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繪本導讀 系列-第470號
壹段尋找歸屬感的綺麗旅程——《壹個部落的孩子》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壹、內容簡介
男孩模仿各種動物、向他們表達善意,做了許多的努力,只想要找到壹個可以接納自己的群體,但卻總是遭遇失敗和挫折。直到最後,他跟著壹路的貝殼,來到壹個地方,這裏有整整壹個部落的孩子,都跟男孩壹個樣,他終於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同伴。
二、繪本信息
書名:壹個部落的孩子
文圖:[美]萊恩·史密斯
譯者:大麥
適讀年齡:3-6歲 (僅供參考,並非絕對)
獎項: 2017年凱特·格林納威金獎
選題策劃:麥克米倫世紀
出版社:二十壹世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解析:
故事從封面就開始了,畫面很清新,在草地上,壹個穿著樹葉衣服的小男孩雙手雙腳支撐地面和壹只淡藍色的小羊溫柔地四目相對而立,他好像在模仿小羊?但是,他為什麽要這麽做呢?也許答案就在故事裏吧。
這是《格林爺爺的花園》的作者,畫面屬於裝飾感很強的風格,書名采用莊重的隸書體,顏色更以藍色悅目的主色調,來尋找夥伴的故事內容也更貼近孩子的生活。第壹眼就能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畫面以及孩子特有的童真。
這是英文原版封面,是中文版首頁的翻轉版,小男孩被夾在小山羊的中間,看向遠方,而山羊媽媽則站在山崖上居高臨下,大聲呵斥著小山羊快走。更加直觀地告訴讀者山羊家族是不喜歡這個小男孩的。而中文的封面則是小男孩取悅對方,和小山羊玩在壹起。
環襯
解析:
咖色的背景比較成熟、低調、有安全感,在渴望安全的 情感 同時也希望能得到外界的認同與接納,這也符合主人公流浪的心態。
扉頁
解析:
壹個小山坡,空中幾片雲朵,代表著自然的世界,幾棵歪歪扭扭的小樹,兩個被折斷。尋找的故事從這折斷的小樹枝開始的。
第1畫面
解析:
小男孩夾在三只山羊的中間,看向遠方的山巒,這裏有他們向往遊樂的樂土嗎?他們很融洽,小男孩顯然被接受,或者他給它們講著好聽的故事。
山羊媽媽看著三個孩子和小男孩在玩時,想什麽呢?山羊媽媽非常驚訝。
男孩頭上的角其實是從扉頁中折來的樹枝,也就是從身後的樹枝上采集而來的。
裝扮成小山羊的造型,讓自己更好的融進它們的團體中,顯然小山羊也接受了小男孩的。但山羊媽媽很驚訝,她不允許小男孩的介入嗎?小男孩影響到它們的行動計劃了嗎?
第2畫面
原文: 從前,有壹群小山羊。
解析:
山羊媽媽很快就喚走了小山羊,小男孩蹲在地上,緊緊地抱住最後壹只山羊,不讓它走,但小山羊還是走了,孩子只能回過頭看著山羊壹個接壹個的爬上了峭壁走遠的身影,以至看不到為止,小男孩望著陡峭的石壁,非常的失望與惆悵。從坐位到站立,由戀戀不舍到極度渴望。
山羊漸漸走遠,男孩憤憤地丟下頭上的樹枝,扭頭俯身離開了。
他很失望,他俯身像山羊壹樣行走在山間,遠遠看著竟和山羊無異。他是誰?他從哪裏來,他又要到哪裏去?沒有人知道。
小男孩不停的走啊走啊,在冰寒的南極,他遇到了小企鵝。
前傾45度的身體,模仿著企鵝的憨態,想極力引起企鵝的興趣與好感。
第3畫面
原文: 有壹群企鵝,生活在同壹地方。
解析:
小男孩跟在他們的隊伍後,開心極了,他學著企鵝們搖搖擺擺走路的樣子,也許他和它們壹樣,也是壹只小企鵝,男孩快樂地抱著企鵝,他找到他的同伴和歸屬了!
妳看小男孩學著企鵝優雅後仰的滑冰,咯吱!冰層裂開,壹個小企鵝掉進海水裏,可小男孩忘情地沈寂在學著企鵝的樣子,不為所知。而前面的小企鵝仰面朝天卻準備跳躍了。
可是企鵝跳下冰窟走了,不見了蹤跡,只剩下小男孩孤零零壹個,小男孩回頭向後找尋著。壹個橫式的紅色畫面,看到小男孩的迷茫的和期待。
當發現企鵝們掉入冰縫中,悠閑地戲水時,小男孩也跟著勇敢的跳了進去,去追趕小企鵝。
壹個特寫的藍色冰窟畫面,中心泛起白色水花,周圍泛起圈圈漣漪,空中漂浮的兩片樹葉來佐證小男孩的行蹤,幾條豎向的白色直線可見帶入和速度感。
第4畫面
原文: 有壹小群水母。
解析:
企鵝們在海裏四散遊開尋找食物。
壹群五彩繽紛的水母遊了過來,男孩奇特的樣子吸引了它們,看著水母在海裏壹吸壹合的神奇模樣,小男孩也揮舞起手臂,把自己當做壹只透明的水母,連身上的樹葉衣服也在揮舞的時候飛出了身體,看到他的神情很驚訝。小男孩聳立的頭發,側面嚴酷的表情是否很酷呢?
小男孩被企鵝拋棄了,他只好和水母為伍,他只是想找到玩伴。
小男孩沒有任何的潛遊的措施,跟著水母滑到了壹片黑暗的深海中。小男孩雙手捂著眼睛,身體有些局促,他看不到眼前的世界?
壹群五彩的水母從四面八方向他遊來,他是害怕了嗎?樹葉衣服也慢慢靠近他。
突然,小男孩腳下出現了壹頭龐然大物,水母們嚇得都遊走了,小男孩順勢坐在了這個大家夥的身上,飛走的樹葉衣服也回到了身上,原來是壹頭藍鯨!兩只小眼睛分布在兩旁。
男孩的樹葉衣服,表明他是自然的壹部分,不是分離出來的。這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小飛俠彼得潘》都有類似的形態。
第5畫面
原文: 有壹群大鯨魚。
解析:
孩子緊緊抱著大鯨魚的頭,他的身後還跟著兩頭鯨魚同伴。微笑的藍鯨也接納了小男孩的存在,帶著他壹切在海中漫遊。
大鯨魚占據了整個畫面,以體現鯨魚之大。
鯨魚們浮出水面,男孩坐在鯨魚的頭上,他把自己也當成壹頭鯨魚,跟著真正的鯨魚在海洋裏遨遊,他開心極了!對面壹只更大鯨魚出現了。這是它們的首領嗎?這是壹家四口嗎?
他們越來越靠近,正在換氣的大鯨魚噴出巨大的水柱,三個較小的鯨魚也跟著噴出水柱,以示回應,小男孩卻被鯨魚的水柱噴上了天,他們彼此玩的不亦樂乎。
畫面以淡淡的藍、綠色為主要色調,通篇濃濃的自然風,使小讀者有某種心靈的歸屬感,而小主人公身著樹葉做成的衣服,簡單又悅目。
作者采用了與《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相同繪畫的技法,在油畫基礎上,噴丙烯顏料。使油性和水性相互作用,制作出斑駁的紋理效果。在這基礎上,再創作人、動物等。這次還用到了水彩、彩鉛、鋼筆墨水和石膏等的拼貼,生動地呈現了從白天到黑夜、從高山到深海的種種自然場景。色彩繽紛、層次豐富,配合畫面中的多變細節,讓人每壹次的閱讀都有驚喜。
繪本畫面很美,小男孩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表情非常的形象、好玩,有些動作父母甚至可以帶著孩子壹起做,既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又增強親子鏈接和感情。
第6畫面
原文: 有壹群烏鴉不太友好。
解析:
但是鯨魚噴出的水柱把小男孩噴到岸上去了,大鯨魚壹家遊走了,也沒有接納小男孩。
這時空中的小男孩,遇到壹群黑色的渡鴉,其中壹只叼走了空中的小男孩。
男孩被渡鴉叼在嘴裏,飛翔在空中,他又壹次高興起來,做出了酷似渡鴉飛翔的動作,也許我就是壹只會飛的渡鴉啊!
原來每壹只渡鴉的嘴裏都叼著嫩綠的枝葉或花朵,穿著樹葉衣服的小男孩也被當成樹枝銜在渡鴉的嘴裏了。
突然,樹葉衣服的葉莖斷裂,渡鴉叼不住了,男孩從空中落下,掉在了壹塊巨石上,看著渡鴉越飛越遠,男孩又變成了孤獨的壹個人。
站在石頭上小男孩的背影,望著遠去的不友好的渡鴉,張開小胳膊,多想和它們壹起飛走,去嘗試空中飛行的生活呢!
渡鴉只是成群結隊在飛行中路過此地,也不可能接納他。渡鴉們還是平靜的飛走了,而小男孩則顯得很無奈,很遺憾。很不舍。
渡鴉張嘴的瞬間,小男孩墜落下來。畫面中展示出渡鴉急速飛行的翅膀與小男孩連續舞動著手的胳膊,他們驚訝慌亂的動作,用這種復合的技法表現出來。
第7畫面
原文: 有壹片石林,奇形怪狀。
解析:
小男孩被渡鴉拋棄後,墜落到壹片石林中,盡管他還有些戀戀不舍,但小男孩還是隨遇而安的。即使之前所有的動物都不帶他玩,不接納他,那也沒關系,身邊的石頭也可以成為他的夥伴。
他在高高矮矮地叠起的石頭中穿梭,他模仿著巨石的樣子,蹲坐在方方正正的小石塊上;平躺在扁長的大石塊上,並在腹部疊加兩塊石頭,把自己當成其中的壹環;他勇敢地爬到了壹個傾斜的石堆上,可是石堆不穩,他緊緊抱住頂端的大石塊,男孩有掉下的危險。
看到這裏,我只覺得心疼,四處遊蕩的小男孩竟然出入石林,和奇形怪狀的石頭比試高低,好想抱抱那個孤單的小男孩,給他壹個溫暖的懷抱。
石林中石頭形態各異,天然奇跡勝似人工雕琢,遠近深淺不壹,但卻開啟另壹片洞天。
不知妳發現沒有,整個故事的發展順應從左到右的順序,而最右邊與下頁左邊有著必然的連續,如果把所有畫頁鋪開,就是壹個連續的完整的故事。
第8畫面
原文: 有壹堆碎石頭。有壹簇簇植物,生機勃勃。
解析:
可是這堆奇形怪狀的碎石並不是小男孩棲息的地方,他伴隨著碎石重重地摔了下來,頭朝地,但兩片樹葉接住了他,讓惶恐局促的他有了緩沖。石頭也無聲地把他排擠了出去。
而迎接他的是春天,冬去春來,正在蓬勃生長的植物吸引了小男孩的註意,他在腦袋、耳朵和雙臂上,都戴上了葉子和小黃花。與自己樹葉的衣服成為壹體,他把自己也扮成了植物的樣子。看得出他很欣慰,能成為大自然的壹員,裝扮著春意盎然的春天。
就在這時,壹頭大象經過這裏,把小樹苗弄得七零八落踩在腳下,撇在身後。這時小男孩與大象四目以對,帶著滿臉的憂傷。小樹苗不能飄走離開他,但大象卻把小樹苗毀滅,讓他無處可依。
小男孩的表情是否有來自大象的恐嚇呢!但之前小男孩無論處在什麽環境下,都從容以待。
第9畫面
原文: 有壹隊大象,仿佛在遊行。
解析:
突然壹個綠色的大跨頁,甚至沒有邊際,綠色暗示森林之美之大。
三頭首尾銜接的大象,出現在讀者的視野中,著實讓讀者眼前壹亮。小男孩也跟著象群,走著與象群壹樣的步調,仿佛在遊行,壹路走進了森林。
男孩用大大的葉子戴在耳側,就像是大象蒲扇般寬大的耳朵,邁著大步就像大象堅定的步伐,
大象頭上壹撮前傾的鬃毛也像極了小男孩的頭發。
看得出小男孩很高興,似乎又從之前被遺棄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加入到大象的隊伍中。模仿著大象的步伐和神態,為此最後出場的大象不得不把鼻子高高翹起來。
第10畫面
原文: 有壹列猴子,好像行軍的士兵。有幾頭犀牛,橫沖直撞。有壹夥大猩猩,像樂隊在演奏。
解析:
在森林中,他又遇到了猴子、犀牛、大猩猩。似乎此時的小男孩有些心猿意馬,壹會兒加入到猴子的隊伍中,舉著壹個大樹葉,像是在行軍;壹會兒遇到幾頭橫沖直撞的犀牛,學起了犀牛的姿態,鼻子上插著壹截大樹枝,形同犀牛的大鼻子;壹會兒看到森林裏演奏的大猩猩,他跟著它們壹起唱歌跳舞。而此時,大象即將走出畫面,離開小男孩了。
我們發現小男孩模仿猩猩、水母、企鵝、猴子等動物,模仿壹朵花,模仿壹塊石頭。他生活在大自然中,有多種多樣的模仿對象,玩耍的自由自在,但小主人公是缺少歸屬感的、渴望被接納的孩子。
這裏的曲子是壹首有著公***版權的曲子,可小男孩擊打的音符與猴子的音符並不同。暗示著不被接納。
我們在親子閱讀中,可以壹起觀察畫面的內容,討論這個小男孩在模仿哪種動物,如何模仿的,模仿的像不像。甚至親自手舞足蹈的學著小男孩模仿動物的動作,這樣玩得更開心得意。
第11畫面
解析:
在這場森林大遊行中,男孩模仿犀牛、模仿猴子、在猩猩樂隊中打擊著樂器,連表情都壹摸壹樣,可是大猩猩眼神古怪地看著小男孩,犀牛、猴子和大象都回頭看著他,然而那不和諧的音符讓所有的動物都發現他是個不屬於這片森林的生物。結果當然可知了。
這個小男孩是孤獨的,誰也不想讓他加入,他總是想擁抱他遇到的每壹類動物,他是壹個可愛的孩子,他只想找到歸屬感,因為他太孤獨了。
小男孩繼續他的旅程,尋找著他的同伴,他相信壹定會找到的。
他看到了烏龜,他趴在地上學烏龜爬行,可是烏龜走得好慢好慢,小男孩睡著了。
畫面又回到慢節奏中來,壹個單頁都是烏龜慢慢的行程,小男孩從最上邊進入讀者的視野,到爬在烏龜的前面,以至他招呼不來它們睡著了。而烏龜還是按部就班地、壹步壹步慢悠悠的行進。
可惜小烏龜們走得太慢了,他成了龜兔賽跑中的小兔。
第12畫面
原文: 有壹長溜烏龜,突然轉了個彎。
解析:
小男孩在路中央等待的過程中,睡著了。當烏龜們趕上來時,沒有叫醒他,而是拐彎向花叢中慢慢走去。
等他睡醒時,烏龜已不知去向。小男孩站在彎彎曲曲的路上,非常驚訝地看向烏龜遠去的背影。豎式的長長的彎路,是否暗含著小男孩壹路走來的曲折呢!
他拄著木棍在風雨中穿行,體驗那份孤獨的淒涼。
他獨自壹人在蘋果樹下吃蘋果,雖然很甜,但沒有人分享。
他坐在大樹下,看著慘白的太陽,就像自己的內心。呆如木雞的姿勢讓壹只小小的毛毛蟲來到了他的腳邊。
孤單的小男孩坐在樹下,終於有毛毛蟲願意和他說話。妳是我的小夥伴嗎?他輕輕地說。
壹個特寫的鏡頭,表達出兩顆獨孤的心的拉近。
第13畫面
原文: 有壹群毛毛蟲,好像壹支軍隊。有壹群蝴蝶,像遷徙的飛鳥。
解析:
他努力地學著毛毛蟲走路,蠕動的樣子,扭轉的樣子,蜷縮的樣子,倒掛在樹上的樣子。
用18個均勻的小畫面,尾首相連的形式,小男孩用惟妙惟肖地模仿的形式,全面模仿毛毛蟲的動作,納入毛毛蟲的空間裏。而毛毛蟲接納了這個壹心想要納入的小男孩了嗎?
夏去秋來,毛毛蟲們結繭自縛,吊在樹枝上,搖搖欲墜。而小男孩也吊掛在同壹個樹杈上,閉上眼睛,沈醉其中。而最近的壹個毛毛蟲,頭還沒有被繭包起來,而其他的已經完全包裹起來了。看著小男孩想說什麽嗎?我要蛻變了嗎?這預示著又壹個時刻應運而生了嗎?
毛毛蟲經過由春天變為秋天的漫長時間,化繭成蝶,在靜美的秋葉中飛走了不再回來。小男孩傷心地,甚至哀嚎著伸手想抓住蝴蝶,可是,蝴蝶還是像遷徙的飛鳥壹樣走了。
下角中壹輪殘陽毫無光芒地照進樹林,也幫助不了小男孩的結局。他想成為群落的壹部分,但沒有任何壹個群落願意接受他。
這裏有必要讓小讀者明白蝴蝶演變的過程:
1、蝴蝶媽媽在壹定溫度下,將卵產在樹葉上,為的是卵孵化變成蟲子後,有充足的樹葉吃。
2、幼蟲漸漸長大,突破蟲卵後,壹條條的小蟲子應運而生,就是毛毛蟲。
3、毛毛蟲首先會把卵殼吃掉,然後再去吃它腳下的葉子。將自己吃的圓滾滾,肥肥胖胖的。
4、毛毛蟲會吐絲將自己包裹起來固定在樹枝上,將自己的身體溶解掉,直到化成壹袋富含營養的液體,它們的細胞得以新生,慢慢的化成了腳、翅膀以及觸須等。
5、當壹切條件成熟時,壹只蝴蝶穿透了外殼的阻力出來了,它就可以自由地穿行在樹叢花間了。
第14畫面
原文: 有星星點點的螢火蟲。有連成壹片的星星,就像壹家人。
解析:
小男孩走到了夜晚,在月光下看到螢火蟲,星星點點的螢火蟲閃爍著微弱的光芒,他用手指著,非常的興奮,甚至站在土坡上,張開懷抱想擁抱滿天流動的螢火蟲。
螢火蟲布滿了他的樹衣,他擡頭看著星空,他又看到連成壹片的星星人,好像他的家人。爸爸在左邊,媽媽在右邊,壹手拉壹個。可是天壹亮這壹切都消失了。
這些螢火蟲照亮在小男孩的周圍,創造出壹種與男孩手拉手的爸爸和媽媽的“ 星座 ”,這是他臆想出來的嗎?經過了無數次的不被接納是否開始想家了呢!
文字則再視出男孩比任何東西都想要的是家人,但讓螢火蟲走了,星星升空了,又打破了小男孩的小星星家庭,再壹次只剩下自己壹個人。
我們只看到小男孩的低著頭,壹臉的惆悵,他又壹次被無情地拋棄了。
第15畫面
原文: 有壹整片大海的藍色。
解析:
他轉過身回到了原來海邊,壹個寬闊的海面呈現在小男孩跟前,海面與天空形成壹條平直的水平面,而波浪卻湧向岸邊的小男孩,代表其起伏不定的內心。
圓月高掛夜空,星星點點陪伴,只有小男孩孤身壹人。
那藍色的大海泛著憂郁的光芒,而小男孩的背影卻吐露出壹絲孤獨感。
他壹路走來,總希望走進山羊、企鵝、水母、鯨魚、渡鴉、石頭、植物、大象、猴子、犀牛、猩猩、烏龜、毛毛蟲和螢火蟲的隊伍中,模仿它們的動作,可最終都不被接納。而多想拉住星光爸媽,但天亮都慢慢離去。
他想盡了辦法,用盡了心思,就是想被他們接納,最終更加陷入孤獨中。
第16畫面
原文: 有壹整個沙灘的蚌殼。有壹整夜的夢。
解析:
最後,他在海邊壹個蚌殼裏面睡著了,做了壹整夜的夢。
壹整夜的夢是壹個充滿希望的真正的夜晚,是壹個飽含願望的夜晚。
壹邊是海浪的拍打,壹邊是漆黑的暗夜。
小男孩與蚌殼為伍,以蚌殼為家。其他蚌殼緊閉著大門,不肯與之說話,也不與之為伍。
第17畫面
原文: 有壹路的貝殼。從前,
解析:
在夢裏,沙灘邊竟然出現了壹條長長的望不到邊的彩色貝殼路,男孩默默地想,會通向哪裏呢?貝殼的彩色之路穿過起伏的沙灘,伸向遙遠的遠方。
小男孩好奇地看著這遠去的路徑,給讀者壹個背影,而貝殼的路線形同壹張勾勒的小男孩的臉型。他脫掉了樹葉衣服和鞋子,彎腰非常認真地盯著貝殼路,而這條路壹直通向畫外,暗示他將沿著這條筆直的貝殼路尋找下去。
“從前,”壹句話的開始,給讀者指向了翻頁。
第18畫面
原文: 有壹個部落的孩子。
解析:
天哪!竟然是壹個小孩部落。這裏所有的孩子都和他壹樣,穿著樹葉做成的衣服,頭上戴著用樹葉、花瓣、樹枝做成的頭飾。
壹個頭戴鮮花的女孩懷抱壹堆貝殼正在延長著那條彩色貝殼之路,看得出我們的主人公正在沿著這條路走向這裏。
這棵枝繁葉茂的粗壯的大樹,伸出雙臂,接納著所有的孩子,成為孩子們遊樂的支柱,孩子們都以此為舞臺,或打秋千,或跳舞、或奔跑、或躲貓貓、或躺在搖籃中閉目養神、或在樹枝上築屋,或在樹洞中靜靜以待,都盡情抒發著自己,沒有憂愁,沒有煩惱,各自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看得出這裏的孩子們非常快樂,內心得到盡情的舒展,在樹上和樹下,他們都是隨性地自己玩著自己喜歡的 遊戲 ,但又形成壹個和諧的溫馨的大家庭的氛圍。
細節之處:壹頂插著藍色花的帽子,壹串香蕉,壹個蕩秋千的孩子,壹把樹葉做的雨傘,四座樹葉小屋。
可以讓小讀者數壹數這個部落有多少孩子在遊玩呢?還可以模仿每個孩子在做什麽的樣子。
這是小男孩離開時的大樹嗎?小男孩穿得像其他“迷失’的孩子壹樣,可能是被看做回到了他所屬的部落,也可以認為他是加入了這個部落的新成員。
第19畫面
原文: 整整壹個部落的孩子。
解析:
迎接小男孩的是那個鋪貝殼之路的小女孩,他們都張開雙臂,接納著對方。
小男孩手上和頭上握著或插著羽毛,站在壹個大石頭上,做出展翅飛翔的姿態,也是壹種內心情緒的飛躍,看到壹個部落的孩子的包容與理解。
用壹個小女孩做代表,因為她是引路人,暗含著這個部落的孩子對小男孩的歡迎。
小男孩不僅如願以償地尋到了他真正的自我和歸屬,他還給部落中的小夥伴們展示著這壹路的奇遇,毛毛蟲喜歡蠕動著前進,大象扭動著大鼻子,企鵝走路的時候搖搖擺擺的,猩猩會打擊樂器,犀牛角長在臉上。展示的過程與前面的經歷相呼應。
多個畫面把小男孩的經歷讓同伴們壹起模仿分享。
我的腦海裏漸漸湧現清晰的想法:當我看到這個小男孩不斷地去模仿這些動植物的行為,去想辦法融入他們的群體,這個過程中雖然遭遇到奚落、嘲笑,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依舊在不停的嘗試,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同伴。
最後壹個畫面,三個孩子頭插著樹枝,盡情地奔跑玩耍,他們已經完全接納了小男孩。
故事的最後,在這個奇特的部落裏,男孩和所有的小夥伴們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那裏全部都是跟他壹樣的人,願意接納他,陪伴他,妳說,小男孩的夢會成真嗎?
本書是關於渴望,關於被接納的,我們希望被接納被愛。這是壹個美好的感性故事,也有壹個美好的結局。
第20畫面
解析:
小男孩應該是回到了溫馨的家,爸爸媽媽都愛他,弟弟妹妹都喜歡他,大家抱在壹起其樂融融,展現出互相關愛包容的壹面。這個小男孩夢想成真了。
全書都在講述小男孩渴望融入壹個集體,他想打入每壹個群體的生活,成為它們的壹份子,然而卻都失敗了。他的每壹次變身,都加強了這個主題。繪者通過各種動植物的特點制造出的幽默效果也讓人忍俊不禁,壹會兒變牦牛,壹會變石頭,小男孩執著傻氣的可愛模樣,層層遞進地印在了我們的心中。
他那看似孤獨實則充滿驚奇的經歷,幫助他成功地交到了許許多多的好朋友。處在那個孤獨難堪的當下,誰能想到它居然會成為我們的財富呢?人生中的那些看似無用的點點滴滴,也許就會在某壹刻成為我們的閃光點啊。
這就是壹個孤單的孩子,缺少愛的滋養。可他卻勇敢的尋找自己的同伴,盡管壹路走壹路失敗,但他相信總有接納他的人在等著他。
我們是否也得到啟示,應當給予孩子多壹愛的陪伴,讓孩子有滿滿的歸屬感呢。
封&底
解析:
閱讀這本書,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壹樣的感受和體會。小壹點的孩子看,會因為裏面可愛奇特的小動物和精彩熱鬧的場景而覺得有趣好玩。年紀大壹點的孩子讀,可能就會讀出些其他的東西:跟隨小男孩的腳步,展開奇妙的旅程,壹路上,每遇到壹個族群,小男孩都試著融入其中,他裝上羊角、學企鵝走路、像水母壹樣漂浮、坐在鯨魚背上乘風破浪、戴上樹葉當成大象耳朵、與大猩猩壹起組樂團、模仿烏龜爬行、學毛毛蟲掛在樹上。
他盡自己所能,卻還是經歷了壹次又壹次的失望。歸根結底,小男孩無法融入這些族群的原因是: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同類!當小男孩終於拋開那些不屬於他的偽裝,開始做自己而不再裝扮山羊、企鵝、水母等等,而是壹個真正的人類小男孩,他才找到了人類的部落,那裏有好多好多孩子,他終於擁有真正的同伴,以自己真實的樣子,獲得接納、找到歸屬。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同伴和各種群體開始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他們渴望融入群體,這時他們會怎麽做?又應該怎麽做呢?這個時候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也許這個故事裏會有答案:為了獲得群體的認同妳可以偽裝自己的外形和行為,不斷迎合他人、改變自己,但那並不是真實的妳,不僅未必會被群體所接納,或即使接納了也不會持續太久,而且妳無法打從心底快樂。唯有勇敢做真實的自己,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歸屬,用原本的樣子被接納和認同,並獲得發自內心的喜悅。
總之,這是壹本值得在書架中壹直收藏、在不同年齡段反復翻閱的書。
遭遇好點的孩子會因為父母常年的包容、耐心與陪伴以及自身的天賦和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節奏的生活,進而在某壹個領域光芒四射。不那麽幸運的孩子可能伴隨著壹生都會生活在自卑和被排斥的心靈的煎熬中。
因此,我們只需要多壹點耐心,多壹些包容和陪伴,讓孩子尋找到自己的節奏,每個孩子都是壹個值得被呵護的天使。
四、作者信息
萊恩·史密斯,1959年出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2012年因在兒童圖畫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被艾瑞·卡爾博物館授予“卡爾榮譽藝術家”稱號,2014年獲得美國插畫博物館授予的終身成就獎。他的作品《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1993年)和《格林爺爺的花園》(2012年)兩次榮獲凱迪克獎。他的其他作品還有《這是壹本書》《林肯總統的夢》《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