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壹個東北小夥,藏身貴州22年,做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壹個東北小夥,藏身貴州22年,做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哇,這外邊兒太漂亮了!”

7月4日,中國空間站航天員劉伯明,首次出艙時,不禁發出感慨。

在浩瀚的星空間,宇航員站立於巨大的機械臂上與地球遙相輝映,跟隨著手中的攝像機,曾經神秘的宇宙輕而易舉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然而,對於頭頂蒼穹的 探索 ,中國人從未停止追尋的腳步。

2017年8月22日,貴州“中國天眼”基地捕捉到壹段特殊的信號,經過鑒定,這是壹顆未被發現認證的脈沖星,這是“天眼”自建成以來發現的第壹顆脈沖星。

有人歡欣鼓舞,有人信心倍增,但也有人在默默地想念壹個人。

這個人就是“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

此時,他已經病危。

1945年,南仁東出生在吉林遼源。

他在家中排行老二,父親是當地礦務局的工程師。有壹個知識分子的父親,南仁東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上學期間,南仁東的成績壹直名列前茅,而他超強的記憶力以及獨特的解題方法,更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常情況下,別的同學壹道題只會列出壹種解題方法,而南仁東總會壹道題羅列出多種解答方法。

學習對他而言,不是照本宣科的功課,更像是壹塊可以無限 探索 的寶地,充滿了挑戰和趣味

而東北黑土地的滋養,也讓南仁東的性格中帶著天生的自由與浪漫。

他熱愛文學、喜歡畫畫,閑暇的時候,最喜歡看星星。

在遼源有座龍首山,南仁東上小學時就喜歡到山上去看星星,那時他總會幻想,在南半球看到的星星是什麽樣的,上了高中後,《每月壹星》雜誌成了他的必讀刊物。

即使到了高三,他也是期期必看,從書中知道了許多天文知識。

在他高考那年,美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阿雷西博球面射電望遠鏡,口徑為305米,震驚了世界天文學界。

在此之前,英國已經擁有口徑76米的洛弗爾射電望遠鏡,澳大利亞有口徑64米的亞帕克斯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作為“人類天文學第三時代”的觀天“法寶”,能更加精準地捕獲未知的宇宙信息。

小南仁東看後不禁發問,中國什麽時候也能建壹個呢?

誰也沒想到,多年以後,他竟真的為中國造了壹個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而現在,他還是壹名為錄取通知書而苦惱的“準畢業生”。

那壹年,南仁東以平均分98.6(百分制)、吉林省理科第壹名的成績被清華錄取,但他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

原本南仁東報考了清華建築系,最終的考分高出建築系50多分,但他卻被調劑到無線電專業。這讓南仁東備受打擊。

父親知道後訓斥了他壹頓,“ 國家少了壹個建築師,多壹個無線電科學家,不是更好嗎?

於是,在命運的安排下,南仁東踏上了南下的火車,進入了清華無線電專業。

1968年11月,南仁東畢業了,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無線電廠。

他被分到了包裝車間,放下行李後,南仁東就去包裝車間轉了轉。看完了車間的大體運作後,他徑直來到廠長辦公室。目的很簡單,換工作。

對於壹個從小就喜歡鉆研新事物、接受挑戰的人,南仁東無法容忍讓自己去搞包裝。

在據理力爭之下,他被改分到無線電組裝車間去做“小金工”。這回南仁東可高興了,因為在這裏可以學到各種金屬加工技術,足以滿足他那溢出的 探索 欲。

南仁東雖然外表看起來不靠譜,但幹起活來卻壹絲不茍,而且他聰明、愛琢磨、學得快,車、銑、刨、磨、鉆等技術,他很快就全都熟練掌握了。

學完了金工,南仁東就“惦記”起其他車間的技術,鉗、鉚、電、焊等,他每樣都想學。於是壹有空,他就總往其他車間跑。

1969年,廠裏接到任務,研發便攜式小型收音機。作為廠裏的高材生和“名人”,領導第壹個想到的就是南仁東。

經過商議,由四人組成研發小組,南仁東有制圖功底,負責收音機實體設計。經過反復測算推演,他先設計出收音機的實體造型,然後再給出模具各部位的具體數據。

這是壹個繁瑣而細致的活兒,但在南仁東的手下很快就完成了。

模具設計出來後,需要進行註塑測試,廠長提前給研發小組打了“預防針”,壹次不成功,就總結經驗再嘗試。

但誰也沒想到,測試壹次就通過了,而這要歸功於南仁東畫的那張準確無誤的設計圖,在測試現場連七級模具師傅,都自嘆不如。

南仁東“壹試成名”,後來,凡是南仁東設計繪制的模具,都可以免測試,直接生產。

而在項目研發的過程中,研發小組遇到了許多困難,也都靠著南仁東的壹雙巧手解決了。這都得益於南仁東平日裏的“偷師”。

最終,南仁東研發的收音機定名為“向陽”牌收音機,銷量驚人,成為了全國著名品牌,而他也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研究生考試也在其列。

南仁東本不想去參加考試,但是在妻子郭家珍的堅持下,他壹邊白天上班搞研究,壹邊晚上復習。

次年,他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天文物理專業錄取了。

順利畢業後,南仁東又繼續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而隨著對天文學不斷深入地學習,南仁東更加堅信中國需要建設自己的射電望遠鏡的想法。

1967年,英國人貝爾通過射電望遠鏡發現了壹段有規律的電波,經過她與導師的研究,發現這是壹種新型天體——脈沖星,引起了巨大轟動。

貝爾的導師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1974年,泰勒和赫爾斯因通過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發現了兩顆相互旋繞的雙星系統,經過研究確認這是壹對“脈沖雙星”,再次震驚世界。

而此時的中國卻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天文發現,中國天文學正漸漸與世界拉開距離。

這是因為中國人不夠聰明嗎?還是因為我們缺少時機運氣?

都不是,只是因為,我們沒有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讓南仁東十分痛惜,直到他發現了壹個可以改變現狀的機會。

1993年9月,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在日本召開。大會提出組織各國***同建設,新壹代功能超強的大射電望遠鏡的計劃。

南仁東知道後,很是興奮,“ 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積極參與。

如果能把建設大射電望遠鏡項目引進到中國,不僅能解決中國缺少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窘狀,還能促進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壹舉兩得。

說幹就幹,南仁東立馬撰寫《“FAST”項目建議書》,並開始著手尋找候選臺址。

在偌大的中國,想要選出最適合的臺址,並不是壹件易事。

南仁東最終將目標鎖定在貴州,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就通過遙感技術確認了三百多個符合條件的窪地。

這些窪地都處於偏遠地帶, 汽車 根本無法進入,只能依靠步行,南仁東堅持每壹個窪地都要親自現場考察和評估,以防錯過最佳臺址。

於是,已經50多歲的南仁東,開始帶領團隊在深山老林間穿行。

勘測窪地是壹項體力活,山路難走,貴州多陰雨,解放鞋、柴刀、拐棍是他們的常用裝備。南仁東是整個隊伍中歲數最大的,他經常在快爬到氹頂時,氣喘籲籲地拿出速效救心丸含在嘴中。

有壹次選址的過程中,團隊中途遇到暴雨,南仁東不慎滑落下去,還好有幾棵樹攔住了他,沒有發生生命危險。

即使路途艱險,前路漫漫,南仁東依然固執地穿梭在貴州的窪地中,直到他遇到了大窩氹。

壹晃12年已經過去,南仁東就像壹個老父親壹般傾盡全力,付出的是汗水,更是心血。

而看著多年來壹路伴隨著他的學生和同事,南仁東在心裏默默地下定決心,FAST只準成功,不許失敗。

然而,2006年的夏天,國際評委會最終決定了大射電望遠鏡的落成地是澳洲和南非,中國落選了。

南仁東哭了,但是他沒有認輸。

別人不給我們建,那我們就自己來。

2008年,FAST項目終於立項批復了,那壹年,南仁東63歲。

從此,南仁東就像“長”在了基地壹樣,每時每刻都在研究FAST的建造,事無巨細。

然而,項目沒進行多久,他就遭遇了壹大難題,要建造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需要依靠索網的柔性伸縮調整反射面,進行定位和追蹤信號。

但是,索網的抗疲勞度不夠,這就意味著整個計劃可能會功虧壹簣。

南仁東當即決定從基礎材料實驗做起,從單絲組成單股,再從多股組成整索,壹步步做實驗,壹層層查問題,失敗了,找原因,再繼續。

在反反復復的失敗中,鋼絲斷裂了無數次,人人感到心灰意冷,但南仁東總會不厭其煩地到現場仔細觀察斷裂口和斷裂位置。

最後,南仁東發現造成斷裂的根源在於錨固結構,於是,根據他的要求改進了索制品的錨固結構,研發出了壹種新型結構,索網疲勞問題迎刃而解。

這前後***經歷了兩年多時間,南仁東的腳步遍布全國,但他從未想過放棄。

2013年12月31日,FAST工程圈梁合龍,南仁東第壹個爬上了圈梁,像個男孩壹樣高興地奔跑。

這是專屬於南仁東的時刻,曾經所有的磨難都在這壹刻被興奮和激動所替代,而此時,南仁東的身體卻每況愈下。

他總是會咳嗽不止、呼吸困難、疼痛難忍 . . .

他被診斷為肺癌晚期。

可進行了第壹次化療後三個月,他就又返回了貴州工地,因為他知道,基地離不開他。

2016年9月25日,歷經22年,FAST終於落成啟用。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終於建成了,它被稱為“中國天眼”,國之重器。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轉動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口徑後增加到350米,但是它不能轉動,德國在波恩建造的可轉動拋物面射電望遠鏡口徑僅有100米。

不論如何對比,“中國天眼”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這意味,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將壹躍進入世界前列,我們用了22年時間,造出了世界排名第壹的望遠鏡,從此,中國天文研究再不用看別人的眼色。

竣工慶典,大窩氹基地上,萬人沸騰,所有人都在為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歡呼雀躍。

等到賓客離場,南仁東留了下來,他在FSAT觀測系統前,看星星看到了深夜。

這是他最後壹次出現在FSAT基地。

2017年9月15日,壹生熱愛鉆研,從不放棄的南仁東終是被癌癥“打敗”了,直到去世,他也沒能知道天眼追蹤到脈沖星的消息。

南仁東天性自由浪漫,卻背負著責任和理想走進深山十幾年,為“中國天眼”項目花費22個寒暑,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南仁東被叫做“中國天才”,他卻自稱:我不是天才,只是個戰術型的老工人。

都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望得更遠,而南仁東用他那並不高大卻足夠堅定的身軀築起壹道高墻,讓更多人有機會去仰望星空。

南仁東離開了,天上多了壹顆“南仁東星”。

南仁東離開了,中華大地上多了壹個“中國天眼”。

南仁東離開了,而他熱愛鉆研、執著 探索 、高尚奉獻的精神卻影響了壹代人。

只是,他走得太早,我們還來不及說句“感謝”。

謝謝您!南老,您辛苦了,壹路走好

. END .

文| 多兒

編輯| 改改

關註@鬼谷子思維 ,更多精彩人物傳奇:

捐款160億,子女都肉疼,他回:妳們錢都夠花了,要那麽多幹啥?

湖北40歲農民畫家壹幅畫賣130萬,當初喊他“廢物”的人都改口了

  • 上一篇:海底2萬裏主要內容簡介,名人名言?
  • 下一篇:滿族人有哪些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