打了多年交道,借機了解和研究解放前長沙周邊盜墓賊的作案手法。

曹操——最職業的盜墓者

而且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望、聞、問、切。

“看”就是看風水。老盜墓賊經驗豐富,擅長風水,所以走到哪裏都要先看看地形,看看地面上被封毀的古墓在哪裏。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壹般都是大墓,裏面有很多寶藏。用風水來指導地面無標記墓址的確定,幾乎是壹拍即合。相傳民國時期,長沙有壹位名叫蔡的盜墓大師,他的風水非常好。如果他出去選擇壹個地點,追隨者會聚集在周圍。有壹次他去寧鄉縣城探親,去了壹個景點。他指著壹片稻田對同事們說,這片田底下壹定有壹座大墓,墓裏的財寶壹定會讓妳我暴富。他的同行都不相信他,於是這個人和他們打了個賭:如果沒有墳墓,他就輸1000美元。相反,70%的寶藏都是在墳墓裏找到的。很多人狂賭,就偷偷找了幾十個村民晚上挖。半夜,他們挖出了壹個磚墓,上面繪有死者生前的生活照片。墓中有劍、寶鼎、玉器、漆器、金餅、硯臺、竹筒等物品。後來,他們把它們賣給美國傳教士,獲得了大量的美元,從而致富。

“聞”就是氣味的意思。擁有這種神奇技能的盜墓者,專門研究鼻子的嗅覺功能。挖掘前,他將墓穴的表土翻壹翻,取壹撮墓土放在鼻子下猛聞,從土的氣味中辨別墓穴是否被盜,根據土的顏色判斷年代。據說功夫用鼻子最能分辨出漢代墓土和唐代墓土的細微氣味差異,準確度驚人。

長沙剛解放時,壹個老盜墓賊被槍斃了。他把自己壹生偷的文物和國寶都賣給了外國人。這個人就是文嘉,漢唐以前專門盜墓的。只要聞到出土物的氣味,就能準確地確定年代。壹個盜墓賊帶來了壹些舊漆器,說是從壹個王子的墳墓裏拿來的。他倚在榻上,壹邊吸著鴉片,壹邊拿起壹件漆器,放在鼻下嗅了嗅,然後笑著說:“親愛的朋友,妳的漆器泡在尿坑裏,要七個月左右才能取出來。”此人大吃壹驚,連說:“得罪!進攻!”

“問”就是踩點。擅長這種方式的人,往往裝扮成風水先生或算命先生,周遊世界,特別註意風景優美的地方和去過的地方,以高官自居。他們壹般能說會道,善於和老人聊過去。所到之處,我都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師的身份拜訪當地的老人,從交談中獲取古墓的信息和方位。這種人有些本事,口才也不錯,很容易取得對方的信任。我們壹查明古墓的確切位置,就立即召集了壹批盜賊進行夜間挖掘。

“切”的意思是摸脈搏。有三層含義:第壹層是指發現古墓後,如何找到挖坑的方向,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材。這種功夫不僅需要豐富的盜墓經驗,還要有敏銳的觀察事物的感覺。擅長這種方式的人,往往會根據地形方向準確定位棺材,比如給人把脈,然後在墓中從斜坡到棺材頭尾打個洞,盜走隨葬品。幾年前曾國藩的墓就是用這種方法被盜的。第二層意思是開棺後觸摸逝者的珍寶。從頭部開始摸,經過口腔到肛門,最後到腳部。觸摸寶藏就像給病人把脈壹樣。妳要細心冷靜,註意冷靜準確,不能有疏漏。第三層意思是指用手觸摸出土文物。因為專家摸過的文物數不勝數,往往不用眼睛去看。只要慢慢觸摸這些物體,妳就會知道它們是什麽,它們值多少錢。他們經常用這種手法和別人賭輸贏,而且經常贏。

第二,聽雷聲,分辨墓地。

《清鈔大盜》中“焦思盜墓發家”揭示了盜墓的技巧:“廣劇盜焦思,駐戍,常近白雲山,以盜墓為業。有幾十個人,有聽雨聲、風聲、雷聲、草色、泥痕的本領,萬無壹失。

有壹天,出了北郊,正是中午,雷電交了。焦叫大家投四面八方去觀察,說盡管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我也要小心,聽了又聽。焦乃意站在山頂的雷雨中。過了壹會,雨下得很大,東邊壹個人回來了。那叫壹聲大雷的時候,我隱約覺得自己的腳在飄,好像聽到地下有聲音。焦Xi說:‘我明白了。……'。"

這焦四不愧是盜墓高手!他不僅掌握了普通盜墓賊能夠區分泥土和泥土顏色的能力,還善於利用壹些自然現象幫助他找到墳墓。比如《電閃雷鳴》,焦思在壹場雷雨中外出盜墓,他讓和他壹起盜墓的人站在四個不同的方向。雨後,東邊的人跑來說,剛才打雷的時候,聽到地下隱隱約約的聲音,他想回答哪個方向。焦四很高興,說:“我們找到了!”這裏面有壹定的科學道理。有墳塋的地下是空的,壹有重雷,就容易形成* * *聲,聽起來好像地下有什麽東西和雷相對應。

補充:現代盜墓不僅要靠洛陽鏟,還需要掌握遙感和磁感應技術。

常規流程編輯

首先,看地形

“看地形”很玄乎。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是看不到的。知道內情的人幾公裏外就能看到。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雪天出來“溜達”,特別喜歡下“雪粒很細”的雪,原因就和“土”有關。

土壤分為“熟土”、“活土”(也叫“花土”)和“死土”。

黃巢-最愚蠢的盜墓者。

。有經驗的盜墓賊壹眼就能看出這裏有沒有古墓,甚至壹眼就能看出是什麽時代的古墓。

探墓時,可以先用探頭探壹下,根據手上的感覺“感受”是否有墓;鐵鍬確定後,比如壹個鐵鍬下到10米,那就看深度,鐵鍬帶出來的是什麽。深度也是壹個標誌。有鋸末、朱砂、窖灰等。在帶出來的東西上,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抹子把墓的形狀“抹平”,也就是定好坐標。如果妳在左邊打了壹個,沒打中十米,那就是“完了”,然後回到右邊繼續打,以此類推。圓點壹個接壹個,是地下十幾米的墳墓形狀。然後根據墓葬的形制、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等特征,可以推斷出墓葬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第二,挖坑

探完位置,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挖洞。壹個可怕的盜墓者,可以挖下十幾米的洞,地面沒有土也能做到!令人費解的是,即使墓地周圍是壹片平原,但都是非常平坦的土地,周圍幾百米、幾英裏都沒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洞又那麽小,幹活的時候誰也看不見。這種高超的技術不是壹般人能做到的。

盜墓者完成工作後會把洞封上。有些洞只有下水道井蓋那麽大。開了就往下看,直走十幾米,隆冬看不到盡頭。

第三,進入墳墓

壹般來說,任何壹個朝代的墓葬,器物的擺放都有自己的規律。妳看漢代、東漢或西漢的墓葬形制,就知道棺材應該在哪裏,陶器埋在哪裏,金屬器皿在哪裏,兩邊的耳室會有什麽,等等。等妳真的下去了,直接往那裏走,挖過去(漢墓壹般都是坍塌的,裏面都是土,說是墓,其實都是土,在土裏前進,壹切都在土裏)。壹般昂貴的陪葬品都會放在墓主人的棺材裏,左肩右腳。

還有壹些墓,比如明、清墓,屋頂會很厚,因為當時的墓大多是青磚砌的,七縱七橫,十四層,有兩米多厚。所以挖坑的時候要避開墓頂。所以壹旦鐵鍬碰到磚頭(鐵鍬提起來就會塵土飛揚),就要另找地方砸了。

這個“他處”有時可能靠近墓門,有時可能靠近墓室後壁。都有可能,完全取決於墓本身的形狀和特點。看了形狀後,我覺得這個墓中的棺材可能是靠近墓門的,所以在打洞的時候,是靠近墓門的,反之亦然。

壹座墓,就像壹輛坦克,有它的鎧甲(墓壁、防盜層)和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是墓壁,或者說是墓底。

有的盜墓賊見墓太堅固,頂部和周邊不好處理,只好再挖壹個立井和壹個水平井,直接下到墓下面。到達墓室正下方後,繼續向下開壹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挖,挖通墓室底部的壹個小洞,再通過這個小洞進入墓室內部。這樣,墓的四壁和頂部並沒有被破壞,但墓本身卻被洗劫壹空。

但是,這種方法很少使用。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後墻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鉆豎孔時,可以沿著墓室後墻鉆,不必挖兩層磚厚的墓墻。對於十三陵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後墻敞開的。

解放前,很多人只靠壹個人,只靠壹個晚上,穿著鼠衣,手腳並用,挖坑,進墓,拿東西,就盜了十三陵。不容易。當時壹個人鉆不到豎井,就離開墓室壹段距離,然後以壹定的角度向下挖,斜向下,摸到墓室井的後壁,再鑿通進入,計算非常準確。

需要註意的是,盜墓者進入墓室的過程,嚴重破壞了墓室結構與遺跡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像考古學家那樣,按照堆積的順序進行清理,用詳細的科學記錄揭示原始墓葬。所以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丟失的信息在盜版的殘余面前永遠無法恢復,給人類文化遺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解放前,盜墓賊壹般是壹兩個人幹的,不會太多。他們花了壹個晚上的時間,用自己的特殊工具(挖掘設備)和特殊的連體衣服(老鼠衣服,上面蓋著各種“設備”)工作。

壹方面,盜掘古墓要靠人的技術和經驗;

解放前的挖掘設備是用犁鏵鋒利刀片的壹部分作為“挖掘器”,“三件套”很像螺旋槳,後部緊密連接著壹個螺旋狀的“排土”裝置。這樣既能把土挖出來排出去,又能把墓磚穿透(螺旋原理,只是加大水平力度,不用使勁壓)。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壹次飛躍。

河南省洛陽市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歷史上是十三朝古都,壹直是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如今洛陽的“洛陽三寶”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陽鏟。前兩個名聲極好,第三個好像不光彩,因為是盜墓工具。洛陽城真的流行盜墓,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風。從古至今,洛陽達官貴人都講究厚葬,他們往往非常重視墓葬的修建,以至於洛陽的墓葬如此之多。唐代詩人王建曾形容洛陽墓葬密集:

北芒山頂幾乎沒有閑土。

裏面全是洛陽人的老墳。

有許多人被埋在古老的墳墓裏,

沒有地方買黃金。

也正因為如此,洛陽自古盜墓之風盛行,歷代盜墓者也是人才輩出。關於洛陽鏟的起源,洛陽有壹個故事:

在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壹個叫李亞子的農民,從小就以盜墓為生。民國十二年(1923)的壹天,他到了十幾裏外的孟津縣。偃師縣馬溝村的壹個熟人正在搭棚子賣油炸饅頭。雙方見面打招呼時,他看到那人正忙著用壹把瓦形的短柄鐵鍬在地上挖壹個垂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個人用這把鐵鍬往地下戳,壹擡就帶出很多土,頓時引發了他的“靈感”:這家夥挖盜洞比鐵鍬輕巧,特別是用原土,有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的情況。於是他找來壹張紙,用鐵鏟夾畫了壹個很大的原始圖案,回家後馬上找了壹個鐵匠按圖打造。真的是得心應手,效果不錯。後來其他盜墓賊也紛紛效仿,於是廣為“推廣”。

洛陽鏟是用來挖坑取土的,工作原理和石油勘探、地質取樣差不多。所以鏟體不是扁平的而是半圓柱形的,類似於瓦管形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兵器——管塞。

洛陽鏟的鏟夾只有2寸寬,而且是U型半圓。雖然鏟子上部有長柄的洛陽鏟看起來像個半圓,但它的形狀實際上既不圓也不平。最重要的是在成型的時候要打造弧度,這需要小心的敲打。壹不小心,打出來的鏟子就不帶土了。而且洛陽鏟的制造工藝更復雜。通常制作壹把小鏟子要經過制坯、煆燒、熱處理、成型、打磨等近20道工序,所以只能手工制作。如果壹把好的洛陽鏟打完了,那麽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鏟起來之後,鏟頭的內表面會帶出壹管土。就這樣,盜墓者繼續往地下深處鉆,分析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以及各種包裹體。如果是被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可能有古墓或古建築。如果在包裹體中發現了陶瓷、鐵、銅、金和木材,就可以推斷出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有經驗的盜墓賊可以通過洛陽鏟敲擊地面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來判斷地下的情況。例如,壓實的墻壁自然與空心墓和墓有很大的不同。

同樣,挖不同的墓,用不同的工具盜墓。發掘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來的重鏟,挖唐墓用平鏟(類似魯的月牙鏟),進漢墓用滾叉和撇刀夯土(漢墓多為坑窪坍塌)。

解放後,文物考古部門對其進行了改進,並用於地下是否有文物的勘察和鉆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然而,在年席卷全國的盜墓狂潮中,卻被盜墓賊用來再次誤入歧途。

壹個現代搶劫團夥通常有三四個成員,不少於三個,不太可能超過五個。這些人各有分工。

現代盜墓賊使用的工具比以前先進多了。淘汰了壹般的洛陽鏟,使用的鏟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裝的,分為重鏟和舉鏟(也叫泥鏟)。因為洛陽鏟頭後面接的木桿太長,靶子太大,就廢棄了,改用螺管,上下半米,可以層層嵌套,隨意延伸。平時看地形的時候都是拆開來放在單肩包裏帶著。

喜歡~!!

  • 上一篇:泰國紀念品介紹泰國紀念品介紹
  • 下一篇:從古至今有哪幾種燈的樣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