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玻璃和琉璃有什麽區別?

玻璃和琉璃有什麽區別?

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玻璃是壹種不可或缺的東西。

在我們的周圍,幾乎處處都可以看見用玻璃制造而成的物品。門窗上裝著玻璃,使屋子很明亮;喝水用的各種式樣的玻璃杯,裝汽水或酒的各種玻璃瓶,墻上掛著獎狀的玻璃鏡框,桌上插著鮮花的玻璃花瓶,還有小朋友們玩的五顏六色的玻璃球,真是不勝枚舉。

把無色透明的玻璃球,經過高溫加工制成的玻璃纖維,在工業中用途是非常廣泛的。玻璃儀器,是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的不可缺少的設備。

玻璃和我們人類有著如此緊密的關系,但是,您可知道玻璃是從哪裏來的嗎?關於玻璃的來歷可有著很多種說法。

腓尼基人發現的秘密

三千多年以前,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口旁,有壹塊美麗的沙洲。有壹天,有壹艘大商船滿載著大塊的天然蘇打(碳酸鈉)經過這裏,由於海水落潮,大商船在河口沙灘上擱淺了。沒辦法,商船只好等著海水漲潮以後再啟程。船上的腓尼基人,壹見眼前美麗的沙洲,都紛紛走下船來,興致勃勃地觀賞著地中海岸的風光。

中午,有個船員提議在河灘上做飯,舉行壹次野餐。於是大家從船上搬來做飯的大鍋,又扛了幾塊天然蘇打,用蘇打支著鍋做起飯來。吃過飯,他們收拾好東西,準備回船了,壹個船員突然驚訝地喊:“妳們快看,這是什麽東西?閃閃發光,多好看!”

大家圍上來仔細看,只見那東西玲瓏剔透,晶瑩明亮,真是誰都沒見過。原來,這沙灘上都是石英砂,在船員們燒火做飯的時候,支著鍋的天然蘇打在高溫下和石英砂發生了化學反應,就變成玻璃了。

聰明的腓尼基人在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秘密。當秘密被發現以後,就開始了玻璃的生產。腓尼基人用特制的爐子,把石英砂和蘇打壹起熔化,煉出玻璃液。最初,他們把玻璃液制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球、玻璃珠子,運往世界各地。由於人們從來沒見過這樣圓溜溜光閃閃的透亮珠子,都把這些玻璃珠看成寶貝,就用黃金或珠寶來換,腓尼基人由此發了大財。

不久,腓尼基人制造玻璃的秘密被人泄露出去了。埃及人首先用同樣的方法制出了玻璃,許多地方也都相繼制造成功。從此,玻璃生產得到了普遍的發展,玻璃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泛。現在,玻璃制品已經成了價廉物美的常見的東西了。

古埃及的第壹塊玻璃

古代埃及是個文明古國。遠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人就已經開始向天空探索,他們發現了天狼星在早晨出現和尼羅河泛濫的關系。在三千五百年前,還沒有風箱,他們就能用吹管吹旺熔爐,冶鑄金屬器皿。而相傳早在五六千年前,古埃及人就發現了玻璃。

據說,是壹位制造陶器的工匠,在壹次從窯中取出陶盆時,看到陶盆裏有壹塊亮晶晶的東西。這位聰明而細心的工匠,沒有放過這個小小的意外的晶體,他分析陶土裏的成分,壹次次試驗燒制,搞清了這亮晶晶的東西是沙子和蘇打混合物燒成的。這就是玻璃。他當時還想出了壹個巧妙的方法,用鐵棒連接壹個泥制的罐子模型。把燒熔的玻璃往模型裏面灌。古埃及人還在配料時加進各種氧化金屬,由此就可以做成各種彩色玻璃,吹制玻璃球、酒具、花瓶等……

古代中國人與玻璃

最遲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就開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術。在河南洛陽莊淳溝、陜西寶雞茹家莊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發現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經中外專家用現代光譜實驗鑒定,得出的***同結論是:中國的“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分居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這壹事實表明,中國古代的玻璃是利用壹種特有的原料獨立制造出來的。

漢代樂府中,有壹首樸實感人的民歌叫《陌上桑》,它在描述采桑少女秦羅敷的樸直和美麗時說:“頭上倭墮鬢,耳中明月珠。”有人說,這種用作耳飾的“明月珠”即玻璃。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時的玻璃,是從國外傳來的。但經考古人員考證說,中國玻璃生產技術有著自己的淵源,這已為近年來的大量考古材料所證實。

中國玻璃的發明,與青銅冶煉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青銅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錫礦石和木炭,冶煉溫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卻、固化的矽酸鹽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還有純堿和石灰石等,冶煉溫度在1200℃。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由於各種礦物質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質在排出的銅礦渣中就會出現矽化合物拉成的絲或結成的塊狀物。由於壹部分銅粒子侵入到玻璃質中,因此其呈現出淺藍或淺綠色。這些半透明、鮮艷的物質引起了工匠們的註意,經過他們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裝飾品了。這樣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古代中國人終於掌握了玻璃的生產技術和規律。

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廣雅》和《韻集》的記載,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它壹些透明物質的統稱。而明、清以來人們所說的“琉璃”是不透明的,當然和玻璃是有所區別的。

宋以後各朝,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時期,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今博山縣)、廣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時設立了宮廷玻璃場,已能生產透明玻璃和顏色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中國古代玻璃雖為中國古人的獨立發明,但其發展緩慢,並壹直保持著固有的特點,既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點,又有輕脆易碎、不耐高溫、不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這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所致。鉛鋇玻璃不適合制作飲食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銅、玉石器來,玻璃器具用途狹小、發展不充分。

中國古玻璃是由本國工匠獨自發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精美的造型、獨特的成分自成體系;但是,中國古玻璃與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遜色之處。考古發現表明,西方古玻璃壹直以鈉鈣玻璃為主,耐溫性能較好,對驟冷驟熱的適應性較強,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產量都遠大於中國古玻璃。

  • 上一篇:玉石收藏大件
  • 下一篇:用壹幅畫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