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生於不同年代的妳,童年的年味是怎樣的還記得嗎?

生於不同年代的妳,童年的年味是怎樣的還記得嗎?

我的童年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雖然食物不怎麽豐富,文化生活也比較少,但年味卻是濃濃的,讓我至今不忘。

到了臘二十七、八,家家戶戶便開始打麻糍了。

把蒸熟的柳條糯倒入水石碓中,用碓腦(長柄大木杵)舂爛,然後用油腳(菜子油殘渣)搽於手掌,抓壹大把麻糍捏在左手掌。然後,左手捏,右手接,壹接便圓圓的壹小坨,謂之"接麻糍"。這"接麻糍"醮糖水,特好吃。

然後用海碗盛著,分送給未打麻糍的左鄰右舍及親族分享。待到正月初壹這"接麻糍"幹了,可從竹床、門板或竹席上揭下走親戚了。

本世紀前後,這東西特受城裏親戚歡迎,可惜現在沒有誰打麻糍了。

過年殺豬不叫殺,叫放,這是壹種避諱的說法。

放豬的屠夫叫純泰,壹個油桶爛腳(脈管炎)老漢。純泰放豬手法純熟,幾乎都是壹刀斃豬命。在年豬哼哼時,主人都要燃放鞭炮給它送行。長凳下主人早已準備好了壹個大木盆盛豬血,我們土話叫"衁"。年豬開邊後,純泰便在肉砧上剁下壹刀槽頭肉。這時,主人家拿著這刀槽頭肉、豬衁、豬大腸、豬肝等豬下水去廚房準備打豬飯去了。

主人家把豬衁弄熟,槽頭肉裁成大片炒熟後。依然海碗盛著,在豬衁上鋪幾片大槽頭肉分表給鄰裏。中午,打豬飯舞(弄)好了,屠夫以及那些幫忙的人、親族們便扯開八仙桌大吃海喝了…

現在,村民都不養豬了,放年豬、表豬衁、吃打豬飯已成了甜蜜而美好的回憶了。

老家年俗中特別註重辭舊迎新。大年三十這天晚上子時左右要打關門爆竹,預示著壹年勝利結束。在大年初壹辰時要打開門爆竹,以迎接新歲的到來。

男孩子喜歡撿爆竹。只要聽到爆竹響就腳底下發癢,他們都特別希望父母晚點打關門爆竹,早點打開門爆竹。這打爆竹與撿爆竹都有點講究,因為小孩子口無遮攔,大人們都怕孩子大年初壹亂說話。於是有的人家會掐下壹小段扔給撿爆竹的孩子,讓他們在門口大喊"已塊蠻多(這裏很多)",博個好彩頭。孩子也刁,壹般會不顧危險用腳去踩,總盼著能撿到頂腳(大鞭炮)。

好在如今鄉下還允許放鞭炮,但沒什麽孩子去撿爆竹了,因為現在孩子金貴,家長不讓撿了。

那時候的文化宣傳好象比現在活躍。

我印象中,那時大隊有劇團,叫"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過年的時候,會到各個自然村去演出。他們唱的是采茶戲,演的劇目有革命樣板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燈記》以及地方小戲《小保管上任》等。

特別難忘的是,小時候大姨村裏演戲了,會派表弟他們來接我們幾兄弟去看戲。那霸位子、掀幕布、爬戲臺、學唱腔、演扮象讓我們興奮不已,弄得我至今還會時不時哼上幾句采戲調。

只可惜,現在的鄉村劇團很少見了,鄉戲也在村民的年節中消失了。

謝謝!不同的年令有著不同的年味,我覺得我們那個年代童年,雖然貧窮但是很開心,每到過年的時候很開心,真的很開心,很有年味。

因為,我們的童年很生活不是很好,只有過年才能穿上新衣服,過年吃的大魚大肉多點。

現在我們國家富強了,我們生活都裕了,感覺沒有年味了,整天吃的比從前過年吃的要好。我們應該感謝!毛主席和老壹輩革命家,感謝國家的領導領導的好!我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謝!感恩!珍惜!

謝謝!我出生於五七年,農村的。那是除夕,家家點著煤油燈,坐在熱炕上。除夕晚飯有肉,白饃。飯後拜年是磕頭,長幼有序。之後,盼著家長發壓歲錢。小孩能得到壹毛或五毛錢。最高興的是和小夥伴們壹起,提著紙糊的燈籠在院裏玩。跑來跳去。偶爾也有水果糖吃。再大壹些,"文革"開始,過年不再磕頭了。農田大會戰,很忙。有廣播了,有好多好聽的歌曲。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

又快過年了,還沒有感受到年的味道。

我生於50年代,如今已經是花甲之年,每每回想起童年的春節,那誘人的年味總是撲面而來。

記憶中60年代初,三年困難時期,生活都不富裕,但是進入冬月,各家各戶開始殺年豬,淘黃米蒸粘豆包,拉開了過年的序幕,年味自是漸漸的濃了起來。

那個年代精神生活不豐富,放寒假了只是傻淘,撲克也很少見得到,過年了能有壹副撲克牌也是很驕傲的壹件事情,讓年味的厚度增加了許多。那壹年就是這個時候吧,我得到了壹副雙魚牌撲克,除了向小朋友們炫耀,根本舍不得玩。

大年三十,晚飯特別豐盛,是壹年最豐盛的壹頓,十幾個菜,有雞有魚,半月前就垂誕欲滴。吃完飯,隔壁的大表哥大表嫂鄭重其事來找我借撲克,他們與我父母年齡相仿,許諾給我許多好吃好玩的東西。誘惑下,我同意了,條件是必須帶著撲克壹起去,撲克不能離開我的視線。

四個大人,放上炕桌打牌,我坐在壹旁觀戰。天壹黑下來,幾個小表侄鬧著要燈籠,大表哥戀戀不舍的放下牌去點燈籠,我頂替大表哥上陣,那興奮至今難忘。直到小表侄們提著燈籠出去瘋玩,我又回到旁觀席上。

大人們斷斷續續打了壹個通霄的牌,中間發紙迎財神,吃餃子,也是好熱鬧了壹陣,我也是陪了壹宿,天亮了,我收起撲克回家。

那副雙魚牌撲克,玩了壹個正月,後來破得不行了,也沒舍得丟掉,而是精心收藏起來,不知道什麽時候找不到了。

不同的年代年味不同,確實如此,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到臘月二十三,漸漸地年味就開始出來了,家家打掃陽塵,拜竈神,然後就推豆腐,殺年豬,熏臘肉香腸豆腐幹。等到臘月二十七、八左右,就推湯圓了。

湯圓水瀝幹後,大約在臘月二十九的早上就可以吃湯圓,三十的天,家家炸酥肉,蒸圓子,貼對聯,小孩穿上新衣服,踢毽跳繩,滾鐵環,好玩極了。三十晚上大人給壓歲錢,初壹就可上街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喜歡玩炮仗的,喜歡耍氣球的,都買來玩,還有的買甘蔗來劃甘蔗吃,到了初二就走人戶,親戚朋友家走壹走,增進友誼,親情味極濃,大家見面親熱極了,小夥伴們在壹起也是非常要好的。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可年味越來越淡了,親情友情愛情都建立在經濟之上,互相之間走得少了,見面的機會也少了,都有各自的工作,忙著掙錢。忙著過年,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臘肉香腸多了,吃起也沒得以前香了,生活是越來越富裕了。

童年生活困難,秋天到地裏總想偷到青瓜梨棗或蘿蔔白薯填飽肚子。有壹次和夥伴拾柴回來,半路休息,這時已是中午,那看梨的老光棍綽號“老幹部”六親不認,大家都怕他。遠看著樹下沒人,決定去偷梨。可距離得有200多米,壹段河套,壹片谷子地,我們壹會兒貓著腰跑,壹會兒匍匐前進,神情緊張的終於到了梨樹下,剛要上樹,突然樹上大吼壹聲:滾回去!原來看梨的老光棍潛伏在樹上!我們嚇得頭也不回壹路狂奔逃了回來,回到路邊歇壹會定了定神,梨沒吃著嚇得夠嗆,無精打采背著柴簍子回家。

答:當時我的童年是壹個傻乎乎的孩子 ,只記憶了盼望過年就有壓歲錢和生活總比平常好得多,那時的10多歲童年要求不高,有幾角錢壓歲錢生活上大米飯、雞鴨鵝魚肉就是如同玉皇上帝 。

記得15歲過年時:(大家可想如知,男孩般到15歲基本發育成材)腿疼去看醫生,哪可是壹位超級貌美 又年輕女醫生,女醫生檢查完、女醫生說:“叫媽媽!……我壹臉懵 ”她又說:“叫媽媽!繼續懵…”

這時,醫生不耐煩的瞪了我壹眼,我只好委屈的叫了壹聲媽媽 內心開始劇烈懷疑起了身世……把醫生氣樂了:“我是問妳腳麻麽!”

從那以後,我到過年總要回憶起那時的那時,過年的過年。大家也壹樣會嗎?

可是不巧不成書,有緣之人總會有遇,美麗的女醫生千不嫁萬不嫁,嫁到我家裏來,我對她的稱呼是嫂嫂:還必須說清楚 :是我親二哥的老婆。

我是l946年出生農村壹個普通農民的家。我們家鄉是1942年民主建政(解放區)。我童年記事,應在1950年始,至今記得深的年味就是與平時不同,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還有講究多(也有不少迷信)。從送竈(農歷臘月24)開始,要"掃塵",中午在竈前燒菩薩紙,上香、敬飯,撕去舊竈老爺,貼上新的。後幾天蒸饅頭、粘團、水糕,殺豬宰雞買魚買肉辦年貨(糕果糖紅紙昏燭紙),給至親長輩送年禮,吃好的,有得玩。母親縫衣做鞋,洗被補衣,忙也高興。三十晚年味更濃,中午在家燒紙上供品(飯和魚、豆腐飯等祭祖,然後壹頓好吃(即年飯)。下午我跟爸爸帶著紅紙早旱(因請的人多要搶前,這天老先生自貼筆墨免費忙的也歡。因拜年時識字不識字的總要評論對聯的,對子好、字好也是他"出名"的好機會)去請陳老太爺(老塾師)寫對聯、橫批和大大小小的"福"字,回來後各處張貼。後墻正面對著大門貼壹張毛主席正面畫像幾年換壹次但兩邊紅紙對聯年年更新。張貼前各人在家洗澡換新衣或幹凈衣。待洗過換下臟衣及掃過地後,直至初二才準掃地弄針線。晚上在門外燒紙燒香上祭品(豬頭或豬肉必有,還有生姜蔥刀等)。然後守歲,大人講講故事,提提過年要求,用菩薩紙對會罵人小孩的嘴擦擦。攵親要紮好財神把(柴中裹花皮)母親要搓湯圓,炒花生、向日葵、瓜籽(壹般全是自家長的),姐姐燒火幫忙,哥和我巴著鍋壹炒好就抓來吃,盼著分糕果(預備年初壹開口吃),發壓歲錢(幾分壹角不等)。我們年小經不起熬夜,也就晚十點左右。放鞭燒香點燭揭竈(就是迎接竈爺),撤下送竈那天供在竈臺上的飯,每個鍋裏放兩個湯圓,要我們大小便幹凈,熄燈後直到初壹放過開門鞭炮後,先開口吃糕果,待父親點燃財神把在屋裏各處照過後,拋到自家田中(意思是消災滅蟲)。然後開口互相道好祝福。揭竈、開門各家有旱有遲,所以雖是農村,鞭炮聲也壹夜不停。母親揭開鍋先看前晚放的湯圓,據說是吉慶、利眼。然後煮湯圓,壹家圍桌(面不朝北)吃湯圓沾糖,多有味。小孩吃過各家跑,給長輩磕頭,給各家拜年,每家至少壹把花生向曰葵。要飯的,也趕早,也快跑,發財沒少喊,饅頭得不少。再以後,有玩猴子,有玩龍舞,有演"打湖船",有演"小放牛",我們看了這場趕那場,壹連熱鬧好幾天,這時年咪最濃。初二開始走親訪友,親友對同去小孩有給糕果有給壓歲錢。初五早上又要放鞭炮,這種熱鬧初六基本結束,年味漸淡,年也漸遠。郅,部分人家正月十五再吃頓湯圓再放掛鞭,新年也結束。

"童年盼過年,過年吃好飯"。70年左右,我們家鄉生產隊分小麥人均全年16斤,妳沒看錯,全年人均16斤小麥。真的是吃糠咽菜,但也不是真的能夠吃飽。

沒辦法的事,不是國家不管百姓生活,剛建國,百業待興,國家也窮。

當然,孩童時代,過年是壹年當中最高興的時候,走親訪友,盡興玩樂。能吃好飯。但不壹定年年有新衣穿,窮,買不起。

童年的年味,至今記憶猶新。鄰裏長輩族人非常親切,從年初壹到初三互動頻繁,大人們放下壹切,帶著我們壹起大玩三天。

我出生在46年,解放初期剛記事。祖輩們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但是對過年非常重視。

在那個物質短缺的年代,年前家家戶戶都要準備湯圓面,初壹都要吃湯圓,象征著團團圓圓,還在湯圓裏放硬幣,誰吃到象征著誰的運氣好,要發財,吃水餃叫吃彎彎順,象征著壹年到頭順順利利的。還有三十年晚蒸饅頭,蒸年糕。三十年晚中午貼春聯,晚上媽媽做花生糖,捏面糖,炒瓜子,向日葵,等等。準備初壹親朋好友拜年發給大家享用。

到了初壹,我們小孩子要去給族人的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給我們吃糖果和各種零食,還給我們壓歲錢,那時候壓歲錢就給壹毛錢,我們就會開心的不得了。

那個時候特別喜歡過年,過年了才有好吃的,才有新衣服穿,有新鞋子穿。

童年的濃濃的年味和鄰裏親情,記憶猶新,至今難忘。

  • 上一篇:熱鬧的市場作文500字
  • 下一篇:目前最高最好的蘋果品種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