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百科全書都有各種千奇百怪的書名,比如《天堂》《錦書》《花集》《朱姬》。嚴肅的學者喜歡用“寶鑒”之類的稱謂。“鑒”是壹面鏡子,人在世間,做研究,都可以借鑒,但也是恰如其分的。
中國古代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書,稱為準書。最正統的書名是《禦閱》《禦閱》《大典》。直到19年底,“百科全書”壹詞才從西方傳入,經日本再輸出,與中國的傳統稱謂“百科全書”相結合。
人們壹提到百科全書,馬上想到壹個“大”字:百科全書。我覺得壹開始可能是受了大英百科全書舊譯本的影響。“大”這個詞其實並不是指書的大小。《大英百科全書》第壹版只有三卷,而且是小開本。蘇聯大百科全書叫“大”,以區別於蘇聯小百科全書(第11卷)。《中國大百科全書》最初命名時,也有區分大小百科全書的考慮,但其初版達到74卷,也被稱為“大”。
百科全書以“小”為題就叫“小百科全書”,可能有三層意思:袖珍版的小百科全書;打開本案例不算小的單卷百科全書;壹本面向年輕讀者的兒童百科全書,不壹定小。
最長的書名
如果英國人要找自己的“百科全書之父”,那壹定是伊弗雷姆·錢伯斯。錢伯斯百科全書在英國已經出版了7個版本,從1728的1版到1752的第7版,歷時24年,9卷在意大利出版。它在法國幾乎是用法語出版的。1745年,雄心勃勃的法國出版商布雷頓獲得了出版《錢伯斯百科全書》法文版的版權,並在法國報紙上刊登了這壹消息,甚至是法文版的標題。如果說英國的《錢伯斯百科全書》書名出奇的長,那麽布雷頓擬定的法文版書名也長得讀不下去。長書名在當時的西方出版界是壹種時尚,也許是因為當時廣告業不發達,出版商要給書名壹種廣告效應,恨不得把書的內容和吸引人的地方塞進書名裏。如果《錢伯斯百科全書》法文版實現,世界百科全書出版史將保持最多書名的記錄。這本書的書名大致如下:
“百科全書,或包含神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技術術語的術語和解釋,並描述各種器皿、產品類別和特點,以及對各種自然和人工產品的功能、系統、學派和神學、哲學、數學、醫學、考古學等學科觀點的說明,介紹古今學術經典、史籍、詞典、報刊、回憶錄等的綜合性詞典。”
法國讀者從來沒有見過這本冗長的百科全書,因為布雷頓和錢伯斯百科全書的出版協議被取消了,他請來的主編狄德羅也不願意拿,於是現代百科全書的基石狄德羅的《法國百科全書》就應運而生了。
欺詐案件
大英百科全書14版(1929~1977)曾經遇到過壹次權威的尷尬。是考古界壹樁學術造假醜聞的曝光帶來的。1953年,人類學家和史前考古學家經過40年的學術爭論,終於得到了比爾唐人頭骨和顎骨化石是人工偽造的知識。比爾唐人怎麽了?原來,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壹位名叫道森的業余地質學家。1912年,他在該縣比爾唐的壹個礫石層中發現了古直立人的頭骨和顎骨碎片化石,其生活年代約為300萬年前。這壹發現在科學界引起轟動,成為人類學和考古學的重大事件。比爾唐人也以發現者命名為“道森的蜀人”。道森變得如此出名,以至於他甚至想加入皇家學會。到了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經過反復細致的研究,發現這些史前人類化石其實是偽造的。比爾唐人只是四五萬年前祖先的頭骨碎片,經過人工巧妙加工鍛造而成。碎片用化學方法染色,但顎骨和牙齒實際上是猩猩,經過人工打磨,偽裝成人類牙齒的磨損形狀。有人故意把這些古人類的贗品埋在地下的礫石層裏。道森把自己“發現”的東西送到了大英博物館,甚至欺騙了大英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伍德沃德。後來發現,法國古生物學家夏爾丹卷入了這起學術造假案。他陪同道森探索比爾唐人,並作為這壹“非凡發現”的見證者。
這壹“偉大的科學發現”自然被寫進了《英國百科全書》,但偽造案曝光後,編輯部非常被動,手忙腳亂。除了重寫“畢爾唐人”詞條外,還需要通過全書索引,對“人類學”、“考古學”、“人類”等相關詞條進行核對,並進行適當的修訂。這種尷尬可能與14版大英百科全書停止再版制度(大約每10年壹次)並啟動持續修訂制度(每年修訂10%詞條)有關。
“羊毛”的定義
壹般百科詞條的解釋都是從定義開始的,定義要在其他之前給出。但是,“壹般”並不是“壹定”。不管有沒有必要,每壹項都要有壹個定義,這讓看得清字、顧名思義的寫手們很困惑。我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時碰到壹個典型的例子:如何定義“羊毛”這個詞條?這篇稿子寫得很好,但由於開篇沒有壹個定義,所以沒有通過。我該怎麽辦?於是大家苦思冥想,創造了壹個:“長在羊體表的纖維狀覆蓋物。”按照邏輯定義的規則,這就足夠科學了。但是,卻把壹件大家都知道的簡單事情復雜化了,有點可笑。
這個例子是我在壹次編輯業務學習會上講的。壹位年輕的編輯建議,既然“羊毛”是大家都知道的簡單的東西,百科全書就不應該包括這壹項。那是不對的!這就混淆了百科和漢語詞典的性質。作為語言中的壹個詞,“羊毛”是不需要解釋的,所以以這個詞為對象的《辭海》並沒有接受這個詞,否則就得解釋為“羊的毛”。但“羊毛”作為壹門學問,內容非常豐富,包括人類馴化利用綿羊的歷史,羊毛的種類和品種,羊毛資源的分布,羊毛纖維的結構(包括表皮和皮層),這是字典和百科全書詞條的區別。前者針對文字,解釋文字;後者以知識為主題,介紹該主題的綜合知識。
愛情和原子彈
百科全書既不是漢語詞典,也不是生活指南。百科全書是知識工具書,詞條應該是有百科內容的知識主題。百科上找不到壹般詞的定義,沒有百科知識也找不到詞。
百科全書編纂史上有這樣壹個國外的例子,很能說明百科全書的這種性質。壹百二十年前,《大英百科全書》(前譯《大英百科全書》)初版就有壹個“愛情”的詞條,用了5-6頁來“解釋”愛情。關於愛情,人們心裏自然有說不完的甜言蜜語,但壹般不會在公共場合沒完沒了地說。只有在小說、戲劇、詩歌等文藝作品中,對愛情的描寫才是壯觀的。但是關於愛情,百科全書能說些什麽呢?《大英百科全書》早期的這個詞條挺感性的,戀愛中的人如何溫柔多情真的有話說。情侶之間怎樣才能深情,互相傾訴?如何寫壹封表達愛的情書,等等。但是14版之後的大英百科全書可能覺得這樣的內容不像百科知識,所以把“愛”項去掉了。到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書中增加了壹個新條目“原子彈”,占據了原條目“愛情”相當大的篇幅。
這種百科意識的加深並沒有馬上被人們理解。壹位讀者甚至義憤填膺,向該書編輯部提出抗議,指責編輯部蔑視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熱衷於推銷殺人武器。主編約斯特幽默地回答道:“對於愛情,不如讀百科全書,自己去體會;對於原子彈,不如看書。"
影響了名人的書籍
《大英百科全書》影響了很多名人,這方面的軼事也很多。
美國億萬富翁、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9歲前就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並將其視為最佳參考書。按照蓋茨的說法,他不喜歡交流,更喜歡讀書。他所謂的娛樂就是吃大英百科全書,有時還會沈醉其中。他喜歡咀嚼思考,遇到不懂的事情,會向父母或其他人請教,從不輕易放過。在蓋茨1973被哈佛大學錄取之前,他已經通讀了很多遍這本百科全書。蓋茨在《未來之路》壹書中多次提到大英百科全書,該書揭示了微軟在1995中成功的秘密。沒有讀完大學的蓋茨,把他當成了壹生的知識伴侶和智慧的指路明燈;他甚至宣稱“是大英百科全書給了我所有有用的知識”。由此可見這部百科全書對蓋茨的影響之大。
美國著名編輯兼作家阿爾·雅各布斯(Al Jacobs)自2002年以來,花了壹年多時間閱讀了多達3.3萬頁的《大英百科全書》全集,以克服自己的中年危機,並將這段經歷寫成了壹本書《百事通:成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的卑微探索》。這本書的副標題很長,看起來有點自負,但也說明了大英百科全書在世人眼中的地位。不然怎麽可能什麽都懂,成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有意思的是,《紐約時報》上有壹篇書評說,“百事通很棒,因為它比大英百科全書還短,而且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它從架子上掉下來砸到妳的頭,妳不會受傷。”雅各布斯讀了《大英百科全書》,參加過很多類似百萬富翁大亨和門薩智力測試的活動,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近年來,他還出版了許多暢銷書,如《像聖經壹樣生活》和《壹只老鼠的日記:我的生活是壹個實驗》。他在接受英國《書商》雜誌采訪時說,“大英百科全書給了我知識和智慧。”
王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出版家。他是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他是學徒出身,只接受了五年的正規學校教育。他沒有文憑,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20歲時,王用貸款買了壹套10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他每天讀書兩三個小時,孜孜不倦;三年後他付清書款時,他已經通讀了整本書;他可謂“博覽群書,無師自通”正是這部百科全書為王日後從事出版和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著名學者胡適在日記中寫道:“王是壹個讀書最多、知識最淵博的完全自學成才的人。”胡還稱贊他是“有腳的百科全書”。由於王學識淵博,成為他到臺灣後的第壹位博士生導師,在臺灣享有“博士之父”的稱號。82歲時,王本人獲得了人生中的第壹頂方帽,即韓國建國大學授予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他在頒獎儀式上說:“是《大英百科全書》讓我受益終生。”
著名作家錢鐘書年輕時就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並將其視為信息的寶庫和知識的源泉。後來這部百科全書的簡明中文版在國內出版,給了他相當大的關註和支持。錢鐘書有壹種超凡的能力,過目不忘;著名畫家黃永玉也有許多相關的經歷。上世紀80年代,錢鐘書雖然老了,但還是幫了不少忙:黃向他要《鳳凰涅槃》的文字依據;錢讓他查《大英百科全書》第三卷簡明中文版,黃馬上找到了,解決了問題。錢鐘書的知識面之廣,知識面之強,令人驚嘆;大英百科全書信息量大。錢鐘書因其淵博的學識被喻為“壹部活的百科全書”。
著名學者周海中在中山大學圖書館看到壹套大英百科全書,號碼是1983。這使他如魚得水,廢寢忘食;教學結束後,他在圖書館瀏覽這套百科全書,吸收知識,開闊學術視野。這本書為他後來的多學科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壹天早上,周海中正在圖書館專心查閱有關天文學的條目,卻沒有聽到關門的提示音,當天中午就被鎖在裏面了;後來他幽默地說:“我多讀了兩個半小時的書,省了壹頓午飯。”看百科是值得的!在周眼裏,《大英百科全書》是“知識的寶庫,解惑的良師”。
何,著名媒體主持人、時事評論家,是中國人公認的國際問題專家。1986年,《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全套* * 10卷)在國內第壹次出版的時候,何亮亮掏出口袋買了壹套。從此,他愛不釋手,把閱讀百科全書視為人生壹大樂事。1988年初,何去香港謀生。除了壹張海關通行證,他還帶走了那套他認為對他很重要的百科全書。可以說,是《大英百科全書》導致了成功。
坐不下的讀者
65438年至0978年,中國決定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為了調查各國的百科全書。我幾乎整天坐在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的參考閱覽室裏。除了看各國的百科全書,我還特別關註前來查閱百科全書的讀者。只要有人翻閱百科全書,他就走過去,站在讀者身後,看他在找什麽,如何使用百科全書,有時還會做壹些自願的咨詢工作。雖然閱覽室很寬敞,桌椅舒適,窗戶明亮幹凈,有很好的閱讀條件,但我發現查百科全書的大多都是坐不下,手忙腳亂的讀者。他們站在書架前,左臂上放著壹本打開的百科全書,右手上寫著壹些匆忙寫下的東西。這是參考書讀者的閱讀量。他們查百科不是為了心平氣和地欣賞文學描寫,而是為了找出壹個概念的定義,壹個事實的真相,或者是為了查閱人、事、地、物的信息,快速獲取需要的知識和信息。百科全書的編輯難道不能從這種閱讀方式和需求中得到壹些啟示嗎?壹定要把百科詞條寫到極限,把所有的“水分”都擠出來,把解釋寫得條理清晰,讓坐不下的讀者最大限度地節省查閱時間。那些空話、套話、眾所周知的白白浪費別人時間的大道理,甚至是“穿靴子戴帽子”,都不應該讓百科編輯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