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縣現有文物3842處,其中壹級文物3處,二級文物6處,三級文物15處。全縣有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其中省級13處,縣級33處,縣級重點保護單位6處,普查登記文物108處。近年來,我縣在博物館建設、考古發掘、文物科技研究、古建築修繕、學術研究、文物出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2006年,湟源排燈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已經成為我縣獨有的文化品牌。湟源老陳醋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唐加爾刺繡、湟源石雕、石雕被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赤嶺日月山景區
初唐時日月山名為赤嶺。位於湟源縣西南、青海湖東南,既是湟源、* * *兩縣的交界處,也是青海農牧區的分界線。這裏是遊客進入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因此被譽為“西海屏障”、“草原門戶”。
據說文成公主進藏時經過這座山。她登上頂峰,向東望去,卻沒有看到長安的故鄉。她的悲傷從心裏開始,空鏡子掉在地上,裂成兩半,壹半變成金色的太陽,另壹半變成銀色的月亮。日月交相輝映,照亮了西遊記。這裏成為唐朝與吐蕃之間物資交換和使節往來的中轉站。目前,有壹塊寫有“日月山”字樣的藍色石碑立在山口,山頂上建有遙遙相對的太陽亭和月亮亭,山南麓有壹條獨特的倒淌河。
站在山頂,向東望去,是田園;向西望去,青海湖碧波蕩漾,海心山美麗動人,與田園美景大相徑庭。所以遊客都說,“登日月山又是壹重天”。
在日月山腳下,山腰周圍是成片的森林、無邊的草原和白雲。日月山,原名赤嶺,因唐代文成公主的故事而改名。時至今日,日月山倒灌的唐河向西流淌,獨樹壹幟,蔚為奇觀。
日月山是青海農牧區的分界嶺。登上山頂,遠遠望去,富饒美麗的湟水流域就在東麓,清澈清脆的河水蜿蜒曲折,蜿蜒繞山,滋潤著兩岸肥沃的田地,哺育著這裏勤勞的人民;西北方便雄偉的青海湖;西南壹望無際的群山,壹望無際的草原,帳篷星羅棋布,炊煙裊裊,數不清的牛羊馬群像五顏六色的珍珠在綠草地上滾動;距離日月山40公裏的西山腳下,是著名的倒淌河,往南幾十公裏就是咆哮的黃河和舉世聞名的龍羊峽。
團加古城
湟源悠久的歷史也在這片壯麗的文明沃土上孕育了歷史文化名城。她就是青藏高原的茶馬互市、文化交流重鎮——唐加爾。她像壹個歷經滄桑的老人,沈澱著歷史的輝煌,記錄著歲月的變遷。
坦噶爾古城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樞紐和軍事重鎮,也是歷史文化古城。古城嚴謹的建築結構,經緯交織的幽幽街巷,獨具特色的民居院落,金碧輝煌的寺廟廟宇,保存完好的“謝佳”店鋪,甚至壹瓦壹磚壹門壹窗,都承載著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現著古代邊塞的壯麗發展。
古城內有鎮海協作部、督察部、前關部、巴部、坦噶爾部等軍政機構。城隍廟、關帝廟、玉皇廟、火神廟、文廟、財神廟、龍王廟、金佛寺等寺廟廟宇;宮海門、迎春門、姚樓、角樓、倉門街、九建街、北街、南街、廟巷街、燈山樓二街、黃廟胡同、西城壕、大小巷、南城壕等街巷,以及義學、社倉、牌坊、祠堂。建築群落結構獨特,風格各異。院落、街巷經緯交織,主次分明,亭臺樓閣、雕梁畫棟,當年的繁華與氣派仍依稀可見。
城市中的民居建築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的特點,壹般由壹個院落、兩個院落或三個院落組成。有平房和二層小樓,多為土木結構,墻體厚實,冬暖夏涼。迎門為影壁,鑲嵌著各種吉祥圖案的磚雕,屋前立面多雕繪有各種色彩簡單、寓意深刻的裝飾圖案,體現出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百年商業貿易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坦噶爾成為商業、軍事、宗教、民俗等多種文化交融的重鎮。
坦噶爾古城是茶葉和馬匹的交易地。團加是絲綢之路的要塞和唐蕃古道的驛站。開元二十三年,唐朝與吐蕃在今天的月山建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壹個“茶馬互市”。明清時期,“茶馬互市”逐漸遷至古城團加,成為當時西北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來自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的商人和手工業者絡繹不絕。來自英國、美國、俄羅斯、德國和其他國家的商人建立了村莊和銀行,開展金融業務和商業貿易。與此同時,在坦噶爾古城形成了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從事漢藏貿易的“藏民”。他們足跡遍布西藏、新疆、陜西、山西、天津、印度、尼泊爾等地,開辟了“藏商”之路。為了保證坦噶爾的商業貿易,清朝還在古城設立了坦噶爾駐軍九年(1744),並於道光九年設立了坦噶爾會館。主簿升級為護邊相知,堂知六題。到民國十三年(1924),商人和手工業超過1000人,貿易總額超過500萬兩白銀,商業貿易達到頂峰。唐加爾也有“茶馬商人”、“小北京”的美譽。
坦噶爾古城是壹個重要的軍事城鎮。據記載,古城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清朝雍正年間開始大規模擴建。還設置了坦噶爾營,駐紮總參謀部1人,總參謀部3人,修建了總參謀部壹部、總參謀部壹部、總參謀部二部、武術館、兵工廠、火藥局、草原等。道光三年(1823),團加營升級為鎮海會營,為分管青海湖等地軍事的副司令壹員,保障了團加的正常商貿往來。歷史上,坦噶爾營和鎮海會營共有14名副指揮官,17名副指揮官,7名參戰將領,29名總監,4名總經理,31名總經理,可見其軍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坦噶爾是名副其實的“軍事城市”。
古城坦噶爾是壹個宗教勝地。這座古城以著名的藏傳佛教寺廟東科爾命名。清朝順治五年(1648),東科爾寺從西藏遷至古城東100米處,成為青海、西藏的名寺。後來又有城隍廟、金佛寺、火祖閣、玉皇廟、關帝廟、財神廟、北極山群寺、清真寺等。都建在古城裏。這些寺廟建築宏偉,布局嚴謹,雕刻精美,彩繪精美,展現了以儒教和道教為核心的漢文化,以藏傳佛教為核心的藏族文化和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回族文化。
湟源牌燈
湟源牌燈已有約200年的悠久歷史。相傳,市場商家為了在晚上吸引顧客,制作商業廣告牌燈箱,在裏面點上蠟燭,掛在商品房的門上。後來逐漸發展成各種有底座、有圖案、有形式的廣告牌燈。湟源牌燈最早出現於道光九年(1829),當年正月元宵節,街頭牌燈展出。光緒後期,京津洋行從蘇杭買來紗燈、宮燈、彩燈,掛在洋行內外,為湟源牌燈的發展增光添彩。
湟源牌燈在民國初年達到頂峰。那時候每到元宵節的晚上,采布棚街上每隔十米就有壹排燈,亮如白晝。當時那壹排燈從古城西門(即宮海門)壹直排到東門(即迎春門),壹長排燈壹直延伸到萬安街和張家嘎店;另壹條沿著盛豐街壹直走到火足館。這是湟源繁華的商業區,也是布置燈具的集中區。有100多盞吊燈。排燈是壹種獨特的藝術,表達了人們對農村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和平與繁榮的贊美。它體現了全世界的慶祝和所有人的喜悅。同時也展現了“茶馬互市”、“商海周邊”、“小北京”的文化光輝,是青藏高原獨有的藝術瑰寶。
湟源的燈排列形式多樣,有長方形、橫橋、梅花、扇形、櫃形、橢圓形等,多由四格組成,寓意“春夏秋冬”連綿不絕,四季常春,萬古長青。每個網格由壹個長3英尺、寬2英尺的紗窗組成。燈排列在兩邊,是* * *八格,長約十尺。但在宮海門,先掛“八仙過生日”花燈布置,迎春門盡頭掛“龍鳳呈祥”花燈布置。萬安橋有“鳳兒”燈排列,張家嘎有“烈橋”燈排列,采用蘇杭上等絲線,由國內繪畫大師或名師手工制作。畫作豐富多彩,取材於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宗教故事等等。每壹排燈都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壹個故事或壹個情節,所以人物栩栩如生,場景生動,栩栩如生,讓人百看不厭,流連忘返。尤其是在燭火旺盛、燈光閃爍的時候,畫面中的人物無聲無息地移動著,栩栩如生,讓人贊嘆不已。
如今,湟源引流燈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形式上由原來的懸掛式改為落地式,造型有櫃式、中堂式、屏風式、影壁式等。藝術類除繪畫外,增加了堆繡、刺繡、羊皮繡、皮影、剪紙、書法等。圖片還展示了昆侖神話和河湟文化,特別是湟源,作為昆侖文化的發祥地和西王母的故鄉,有自己獨特的“蟠桃節”、“會旺姆”、“飛蛾撲月”、“誇父追日”、“大禹治水”。
湟源牌燈凝聚了人民高超的藝術才華,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將漢、藏、回、蒙文化以及中原文化與河湟文化、商業文化、農牧文化有機融合,成為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景觀,具有很高的多功能文化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