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單兵裝備有多貴?壹身行頭值兩部iPhone6》壹文(以下簡稱《裝備》)引發熱議。那麽,我軍單兵裝備到底多少錢?我軍單兵裝備到底處於什麽水平?美軍單兵裝備到底值多少錢?中美兩軍單兵裝備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本文試為您做壹番客觀解讀。
首先《裝備》壹文中所用圖片,並非我軍真實士兵照片,而是著名軍品收藏者lmander的照片。雖然是軍品愛好者,但照片很經典,也具有代表性,所以流傳甚廣,甚至被英國著名Osprey期刊盜用。
《 *** 單兵裝備有多貴?壹身行頭值兩部iPhone6》羅列照片中的裝備,是不是真的如文中所說?我們不妨從這個角度來探討壹下,看看壹位愛好者要買齊這些東西到底要多少錢:
首先是QGF03盔,1200元,然後是06防彈衣 2000元,加防彈板,再需2000元,而不是文中所說280元;通用數碼作訓服 200元,07式作戰靴 200元,防毒面具150元;此外,在我軍壹線作戰單位中,都是配有電臺的,其中班長電臺1000元,連排級115電臺1000元,連營級短波電臺5000元;此外還有01B背囊等。
這樣算下來,似乎算上武器,我軍單兵裝備也不過3部iPhone6的價格,但《裝備》壹文還提到,美軍裝備價值20個iPhone6,卻沒有給出美軍士兵到底有哪些裝備,分別價值多少。
《裝備》壹文不僅對我軍裝備不甚了解,對美軍裝備也不算了解。大概是戰爭大片或宣傳照看的較多,把美軍特種部隊和普通部隊混淆在了壹起。
以美國陸軍壹個士兵為例,ACH頭盔,IOTV防彈衣,ACU作戰服,壹雙ACB標準軍靴,不算電子設備,10000人民幣戳戳有余。加上夜視儀,手電,ECWCS防寒系統,也不過是10個iPhone6,何來20個iPhone6之說?
況且筆者以上所說的價格是玩家之間的流通價格,並不是美軍的采購價格。以標準的MSA廠生產的ACH頭盔為例,壹頂全新ACH頭盔在玩家之間的流通價格在3000元左右,而軍方最新的采購價格是273美元,按6.2的匯率計算的話,約合1700元人民幣,如此壹算,價格就又縮到了5個iPhone6。
此外,與大家在屏幕上通常見到的美軍不同,現實中的美軍並非人人配發通訊設備。普通士兵的ACH頭盔,除了加裝掛載夜視儀的卡具,與我軍03式頭盔並無本質不同。而特種兵的頭盔上,除了夜視儀和耳機,其他是各種信號燈具,也並非《裝備》壹文所謂的“信息模塊和智能系統”。即便是夜視儀,也只在壹線作戰部隊才是人人配發。而我軍近些年的變化,作者似乎也不是很了解,作戰部隊大量配發的數字電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手持機,都價格不菲。
實際上,不同地區,由於原材料價格和人力成本的不同,同樣的東西,成本也是不壹樣的,此外,生產數量、工藝成熟度,也會對價格產生影響。特別是紡織品,美國受“貝利修正案”影響,從原材料到生產,必須是美國本土,成本肯定是高昂的。
《裝備》原文中用美國軍費開支對比中國軍費開支,來說明中國單兵裝備費用與軍費開支不成比,筆者認為不妥。
首先,改革開發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上世紀90年代起軍費的加大多是在“補課”,而且以空軍海軍等先進重型裝備為主。
其次,筆者認為人均GDP更能反應壹個國家的生產消費能力,以此對比單兵裝備價格更為合理。2013年美國人均GDP是51248美元,而我國2013年人均GDP是6629元,據此推斷,即便如《裝備》壹文所說價格相差10倍,也算合理。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受經濟條件限制,我軍完善單兵裝備的進程從未中斷,僅迷彩實驗種類就達10余種。現役的07迷彩有通用、荒漠、林地、海洋、空降等多種數碼迷彩,既有多種地形又照顧軍種特色。作戰裝具從91式開始多種過度或實驗型號,壹線部隊早已脫離左綁右挎的樹杈造型;自2008年以來,06攜行具也在全軍推廣。《裝備》壹文中反映的新裝備不會用、不敢用的現象在部分部隊的確存在,軍隊報紙也曾有所提及,但這恰好反映了壹個事實,即軍隊的人員建設跟不上裝備的更新。新裝備、新武器,並非下發了事,伴隨的還有習慣的改變、條例的更新以及經驗的摸索與總結。此外,裝備的配合也和作戰體系的發展有關,例如軍迷很關心的防彈衣,除了科研水平、經濟實力,也和軍隊機械化進程有關,讓壹只騾馬化的軍隊全面裝備防彈衣,只會成為負擔。
綜上所述,我們針對《裝備》壹文得出三條結論:
壹是,《裝備》壹文對中美雙方數據過於粗略,裝備不夠詳細,我軍作戰部隊單兵涉及裝備近百種,僅僅是10余種並不能說明問題,而美軍更是多於這個數字。特別是用美軍特種部隊裝備對比中國2013年才裝備95步槍的二線部隊,明顯是不公平的春秋筆法。
二是,《裝備》壹文中無論是我軍裝備價格,還是給出的美軍裝備價格,都是愛好者中流通的商業價格。用商業價格說事意義不大,應以采購價格為準 。商業流通的軍品,除了與生產成本直接相關,還與渠道成本、商品的收藏價值、獲取難易程度息息相關。漂洋過海而來的美軍軍品,價格自然要高上壹節。
三是,軍事裝備采購要結合國情,適應軍隊建設發展的腳步,大躍進式發展是不現實、不可取的。
信息化的先進單兵裝備 要依托於先進的作戰體系
對於軍迷來說,單兵裝備是最容易接觸、最容易收藏到的,但在現代作戰體系中它只是小小的壹環。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是盡量壓低采購價格,而不是攀比價格。
只有整體裝備體系的先進和完善,單壹的武器裝備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射程10公裏的反坦克導彈,射程幾百公裏的反艦導彈固然先進,但需要先進的前沿偵察能力和指揮網路,才能發揮最大作用。信息化的先進單兵裝備,也要依托於先進的作戰體系。士兵手中的先進電臺、終端、定位系統,需要先進的指揮通訊網絡、衛星網絡支撐。各種先進的儀器,依賴於後勤的補給。即使是壹流的特種部隊,也需要體系的情報和物資支援,更需要軍隊投送、後援能力的支撐。
先進的整體作戰體系,才能給軍人最大的安全保障;個人單兵裝備,不足以改變戰爭戰役的進程與結果。先進的作戰體系對落後的體系是碾壓式的,唯有戰爭的勝利,才能讓更多的士兵生存下來;只有體系的先進,才能給前線士兵更多的支援。單把單兵裝備拉出來做對比,無疑是中世紀堂吉訶德式的決鬥。
我軍單兵裝備並不落後於美國?已經沒有發展的必要了嗎?
需要明確的是,作為壹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軍備落後於美國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在反恐戰爭中整體作戰體系對薩達姆和 *** 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海空軍更是難尋對手,個人裝備的問題就凸顯出來。反恐戰爭十年,美軍的裝備日新月異,壹直在跟著需要走。
在伊拉克以乘車作戰為主,面對的主要威脅是IED(簡易爆炸裝置),初期的作戰對象主要是伊拉克正規軍,攻堅為主,作戰背心由初期的OTV到換裝更舒服便捷的IOTV,壹直使用重型防護背心。在阿富汗多山地形,更多是面對 *** 的遊擊隊步行機動,又給士兵換裝了輕便的SPCS戰術背心。面對士兵穿戰術背心炎熱的問題,最早出現士兵自改作戰服,把胸部材料改為透氣排汗材料 ,軍隊並沒有簡單禁止,也沒有束之高閣,而是將這壹經驗迅速總結推廣,陸軍推出了ACS作戰服,陸戰隊推出了FROG作戰服,而且使用防火阻燃材料,使士兵免受爆炸物燃燒的傷害。
可見,單兵裝備,是受作戰對象和作戰環境影響的。而美軍對實戰經驗的及時總結和有效推廣能力,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至於美軍特種部隊裝備的更新,更是眼花繚亂,頭盔從MICH換到了FAST,作戰服從普通的ACU、BDU換到了CP公司的各種蛙服,作戰裝具從MLCS換裝到了SFLCS。美軍在戰爭中的學習能力讓人贊嘆,這壹切,除了錢這個因素之外,更關鍵還是建立在美軍完整而先進的作戰體系之上的。
歷經百年屈辱的中國,我們更深信“落後就要挨打”。近年來,我軍的裝備雖然缺少實戰檢驗,但絕非停止不前。雖然我們沒有美軍有錢,任性。但時至今日,如果還在用老眼光看待中國軍隊,單單用“土”這個形容詞來涵蓋 *** ,恐怕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大大脫離我軍現實了。
《裝備》壹文飽受爭議,並未說出我軍落後於美軍的事實,而是移花接木,利用廣大民眾對中美單兵裝備不了解的特點做文章,以有心對無心,如果裝備便宜,會暗示軍隊高層不重視士兵,如果裝備價格貴了,又會暗示軍隊貪腐采購有問題。為做文章而做文章,從來是刀筆吏的擅長之處。
我們認為,面對差距,作為軍事愛好者,不要做外形黨、刷漆黨,而宜從興趣愛好出發,研究軍品的內在文化、歷史定位、裝備體系的發展和每壹件軍品的特點及使用作用。對於媒體而言,點擊率固然重要,但作為影響力頗大的正規媒體,還要對讀者負責、對職業操守負責。在專業領域的作者、記者則需加強自身專業素養,不要僅僅依賴百度或美國大片或軍事遊戲來學習所謂的軍事知識,靠驚悚的標題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