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地區中部,渭河上遊,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定西市,東西寬52公裏,南北長46公裏,總面積2408平方公裏。轄10個鎮,15個鄉,280個村,24個居委會,167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9萬人,農業人口42.76萬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裏,居住著漢、回等12個民族。全縣已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農村貧困面下降到2.8%,3個村達到小康標準。
隴西又是古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路橋的必經之地,面積2408平方公裏,人口49.8萬人。她以悠久的歷史彪炳於華夏文明史冊,壹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地,壹度成為隴右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甘肅省最早的省會。
這裏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古建築威遠樓雄居縣城中心,聲聞四達;省級森林公園仁壽山亭臺樓榭,風景秀麗。天下李氏源於隴西,“隴西堂”聞名海內外。_
這裏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東達古都西安,西臨省會蘭州,隴海鐵路縱貫東西,寶蘭二線橫跨境內,定隴公路建成使用,連霍高速穿境而過,多條國、省公路與鐵路在“旱碼頭”文峰鎮交匯,成為連結周邊數十個市州縣的交通樞紐。
秦置隴西郡,漢設襄武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隴西壹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還壹度成為甘肅省最早的省會,是隴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下下李氏源於隴西,歷代英才輩出,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方興未艾,分別於1994年、1997和2000年成功舉辦了“隴西李氏文化全國研討會”、“隴西李氏文化旅遊觀光節”和“隴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國研討會暨西部大開發隴西經貿洽談會”。隴西將成為凝聚中華文化的重點縣之壹。
隴西是全國地道藥材的重要產區之壹,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素有“千年藥鄉”之稱。全縣***有各類中藥材資源313種,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連續5年穩定在26萬畝以上,其中黨參、黃_紅牘芪、柴胡等地道中藥材面積占中藥材種植面積的90%左右,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文峰、首陽兩大藥材市場年交易達10萬噸以上,交易額超過5億元。上海考察團在認真考察了當地的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後,將隴西縣作為上海的中藥材種植基地。
行政區劃
縣人民政府駐鞏昌鎮,郵編:748100;代碼:621122;區號:0932
隴西縣轄9個鎮、8個鄉:鞏昌鎮、文峰鎮、首陽鎮、菜子鎮、福星鎮、通安驛鎮、雲田鎮、碧巖鎮、馬河鎮、渭陽鄉、宏偉鄉、和平鄉、柯寨鄉、雙泉鄉、德興鄉、永吉鄉、權家灣鄉。
地形地貌
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12-2778米,構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塊條狀狹長地帶,北山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城川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為中低丘陵,耕地119.78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8畝.全縣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屬溫和半幹旱區,適種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洋芋等10多種,經濟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藥材、大麻等,中藥材黨參、當歸、紅黃芪等素以質優量大走俏國內外市場,已形成地方拳頭產品,土特產品金錢肉、口條、火腿被譽為“隴原三絕”,臘羊肉、蕎粉、腌驢肉、燒雞粉被列為全省“名特小吃”。
自然條件
位處西北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支脈丘陵地帶之間,為典型的黃土梁峁與河谷地形。構成南山(二陰地區)、川區(渭河水川地區)、北山(幹旱地區) 三塊條件明顯差異的小區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位於渭河南岸二級階地上,主要為第四系地層,上部以黃土主,下部為砂礫卵石層。土層除濕陷性黃土外,壹般較為穩定,地基承載力每平方米12噸—--15噸。地震基本烈度為七度。
氣候條件
隴西地處中緯內陸,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 。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發量1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292小時。城區年平均氣溫7.7,年平均無霜期146天,絕對無霜期僅有97天。由於受東亞大氣環流和青藏高原外圍特殊地形的影響,降水量年際差異大。為農牧氣候過渡地帶,宜農宜牧,以農業為主。川區、北山為溫和幹旱區,適宜小麥生長,為全縣主要產糧區。南山為溫寒半濕潤區,發展牧業有壹定條件。
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大理石礦:位於本縣東四十裏鋪東南約2公裏渭河岸。巖體寬度100米—— 200米,長420米,面積約5.5萬平方米,可供開采的約1.26萬立方米(165萬噸)。磨光後,有深灰色和淺灰色2種,年產大理石板材1700平方米。
石灰石礦:位於縣境東南21公裏的石門,工程控制長度達500米,礦體剖面平均厚42.3米,遠景儲量約300萬噸。渭河及各支流河谷石灰石藏量豐富,年產石灰10萬噸,可滿足本縣工業和民用建築之需。
砂和粘土:遼西河的細砂質量最佳,技術指標完全符合建築要求;粘土全縣均有分布,河浦及首陽地區的較好,燒制的磚瓦、瓦器,質量上乘。全縣有20門以上輪窯磚瓦廠20多家,已形成年產1.5億塊機制磚、300萬塊機瓦生產能力。以原料好,造型正,抗壓強度高而暢銷市場。
2、水資源
隴西縣地表水、入境水9750萬立方米,自產水8012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78 億立方米,年總開采量可達3300萬立方米,城區人均占有水資源65.8立方米,目前年開采量為1700萬立方米,僅占可開采量的50%。渭河流經縣內46.1公裏,南北7條支流均有灌溉之利。城區位於渭河川區,地下水資源可滿足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隴西名片
中國西部藥都,十大中藥材基地之壹。
西隴海蘭新線上的璀璨明珠,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豐富的產業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乃海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
“西部藥都”、“千年藥鄉” “中國黃芪之鄉”, “隴原三絕” “中國臘肉之鄉”。
企業: 甘肅隴西凱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隴西金茂商務有限責任公司、宇臻物流公司、甘肅凱龍澱粉有限公司、隴西縣恒利塑料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甘肅隴原情肉制品有限公司 隴西縣假日大酒店
歷史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
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壹,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蔔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壹。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於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誌為世人所銘記。
仰韶文化、齊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隴西、渭源的渭河上遊兩岸,散布很廣,比較集中。在隴西地區,沿渭河南岸的黃土臺地保存了許多仰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的分布從西到東,包括首陽鎮的龍頭山文化遺址、昌谷鄉的梁家坪文化遺址、鞏昌鎮的張家坪文化遺址、文峰鎮的暖泉山文化遺址等十多處。
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遺物豐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鏃、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針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環、陶紡輪、陶器皿等。陶器多屬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紅色,表裏磨光,並有彩繪,如弧線三角紋、口沿單線紋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為光彩奪目,造型獨特優美,紋飾嚴謹,具有流暢感,充分體現了仰韶文化的風格和特征,它是彩陶中的瑰寶。齊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壹類型的文化,因最初發現於甘肅和政齊家坪而得名。齊家文化在甘肅境內的渭河流域分布較廣。隴西地區發同有二十幾處遺址,分布在渭河南北兩岸的黃土臺地上,包括首陽鄉韓家坪、梅家咀,菜子鄉沙家莊、牟家臺子,鞏昌鎮周家莊,南安鄉唐家坪,雲田鄉紅上溝,文峰鎮營盤坪。堡子坪等文化遺址。
2021年1月,中央文明辦確定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隴西縣上榜。
2020年6月,隴西縣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長征片區(紅四方面軍))。
2019年10月29日,隴西縣被農業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8年9月,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隴西縣在列。
2018年2月22日,隴西縣上榜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