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與世界變遷——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從風格到繪畫──中國繪畫史反思(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盛唐白描的確立與筆法能力的拓展》,《故宮學術季刊》2.3 (1985): 19-43。
《關於地獄十王及其傳入日本的若幹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56.3 (1985): 565-618。
《浙派畫風與貴族趣味》,東吳大學中國美術史館藏15 (1986): 307-342。
《中國繪畫史研究中的壹些陷阱》,《中國古代名畫》(臺北:獅子書局,1986),第141-147頁。
《古代史記中的畫史與描述》,《中國古代名畫》(臺北:獅子書局,1986),第148-152頁。
原作、復制品與繪畫史研究,中國古代名畫(臺北:獅子書局,1986),第153-158頁。
漢代繪畫,《中國美術史大綱》(臺中:出版社,1986),第326-334頁。
宋元繪畫,《中國美術史大綱》(臺中:印書館,1986),第627-637頁。
《南宋兩個規劃圖》,《藝術研究年報》1 (1987): 7-39。
《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的轉變》,《美術研究年報》2(1988):111-139。
《宋元時期的寫實與繪畫》,《中國歷代考證》(臺北:世界書店,1988),第196-207頁。
面臨挑戰的藝術史研究──臺灣地區中國藝術史研究40年。第254條(1989):第26-29條。
壹種模式的創造與再生——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軌跡,《中華文明的精神》(臺北:廣播電視發展基金會,1990),第819-864頁。
探索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新境界,當代45 (1990): 12-22。
“尊而無佛──論黃庭堅貼冷食貼的心理”,《故宮文物月刊》,8.1(1990):18-26頁。
“惟畫肉,不畫骨”的另壹種解讀──兼論中國畫史上“感神”觀念的衰落,《藝術研究年報》4(1990):165-191。
《關於唐棣(1287-1355)與元代李果風格發展的若幹問題》,《藝術研究年報》5(1991):83-131。
錢選——元代南宋最後壹位畫家,故宮博物院文物月刊,8.12(1991):4-11。
《石濤畫與王合作蘭花的問題》,《中國藝術與文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故宮博物院,1992),第491-511頁。
《文化史範疇的繪畫史五變研究》,國立臺灣省立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省立大學出版集團,1992),第159-171頁。
《雨後的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的送別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64.2 (1993): 427-467。
明代繪畫的帝王味道,臺大文史哲學刊40 (1993): 225-291。
《流浪風——明代中期南京的素描人物畫》,國立臺灣省立大學美術史研究文集1(1994):39-61。
“失意文人的風景:十六世紀文徵明式的山水畫”,《文化的力量:中國文化史研究》,編。Willard J. Peterson,Andrew Plaks,余英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第218-246頁。
《董其昌雅府草堂圖及其創新畫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報》,65.2 (1994): 307-332。
《幻變:從福建畫家陳看明代道教水墨畫的發展》,《臺灣省立大學美術史研究文集》2 (1995): 47-74。
中國的文人畫到底是什麽?《藝術史論壇》(韓國藝術史研究所)4(1996):11-39。
“二十世紀中國對西方理解中國畫的回應”,《二十壹世紀的亞洲:邁向亞洲研究的新框架》(東京:東京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1996),第19-32頁。
《我國藝術類通識課程實施現狀及常見問題》,《通識教育月刊》3.4(1996):1-11。
《關於中國美術史研究中話語方式再現的思考》,人文學報15(1997):1-29。
“我對《Xi安圖》的年代和作者的看法”,藝術新聞12 (1997): 82-87。
從好奇到復古──壹幅17世紀金陵畫的剪影。故宮學術季刊15.4 (1998): 33-76。
“南宋人物畫在古代日本的歷史意義──兼論元代的壹些相關問題”,《臺灣省立大學美術史研究文集》5(1998):153-182。
元代文人畫的正統譜系——山水畫從趙孟頫到王蒙的發展,元代繪畫——壹世紀的世界帝國(奈良:大和文華閣,1998)。
“定位河岸”,中國畫的真實性問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999),第115-146頁。
“作為禮物的書法:溫正明(1470-1559)的書法與東吳文人文化的形成”,載於《中國書法中的性格與語境》(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1999),第254-283頁。
《隱逸文人的內心世界——元末四傑生平》,世界藝術收藏部編,《世界藝術全集》?東方篇?第七卷?袁(東京:小學,1999),第151-161頁。
《明清繪畫史研究的壹個重要課題:個人的回顧與展望》,《藝術史論壇》10 (2000): 71-90。
畫風、畫意與繪畫史的重構──讀董源《Xi安圖傳》有感,臺灣省立大學美術史研究文集10(2001):1-36。
《壹個賞心悅目的形象——觀看十七世紀中國繪畫的壹個角度》,蔡主編,《賞心悅目:中國後世書畫》(臺北:四通出版社,2001),第6-13頁。
沖突與交融:蒙元時期多民族學者圈的書畫藝術,《大汗世紀:蒙元時期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故宮博物院,2001),第202-219頁。
中國筆墨的現代困境,《論文集·筆墨之辯——現代中國畫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著(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2002年),第12-19頁。
"凱撒勒切中國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在Sch & ampauml《地獄之子》。oumlhne(波恩:德國聯邦科學和技術博物館,2003年),第12-19頁。
論丁與現代水墨的突破著《意象之美:丁繪畫藝術》(臺北;國家歷史博物館,2003年),第186-193頁。
福建的ののの畫家?陳的明代道教水墨畫──藝術研究382 (2004): 263-281。
雅與俗的焦慮:文徵明、鐘馗與流行文化,臺灣省立大學藝術史研究輯,16 (2004): 307-339。
コレクションからへ ──中國とごくモ故宮博物院創作
“清代收藏的現代轉型──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和發展的關系”,《故宮學術季刊》23.1 (2005): 1-34。
にぉけるのとととのととととととのととのとととととと12
繪畫、觀眾與國難:20世紀初中西畫家的雅俗選擇。國立臺灣省立大學藝術史研究收藏21(2006年9月):151-192。
テキスト對ィメージー: と?15世紀にぉける中國に?する日本のにする日本にぉけ
沈周(1427-1509),賞畫鑒賞者,《藝術史叢刊》23 (2007): 33-58。
《洛神賦圖:壹種傳統的塑造與發展》,國立臺灣省立大學藝術史研究文集23期(2007年9月):51-80。
《隱居中的繪畫——15世紀中期蘇州文人畫的出現》,九州島文人林18(2007年冬):2-36。
文、鐘馗和大眾文化,《東亞繪畫史:學術方法論文集》,編輯。約翰·羅森菲爾德等譯(臺北:巖石出版社,2008年),頁363-392。
“筆墨與天地結合──對18世紀中國山水畫的新認識”,《臺灣省立大學美術史研究文集》26(2009年5月):1-36。
を北京拒絕するのののののヒジビヒとのとととととのととととと
《中國現代藝術史研究的幾個思維框架》(韓譯),洪主編,《東亞藝術的現代性與現代性》(韓譯)(首爾:學習齋,2009年),第251-272頁。
從夏到──論繪畫珍品的形成對14、15世紀東亞山水畫史的認識。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81.2(2010.6):22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