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甲骨文和金文的演變是怎樣的?

甲骨文和金文的演變是怎樣的?

當漢字開始的時候,已經不可能檢驗它們了。20世紀20年代在河南仰韶村發現的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時期陶器上的幾何圖案,可能是最早的漢字胚胎。而接下來的兩三千年的歷史幾乎是空白,沒有任何考古發現能在這麽長的時間裏勾勒出漢字最初的演變過程。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是最早初步系統化、相當成熟的漢字。

古代陶器甲骨文上的圖案和花紋這是壹種刻在龜甲或牛骨、鹿骨上的甲骨文,是在向神靈、祖先詢問吉兇、解惑解惑時記錄的。它是最古老的,但卻是中國古漢字中最晚的壹個。它的發現過程就像壹個油嘴滑舌的人編造的荒誕動人的故事。

公元1899年秋天,山東人王患了瘧疾。治療皇帝的醫生給他開了壹個藥方,其中包括壹種叫“龍骨”的藥。他讓家人去壹家百年老店買藥。王打開藥包,驚訝地發現片狀的“龍骨”上有壹些刀痕。精通古文字的王立即想到這些刀痕可能是古文字,於是他讓家人去藥店買了壹種中藥“王記”,以證實自己的猜測。不久後,老殘著名小說《遊記》的作者、同樣精通古文字的老朋友劉鶚來訪,見到了“龍骨”。他們壹致認為刀痕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古代漢字。皇後來了才發現“龍骨”都是取自河南安陽西北的小屯村,於是讓商家直接去那個村子多買幾根“龍骨”。這個小村莊原本是商朝最後壹個都城的所在地,商朝多次遷都。當時稱為“殷”,所以後人把古代王朝遷都殷200多年後的時代稱為“殷商”。

甲骨文的發現是由許多巧合造成的。如果王沒有患瘧疾,如果他不是古文字學家,如果他不是醫生開了太多的藥方,如果他不是按照慣例將“龍骨”碾成粉末出售,恐怕這份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史具有重要價值的最古老的文字遺存就會被錯過,永遠無法復原。

這裏需要特別介紹的是,王不僅是清官,也是壹位偉大的愛國者。1894+65438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為了與侵略軍決壹死戰,他請求皇帝將他送回山東老家進行團練。後來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和約,他深感後悔“沒能為國家做點事”。1900年8月,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王被任命為北師大團練大臣。13年8月,率軍在東便門拒敵,最後因寡不敵眾,敗於民宅。8月15日,他對家人說:“我不能沒有義!””隨即用楷書寫了壹句絕望的話掛在墻上:“主公憂臣辱,主公辱臣至死。就快知道是什麽了。”於是他和妻子、大兒媳心平氣和地投井自盡。不到壹年,他就發現了甲骨文。他沒有留下任何關於甲骨文的研究文字,所以他不得不,但他不能。這真是壹聲嘆息!王擅長書法的各個方面,他留下的大部分是篆書、行書和楷書。

現在人們看到的關於甲骨文的最早記載是由另壹位最早發現甲骨文的人劉鶚寫的。1903年,他出版了《鐵雲藏龜》壹書,並聲稱在收藏的3000多塊龜甲中,已識別出40多個字。後來證明正確的識別是34個字。這也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因為他第壹個肯定了龜甲上刻有漢字,進壹步確定了與商代鐘鼎上的青銅器銘文屬於同壹個時代。

甲骨文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楔形文字幾乎同時使用,但後者已全部消亡,只有甲骨文與今天的漢字壹脈相承。

在發現的10多萬塊甲骨中,可見字近4700個,已讀字約1800個。通過對這些甲骨文的研究和考證,可以了解商代的歷史文化情況,如王氏族制度、農業、畜牧業、天象、制度、征服等。甲骨文為研究中國古代斷代史和書法演變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甲骨文和它之後的其他漢字壹樣,每個字占壹個正方形的空間。甲骨文的筆畫和文字排列有上下、左右、通斷、交叉、穿插、重疊、疊放、纏繞等。每壹片甲骨文上的文字排列基本上是從上到下的。如果有多行,則行的排列是從右到左,這與以後三千年漢字的書寫排列是壹致的。

從甲骨文作品中,我們可以在這些最初的文字中看到早期人的求美心理。很多作品雕刻精美,堪稱當時書法大師的作品。可惜他們的名字沒有流傳下來。有這樣壹件用牛骨頭做的作品:兩面重復刻著同樣的幾行字,都是歪歪斜斜的,或者寫不出來;只有壹行,特別工整細膩,文字也是壹氣呵成。很明顯是老師的示範。書法家老師在手把手培養接班人。

青銅器銘文中所謂的金,其實就是青銅,也就是銅和錫的合金。金文是刻在青銅器皿、酒器、水器、武器、樂器和鏡子上的文字。壹個器皿上刻的字少則壹兩個,多則幾百個。各種青銅器上大約有3000個字,其中2000個左右可以解讀。許多青銅器皿都是精心制作的。上面刻的字比甲骨文更規整有序,當然也追求字與行的高低不平之美。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周朝後半期,許多諸侯國都以自己的方式簡化了篆書的筆畫,由此產生了被後人稱為“大篆”的多種文字,這與我們下面將要介紹的“小篆”是不同的。

戰國末期只剩下七個諸侯國。經過多年混戰,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壹,自稱始皇帝(始皇帝),以求不朽。事實上,秦朝只統治了四十年就滅亡了。他即位後,廢除了六國與秦不同的字體,對秦原有字體進行了簡化和修改,使之統壹規範,後人稱之為“小篆”。其特點是減少了以往書體的圖像意義,增加了文字的象征性。人們寫字比以前更方便了。小篆的線條依然和大篆壹樣,粗細均勻,沒有擡壓之分,但比大篆更註重字內線條間的連停和對稱。

秦朝改用小篆的倡議者是宰相李斯(?-公元前208年)。他也是中國第壹個載入史冊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朝氣蓬勃,飛揚跋扈,壹直被認為是小篆的典範。

為了炫耀自己的國威和個人成就,秦始皇遍遊各地。東遊山東泰山時,讓李斯寫祭文,刻成石碑,立於山頂,稱為“泰山刻石”。石碑上有200多個字,但現在僅存9個字,藏在臺安縣黛安寺。左邊的“泰山石刻”是原石拓片。所謂拓片,就是印在銘文、青銅器上的紙質抄本。方法是在物體上覆蓋壹層厚紙使其稍濕,然後用絲布包裹的棉花制成的膨脹袋蘸墨,在紙上輕輕拍打,使字出現在紙上。文字為白色,其余為黑色。這本書裏很多白底白字的圖版就是這樣的拓片。

  • 上一篇:湖北當陽有什麽特產?
  • 下一篇:壹起發家致富的搞笑句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