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湖北·黃岡書院對聯集錦

湖北·黃岡書院對聯集錦

滄浪書院

滄浪書院,位於湖北武穴市大別山下,唐代興建,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復興。近年原清華大學研究生彭達先生個人捐贈資金千萬元人民幣,在大別山老區創建零收費的“雙捐”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小學校,沿用“滄浪書院”名稱。

靈山積翠浮書幌;

梅浦清流入硯池。

清代魏洪賓題滄浪書院。

溫泉書院

溫泉書院,位於湖北羅田三裏畈。

觀海本來難,想當浴德澡躬,應自亟稱於水;

問津差不遠,際此窮源究竟,可能私淑諸人。

劉先枚題溫泉書院

錦江書院

錦江書院,位於湖北麻城。清乾隆十年(1745)楊甘雨創建。

壹代雲龍都搏浪;

滿園桃李盡爭春。

十載窮經,名世文章經李杜;

五溪設教,春風話育感苗夷。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河東書院 位於湖北黃岡,宋乾道間郡守李沈初建二程祠,寶祐間郡守李節因祠增建為河東書院,原在城中,後移城東南清淮門內。清雍正間知府王繹曾建為黃中書院,乾隆九年(1744)知府禹殿鰲率州縣捐修,復名“河東”。二十三年知府錢鋆、知縣劉煜、陳文樞相繼籌修,陳並購置書籍藏置院中,嘉慶二十二年(1817)知府吳之勷補置書籍;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府祁宿藻、知縣俞昌烈擴修。“自講堂至齋舍皆塗塈之,益增宏敞,稱精廬焉”。教學上倡導“留意於培養根本,勿專課以文藝,勿動之以利祿,仿胡安定教學之法,分經義與治事,歲月漸漬,以考其成,不患無體用賅備之學出,應當世之求”。鹹豐初知府楊福祺勸修,三年(1853)毀於兵,同治七年(1868)知府英啟率屬捐建,光緒五年(1879)冬講堂遭災,英啟再次督率修復,並增號舍,又規制壹新。

萬松書院 位於湖北麻城。宋時有知縣張仁輔曾築亭萬松嶺課士,故名“萬松”。後移建城內前街南察院舊署。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縣馬元勛改建,五十八年知縣吳顧行修。乾隆三十年(1765)知縣劉希向、五十六年知縣黃書紳增修,欽州馮敏昌題講堂額為“好德堂”,道光十三年(1833)縣人士鄒開魯捐資重修。同治三年(1864)再以公款補修。

龍川書院 位於湖北武昌。其址原為郡學,元至元十壹年(1274,南宋鹹淳十年)世祖初定鄂,改郡為府,遂為府學,三十年去府存縣,乃為縣學,亦因戰亂停辦。時之人士集於鎮34人,遂因其址建精舍為肄業之所,並設山長課士。知軍陳天祥“嘗過而勞之”,相與議建書院,並“遣官來主教”,元至正五年(1345)達魯花赤鐵山“來監茲邑,祗謁先聖,環顧四壁,大懼顛越,謂山長國忠曰:學校政之本也,今廢壞若此,何此示觀贍,予將鼎新是謀”,於是重建。附祀陳天祥。明萬歷十七年(1589)重建,祀知縣黃應龍、劉日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縣邵遐齡重修,並作記。記言:“凡興修之役,關於民情,裨於士習,儆於官箴者有其舉之不可廢也。”1912年改為公立高等小學堂。

調梅書院 位於湖北黃梅。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縣張九壹建於東禪寺之左。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縣雲松移建縣東門外,名大林書院。雍正中知縣莊雲重修,乾隆七年(1742)知縣邵豐鍭改名“調梅”,十六年知縣薛乘時修。光緒三十壹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義川書院 位於湖北羅田。明知縣張琳曾建薪槱書院於永興門,後知縣王瑯移於城東玉屏山,改名“塔山”。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縣陳士鳳移建於鳳山之玉閣,後知縣徐顯重修,更名“義川”。道光十壹年(1831)知縣耿醇玉又移建於城內新街。鹹豐九年(1859)知縣潘亮功於文昌殿後增建屋宇。同治三年(1864)毀於兵火,七年知縣吳鳳笙重建並增置廚房。光緒末年改為高等小學堂。

蘄陽書院 位於湖北浠水。清順治十八年(1661)知縣劉佑建於縣城東玉臺山枕浠閣遺址,名玉臺書院。乾隆八年(1743)知縣許騰鶴重建,改名“蘄陽”。鹹豐初被毀,光緒七年(1881)修復,並撥入田課,加上原有田課壹並作山長及生童每年膏火經費。宣統二年(1910)改初等農業學堂,附設養蠶室。

麟山書院 位於湖北蘄春(光緒《黃州府誌》中為羅田)。清乾隆八年(1743)知府蔣尚德建於麒麟山下,“聘師置弟子”。十七年知州錢鋆擴修,增建學舍,增招生徒,並籌置學田40余石,使“師儒廩膳惟厚,生徒膳膏之給視常有加”。又以其余資周濟“寒士及州人之與賓興而艱於資斧者”。並制訂各種規章制度,因而“試課有程,出納有經”。錢還親在講堂“與諸生考經義、陳古訓,節其高等”。鹹豐初被毀,同治七年知州黃式度移建於校場左。光緒三十壹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萃英書院 位於湖北黃安(今屬紅安)。清乾隆初知縣段紹扆、戴炯、彭端澄相繼建成。二十四年(1759)知縣林光祿修。三十四年知縣李世瑞增修,並拔泉口寺田2石入書院為歲修費,同治間知縣朱钖綬重修,每年延請講席,置田租以供修膳。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為高等小學堂。

文明書院 位於湖北廣濟(今屬武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江防同知李炳奎建,名刊水書院。同年毀於水。二十九年春重建,夏又毀於水。適時縣憲福介五以修整江堤所余經費分配給縣城、龍坪、武穴三書院為修脯之資。李立即商諸鎮紳,購屋壹區以復書院,更名“文明”。使“童年草角皆誦習於《詩》、《書》六藝之文,及其壯也,又得名師益以為講授觀摩之助,其所以育俊烝髦,以成文明之運者”。

  • 上一篇:《道德經》全文(有章名版)
  • 下一篇:珍貴樹木的主要品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