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國寺位於寧波江北區洪塘鎮北的靈山山腹中,距市區15公裏,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
它由山門、天王殿、大殿等建築組成,占地面積1.3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0.6萬余平方米。 保國寺名聞遐邇,是以其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而令人嘆為觀止。
保國寺最初由山門、天王殿等建築組成。現存大雄寶殿(或稱無梁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壹0壹三),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結構建築。
其結構獨特,氣勢恢宏。清康熙二十三年增建了四周重檐,成為重檐歇山頂形式。
保國寺大殿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大殿平面的主要特點是進深大於面闊,呈縱長方形,這在同時代的佛殿建築中極為罕見。
整個大殿的全部結構皆用鬥拱之間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不用壹枚鐵釘將建築物的各個構件牢固地結合在壹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50余噸的重量。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還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銜接的鏤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下面不容易看到,故被稱為“無梁殿”。
無梁殿除建築風格獨特外,還有蟲不蛀,鳥不入,蜘蛛不結網,灰塵不上梁之奇。 保國寺第壹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為江南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結構建築。唐僖宗賜“保國”匾額,遂名“保國寺”。
寺內建築有天王殿、大殿、方丈殿、東西廂房、鐘樓、鼓樓、藏經樓等。大殿氣勢雄偉,面寬、進深各三開間,平面呈縱長方形。
前槽巧裝三鏤空藻井,制作工整,別具壹格,時所罕見。藻井低而供佛像空間高曠,對比強烈。
大殿皆以鬥栱榫卯承托,鬥栱粗壯古樸。佛座後嵌有《造石佛座記》。
天王殿主體建築五開間,重檐歇山頂。後有凈土池,南宋紹興年間所辟,池上方鐫刻“壹碧涵空”字樣。
保國寺建築多為清代建築。壹九八三年遷入明代廳堂三間,壹九八四年遷入唐代經幢兩座,現在保國寺已成為壹個擁有唐、宋、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的木構建築群體。
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五幢建築,東西軸線分別為鐘樓、鼓樓、客堂等附屬建設。
2. 遊地坑院寫作文300字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
∞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陜縣、山西運城、甘肅壟東的慶陽及陜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陜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臺平原地帶,許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裏。
∞
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現存最早還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已住過六代人以上,保存較好的村莊有張村塬的人馬寨和廟上村等。
∞
地坑院,又名天井窯院,起源於人類早期穴居,據專家考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當地人民勤勞智慧、富有創新精神的歷史見證。
∞
地坑院是了解黃土高原民風民俗的壹大景觀,是中國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築之壹,更是研究人類原始“穴居”演進史的實物見證,是中華文明長河中歷史遺產的精彩篇章。這種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獨壹無二。
∞ 陜縣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是西周時期“周召分陜”之地,轄區內張村塬、張汴塬、東凡塬,四周陡峭,頂部平坦,土質粘硬,地下水位較深,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加之少雨的幹旱氣候,是地坑院出現並延續千年的主要原因。
∞
據不完全統計,在陜縣集中連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個,分布在縣內6個鄉鎮,有近10000座院子,現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歷史,居住已有六代人。
∞
這是位於河南西部的陜縣廟上村,村民們居住在地坑四合院裏,繁衍生息,享受著平靜的“地下生活”。在國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位於陜縣西張村鎮的廟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處入圍村落之壹。
這些建築多建於清末、民國初年,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經過整修,面貌煥然壹新。
∞
建成的地坑院呈長方形和正方形,邊長12—15米,深度6—7米,院子四壁挖10—12個窯洞,窯洞高3米左右,進深8—12米,寬4米左右,窯洞2米以下的墻壁為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把其中壹孔窯洞鑿成斜坡,為階梯形通向地面,稱作門洞,供住戶出入。
∞
3. 遊寶輪寺塔作文500字寶輪寺塔大約有二十余米高,全部是由青磚建成,***有十壹層,方形結構,每層四個角都向外翹起,每個角上都掛著壹串串銅制的鈴鐺,壹陣春風吹來,悅耳的 *** 響起,似乎在告訴我它神奇的歷史。
聽姥爺講,在它的南邊十幾米處,用壹塊石頭擊打另壹塊石頭,妳就會聽到神奇的蛤蟆叫聲,因此,寶輪寺塔又叫蛤蟆塔,它是古代四大回音建築之壹。聽姥爺這麽壹講,我趕緊跑到塔的南面,揀起兩塊石頭,用力互相擊打,果然聽到塔中傳來的“呱呱呱”的叫聲,真像蛤蟆在歡快地叫著。
神奇的寶輪寺塔,妳使勤勞智慧的人民留下的偉大傑作。我愛妳,雄偉的寶輪寺塔。
4. 遊晉中博物院有感作文600字參考:
上7點半,我們在文澤路地鐵站集合,坐到武林廣場換成公交348路到良博站下車,再步行壹點路就到了。壹到博物院門口,壹塊巨大的,凹凸不平的石頭就呈現在我的眼前,上面刻著“良渚博物院”五個金色的字樣,石頭旁邊有壹條小溪,小溪的水真涼啊,用雙手捧起清涼的溪水往臉上壹撲,頓時,臉蛋涼絲絲的,給妳帶來了秋日的清爽;小溪裏長滿了碧綠的荷葉,還結有好多好多的蓮蓬。我們忍不住來了壹張合影,留下我們美好的印跡。
大家來到了第壹展廳——發現求真。我看到了各種遠古良渚人用的陶器,還了解到了發現良渚文化的第壹人——施昕更。
然後,我們跟著講解員壹路走,進入第二展廳——良渚古國,那兒全是雕像,展現的是良渚人的日常生活:有的冒著雨在耕地,有的在捕魚,有的在織布,還有的在制作陶器。這裏活靈活現地再現了良渚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示了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這些現場讓我們看見了良渚人的聰明智慧,他們已有了手工業,並且分工勞動。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第三展廳——良渚文明。這裏存放著各種各樣的玉器,有些玉器上還刻著神秘的符號。長廊墻壁上刻著玉琮、玉瑗、玉璧的圖像。我們還看到了壹個頭上插滿羽毛、坐著野獸的人。講解員說那是神羊,良渚人民是以頭上羽毛數量來區分職位高低的。隨後,我們還看到了玉蛙、玉龜、玉魚、玉梳背、玉神 *** 面頭像,以及從遺址中挖掘出的琮、璧、鉞等精品陳列,也認識了貧民墓、貴族墓與王陵的區別。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參觀完了。我覺得今天非常開心,因為玩的時候也在學知識。我感受到了祖國歷史的悠久和燦爛的文化。我和同學們上了公交車,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5. 遊趙杲觀作文500字(寫遊記)五壹勞動節到了,因為在家沒事,所以爸爸決定帶我去爬黃山,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去爬天都峰。
站在蓮蕊峰上眺望蓮花峰,哇!好多人在上樓梯,有兩個道,壹個是桃花道,壹個是官道,走官道可以升官發財,走桃花道可以交桃花運。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桃花道,可爸爸說走官道,因為桃花道太險了,道路幾乎垂直,而我的理由是不能老想升官發財,要為廣大群眾的利益著想。於是我和爸爸爭得不可開交,後來老爸終於同意了我的意見,因為大家都走桃花道。
在山腳下,我以為走桃花道並不難,可剛壹上去,便改變了看法,因為我沒想到道路壹下子變寬了,雙手剛剛能摸到護欄的我,就摸不到了,便只好壹只手扶欄桿,壹只手扶石梯,放眼望下去,那可怕沒法說,要是有壹個人摔下去,那不是壹個人死,說不定還會傷幾個人,越往上走欄桿上的水越多,因為欄桿裏好像有壹股水,而且路愛打滑,慢慢地石道變窄了。我的手又可以摸到石壁了,大概又上了二十多個臺階,便登上山頂了。
爬上了山頂,雲娃娃也被風婆婆趕來了,壹會兒便看不見山下的人,我的身上出了冷汗,我想:如果從上面摔下去,肯定會粉身碎骨。便害怕起來,爸爸知道了,說:“上桃花道時妳那麽勇敢,到山上來就成膽小鬼了!”我壹聽,心中的害怕也壹下子飛得九霄雲外去了。
這次的登峰旅行讓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半途而廢,因為半途而廢不會有任何結果,還勞累了自己,也就是說白辛苦了壹半!
語言平淡,詳略不當,中心不突出
6. 遊菩提寺作文350遊鎮平菩提寺
在南陽市鎮平縣城北十三公裏的杏花山東麓,是壹座歷史悠久,建築古樸,環境清幽,風景奇麗的古剎。
它面臨溪河,背依杏花山。由於整個山上廣植杏樹,因而得名“杏花山”。山腳下遍地桃梨樹,每逢陽春三月,桃,杏,梨花爭奇鬥艷,香溢數裏。幕春花謝時,山上山下,如鋪錦繡,故有“杏花鋪錦”之美稱,被譽為“鎮平八景”之冠。站在杏花山的山頂向下望,菩提寺便以它那古老幽雅的風格跳入遊人的視野。相傳在唐高宗永徽年間,壹個被稱作菩提祖師的和尚在此興建了菩提寺。壹千多年來,它以雄偉的築和精美的藝術,展現在現代遊人的眼前。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菩提寺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新得到修繕,以新的姿態吸引著眾多遊客。
沿著盤旋而上的公路,來到竹海茫茫的菩提崖,踏上四十九級石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寺門上那“菩提寺”三個光彩奪目的大字,寺門的南邊是座鼓樓,但是上面大鼓已經蕩然無存。鼓到哪兒去了呢?傳說被風卷走了。寺門北面是座鐘樓,鐘樓裏懸掛著明嘉靖年間鑄造的古鐘,重達壹千余斤;鐘樓上那座鐘,好象還在回響著顫顫的余音。穿過月牙橋,步入寺門,向左轉去,即見壹口井,水清見底,且冬暖夏涼,清爽可口。更吸引人的是井周圍的三棵參天柏樹,筆直的桿,翠綠的葉,極為壯觀。柏樹旁邊有壹棵高大的柳樹和壹塊磷峋的巨石,巨石上有的地方象猴頭,有的地方象奔馬,形態各異。正對著寺門的西面是彌勒寶殿,殿門上“慈顏顏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的對聯,使人們身受教益。
推開門,便見殿中央放著壹尊塑像,這就是彌勒佛。只見他坐在蓮花寶座上,坦胸露乳,瞇著眼睛,張著嘴巴,左手輕撫他那大肚皮,右手滾動著佛珠,壹幅笑容可掬的樣子。在他的周圍是四大天王,有的圓睜怒目,有的靜坐平視,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從彌勒佛殿出來,沿石階而上,有壹個長方形的小院,院中央立著壹座香爐,在陽光的照耀下,裊裊的紫煙騰空而起。在香爐的背面,擺著壹塊四四方方的石板,叫“融雪石”。據說,即是在大雪紛飛的的冬天,別處都是茫茫白雪,而融雪石上壹片雪花都沒有,非常有趣。院子北邊有壹棵玉蘭樹。院西北角臥著壹只石龜,昂著頭,咧著嘴,象在徐徐的爬行。香爐的正面西邊就是大雄寶殿,踏進門檻,就可見眾菩薩正襟危坐,個個表情和睦慈善,壹雙雙眼睛炯炯有神,好象在接受眾人的叩拜,從而賜給他們吉祥和幸福。走出大雄寶殿,向左就轉入了地藏菩薩殿。只見地藏菩薩騎在獅子上,身披袈裟,手握如意珠,面帶微笑望著眾人。大雄寶殿後面就是藏經閣,裏面收藏了許多經文典籍。
望著藏經閣的屋檐,壹塊塊精美的木雕浮現在眼前,使人大開眼界。我們走出寺院向右便是龍山溝,向左便是虎山溝,山勢巍峨,樹木叢郁。虎崖下有盛產“水繡石”,遊客們隨手撿起壹塊,稍加修飾,就能放置水盆中制成盆景,既可美化居室,又可做為遊寺紀念。聽導遊說:以前在寺前山腳下的塔灣,有30多座各種類型的磚塔和石塔,其建築藝術,巧奪天工。可惜現在已見不到它的蹤影了。菩提寺對研究佛教歷史,對探討建築藝術都有重要價值。現在已成為鎮平縣著名的旅遊景點。
沒逢春秋兩季,到此觀光旅遊者絡繹不絕,還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詩詞歌賦呢!這就是菩提寺----南陽盆地的壹顆璀璨明珠。雖然它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風雨雨,但仍然英姿挺拔。
7. 作文巜遊地坑院》二百五十字雲岡石窟(570字)
我和爸媽又去了山西省太原市的雲岡石窟,壹路上導遊對我們說:“我國有三大石窟,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還有我們要去的雲岡石窟,雲岡石窟它被評為世界遺產之壹。”我們都很好奇,好希望快點看到。
下車以後我就看見了山邊有很多窯洞,導遊說:“這個不是窯洞,而是雲岡石窟,”導遊帶著我們去了第5座石窟,她邊走邊說:“這些石窟是依山開鑿的,坐北朝南,從東到西壹***開鑿了45個洞窟,附屬的有207個小石窟,佛像壹***有510000多個,佛像最高的有17米,最小的有2厘米,這些石窟是北魏時期建的,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啦!”
第5座石窟佛像就是最高的17米的,聽說是釋迦牟尼佛(其實我也不懂),是佛教的創始人,我擡起頭來,壹看驚呆了,好大好高呀,只有擡頭才能看到,他是盤坐著,很慈祥,笑容好好看,他的左右手下面還立著兩個佛,專門托著他的手,身上衣服的顏色1千年來還是很鮮艷,真是狀觀!導遊說:“他的鼻子長2米,”我心裏想:“哇,好誇張呀!”
我們又來到第6個石窟,裏面密密麻麻雕刻著是釋迦牟尼佛傳奇的壹生,從出生到長大-離家-成道-成佛的過程,每壹幅圖畫很象真的壹樣,我心裏想以前的人真是歷害!
下車以後我就看見了山邊有很多窯洞,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啦,我心裏想以前的人真是歷害,雲岡石窟它被評為世界遺產之壹!導遊說,好誇張呀,身上衣服的顏色1千年來還是很鮮艷 雲岡石窟(570字)
我和爸媽又去了山西省太原市的雲岡石窟,最小的有2厘米,還有我們要去的雲岡石窟!”
第5座石窟佛像就是最高的17米的:“哇,佛像最高的有17米,而是雲岡石窟,從東到西壹***開鑿了45個洞窟。”我們都很好奇!
我們又去參觀了第7,能雕出這麽精細的佛像,笑容好好看,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我國有三大石窟,好大好高呀,這些石窟是北魏時期建的,他是盤坐著,真是狀觀,”我心裏想,附屬的有207個小石窟,他的左右手下面還立著兩個佛,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導遊帶著我們去了第5座石窟,佛像壹***有510000多個,覺得以前的工匠真是藝術高手,裏面密密麻麻雕刻著是釋迦牟尼佛傳奇的壹生,她邊走邊說,壹看驚呆了,我擡起頭來:“這些石窟是依山開鑿的、10等十幾石窟,導遊說!最後我依依不舍的走了,我想等我長大以後我還會再來看看的,聽說是釋迦牟尼佛(其實我也不懂),好希望快點看到,只有擡頭才能看到,每壹幅圖畫很象真的壹樣,很慈祥、8!”
我們又來到第6個石窟、9,專門托著他的手:“他的鼻子長2米,從出生到長大-離家-成道-成佛的過程:“這個不是窯洞,壹路上導遊對我們說,真是歷害呀,坐北朝南,是佛教的創始人
8. 遊柏尖山作文300字過年的前幾天,我和我表姐還有表哥壹起去爬我家附近的壹座海拔大約800米的山。這如同是我壹次巨大的挑戰
這天下午,我們從家出發,壹直走到山腳下才停下來,才坐下來休息了壹會兒。
開始往上爬了,我起先比較快,壹下子和她們差了很多距離,於是,我就坐下來休息了。過了幾分鐘,她們也跟上來了,由於我休息的時間太少了,所以,我還是有點累。走幾十分鐘,我快要落伍了。於是,我又鼓起勇氣,追上了她們。快到涼亭的時候,我已經累得氣喘籲籲了,腳也好像帶著千斤重的砝碼。我真的走不動了,但又想只要堅持壹下就要到了,於是我又開始動起了我的腿。終於,經過我的壹翻努力,爬上了涼亭。涼亭上的風可真大,吹得讓人實在是太舒服了。到了涼亭,還要到山頂的寺廟裏。但是,離山頂還要很長時間,我又有點不想去,但是,我不能半途而廢。於是,我又重新開始動起腳,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終於到了,山頂真的好涼快,真想大聲對著大地大喊壹聲。等我們拜好了佛,我準備下山,當然下山總比上山快,比上山輕松。
當我到了山腳下時,我有點戀戀不舍。
9. 遊鎮江金山寺有感 作文金山以綺麗著稱,最有名的勝跡是金山寺。據《金山誌》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即公元323-325年間,初名澤心寺;唐時因開山得金,通稱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間,因皇帝夢遊金山寺,賜名龍遊寺,清康熙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寶誌、僧佑在金山舉行盛大水陸法會。成為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馳名天下。正由於金山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歷代對它都倍加關註。唐代武則天的侄孫靈坦、相國裴休的兒子法海,都在出家後任金山寺方丈。宋神宗把高麗金缽賜給金山方丈作佛印。明代釋澈法師任金山方丈時,曾為萬人開堂傳戒,皇帝賜錦襕袈裟壹件。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遊金山寺,題字作詩,贈送藏經珍品。如今金山寺還珍藏著最為著名的文物“金山四寶”:蘇東坡的玉帶、諸葛亮的戰鼓、文徵明繪的金山圖以及周鼎。
金山寺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幢幢相銜,階梯成疊,長廊蜿蜒,臺閣相接,構成丹碧輝映,絢麗精巧的古建築群:慈壽塔、江天壹覽亭聳立山巔,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七峰亭、妙高臺、楞伽臺聯綴山腰,天王殿、藏經樓、紫竹林等龐大建築傍依山根。通過曲廊、回檐、石級有機串連,形成樓上有樓,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精巧建築,把整個山密密地包裹起來。遠望金山寺,只見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築群和高聳入雲的慈壽塔,卻看不見山的原貌,因有“金山寺裹山”之稱,成為壹種盛極壹時的建築流派,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承德避暑山莊的“天宇鹹暢”,以及揚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鑒了這“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築藝術。
車到金山,紅瓦黃墻,寺廟寶塔都掩映在江南的輕煙薄霧中。順著大道來到盡頭,眼前出現“江天禪寺”四個大字。新建的大雄寶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廟的建築特色,又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歇山重檐,飛椽鬥拱,雕梁畫棟,堅固莊嚴。內外精美的彩繪,把殿堂內外裝飾得金碧輝煌。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大佛,儀態安詳,端坐在正中的蓮花座上。兩邊是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佛背後是巨大的海島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薩、護法諸天隱現其間。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島觀音獨占鰲頭,兩側侍立善財、龍女,法像莊嚴。大殿正中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匾額。寺內還有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華藏樓、枕江樓、觀瀾堂、永安堂、海嶽樓等主要殿堂,但最引人註目的是金山之巔的慈壽塔。
慈壽塔最早建於南朝齊梁時代,原為兩座寶塔,南北相對而立,後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間建成壹座八角七層塔。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明了法師重建。現存的塔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磚身木檐,仿樓閣式,七級八面,每級四面開門,每層有走廊和欄桿可憑欄遠眺。王安石在《金山》詩中曾生動描繪了登塔感受: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順著樓梯盤旋而上,到達最高層才氣喘籲地停了步,環眺四野,果真是風景如畫:東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長山蔥蔥郁郁,西面的魚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煙波中若隱若現。頭頂是壹碧如洗的蘭天,偶爾有幾縷白雲飄過,恍如輕紗霧葛;腳下是金山寺密密層層的殿宇樓閣,其規模,其氣勢,在國內也是少有其偶的了。更兼滿寺香煙繚繞,佛聲入耳,壹派虔誠誌佛的景象,除了祥和,就是安寧。不遠處的長江波濤滾滾,那經久不息的濤聲似乎是白娘子水漫金山余怒未息。
如此瑰麗的山光水色,引無數騷人墨客競折腰。從帝王將相到白衣寒士,盡以壹覽金山勝景為樂。唐代詩人張祜、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大詩人蘇東坡等都曾多次暢遊金山並留下許多詩文,千古絕唱世人傳誦。王安石有感於世事滄桑,有《題金山寺》詩雲:
天日蒼茫海氣深,壹船西去此登臨;
丹樓碧閣皆時事,只有江山到古今。
與他同時的大詩人蘇東坡還給金山寺題了壹首回文體詩,描寫了金山寺的迷人風光: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詩是回文體的,自然可以倒讀: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晴日晚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不論順讀倒讀,展現在眼前的都是迷人的佳景,詩奇,景更奇。
10. 遊古崖居有感作文大全從德勝門到延慶南菜園只有壹個小時的車程,下車後有不少出租車司機在那裏等妳.妳做920路可以,下車要走3公裏.我們和石景山區幾位拼租壹車,每人5元,到山腳.石景山的那幾位好像很精明,不見售票處不付錢.真難為她們,七點半趕到延慶.在車上議論遊完古崖居要去柳溪去吃豆腐宴.我們對豆腐宴沒什麽興趣,悄悄地走了.
古崖居位於延慶縣西部約20公裏處的張山營鎮東門營村北的峽谷中.
這裏是古代人在陡峭的山崖上鑿建的居所.在峽谷中壹條不到10米寬的山溝兩側,距離谷底近10萬平方米的陡峭花崗巖石壁上,遍布著人工鑿刻的大小不同的石室.
古崖居依其開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後兩個區域.前溝南、北、東三坡鑿有91處石室;後溝東坡壹處鑿有26處石室;***計117處石室.這些石室的洞口毗鄰,位置錯落有序,石室壹般高1.8米,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壹明兩暗的三套間居多.全部石室分布成樓層狀,層與層之間有石蹬、石梯和棧橋相連.
古崖居留有許多的人類生存痕跡,如門、窗、壁櫥、燈臺、石炕、、排煙道、石竈和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寬可容二人;有馬槽的為馬廄,壹般可容四五匹馬.其中最值得壹看的是當地人稱其為"官堂子"的大洞穴,它建造得相當精巧,而且位於最高處.在寬敞的大殿內,四根雕鑿細致的石柱撐起洞頂,中間壹張寬大的石床,內有石桌石凳,估計為首領的住所.
古崖居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對於它的開鑿年代、用途及歷史背景,研究者們有的認為它是古時屯兵之所,也有的判斷其為江湖上綠林好漢的藏身之地,迄今尚無最終定論.
門、窗、壁櫥、燈臺、石炕、、排煙道、石竈和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寬可容二人;有馬槽的為馬廄,壹般可容四五匹馬.這些洞穴或呈長方形,或呈正方形,還有的為圓形;有單間、套間及三套間;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連;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僅為3—4平方米,洞穴內的高度壹般為1.5—1.8米,深為1—6米不等.各個洞穴內分別鑿有石門、石窗、石炕、石竈、馬槽、壁廚、氣孔、排煙道、廊柱等,壹應俱全,且布局十分合理.其中,有壹處開鑿相對豪華的居穴被成為“官堂子”, 有單間,有裏外套間,甚至還有上下相通的復式結構.它建造得相當精巧,而且位於最高處.在寬敞的大殿內,四根雕鑿細致的石柱撐起洞頂,中間壹張寬大的石床,內有石桌石凳,不用說,這是頭領的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