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藝術生涯中,白南準涉足多種藝術媒介,如音樂、戲劇、裝置等。,特別是在電視成為壹種流行的文化方式之後,他積極地對電視視錯覺等技術進行實驗。白南準(NamJune Paik)充滿了探索的精神,試圖將不同種類的藝術融合為壹,並以敏感的態度歡迎新技術對藝術的介入和應用。白南準(NamJune Paik)被視為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先驅,他後來的視頻藝術受到了他的影響。
作為影像藝術和電子藝術的先驅,他的藝術實驗為這些基於新媒體平臺的藝術開拓了極大的拓展空間,同時確立了許多對新媒體藝術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風格和路徑,他的藝術和他的實驗精神必然會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影響年輕的新媒體藝術家。
以下是NamJune Paik的部分藝術簡述和評論,從中截取200字應該很簡單。我就不幫妳編輯了。
出生於韓國的白南準(1932-2006)1960邁出了第壹步,他在德國將自己在電子音樂方面的訓練轉化為“電子藝術”。當初,他巧妙地顛覆了主流電視節目,把它們變成了用電視技術模擬“藝術”的“抽象影像”。當他以全球藝術傳播的烏托邦幻想通過衛星電視挑戰西方藝術景觀時,他很快成為了全球藝術的先驅,就這樣,在65438年至0984年的元旦,他“通過同時在紐約、巴黎、首爾和科隆的電子傳播”,將藝術家的“天籟般的二重奏”搬上了舞臺(38)。在1989年讓-休伯特·馬爾達姆在巴黎的展覽中,他展示了壹幅素描,是壹個用空電視殼做成的格柵,讓人想起他的電視作品《妳好,奧威爾先生》。這些電視機堆疊在壹個中心周圍,它們奇怪的形狀圍繞著“環繞世界”(39)的標簽。當他表現出作為藝術家的無所不在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成功地實現了個人的全球化,但他只能通過將藝術家的自我與大眾傳媒的全球形象——“嘈雜”和空虛相比較來捍衛這個自我。
白南準是影像藝術、電子藝術和多媒體藝術的先驅,是享譽國際的沖浪音樂和行為藝術的代表。其作品被全球各大美術館和權威藝術機構廣泛收藏。
白南準(NamJune Paik)於1932年7月20日出生於首爾,是壹位紡織企業家的第五個兒子。1950年,因朝鮮戰爭爆發,白南準先隨家人移居香港,後移居日本。白南準在日本東京和德國慕尼黑度過了他的學生時代。1956畢業於東京大學,藝術史和音樂史專業。同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繼續音樂史學習。在此期間,他與美國沖浪音樂大師約翰·凱奇的會面是白南準壹生中的壹件大事。約翰·凱奇對偶然的和實驗性的沖浪音樂創作的重視深深地影響了白南準。凱奇認為創作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生活方式等於藝術的態度也符合白南準的藝術觀。這個出身於富裕資產階級家庭的年輕人,似乎從來沒有打算過上家庭早已為他奠定的循規蹈矩的中產階級生活。與約翰·凱奇的相遇讓他叛逆的思想和破壞性的創造力像野草遇到野火壹樣燃燒起來。他很快成為歐洲沖浪運動中活躍的代表藝術家。
他在沖浪學校早期的“動作音樂”作品《向約翰·凱奇致敬》(1959)帶有鮮明的白南準的烙印。他先在臺上砸了壹架鋼琴,然後徑直走向坐在臺下的凱奇,把凱奇的外套扒了下來,剪開他的襯衫和領帶,在凱奇頭上倒了壹瓶香檳。然後帶著它離開了現場。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時候,電話響了。是白南準,告訴觀眾演出結束了。他顛覆傳統的即興“胡言亂語”讓當時的評論界大吃壹驚,稱其作品為“文化恐怖主義”在65438年至0962年於西德威斯巴登舉行的“國際沖浪音樂節”上,白南準(NamJune Paik)與作曲家拉莫特·揚(lamotte Young)在壹首名為《頭之禪》(Zen of the Head)的作品中互動。他把自己的頭、手和脖子浸入壹罐混合了墨水和番茄汁的液體中,然後在壹張紙上拖了壹條長長的橫線。
這是白南準第壹次將東方禪宗的哲學融入到他的“動作音樂”創作中。在他後期的影像藝術(VIDEO art)和影像裝置中,“禪”的主題多次出現在這位具有東方文化背景的藝術家的創作中。
對藝術的顛覆和解構,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破壞,是拉什派的內燃機,而白南準後期藝術之所以能超越拉什派的境界,就在於他基於“破壞”的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他並沒有滿足於燦爛的西方文化藝術傳統為沖浪藝術家提供的取之不盡的“可破壞材料”。NamJune Paik於1964正式入駐美國紐約後,開始將重心轉移到更具時效性和廣泛社會消費基礎的電視媒體上。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電視這種新媒體已經發展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大眾傳媒產業,90%的美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人平均每天觀看電視節目7個小時。在新媒體引發的“註意力經濟”誕生的同時,壹種更強大的意識形態工具也應運而生。以白南準(NamJune Paik)為代表的極少數藝術家,最先敏感地感知到電視作為壹種意識形態工具在新時代對人們精神意誌和行為的絕對強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以及電視作為壹種新的媒介圖像工具為藝術提供的巨大可能性和拓展性。
白南準似乎是壹個天生創造許多第壹的藝術家。1965年,藝術史上第壹件影像作品誕生。白南準(NamJune Paik)用第壹臺索尼Portapak攝像機拍攝了教皇乘坐出租車穿過第五大道的場景。當晚,他來到Café a Go Go Café向派對上的藝術家展示他的影像,這成為了第壹次影像藝術作品展覽。白南準(NamJune Paik)“跟蹤拍攝”教皇這段視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報道”這壹新聞事件,而只是為了捕捉壹些他個人認為具有文化和政治意義的影像,並以非商業、純藝術的方式展示這些影像;電視新聞符號在大眾傳媒產業中構成了壹種消解。這就是白南準的第壹部“遊擊錄像”作品被視為藝術史中“錄像藝術的開端”的原因,它不等於壹個普通的電視新聞。1963年,他的個展“音樂的詮釋——電子電視”在德國烏波大廈帕納斯美術館舉行。首次將藝術改造後的11黑白電視機作為裝置藝術作品的媒介,這是電視畫面首次被引入當代藝術展,標誌著影像裝置藝術的誕生。
NamJune Paik最知名的影像裝置是電子大提琴,與女音樂家Charlotte Muman於1971合作制作。
在這部作品中,木曼用弓“演奏”了壹把由電視屏幕制成的小提琴,屏幕上播放著事先錄制好的木曼演奏“電視小提琴”的同步視頻。白南準(NamJune Paik)的興趣在於將時間的概念視覺化:“這必然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因為我的作品既不是繪畫也不是雕塑,而是壹種時間的藝術。我喜歡沒有固定流派的藝術。”基於類似概念的視頻裝置包括電視佛。
他在壹尊佛像對面架起電視機,屏幕上播放著攝像機拍攝的佛像同步視頻。這件作品不僅展示了白南準重新定義的時間概念,而且象征西方文明的電視圖像佛像和象征東方文明的佛像都包含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之間對抗和對話的隱喻。對於具有東方文化背景的電子藝術家白南準來說,這可以理解為他兩種文化身份的對立與和解。白南準(NamJune Paik)在20世紀60-70年代創作了壹系列實驗性作品,為影像藝術的早期發展註入了巨大的活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註這種藝術運用新媒體的強大表現力,影像藝術迅速在當代藝術界獲得了主流地位。
20世紀70年代中期,影響了視頻藝術各個領域發展的藝術家白南準繼續他的新實驗。這壹次,他為視頻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與電子工程師舒雅·阿部合作開發了“Paik/Abe圖像合成器”,這是第壹個用於電子圖像控制和色彩調整的儀器,專門用於電子拼貼圖像和色彩、圖像失真的特效,由此“電子拼貼藝術”應運而生。以此為分水嶺,白南準的後期藝術開始專註於電子實驗圖像和文化研究。進入80年代後,白南準停止了帶有沖浪學校色彩的行為藝術表演。他的創作主要是大型視頻裝置,但這些裝置仍然具有行為藝術的色彩,如他在1986創作的視頻裝置系列《機器人家族》。
由幾臺電視和電路板組成的人形機器設備在屏幕上播放預先錄制的電子拼貼視頻。最引人註目的不是屏幕上的圖像,而是這些電視設備本身的形狀,就像被白南準註入生活壹樣生動可愛。他創造的這些裝置被稱為“行為裝置”。
從1979年到1996年,白南準是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的教授。1996年,白南準中風,在輪椅上度過了生命的最後10年。然而,他並沒有停止寫作。2004年6月5438+10月,紀念9?11恐怖襲擊的受害者,他給出了自己的首場演出《Meta9?11"。
在當代藝術史上,沒有壹個藝術家能像白南準那樣涉足如此多的藝術領域,也沒有壹個藝術家像白南準那樣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壹生創造和奠定了如此多的藝術類型。作為影像藝術和電子藝術的先驅,他的藝術實驗為這些基於新媒體平臺的藝術開拓了極大的拓展空間,同時確立了許多對新媒體藝術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風格和路徑,他的藝術和他的實驗精神必然會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影響年輕的新媒體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