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各個階級充斥著各種矛盾,追根溯源,都可以歸到漢武帝身上。當年他為了戰爭的需要,破壞了漢初建立的健康的財政體系,政府開始大規模地幹預經濟,將財政體系給破壞了。接下來的皇帝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雖然出現了昭宣之治的小修小補,但是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情況持續地惡化,西漢末年,直到王莽的出現,試圖通過遵循儒家的社會理想來完成新的制度設計,從而達到大同,但是他的壹系列激進改革也導致了他的垮臺。
第壹部分:王莽篡漢?風平浪靜的改朝換代
王莽發家於外戚集團,西漢的王太後是王莽的姑姑。公元前33年,漢元帝死後,漢成帝繼位,漢元帝的皇後王政君成為了帝國的主宰。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她勢必要重用自己的親人,而王莽就是在她的提拔下成長起來的。然而王莽經過壹系列的運作,竟然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皇帝。
王莽第壹次進入權力的中心,是在大司馬大將軍王根去職之後,王太後任命王莽擔任了大司馬大將軍壹職。這個職位是漢帝國的權力中心,這還要追溯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做事更方便,便繞過了三公九卿,自己搞了壹個小圈子,具有最高的決策權,相當於清代的軍機處。王莽想要幹成接下來的大事兒,他必須得扶持自己的派系,將自己的命運和各個官員綁在壹起。等到王莽篡漢之時,各大官員並沒有抵制王莽,反而在這個過程中,充當急先鋒,幫助王莽完成他的使命。不光朝廷官員如此,老百姓也亦如此,老百姓認為天高皇帝遠,稅照交,生活依舊,只是換個皇帝而已,當時的天下人都是這種態度。
王莽將外界因素全部給搞定了,那麽得表演壹下自己順應天命的理由吧,接下來的時日中,王莽表現得如同謙謙君子,生活節儉,提倡孝道,完全依照儒家禮法。這些前臺工作做完之後,就上演了壹出禪讓大戲,在這壹出戲中,王太後、王莽、各位大臣個個心照不宣。經過三召三辭,層層加封,王莽在封為安漢公之後,王莽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當上了皇帝的嶽父,加上了九錫。
經過五花八門的禮儀,王莽的夢想實現了,他當上了皇帝。在這其中,只有少數人反對,比如安眾侯劉崇起兵反叛。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反對王莽,這些達官顯貴,以壹種旁觀人的眼光,看著這次政變。既然王莽政變進行得如此安穩平和,但又為何經過幾十年之後,當官的和老百姓都出來反對?要知道,王莽是這些人***同選出來的呀!最符合儒家心目中的帝王啊!這就要說到當時的復古儒家分子誘導王莽進行了激烈的改革。
第二部分:改革派的主張:簡樸、平等、充滿禮教
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在西漢後期興起了儒家思想,想要做官,就得精通壹兩部儒家典籍。但是經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所以漢代前期並沒有真正的儒家典籍,這時候的儒書是之前的老儒生背誦而默寫下來的。這時候就出現了壹個問題,這些儒生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對真實的儒書進行添油加醋。這些人就壟斷了漢代朝廷的五經博士,從而排斥其他人。
隨著壹些古籍儒家經典的發現,壹些被排斥在朝廷之外的儒生,便形成了復古儒士。面對漢代的種種矛盾,他們將周代描述成為壹個更加富有、平等和充滿禮教的社會。在那個時代,人們知書達禮,安分守己。他們更是將周代的井田制描述成為人人有飯吃,天下無不飽暖的景象,這種思想不就是理想中的***產社會主義嗎?
這些人壹看王莽,似乎符合所有儒家思想中描述古代君主的形象。他們就開始大力推崇王莽,運用自己的宣傳能力,在民間大力宣傳,把王莽描述成聖人,壹步壹步將王莽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他們再將自己的壹套社會主義思想灌輸於王莽。王莽本身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也認同儒家理念,更重要的是,他本人是壹個知行合壹的實踐派。比如為了對抗西漢末年的奢侈的社會風氣,他帶頭提倡簡樸,改變風氣。
王莽就和這群人壹拍即合,開始了壹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這場改革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太過於理想化了,正是因為這壹次大同社會的改革,才使得王莽政權如此之快的就垮臺了。西漢後期出現了明顯的社會板結現象,窮人越窮,富人越富。隨著富人將地方上的察舉制壟斷,整個社會階層就不發生流動了。
當時的有識之士就提出了很多的觀點,在王莽進行改革的道路上,對王莽影響最大的兩個人,壹個叫貢禹,另壹個叫做師丹。
貢禹的思想分為兩個方面,第壹個是降低皇家的規模。比如在漢武帝之後,宮廷中的聲色犬馬,美人充斥,花費很多。而在他的理想社會中,皇帝的宮女不超過九個人,馬匹不超過八匹,非常的簡樸,他請求漢元帝減少宮中開支,也起到了壹定的效果。
第二個便是由於政府壟斷貨幣之後,給市場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他主張廢除貨幣,回歸到以物易物的時代,或者是以米或布匹作為交易的媒介。而師丹的思想比較簡單,由於當時的土地私有化,貧富差距巨大,他主張用周朝的井田制,來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這些思想都相當程度地影響了王莽,那麽王莽是如何做的呢?
第三部分:土地改革、貨幣改革,幻想家的大同社會
第壹個方面對土地進行改革,王莽在當大將軍的時候,他就和師丹進行了壹次土地改革。為了解決土地私有制的問題,他發布了限田限奴令。規定諸侯、列侯在封國外不得購買土地。關內侯和其他的老百姓不得超過土地30頃,並且要求商人不得擁有土地。但是這次改革沒有得到漢元帝的認可。因為漢哀帝登上皇位,有很多人指望著他進行封賞呢!所以這壹次改革就不了了之了。
等到王莽建立新朝之後,在復古儒生的誘使之下進行了井田制的改革。比如政策規定,每戶人家,如果男丁不超過八個人,而占有的土地超過了壹井,就是900畝,如果超過了,就必須將自家的土地分給其他人。這必然會觸動地方大家族的利益,這些人便到處給王莽捅亂子,面對這種情況,王莽開始使用嚴格的懲罰,將這些地方大族給壓制下去了,但是物極必反,這些人肯定會反彈,看似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實則暗流湧動,這些火藥桶指不定會因為什麽東西而爆炸,這個東西便是貨幣改革。
第二個方面,貨幣改革,王莽先後進行過四次貨幣改革,最重要的也就是兩次,第壹次解決貨幣貶值問題。漢武帝時期發行了五銖錢,但是過了壹百多年到了王莽時代,鑄造五銖錢的成本已經非常高了,並且五銖錢對重量的要求非常高,政府不能偷工減料,再加上當時不健康的稅收制度,所以王莽弄了壹套新型的貨幣,但是這套貨幣也造成了很嚴重的通貨膨脹。
王莽先是發行了壹套精美絕倫的貨幣,這些貨幣從材料到工藝上都是精心設計的。比如當時的金錯刀,就是壹種錯金的刀幣。這些貨幣相比於五銖錢的粗糙,是非常的精美。就拿現在來說,王莽時期的貨幣,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但是按照當時的現實情況往往是事與願違。
要知道漢朝幅員遼闊,生產這些貨幣效率低下,根本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這就有點像象征意味,並不實用。再加上王莽對這些貨幣進行了貶值,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發行大面額貨幣的嘗試。王莽在第壹次改革中發行過三種新貨幣,比如大錢,重12銖,相當於兩倍半的五銖錢,但它的面值卻是50個五銖錢。還有前面提到的金錯刀,它的面值是5000個五銖錢。
那妳想壹想,這其中會造成兩種後果。第壹種,老百姓又不傻,用這些貶值的貨幣來買更多我的東西,老百姓當然不認呀。第二種,社會上就會有壹些投機分子看到新貨幣有如此巨大的利潤,便紛紛模仿這種新貨幣,所以就出現了大量的假幣。以至於最後老百姓只認五銖錢,新貨幣老百姓不認,這壹次改革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接下來的改革都是這種情況,王莽索性就想,要不來壹次壹勞永逸的改革吧!就是接下來的這壹次貨幣改革,堪稱是古代世界貨幣的巔峰,但也是這壹次改革,最終使得王莽垮臺了。王莽就和這群復古儒生,按照古代充當過貨幣的材料,全部納入壹個復雜的貨幣體系中。
他這套貨幣就有點像現在的貨幣制度,十個壹毛錢等於壹塊錢,十個壹塊錢等於十塊錢,十個十塊錢等於壹百塊錢。在遠古時期,龜甲、貝殼、金、銀、銅都曾經當過貨幣。王莽就將這些東西按照不同的品進行嚴格的兌換,王莽發行了六類貨幣,分別是錢貨、金貨、銀貨、龜貨、貝貨,布貨,又將這些貨幣分為了28個品,每種貨幣按照不同的品進行梯度兌換,從小錢的壹錢,到金貨的壹萬錢。如此復雜的貨幣制度,讓老百姓感到很麻煩,幹脆不使用。
王莽的這套貨幣經過壹系列的霍霍,老百姓幹脆不用了,開始以物易物,王莽這套按儒家禮制設計的金融體制徹底地崩潰了,折騰了幾十年,王莽將自己理想的貨幣全部給廢除了,又壹次重新回歸到了五銖錢。最終老百姓和達官顯貴受不了,將王莽拉下了神壇,王莽的壹系列改革宣告失敗。
總結
王莽取代漢朝的過程中沒有受到多少的抵制,反而群臣和民眾不僅不反對王莽當皇帝,而且是簇擁和恭維地完成了改朝換代。他隨後的壹系列改革最終導致了他的垮臺,主要是兩方面,土地和財政。王莽的改革帶著很強烈的個人主義幻想色彩,他遵循儒家經典,試圖完成新的制度設立,從而達到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王莽是未來穿越過去的社會主義者,他所做的壹系列改革多麽像***產主義啊。但是按照王莽所處的時代,面對社會矛盾,人們將這種不滿寄托於儒家所描述的大同社會。這是壹次充滿理想但面對現實的改革。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參考資料: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