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菜烹制幹貨原料,極其重視其漲發後,符合潮州菜的烹調要求和潮菜的風味特點。如漲發幹魷,外地菜系往往使用加入純堿的方法,使幹魷松軟漲大,但潮州菜講究突出原料本身鮮甜的特點,認為用加純堿的方法會破壞幹魷本身的鮮甜味,因而改用“冷水法”,而在烹調過程中,在刀工、油溫等方面下功夫,以使幹魷烹調後具有爽脆的特點。
潮州菜使用的幹貨數量繁多,這裏介紹壹些重要的和較有特色的部分。
魚翅:魚翅是潮州菜中高檔類菜肴常見的幹貨烹調原料。六七十年代以前,由於生活水準較低下,潮汕壹般酒樓烹制魚翅比較少見,只有壹些華僑偶爾從海外帶回,作家宴之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魚翅類菜肴已是潮菜酒家常見菜式,且其烹調方法,在傳統制法的基礎上,也不斷有所提高。
魚翅是沙魚或鰩的鰭的幹制品,是幹貨中名貴的海味。魚翅按其生長在沙魚身上的部位來劃分,可分為三類,壹是勾翅,取自尾鰭,全鰭無骨,漲發後成數最高,翅針也粗長;二是脊翅,取自背鰭,翅針較幼短;三是翼翅,取自胸鰭,翅針最幼小,翅身薄,在魚翅中價錢最便宜,多作散翅用。
潮汕酒樓最喜歡使用的勾翅稱為“金勾翅”,這種翅翅尾似魚勾,翅餅厚而飽滿,翅針密,在陽光下照射看不到透明。據潮汕多年賣幹貨的行家說,金勾翅取自沙魚尾鰭,因沙魚經常用尾部活動,故其翅針粗長且密,老格耐燉,香味濃,漲發後燉好呈金黃色。
魚翅的漲發是壹項技術要求高,復雜而又極其重要的工序。潮州菜魚翅的漲發,除采用傳統的方法外,近年又吸收港澳及外地菜系的優點,有時也使用新的方法漲發,效果極佳,現介紹如下:
魚翅先用活水浸三天三夜(活水即讓自來水不斷地流出來),浸後用刀切去魚翅切口處腐肉,以看到翅針為準,用塑料刷刷去表面粘液,然後用竹篾四塊,每邊兩塊,把魚翅切口向外圍成壹圈,用竹筷夾緊在中間。(擺放魚翅時以不要互相壓著為宜,因魚翅有粘質,壓著相粘有時會變形。)取大鍋壹個,加水、紹酒、姜、蔥(十斤魚翅需壹斤姜、半斤蔥,也用竹篾夾好,否則煮久散了,姜蔥會粘在魚翅上,紹酒五翅),魚翅放在姜蔥上面,魚翅上面再用盤壓住,不讓魚翅走動,水要淹過盤面。先用大火燒開後,撈去浮沫,然後用小火煮,時間約60-80分鐘,在煮的過程中,每隔壹段時間就要用鐵勾起來看魚翅是否完整成形,如還完整則要繼續煮,如翅餅已散,翅針已露出來,則說明已可以了。把煮好的魚翅漂活涼水半個小時,解掉竹篾拿出魚翅,從切口處拉掉壹絲絲的腐肉,魚翅即已漲發完畢。
潮州菜中,魚翅最著名的烹制方法便是傳統的“紅燉魚翅”,近年吸收了粵港壹些制法,也產生了像“火腿魚翅”壹類的新派潮菜。
燕窩:燕窩同樣是潮菜中高檔菜肴的壹種烹調原料。燕窩是由壹種生活於海岸邊的金絲燕,在海邊巖石峭壁築巢時,吐出的唾液凝結而成。金絲燕的喉部有壹種粘液腺,當它在築巢期間,攝食了海上的小魚、小蝦、藻類等食物,過了不久便可轉化為唾液,築巢時吐在海邊的懸崖峭壁上,因其唾液結膠性極強,壹吐出來便牢牢地粘在巖石上,形成色白而又略為透明的燕窩。
潮汕目前使用的燕窩,多為產自印尼、泰國壹帶,海南、廣西也有壹小部分,但產量少。
燕窩的漲發大體有這麽幾個過程,首先是把燕窩放冷水中浸泡回軟,用鑷子小心地鑷去夾雜其中的燕毛,再把燕窩放入熱堿水中浸泡,使其漲發,以其體積增長到原來的三倍,柔軟滑嫩即成(堿水的比例是80攝氏度左右的熱開水1000克,食用純堿4克)。接著將漲發好的燕窩用清水漂洗2-3次,以去掉堿味即成。
潮菜中,燕窩最常見的菜式有“清甜燕窩”,“甜芙蓉官燕”等。
江魚裕(幹貝):江魚裕也即是粵菜中的江瑤柱,也稱幹貝。江魚裕是海洋中斧足綱,扇貝科和江瑤科的閉殼殼肌的幹制品,味道十分鮮美。
江魚裕以日本產的元貝為上品,壹般體型大,分宗谷貝和清森貝,前者味香而濃,後者色淺味也較淡。日本元貝價錢貴,潮汕壹些高檔酒樓偶有使用,但大部使用的是青島產的江魚裕,青島江魚裕顆粒較細,但味道還是很香濃。
在潮州菜中,江魚裕的作用,主要是和壹些瓜菜配合,作燉湯之用,如“幹貝蘿蔔湯”、“幹貝冬瓜丸湯”、“原盅白菜”、“原盅吊瓜”等等,這是因為江魚裕和果菜配合燉出來的湯水清純而味道鮮美,不帶油膩,這樣的湯特別適合夏天飲用。
江魚裕的品質要求是顆粒整齊,堅實飽滿、絲體清晰、表面帶有白霜,色澤淡黃而有光澤。江魚裕的漲發壹般是洗凈置盆中,加入上湯、姜、蔥、酒,上蒸籠蒸20-30分鐘,至用手略搓絲體能散出即成。
海參:海參為棘皮動物門海參綱動物的統稱,用作烹調原料均為幹貨制品,也是潮州菜中常用的烹調原料。
海參在我國沿海有60多種,供食用的有20多種。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漲發方法,不同的食用特點。目前在潮州菜中,最常用的海參是白婆參、梅花參、遼參。
白婆參又稱白石參,香港人稱為豬婆參,表面光滑無刺,色白帶黃。白婆參肉外黑內白,吃時彈性好,肉多軟滑,香味十足。白婆參因外皮堅硬,故漲發之前要先用火燒,燒至外皮焦黑發脆,用刀刮去外層焦黑,見到深褐色為止,再將海參放在冷水中浸泡2天,待海參體質回軟後,放開水鍋中微火炆煮,繼續漲發,開肚去腸後反復漂涼水。市場上購買白婆參,要求大條、結實堅硬,用手壓不下,最好是每條500克以上者。
梅花參也稱“鳳梨參”,體積長、體壁厚,產於我國的海南島、西沙群島等海域。梅花參在它的背部長滿了花瓣狀的肉刺,故稱它為梅花參。梅花參要求厚實完整、刺尖者為上品。500克梅花參漲發後可得2500-3000克,外形美觀好看,但在漲發過程要十分小心,因梅花參彈性差,容易折斷。
遼參又稱為刺參,產於我國山東沿海、遼東半島沿海、韓國和日本,其中尤以日本關東出產的遼參質量最佳。遼參在它的背部有4-6行圓錐形的肉刺,兩端鈍圓,腹面平整,灰黑色,在潮汕,舊時代也有人稱它為“海螞蟥”。
遼參因體積小巧玲瓏,潮汕的酒樓餐廳都喜歡使用它,燉起來每位剛好壹條,味美爽脆,但價格較高。
魚鰾:潮菜中的魚鰾,即是粵菜講的魚肚,是某些魚類的魚鰾的幹制品。魚鰾根據魚的種類的不同,可分成鰵魚鰾、金龍鰾、春籽鰾、鰻魚鰾等,其中的金龍鰾即是大黃魚魚鰾。
在這些魚鰾中,鰵魚鰾潮汕酒樓比較少用,偶爾用作燉甜品的原料,主要是婦女補養身體的補品。金龍鰾質量最好,但目前市場上已很少見到了,潮汕酒樓烹制菜肴用的魚鰾,主要是春籽鰾、鰻魚鰾及壹些雜鰾。
潮州菜漲發魚鰾,主要采用油發的方法,其技術要求較高,首先壹定要控制好油溫,油溫壹定不能過高,壹般在2-3成左右,並要不斷用漏勺攪拌,油溫壹高,即要端離火位。判斷魚鰾油發好了沒有,有兩種方法,壹是將魚鰾輕輕掉到地上,如發出清脆的響聲,則說明已發好,如發出低沈的聲音,則還要繼續發;還有壹種方法是將魚鰾切成兩半,如切口壹周內外是均勻的小空洞,則已發好,如外面小空洞,內面還堅實,則還要繼續油發。魚鰾油發的質量如何,對烹制菜肴關系極大,如魚鰾油發不夠,則魚鰾炆起來軟軟爛爛;如油發過頭,則魚鰾炆起來會散碎。魚鰾油發好後,還要用清水浸2-3小時,使其回軟,並要用手不斷捏洗,以去凈油發時含在魚鰾中的油。
在潮州菜中,以魚鰾為主要原料的菜肴有“清炆魚鰾”、“釀金錢鰾”等。
鰈(鐵)脯:鰈脯在粵菜中被稱作大地魚,即是比目魚的幹制品,漁民在捕到比目魚之後,在背部下刀,沿脊骨將魚剖為兩邊,曬幹即成為鰈脯。
鰈脯在潮菜中主要被用作增加香味的配料,常被用在餡料之中,即將鰈脯用溫油炸至金黃色,然後切成末,攪拌於餡料之中,這主要是由於鰈脯經油炸之後,有較濃的香味。潮州小食“肖米”、名菜“腐皮寸金雞”及壹些油泡的料頭,往往要用到鰈脯。
鰈脯有“白鰈”和“赤鰈”兩種,“白鰈”的質量較佳。
宅魷:潮汕地區沿海出產的魷魚幹品,主要產於南澳縣。宅魷也即以產地南澳縣城的後宅鎮而得名。南澳縣漁民歷來有曬制加工和收藏魷魚幹的高超技術。將釣獲的鮮魷從腹面剖開,除去內臟後洗凈,鋪於巖石或竹箔上幹曬,不時進行翻動,拉平,特別要註意日曬的程度和時間,根據日光強度,靈活進行曬、遮、蓋,壹般曬至八九成幹即可收獲。如需保存較長時間,收藏壹個月後,要復曬壹兩小時。然後藏入鋪有竹葉的筐中,壓實蓋好,則可貯存半年以上,保持香味不變。
宅魷質優肉厚,加工獨特,香脆可口。在潮州菜中,常於漲發後,用作炒、油泡或做湯菜。
火腿:火腿是鮮豬後腿的腌制品,壹般要經過修坯、腌制(用六次鹽、壹個月左右時間)、洗曬(約需5-6天)、晾掛、熏制、發酵(需半個月時間)等多道工序,整個制作工序要兩個多月時間。
火腿肉色紅艷、香氣清爽不膩、鹹淡適口、肉質細密。在潮州菜中,不少地方都要用到火腿,如潮菜中的熬上湯,便要放入火腿骨,至於潮菜中的“雲腿護國菜”、“火腿翅”、“生炊麒麟鱸魚”等名菜,則更要用到火腿作主料或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