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三大痛點。
第壹個痛點是沒有時間學習。
壹本書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裏看的,拖拖拉拉。看完後面,它忘了前面,幹脆放棄了。壹本書是讀了壹半的“爛書”。
第二個痛點是書不深。
看完棗,我看著看著不知道說什麽好。時間長了,讀的東西都忘了,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讀書,根本想不起來學了什麽。
第三個痛點是學習缺乏方向。
看到有趣的書名或者朋友圈推薦,就會亂讀,缺乏方向性積累,學習沒有“矢量”,學習零碎,進步慢。
第壹個痛點,我基本可以通過聽書來解決(詳見我之前的文章《聽書的學習方法》)。
第二個痛點,希望用“閱讀思維模式”解決,或者至少改善。
第三個痛點,“閱讀思維模式”可以幫助梳理學習的方向性(但不能完全解決這個痛點)。
隨著聽書速度的加快,我的閱讀效率提升很快。壹次在健身房鍛煉三個多小時,居然聽了三本書(兩本比較短的,壹本之前聽了壹半)。
但是聽了之後,有多少變成了妳所知道和使用的呢?可以說,這樣從頭到尾聽完這本書,完全是在吞棗,不要求太多的理解。
2015,聽了克裏斯滕森的《如何衡量妳的人生》。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本書,除了他為什麽要寫這本書,對書中的核心思想已經沒有印象了。2018,只能抽空再看壹遍。
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
我讀了很多書,但是讀的效果並不好。
讀書的效率看似很高,但讀的東西卻很差。
這應該是常見的痛點。
提高閱讀的效果比壹味追求閱讀的數量和效率重要得多。
如何提高閱讀的效果?
讀書其實和心靈在吃東西的道理是壹樣的,就像身體想吃東西壹樣——要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首先要把食材分解,然後用不同的烹飪方法做出菜肴,然後才談得上依靠身體的消化能力把食材分解成營養。像吃潮汕牛肉火鍋,廚師要把整頭牛分解。皮是皮,骨是骨,肉還得用不同的刀細細切,才能提供可以享用的美味。如果妳拿壹整塊牛肉生嚼,結果自然是口感差,消化不良。
壹本書類似於壹頭完整的牛,需要分解成不同的內容材料供我們理解吸收。而人們讀書的方式基本上是“生吃牛肉”的原始方式,結果自然是“口感差,消化不良”。
根據我自己的閱讀經驗,設計的“閱讀思維模式”其實是提供了壹套分解、切割、烹飪食材的工具(類似於案板、刀、鍋等炊具)。以下“消化吸收”的效果取決於讀者個人的認知水平和對內容的理解,吸收效果會因人而異。
有幾種方法可以提高妳所學知識的轉化率:
所以,在閱讀之前,妳要梳理壹下妳閱讀這本書的動機,妳為什麽要讀這本書,妳現在對這本書的主題了解到什麽程度,然後開始閱讀。這就是“有方向有目的的學習”。
正式開始閱讀的第壹步是預設問題。通過閱讀序言、目錄、結論等內容,可以對書的內容有壹個大致的了解。基於妳目前的認知水平,妳會把它和壹攬子問題聯系起來,然後妳會有回答問題的求知欲。有了解決問題和困惑的欲望,閱讀才會有針對性,閱讀效果才會有質的提升。
“列出問題”這壹步實際上可能很少做。壹般打開閱讀,目錄可能會路過。這壹步其實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磨刀”環節,閱讀效果大約有壹半是由這個環節決定的。所以“列舉問題”這個動作的完成是很有價值的。
因為壹本書包含的信息很多,作者的觀點不止壹個,而且大部分都是系統的思路,讀者很難壹下子就理解作者的整個思路。所以有必要對作者每章的關鍵詞做壹些記錄,知道作者在說什麽。只有把它們聯系起來,才能知道作者的整個思想體系是什麽,才能避免看了很久的書,記住了幾個字,曲解甚至誤解作者的本意,用壹些斷章取義的偏見誤導自己。
在閱讀的過程中,不需要追求記住書中的壹切,而是要提高內化到頭腦中的內容質量。換句話說,只要妳吸收了這個階段適合自己需求的營養,就不要指望壹次性吞下“整頭牛”。
所以,讀完壹本書,需要在六個方面有所收獲。
主要從書中學習“知其所以然”的東西,例如,認知、原理、規律、原理等。,都屬於這壹類。
理解作者的個人觀點、看法、想法等。,包括作者(或引用他人)的觀點、理由、邏輯、建議等。,都屬於這壹類。
看完書後,妳可以體會到從回答問題到解決應用問題的效果,學到“知道如何”之類的東西,包括書中介紹的方法、工具、流程、步驟,都屬於這壹類。
妳所了解的“知道什麽”,包括新概念、數據、信息、案例、實驗等。書中提出的,都是事實。
書中優美的文字描寫,比喻類比,諺語金句,也值得收藏品味。
結合自己提出的問題,對比書中的觀點,得到的總結、啟發、應用場景、解題模式,都是對自己思維體系的升級。
閱讀中還有壹個誤區,就是大量勾勒所謂的重點,非常詳細地摘錄。
事實上,從我這麽多年的閱讀經驗來看,這些草圖的內容,無論妳標註了什麽顏色、什麽形狀,如果沒有有效的分類信息容器,都不會有太大的用處(妳記不住草圖的內容,也很少再去復習這些零散的草圖內容)。提取的方法,我最近壹直在用“長文提取模型”(詳見我的書《創新長文提取工具:文章提取模型(窗簾版)》,效果很好。其實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必急於摘抄內容。妳只需要把區分的關鍵信息提煉成主題詞,知道作者在說什麽。不要看到書中壹些好的內容就跳到摘抄的具體操作中,這樣會影響妳理解作者整體思路的感覺。所以在我設計的“閱讀思維模型”中不需要提取書的原文內容(對書內容的提取可以使用“長文提取模型”)。
看完壹本書,還有壹個必要的步驟,就是做壹些總結性的回顧和思考。
此時回頭看,妳需要對照閱讀前妳提出的問題清單,思考以下內容:
基於以上思路,我設計了自己的閱讀思維模式,將書中的信息進行結構化的整理,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知識內化能力。
我在Xmind設計了獨創的閱讀思維模型,是二維腦圖的形式。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在手機上操作不方便,於是在2019春節期間設計了2.0版本,將閱讀思維模型填寫工具調整為壹個幕布(輪廓形式)。
閱讀思維模型版本1.0:
閱讀思維模式示例:
閱讀思維模式版本2.1:
模型分享鏈接:閱讀思維模型2.1版
閱讀模型(窗簾版)分為六個部分:
因為2.0版本的閱讀思維模型剛剛設計出來,還沒有真正用它看完壹本書,不知道應用效果如何。我會根據我的閱讀實踐叠代更新模型。
希望我的閱讀輔助能對熱愛閱讀的朋友有實際的幫助或啟發。
歡迎廣大讀者朋友提出意見和改進建議。
相關閱讀
“聽書”學習法
用耳朵拯救閱讀——聽力模式學習法簡介
分享壹個蘋果IOS系統通用的聽書方法
如何在手機上“聽”PDF書籍
抽取長文章的創新工具:文章抽取模型(窗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