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壹、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祖先的紐帶。看看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帶動後人。實現人生價值,去除老祖宗留下的枯枝落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代代相傳,明確的修正日是每年陽歷的4月4-6日。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它也被稱為行走節,三月節,祖先節,清明節,鬼節等。它與7月15日的中秋節和10月1日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的“鬼節”。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壹壹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節氣。

2013年,清明節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清明節的由來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首先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清明節壹到,氣溫回升,正是春耕春種的好季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豆”的說法。農業諺語“植樹不如清明”。後來,隨著清明和寒食的日子臨近,寒食是人們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合二為壹,寒食成為清明的別稱,成為清明的壹種習俗。清明那天,不放煙花,只吃冷食。

第三,清明節的傳說

據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對王子下了毒手,申生被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天譴而流亡國外。在流亡期間,重耳遭受了屈辱。本來和他壹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陸續出去的。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跟著他。其中壹個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昏了過去。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到中國,成為君主,也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壹的晉文公。

晉文公上臺後,除了介子推之外,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賞賜。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辯護。晉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內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帶朝廷受賞為官。然而,幾趟下來,介子推不動了。晉文公不得不去討好。然而,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時,他看到門是關著的。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背著母親躲在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讓他的禦林軍去搜綿山,但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把火燒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壹面,火燒起來介子自己就出來了。晉文公下令提升火燒山。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撲滅後,介子終究沒有被推出來。上山壹看,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看著介子推的屍體,哭了壹會兒。然後把屍體埋了,發現介子推的後背被壹個柳樹洞堵住了,好像有東西。抽出來壹看,原來是壹件裙子,上面有壹首血詩:

我希望妳的主人永遠是清楚的。

與其陪妳當勸諫者,不如當個鬼不見。

如果妳的主人心裏有我,記得我經常自省。

我酒泉問心無愧,勤政清廉。

晉文公把帶血的書藏在袖子裏。然後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被埋在燒焦的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休,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介休山”,並在山上修建祠堂,將火燒山獲釋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告訴全國每年這壹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吃冷食。

臨走時,他砍了壹段燒焦的柳樹,在宮裏做了壹雙木屐。他天天看著它,嘆息道:“真可惜。”“第壹步”是古代人的下屬在上級或同級之間互相尊重的稱呼,據說就是由此而來。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他的大臣們穿著便衣去遠足,以表達敬意和哀悼。走到墳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樹復活了,有成千上萬的綠枝,在風中起舞。晉文公看著復活的老柳樹,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畢恭畢敬地走到他面前,慈愛地捏了壹根樹枝,編了壹個圈,戴在頭上。祭祀結束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把它命名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經常隨身帶著壹本血書作為紀念,鞭策自己掌權。他勤政清廉,努力把國家治理好。

從此晉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對功勛卓著、不圖富貴的介子推十分懷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煙花來紀念他。也是用面粉和棗泥捏成燕子的形狀,用柳樹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個東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從此,寒食和清明成為全國人民的盛大節日。每當有冷食,人們都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人們只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如棗糕、麥糕等。南方多是綠球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節,人們就把柳條圍成壹個圈,把柳條枝放在屋前屋後,以示懷念。

第四,清明節習俗

1.掃墓和祭祖

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為習俗。唐代以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清明節掃墓祭祖成為壹種延續的節令傳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詩中寫道:“鳥鳴昏樹,誰哭?風吹曠野紙錢,古墓春草滿。李唐花映白楊樹,滿是生死離別處。”神秘的沙漠和沈重的春天在哭泣,黃昏和黃昏下著雨的人們卻回家了。"宋代詩人高句麗曾在壹首詩中描述:"南北丘多墓田,清明各不同。紙灰飛成白蝴蝶,淚染成紅杜鵑花。"日落時分,狐貍的墳堆上,壹滴也沒有到達酒泉!"即使在今天的社會,在清明節前後,人們仍然有去墳墓祭奠祖先的習俗:拔除雜草,擺放供品,在墳墓前焚香祈禱,焚燒紙錢和金元寶,或者幹脆獻上壹束鮮花,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去郊遊

清明時節,正是春回大地的時候。人們趁著掃墓的機會,全家老少在山野裏玩得不亦樂乎。回家後,他們順手折了幾根樹枝,戴在頭上,開心極了。有些人在清明節期間,在郊區遠足,表達他們自嚴冬以來的停滯情緒時,特意去大自然欣賞和欣賞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色。這種郊遊也叫春遊,古代稱為探春、春獵。它的意思是踩著草,在鄉下玩耍,看春光。

清明節前後是踏青的好時機,因此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隨便出門,清明節掃墓是難得的機會。因此,在清明節,女人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壹種說法叫“女人的清明年”。

插入柳樹

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諺語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後翻黃狗”的說法,可見清明折柳是舊社會非常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僅是壹種時尚的裝飾,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用柳枝討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不應該提倡。

清明節插柳種樹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嘗遍百草的神農。另壹方面,據說介子推死時所持的柳樹後來復活了。晉文公給它取名為清明柳,並把它折成壹個圓圈戴在頭上。這種習俗後來被介紹給了人們。雖然典故來源不同,但這些習俗還是離不開人們春回大地的喜悅。

4.清明遊樂

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外,清明節還有大量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喜愛的純娛樂性習俗,如抱鉤、放風箏蕩秋千、射柳蹴鞠(音:cù jū)等,這些習俗曾壹度流行,但如今已不復見。

5.牽引鉤

“鉤”是壹個古老的名字,但它實際上是壹個現代的拔河運動。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為了進攻吳國,用拉鉤運動來增強人民體質。它主要是以壹根麻繩為基礎,兩端分成許多小繩。比賽時,以壹面大旗為界。壹聲令下,雙方用力拉繩,鼓聲和音樂壹起響起。雙方歡呼吶喊,好不熱鬧。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壹。古人認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風箏上寫下或畫下自己的病情,用細繩將風箏系在空中放飛,讓它飛到天上,剪斷纜繩,疾病災難就會隨著風箏飛走。後來,風箏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流行的郊遊娛樂。

阿清作家潘榮弼在《景帝歲時紀昇》中寫道:“清明掃墓時,全城男女從郊區蜂擁而出,扛起箱子,車輪相向。每人帶壹個風箏線軸,祭祀完了,放在墳前會更好。”古人也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賈青錄》說:“春之風自下而上,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斷鷂”之諺。“在古代,放風箏不僅是壹種娛樂活動,也是壹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釋放他們的口臭。所以在清明節放風箏的時候,很多人會把自己知道的災害都寫在紙鳶上。當風箏飛得很高時,他們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走,象征著他們的疾病和汙濁的空氣已被風箏帶走。

7.搖擺

斯溫最初被稱為“錢球”。據傳,秋千是春秋時期由北方民族山戎人齊桓公傳入的,漢代以後成為清明節和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起初秋千是用繩子做的,用手蕩,後來發展成木架,上面掛兩根繩子,下面綁壹個十字板。

南北朝時流行搖擺戲。《荊楚紀年》記載:“春天,壹根長繩掛在壹棵大樹上,壹個秀才和壹個女子坐在上面推,叫做蕩。”蕩秋千是唐代非常普遍的遊戲,它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清明節隨處可見秋千,清明節在元、明、清三代被定為秋千節,秋千也被安裝在宮殿裏供皇後、妃嬪和宮女玩耍。

8.射柳樹

射柳是壹種練習射箭技術的遊戲。據明代記載,把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把葫蘆高掛在柳樹上,弓射葫蘆,鴿子飛出來,以飛鴿的高度來判斷勝負。

9.蹴鞠

除了祭祖和掃墓,清明節還有各種戶外活動,如遠足、郊遊、蕩秋千等。在祭奠緬懷之悲的同時,也將賞春的氣氛與歡樂融為壹體。在這些活動中,“蹴鞠”是壹項非常有趣的活動。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做的,裏面塞滿了羊毛。相傳蹴鞠早於商朝就已存在,戰國時期就流入民間。到了漢代,它甚至被用在軍事上練習武術,並被列入藝術書籍。

“蹴鞠”的意思是用腳踢球。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古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興盛,經常出現“壹天球不掉”“球不離腳,腳不離球,華亭觀戰,千人觀戰”的場面。《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杜甫在《清明》詩中寫道“蹴鞠十年遠,萬裏蕩風俗同”,這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從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比賽。清代史書中關於蹴鞠活動的記載很少。

蹴鞠熱在蹴鞠發源地淄博再度興起。很多市民都參加了,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10.鬥雞

在古代,鬥雞比賽盛行於清明,鬥雞始於清明,壹直持續到夏季至日。中國最早的鬥雞記載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蔚然成風,不僅民間如此,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唐玄宗最喜歡鬥雞。

11.蠶花節

蠶花節“蠶花節”是蠶鄉特有的民俗文化。在過去的清明節期間,這項民俗活動在吳彤、烏鎮、崇福、洲泉等地舉行。其中,洲泉的A?vagho?a廟和青石的雙廟尤為壯觀。A?vagho?a寺,位於洲泉鎮西部,在當地被稱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動,有迎蠶神、搖快船、臺閣鬧事、拜香凳、打拳、打龍燈、擡桿、唱戲等。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大部分在船上進行,很有水鄉特色。近年來,烏鎮石翔的活動中,只有見蠶神、踩白舟、擡竿等少數項目,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 上一篇:海水蔬菜有什麽啟發
  • 下一篇:演員歌詞薛之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