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祖先首先發現並認識到淡水中的珍珠,而不是海裏的珍珠。這從儒家經典《尚書?有龔宇的記載為證:“懷壹厝珠”指的是化於淮水的蚌珠,《莊子》有“不出川尋珠”的故事,也指的是淡水珍珠。貽貝的珍珠在南海的歷史記錄中首次被發現。產於海中的珍珠,壹經發現,色澤極佳,遠使江河湖泊中的珍珠黯然失色。南海是珍珠的寶庫;所以,黃河流域先民的眼光就像壹個強大的磁場,和他們的文明壹起被吸引過來。自那以後,南海的自然美景給沿海人民帶來了好處,但也帶來了災難。
天高氣傲,中國遼闊,南有洛嶽窮,北有朔漠,西有和田,東有碣石。在這片黃州人吃羊毛、練土的遼闊疆土上,維系地主生命、孕育燦爛中華文明的寶藏在哪裏?壹草壹木,每寸沙礫每寸黃金,每壹顆珍珠珍寶,都應該屬於在這片土地上長期辛勤勞作,開發利用的先輩們。
隨著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更替,九州山川“藏山藏海”的自然寶藏不再屬於原始公社集團,而是被奴隸主和封建帝王據為己有,成為他們和官僚階級的私人財富。“遍天下,豈是王者之地?”天下之富是“帝王服人、守位之本”,認為這是貴州第壹任領導人李玟應該遵守的。然而,與他們的願望相反,不願被奴役和壓榨的黎巴嫩普通人民經常奮起反抗,爭取成為珍珠的主人。所以,奪寶與反寶的鬥爭貫穿史書始終。歷史舞臺上既有諷刺喜劇,更有悲劇劇。65,438+0,800多年前發生在南海海岸的“合浦還珠”故事是其中最精彩的壹幕。
據說,在古代合浦地區,“寶石產自大海”,土地“不產糧食”。居民們不懂農業技術,他們都靠從海裏采集珍珠和大米充饑。後來由於地方官員的貪汙剝削,民生斷絕,導致到處都是饑餓漂浮的悲慘現象,海中有靈性的珠蚌也“憤怒”地“跑”到了腳趾頭。東漢皇帝舜帝立即任命孟嘗君為合浦縣令。他針對前任的弊端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使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活恢復正常,珠蚌從腳趾回到了合浦的原居地。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合浦朱桓”的故事。
古人把珍珠的品級定得如此細致復雜,以至於清初“無從分辨”。
《南越誌》說珍珠有九種,直徑五分至壹寸的為“大珠”。壹面是平的,壹面像倒置的鐵鍋(蓋壺),也是寶。走珠滑珠算不合格。《天工開物》說,直徑五分到壹寸五分的都是“大產品”。壹邊是鋥亮微鍍金,是“朱朱”,價值千金。《廣東新話》說“大而略扁”的珍珠是“南珠中的明珠”,僅次於直徑寸許的大珍珠,形狀完美、色澤銀白色、玉質光亮、無絲纏繞的珍珠才是精制珍珠。按重量,每壹個都是“重的壹個六個銀幣,半的四十個銀幣”。光澤差的肉珠,“重兩倍者,值銀四兩”,重壹兩者,稱為“八百兩”,值銀十兩;壹千枚重壹兩的稱為“鄭虔”,銀子的價值只有八兩。
合浦縣朱赤產的珍珠叫南珠,又名朱利安或白龍珠,與中國塞北產的朱蓓壹起享譽世界。據梵天魯說,“牡丹江上遊在寧安以南。還有其他所有的大溪流”,在北宋神宗的西寧之間,“朝廷已經註意到了它,稱之為北方明珠”。明朝末年後,朱蓓被隨意采摘,其根被競爭切斷。從此,《朱蓓》再也不會被制作出來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收集和利用珍珠的國家。據《尚書》?愚公說:“朱功不過五色土,夏有羽,富陽孤桐,泗濱浮珠,懷壹有魚。”其中珍珠是貽貝的別名,珍珠以珍珠命名。懷壹也被稱為這兩個水域。可見,河蚌珍珠在戰國時期就已經作為貢品使用。《爾雅》壹書中說:“用金者為銑,用玉者為銑,用玉者謂之矽。”《說文》雲:鸛屬又稱珍珠。據說老珍珠制作人也是。壹個蛤蜊,壹個槳,李周稱之為(卑微的)東西。顯然,此時的貽貝珍珠已被用作裝飾品。至於海洋珍珠,楚國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描述說,中國婦女已經用珍珠作裝飾品了。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後漢書·孟嘗傳》中說:“(孟)欲遷合浦大壽,郡不產糧,而珠寶產於海。起初,屠殺是貪婪的,騙人的人尋求,但他們不知道真相。因此,諸遂遷居嬌嬌郡。官方品嘗後,很容易改變之前的弊端,但珍珠並沒有恢復……”從後漢史料來看,在孟嘗君任合浦知府之前,合浦采珠已經相當發達。由於官員貪得無厭,過度采收,珍珠的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珍珠苗滅絕,這就是傳說中的“珍珠只在文誌縣界”。孟嘗任後,看到合浦珍珠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珍珠人紛紛逃離家園。孟嘗采取了壹些有效的措施來保護和繁殖合浦的珍珠資源,所以有“珍珠歸合浦”的說法。這說明合浦采珠業早在漢代就相當繁榮。從公元前32年到西漢稱帝前7年,窮的時候半夜和老婆壹起哭。大名鼎鼎的後來成了荊。因為口無遮攔,掌權的王峰被王峰東以叛國罪下獄,妻子全部入座。繼承人張旺死在獄中,他的家人為合浦辯護,但他的家產沒有被沒收。因為合浦出產珍珠,張旺的妻子在合浦之後收集了大量的珍珠,並保存了數百萬的財產。後來,張旺壹家被赦免,回到家鄉,但他們能夠贖回自己的農田,享受生活。合浦珍珠業的發展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但由於來年濫采,珍珠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後漢書?《孟嘗鮮傳》有“珍珠遷徙,過足趾”之說。黃濤以合浦人采珠為業,借米配珠,而三國孫吳時期,嚴禁采珠。吳回到晉國後,請求批準。每年6月10至次年2月,珍珠未采時,商人們自由出入,百姓被困。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二月,寧陵在《合浦歸珠》中首次寫道:“合浦縣自大寶年(742年)起,官無政府,珍珠已無。在過去的20年裏,它沒有服役。今年2月15,還珠九浦。”唐朝的封建統治者仍然強迫人們向珍珠納貢。因為過度采收,珍珠會瀕臨滅絕,所以“珍珠逃不掉”。《越年譜》上說:“國步明,合浦朱升,這真是國寶,其他不禁,我稱之為采。”珍珠是國寶,這是事實。但在封建時代,統治者只知道搜刮,強迫采珠人死亡,采集珍珠,很多采珠人葬身海底。這樣看來,珍珠帶給人們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災難。宋三年(南漢大寶五年),柳永用珍珠裝飾宮殿,為他那壹代之冠,極盡奢華。他還在合浦設立梅川都城,並設八千兵采集珍珠。太祖夷平嶺南,廢為靖江軍。當時,當劉不擇手段強迫采集珍珠時,他把石頭(石吊)朱敏投入700英尺深的大海,無數的淹死了。劉布曾經用珍珠綁了壹個馬鞍,龍的形狀非常精致。元四年,5438年6月+2月,重新設立連州采珠部,專事采珠。7年6月停止采珠。元順帝至元三年,重新設立采珠部,同年四月停止采珠。
明代采珠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明洪武二十九年正月,明朝永樂年間停止采珠,次年又下令采珠。明天,三年(1459)二月,宦官福安邀其采珠。擊官鎮守珠池,盜走安南商、秦連商的珍珠,並下令不得與安南往來。成化初有“官督珠池”,開礦之初14500兩,次年最大者56兩。價格將近5000兩白金,少的時候得不償失。明弘治12,趙彩珠,歲二萬八珍珠。明九年(1514),詔收朱。13年,又下聖旨采珍珠,而在鄭德9-13年,剛好是4年左右,但是百姓沒有得到任何休息,嘉靖5年,又采珍珠。因為珍珠又小又嫩,所以他們得到的很少。那是合浦冬天的壹場大雨雪,池子裏的水都結冰了,樹都斷了。許多人凍死了,但珍珠的人們仍然被迫日夜出海。次年,連州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然而,次年秋天,封建統治者繼續強制采珠人采集珍珠。這次采珠因為收入少被叫停。時隔9年,22年再次上諭,36年再次上諭。相隔五年,也就是41年的春天,珍珠又被摘了,那是第二次冬天。隆慶用了六年時間奉聖旨采集珍珠。8年,他回來采集珍珠。明·穆宗在任的六年中兩次摘下珍珠。當時,總督正在審查福臨的《乞討和采珠》壹書。他說:“嘉靖五年采珠,死了幾萬,只得了八十兩珍珠。世界上都說人換珍珠。我怕即使今天人們交換珍珠,也是買不到的。”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業才逐漸衰落。順治元年至康熙三十四年565,438+0年,先以聖旨試珠,次年因所得珍珠少之又少而棄。五十八年後,17年九月,乾隆又下詔采集珍珠,這次卻壹無所獲。
建國初期,每年秋季只有幾艘當地采珠船和幾艘海南臨高船在捕撈珍珠,幾艘船每天產珍珠約4至5盎司。珍珠人不能靠每天摘珍珠來維持日常生活。
在1955期間,中國科學海洋生物實驗室對合浦沿海的珍珠進行了調查。1958年3月26日,合浦建立了第壹個珍珠養殖試驗田。從此,合浦珍珠養殖業進入了壹個全新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