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要麽已經意識到發展文化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要麽已經不再滿足於經濟大省的形象和定位,努力向文化大省的定位邁進。他們也積極行動起來,集中專家和社會各界集思廣益,結合當地文化資源情況和發展趨勢,制定了各地區、各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從各地已經出臺的區域文化產業規劃來看,他們為各地的文化產業發展繪制了美好的藍圖,也將帶動當地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綜合本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情況,仔細研究這些發展規劃的內容,會帶給我們壹些多元化的思考,這無疑是有益的。
壹個
在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認識中,觀念的問題仍然是人們應該討論的問題。目前,在中國,對概念和理論的理解的進步是與實踐的經驗和發展同步的。不同的理解,眾多的概念,多樣的實踐,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對思想等理論問題的認識無疑是重要的,不僅可以啟迪人們的認識,還可以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為具體實踐提供智慧。
浙江省的學者、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就建設文化大省舉行了專題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的最大特點是討論當前文化產業發展中涉及的壹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從文化的定義到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的關系,研討會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新的思想解放和觀念革命。報告列舉的研討會討論的十四個問題中,有純理論的討論,有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討論,有傳統文化與文化現代化設計關系的討論,有文化發展與法制關系的討論。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研討會還認識到了如何通過發展文化產業重塑“浙江精神”的問題,這應該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最高境界和最終歸宿。類似的問題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鑒。文化精神和文化經濟是互動的,而不僅僅是壹個時髦的概念。
難能可貴的是,學者們對“建設文化大省,發展文化產業”口號向“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省”的轉變給予了關註和肯定。這個認識是有積極意義的。它克服了文化產業發展中本末倒置的極端功利主義傾向,也克服了人們潛意識中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的錯誤觀念,而這種傾向顯然來源於過去那段帶有舊時代痕跡的“為文化搭臺,為經濟唱戲”。
二
壹個公認的問題就是體制改革的問題。制度是關鍵。有了好的制度,任何人才都無法有效培養和吸引人才,任何資金都無法通過各種渠道有效進行融資和招商引資,形成良性循環。
隨著上個世紀最後十年文化產業實踐和理論認識的發展,首先要解決並且應該盡快解決的是體制問題已經成為人們的認識。就制度而言,也是以“人”為中心。比如,今年年初,湖北省委有關領導在與著名藝術家座談時提到,文化體制改革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壹資源的理念,為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現在不僅要靠感情留人,還要靠制度留人。這顯然是基於歷史工作經驗的總結,並將其上升到制度層面,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
文化體制改革本身是壹個復雜的系統。首先,要與中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相適應。其次,文化體系本身也是壹個完整的環境。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世界潮流,不要忘記國情,不要忘記當地的現實,不要忘記與其他地方的差異,甚至包括當地不同文化產業的個體之間的差異。可見存在壹系列問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變“養人”為“養物”,變“管文化”為“管文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別對待和協調發展,都是目前已經認識到的問題,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總之,只要制度給人的發展創造了空間,很多方法都在嘗試。比如文化產業商會,就是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新生事物。2003年8月3日,武漢市工商聯文化產業商會(總商會)成立。商會成立後,將以此為龍頭帶動社會上的大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好的項目會吸引沿海地區的投資。商會還策劃了文化街項目,並與老字號收藏家榮寶齋合作。效果不好評論,但這種努力很有意義,體現了制度進步帶來的改變。
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很多省市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對文化體制改革有壹個“總體規劃”,對體制改革中的“壹些問題”做了很多理論探討,能在WTO背景下思考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工作結合具體文化企業的實際。
三
另壹個需要註意的問題是區域文化產業的特點。特色不僅是形象,有時候也是生活。目前,在相關的區域文化規劃中,打特色牌是壹種值得關註、研究和欣賞的做法。強調、創造、突出特色,顯然是對過去在自發狀態下成功發展的總結。現在,在相關決策部門的規劃下,必然會為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
雲南等地在強調特色發展方面做得很好,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雲南將文化產業發展定位為“民族文化”,這是根據當地實際建立的準確定位。眾所周知,雲南少數民族的種類在全國都是罕見的,它的奇山怪水大多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所以這個省的文化產業就是建立在這個優勢和資源上的。無論是具體的項目還是品牌,都在打民族文化這張牌,強調它的獨特性,“無人無我”,甚至把自己有這個特色的項目和品牌延伸到其他地區。政府把貫徹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意圖作為壹項重要任務,措施得力。克服了雲南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經費有限、交通不便的劣勢。其實踐表明,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不僅可以實現快速發展,甚至可以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亮點。
對於這個系統工程,雲南也是單獨實施,逐步推廣。近年來,為推動民族文化項目的發展,他們在全省開展了“三個壹”活動,即在全省25個少數民族中,創作生產壹首代表本民族藝術水平的歌曲、壹個舞蹈、壹首歌曲。並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以麗江為例,先後制作了納西古樂、音樂劇《麗水金沙》等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種多元化的嘗試也體現在楊麗萍的雲南形象中。這部原生態音樂劇通過市場化的包裝運作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給人很多啟示。雖然這些都是超出政府規劃的成功,但無疑是在打特殊牌。
類似的強調特色,浙江省在認識上強調打文化名人牌。因為在這片土地上,先後哺育了漢代的王充、宋代的沈括、、葉適,哺育了王陽明、劉、王世貞、黃宗羲、全、章學誠、龔自珍、章太炎、魯迅、秋瑾、蔡元培。這些人所代表的學校、思想、文化成果,既是留給近代浙江人的現實遺產和資源,也是壹種資源。在這種背景下,凡是能發揚光大的,他們都會繼續發揚光大,壹切相對落後的地方也能給他們振奮人心的力量。浙江東部的壹些地區,如紹興,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宏觀的文化基礎設施上,發揮示範作用,營造文化社會氛圍,為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其實就各地的文化特色而言,大部分都是可以追求的。筆者認為,特色資源就是優勢資源,優勢資源也可以轉化為特色資源。只要註意發現和培養,打出特色牌並不難。關鍵是要善於發現。如果妳把沒有特色的東西宣傳成特色,最後只能是妳自己去提倡和欣賞。
四
看來在觀念轉變的同時,也要關註觀念轉變本身所產生的問題。在承認文化產業發展取得可喜進展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與之相關的壹些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大多伴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有些則與我們在歷史上的壹貫思維有關。這裏主要結合目前部分省份的文化(產業)發展綱要來看壹些傾向性問題。
1,面面俱到,有雷同的危險。這方面主要體現在大綱的格式,語言,口號,目標要求,都給人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有些方面理解很深,這方面是大家的* * *知識;有些方面有片面狹隘的理解,顯然與當前的發展趨勢相悖。比如,在這些策劃者眼裏,他們的視野中只包括壹些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單位,沒有考慮到市場經濟的快速多元變化,沒有為未來未知的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
此外,發展文化產業是壹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有些問題可以通過地方政府部門的努力來實現,有些則不能。還必須基於國際和國內條件。這也是預留足夠發展空間的重要性。此外,這個系統工程還涉及到投融資、文化中介和文化市場。在壹些文化(產業)發展綱要中,我們看到的主要是政府能夠考慮到的,而政府沒有考慮到的,顯然有很大的漏洞。
2.貪完美。這也是壹些論證報告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文化產業要落實在文化企業的努力上,而對於壹個地區、壹個文化企業或者壹個文化企業集團來說,最根本的就是產業特色。美國洛杉磯最著名的文化產業是電影業而不是別的,就是證明。它不僅是軍事戰略上的禁忌,也是文化經濟發展戰略上的禁忌。要做好區域文化產業,必須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性。很多現代國際文化產業集團都是超級“航母”。要和他們競爭,就要盡可能集中我們的優勢人力、財力、物力,突出他們的特色。如果妳從四面八方進攻,妳會從四面八方被伏擊。以省為單位制定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建立“文化大省”,以市為單位制定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建立“文化大市”。當然也有建立“文化大縣”的呼聲,壹時間“文化”吵得滿天飛。這些都反映了我們壹些學者和部門的浮躁傾向。
在總結壹些地方的本土文化產業發展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壹個現象是,甚至把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看成是不完整的,這是非常可惜的。缺壹項,就要“大力扶持”,做大做強。大家都知道這種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對於中小縣市。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註定了產業規模小、產業鏈短、產品檔次低、產品無特色的劣勢。
壹些較小的市縣在做規劃時也強調發展本地現代廣電傳媒產業,決心似乎很大。這種觀點聽起來讓人有壹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不知道廣電傳媒行業強調的是規模效應,而地方廣電行業還是屬於純事業單位性質,幾乎是無競爭生存。
過於強調人無我有和人有我無,完全忽略了地區的實際情況。報道中這些漂亮的口號和花言巧語,不僅會帶來實際工作中規劃失敗的問題,還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可見規劃對於實際開發的重要性。
3.缺乏廣泛的論證。有些發展規劃是在少數學者的研究和論證中產生的,沒有經過廣泛的討論和論證,少數學者的論證有失偏頗,非常不完善。因此,雖然已經有政府部門發布,但其權威性仍然不是很高,在社會和行業中的影響力仍然非常有限,其實施的可行性可想而知。在他們的論證和分析中,這些學者更註重當地的優勢。這些所謂的優勢,雖然在全國來看微不足道,但在局部的小環境下,很容易被放大。問題是,文化產業發展所面對的對象是全國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
以地方文化資源分析為例。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分析無疑是正確的,但我們在相關調研報告和文化產業規劃中看到的,都是過分強調當地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實際上仍然是“物富民強”的傳統思維和地方誌編纂中強化地方“八景”的做法。大家都知道“星星還是星星,月亮還是月亮”,這也是文化資源和條件。因為觀念和制度都沒變,多年沒飯吃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這些問題是相互關聯的,很多是同壹件事的兩面。只要我們重視他們,我們就會在相互學習和促進中進步,使中國的文化產業健康發展。(作者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