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甲骨文最早發現人是誰?

甲骨文最早發現人是誰?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54卷第6期/2018年11月,“珍稀文獻研究/非紙質文獻專題”欄目),以首篇位置發表了名為《“王劉聯合發現說”和甲骨文發現研究新論》的學術論文(2019年3月再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轉載)。作者任光宇以美籍獨立研究人身份,經過三年多的潛心研究寫作,用長達3萬字的考辯論證,向甲骨文發現及早期研究學術史中的諸多重要疑案,發起了新壹波學術沖擊。

在《新論》論文的第壹、二章裏,作者首先運用所擬“現代學術發現三大必要條件”的快刀,來斬斷和清除甲骨文發現之爭的百年亂麻;隨後有力推出“王懿榮-劉鶚聯合發現甲骨文說”,以合理彌補、科學修正“中國甲骨文發現人自身並沒留下壹字證據”的學術缺憾,使人類文明重要源頭之壹的中國甲骨文的學術發現史,不再有懈可擊。

第壹步作為例行程序,論文總結梳理了學術界關於甲骨文發現的研究現狀:“甲骨文發現至今已近120年,海內外學術界基本認同1899年為學術意義上的甲骨文發現年。然而論及具體發現過程和發現人,至今仍無法達成***識,只能將兩種、或更多說法如數列出。”較為權威性的結論,先後由學術權威董作賓、胡厚宣、李學勤、王宇信、範毓周等教授作出,內容基本壹脈相承:最早對甲骨文作出購藏和鑒定的是王懿榮,同時開始接觸並搜求的還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較具代表性的宗述,是朱彥民教授在近年(2008)《近代學術史上的壹大公案-關於甲骨文發現研究諸說的概括與評議》壹文中的總結:“甲骨文發現這樣壹個極為初始又極為重要的課題,並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和徹底解決,而是長期存在著不同的甚至是激烈的爭論意見。……對於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這是最為分歧的壹個方面,迄今有:王懿榮、王襄、孟定生、劉鶚、端方、羅振玉、胡石查、陳介祺、潘祖蔭、古董商、小屯村民等十多種不同的說法。現在學術界壹般傾向於前三者即王懿榮、王襄、孟定生是甲骨文發現的最早人物。”

第二步,《新論》作者直截了當,明確指出:“根據本文前述的‘正確鑒定詮釋’是現代考古學術發現的必要條件之壹,則‘古代/村民/估人發現說’之類的主張不必再提再議。”並援引有“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之稱的李濟對此作過的有力說明:同期殷墟考古(1928-1937)已發現隋墓曾頻頻打破商文化層,帶字甲骨碎片早已被發現並摻入回填土中,但當然不能說隋代人發現了甲骨文。

第三步,針對學術界爭議很大的“王襄、孟定生同時發現說”,作者認為“因其缺失現代考古發現必需的及時、公開、確鑿、或可查證的原始書證記錄”,從而導致此說無法成立。具體理由實際上已為許多學者所指出,可歸結為四:

1. 其最早、公開可查的文字書證,僅來自於王襄自己在1933、1935年的兩篇題跋,不能作為在該文發表30多年前的、有利於自己的原始確證。

2.王襄自說的唯壹可以做證的當事人——範姓古董商的說法,有羅振常1911年最早實地調查記錄,還有加拿大牧師明義士1914年的實地調查記錄,均指出範估當年多次談及最初的買甲人,都明白只提到王懿榮壹人,沒提王-孟。

3. 邏輯常識推斷也明顯不利於“王-孟發現說”。王襄在1899年只是壹位不到23歲的科舉備考生,其學識明顯不足以鑒定和詮釋甲骨文;孟雖比王大9歲,但終其身只是壹位書畫家。王襄自己也承認不諱:“其文多殘闕,字尤簡古,不易屬讀。爾時究不知為何物。予方肆力於貼括業(應科舉試-筆者註),遂亦置之,不復校理”,後來他致力研究、出書時,已是 “羅王之學”成果早已公開發表了十來年之後1920年後的事情;且其初期研究,也曾向羅振玉、葉玉森討教、交流(據胡厚宣文)。

4. 既然王、孟當時即無學名、又財力“寒素”(王自述),按常識古董商不會優先向他們出售甲骨。王襄兩次回憶當時範氏很高的要價“字償壹金”、“字酬壹金”,明顯是經過王懿榮判斷認購後的提高要價。故王-孟即使在早年購藏了少量甲骨,也應在王懿榮之後。

最關鍵的是,他們既沒能及時地留下原始文字(直接證據)、也沒有足夠學術能力(邏輯推斷),在初見甲骨文時作出正確鑒定詮釋。故當年的王-孟二人,與範姓估人並無明顯差別,更沒有本質的不同,不足以成為此壹科學發現的發現人。

第四步,作者論證了僅有“王懿榮”、“劉鶚”二位發現人可議之後,指出“劉鶚發現說”完全無需牽扯那篇內容道聽途說、1931年才見報的汐翁“龜甲文”;只憑劉鶚遺留的1902年相關原始日記(11月5日“晚間刷龜文,釋得數字,甚喜”等)、1903年公開出版的1058片有字甲骨原拓和自序的《鐵雲藏龜》(內容即有“為殷人之確據也”的鑒定、還有四十余字的釋讀)、及1904年登載於《時報》的廣告(詳述見後),再加1902年日本內藤湖南登門訪問初見甲骨的回憶文字、1904年孫詒讓《契文舉例》中的援引《藏龜》研究文字等作為有力旁證輔證,即可構成壹聯串確鑿、完整的證據鏈,充分滿足前述現代學術發現的三項全部條件。

第五步,指出“王懿榮發現說”之“重大缺陷依舊,這就是迄今仍沒能發現王氏任何確鑿文字、或其它任何原始直接證據,證明王公在1900年前後發現甲骨並做出過正確的鑒定詮釋”。其率先購藏甲骨之說的輔證,僅來自劉羅的早期著述判斷、和王氏後人的後期著作;況且現存的幾項間接證據,最多也只支持王懿榮最早收藏甲骨文、具備鑒定甲骨文的能力,但都不是原始直接證據。故合情合理、幾全其美之法,是把王懿榮的“收藏發現人”與劉鐵雲的“鑒定傳播發現人”合二為壹,把二人壹起定為“甲骨文聯合發現人(Co-discoverer)”,將甲骨文學術發現確定為“王懿榮-劉鶚聯合發現說”。

至此,《新論》作者總結道:“如此裁決,應是既有足夠現代學術規範支撐、又符合中國特殊歷史國情的萬全之策。它至少可有四大好處:壹在國際科學規範上更加嚴謹完備,華夏文化源頭甲骨文之百年公案可得到穩妥的、至少是階段性的解決;二可使甲骨文發現時間不致推遲,仍然維持1899年不變;三是王懿榮的歷史貢獻不被埋沒;四則肯定褒揚了中國學術轉型期學人間相惜-相繼-相成的佳話。

“其實,此‘王劉聯合發現說’之說,正與前‘中研院’院長、中國近代第壹個人類學博士李濟在其生前最後壹本專著《安陽》中,對王懿榮和劉鶚二人的評價論斷不謀而合、異曲同工:‘如果王懿榮是中國古文字學新學派的查理﹒達爾文,劉鐵雲就像托馬斯﹒赫胥黎壹樣與他並列,這已是被壹致公認的事實。’遺憾的是這個評價已被學術界遺忘久矣。……衷心期待在壹百多年的爭論之後,我們無需再向世界同行費力解釋,人類文明重要源頭之壹甲骨文的發現人自身並沒留下壹字證據。”

《新論》此說的提出,使“甲骨文之父”王懿榮在史實和學術上的明顯缺憾,被百年後論證的“合夥人”劉鐵雲的證據鏈圓滿補足。

  • 上一篇:玩轉探影x EOS M6 Mark II,定格千島湖的美好秋色
  • 下一篇:百家講壇三十六計下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