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的傑瑞米·托馬斯領導的壹個研究小組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在過去的40年裏,英國本土鳥類的種類減少了54%,本土野生植物的種類減少了28%,本土蝴蝶的種類減少了71%。壹直被認為物種數量多、適應能力強的昆蟲也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由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誌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進入了第六次大滅絕時期。
據統計,全球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如果我們將蝴蝶調查擴展到英國的其他昆蟲和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我們顯然面臨著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壹個物種指的是壹個自然的個體群體,它們可以相互交配並產生可繁殖的後代。滅絕的物種是那些在過去50年裏沒有在野外被明確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僅僅是壹個物種的滅絕,而是在相對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即幾十萬年或幾百萬年內,許多物種的滅絕。”蔣誌剛博士說。
托馬斯說:“昆蟲物種占全球物種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壞消息。”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出現了許多物種,如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度尼西亞八裏湖、澳大利亞有袋動物、直隸獼猴、高山羚羊、普氏野馬、臺灣雲豹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目前,全球仍有1/4種哺乳動物、1.200種鳥類和30000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前五次滅絕是自然的。
自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已經發生了5次大滅絕現象。
地球上第壹次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約85%的物種滅絕。
大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發生了第二次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受重創。第三次大滅絕發生在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是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嚴重的壹次。據估計,地球上96%的物種滅絕了,其中包括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
第四次發生在65438+8500萬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眾所周知的壹次。統治地球654.38+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前五次大滅絕主要是地質災害和氣候變化造成的。比如第壹次大滅絕是全球氣候變冷導致的,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那次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崩潰。
第六次滅絕是罪魁禍首。
目前第六次大滅絕正在進行,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很難說人類是否會被包括在內。
蔣誌剛博士並不否認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是壹種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目前處於下降狀態。然而,自從人類出現以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增加,需要越來越多的生活資料。人類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對大自然的幹擾也越來越多。就這樣,大量的森林、草原和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道路、農田和水庫...
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弄得支離破碎。“每壹條路對動物來說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就連分布在道路兩旁的蝴蝶種群也被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換。”蔣誌剛博士傷心地說:“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虎這樣的大型動物了。”壹些科學家估計,在過去的2億年裏,每100年就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每27年就有壹種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幹擾,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率增加了100倍,達到1000倍。
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爾特·皮姆(Stuart Pim)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到2050年,現有物種的四分之壹到壹半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很難產生。
現有物種在減少,但新物種很難產生。
根據化石記錄,每次滅絕後,都有壹些新的高級群體被取代。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的快速繁殖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但蔣誌剛博士認為,生物總是在進化,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生物都是經過長時間進化而來的。所以產生新物種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空間。但是現在,在各地人們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消亡,卻很難產生新的物種。
就像老虎壹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捕獵,它可能會進化,產生壹個類似老虎的新物種,但現在它已經很難生存了,更別說進化了。
地球表面是壹個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物種及其生存環境組成的巨大生物圈,人類就是其中之壹。大量生物在第六次大滅絕中消失,但很難產生像前五次那樣的新物種。地球的生態系統遠比我們想象的脆弱。當它受損到壹定程度,就會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如果人類被自己的行為所註定的最後時刻到來,人類會成為幸存者嗎?
2050年地球上數百萬物種的滅絕
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學家對占地球表面積20%的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6個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得出了壹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變暖,未來50年,地球陸地上1/4的動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測,2050年地球上將有1萬個物種滅絕。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是既成事實,將滅絕的物種有十分之壹是不可逆的。但從現在開始,各國控制全球有害氣體排放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生存幾率很大。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生活在高山上的生物物種比生活在其他地區的生物物種更容易存活下來,因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這壹地區的物種可以遷移到更高、更涼爽的地區。
那些生活在平坦地區的人,如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人,未來的生活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搬到千裏之外的地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鳥類生存的希望最大。
理論上,鳥類憑借強大的遷徙能力,是最有希望生存下來的物種之壹。為了尋找更適合的區域,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由於森林等自然條件的惡化,它們可能無法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結果,妳只能面對死亡。
上述科研團隊成員之壹、來自利茲大學的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托馬斯教授說:“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都希望最終得出壹個明確的結論。
然而,我真的希望我們還沒有得出我們已經得出的結論。事實遠比我們想象的嚴重,我們的結論可能低估了生物物種面臨的殘酷生存環境。"
澳大利亞的12種蝴蝶將會消失。
科學家的另壹個驚人發現是,澳大利亞已經研究過的24種蝴蝶中,有壹半將在未來的歲月裏永遠消失。
在南非的主要生物保護區,60%的受保護生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五分之壹的巴西中西部稀樹草原地區,研究表明,該地區的163棵樹將有70%以上滅絕。這些植物中有許多是這個地區特有的稀有物種。
歐洲受影響最小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這個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概率比世界其他地方的要大。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四分之壹的鳥類和11%到17%的植物將在未來逐漸滅絕。
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幹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的影響最大。壹旦氣候稍有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徙到很遠的地方,尋找適合生存的新環境。在這壹地區研究的65,438+0,870種動植物中,有三分之壹在未來將面臨生存危機。
新聞鏈接科學家提出“性別失衡理論”
新華社華盛頓4月21日電根據科學界流行的觀點,恐龍滅絕是由於外星天體撞擊地球造成的。但對於外星天體撞擊直接加速恐龍滅絕造成了什麽後果,眾說紛紜。比如英美研究人員提出的壹個新觀點,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導致的氣候變冷,可能會造成恐龍後代雄性多雌性少,恐龍最終會因為“性別失衡”而走向死胡同。
利茲大學的大衛·米勒教授及其同事在新壹期美國雜誌《生育與不育》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大部分蜥蜴和壹些魚類的後代性別是由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遺傳兩條X染色體的後代為雌性,遺傳壹條X染色體和壹條Y染色體的後代將為雄性。但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壹些爬行動物,如鱷魚、烏龜等,其卵孵化的環境溫度會影響後代的性別。研究人員表示,壹些滅絕物種的性別,如恐龍,很可能是由孵化時的溫度決定的。
米勒等人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導致大量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全球氣候變冷。結果,雄性主宰了恐龍的後代。這種性別比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推測,雄性哺乳動物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防止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證後代性別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趨勢可能會對壹些現有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這些物種依賴環境溫度來決定後代的性別。
受訪者:wttttt-導演八級12-10 20:31。
-
評價已關閉,目前有4人評價。
好的
75% (3)不好
25% (1)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傻瓜
評論員:黑太狼-二級學者
-
其他答案*** 5
北方白犀牛、白鰭豚、蘇門答臘虎、奧裏薩海豹、諾科鱷魚、小嘴狐猴、蘭坎皮龜、奧裏納克鱷魚、泰國豬鼻蝠、夏威夷蝸牛、比克斯鸚鵡、迷妳豬。
參考資料:
forum.life.sina.com.cn/cgi-bin/視頻網?gid=38。fid=102。itemid=8808 - 2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