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誰首先發明了輪子?

誰首先發明了輪子?

農具的起源農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候。在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 ~ 3000年),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雷罡。公元前13世紀,牛耕人就使用銅犁頭了。到了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壹系列用於耕作、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的鐵制和木制農具。公元前90年左右,趙國發明了三排鈸,即三排鉆,其基本結構沿用至今。到了9世紀,已經形成了結構相當完整的畜力犁鏵。在《齊姚敏書》(約540)、《井磊經》(約880)、《王鎮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它被用於各個時期的農業生產中。在西方,原始的木制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鐵犁頭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被使用。19年至20世紀初是新的畜力式農業機械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時代。1831年,美國人C.H .麥考密克成功制造了馬拉收割機。1936年,第壹臺馬拉式谷物聯合收割機出現。在1850 ~ 1855期間,先後制造並推廣了谷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20世紀初,內燃機驅動的拖拉機開始逐漸取代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它們被廣泛用於各種田間作業,並用於驅動各種固定的農業機械。20世紀30年代末,英國的H.G .弗格森成功地創造了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形成壹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控制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作和控制更加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逐漸由牽引式向懸掛式、半懸掛式轉變,減輕了重量,簡化了農機具結構。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歐美的聯合收割機逐漸由牽引式轉變為自走式。20世紀60年代,開發出了水果和蔬菜的收獲機械。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電子技術逐漸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控,並逐步向作業過程自動化發展。發展:農具的產生和發展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是同步的,相互促進。原始農業時期,農業生產比較粗放,農具的材料主要是石、骨、蚌、木。物種可以分為三類:耕種、收獲和加工。農耕壹般包括鏟、鋤、鋤;收割包括刀、鐮刀等。最常見的加工類型是石磨和石磨棒。此外,還有鹿角制成的農具。陶器很早就被發明和應用,主要用於汲水、儲物和烹飪食物。此後各個時期農具的發展大致如下。夏、商、西周時期農業有所改善,但使用的材料以木、石、骨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於兵器、食器和禮器。到了西周末年,只有壹些中耕農具□(字體裏沒有這個漢字,下同。編者註),□和收割農具□由青銅制成。此外,還有壹種木柄很長的木錘,用於破土和壓實田埂。在農業中非常重要的抽水和灌溉設備在商代就已經存在了。西周時期的水桶和水桶是用來從池塘和井裏取水灌溉的。這壹時期的農具品種雖然增加不多,效率也不高,但為後來鐵制農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業的興起,導致了中國農業工具史上的壹次大變革:鐵農具取代了木、石農具,使農業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是用帶鐵刃的木頭制作的,也就是在木頭上套壹個鐵刃,與過去的木石農具相比,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考古出土的實物來看,當時使用V型鐵犁頭有利於減少犁地時的阻力;鐵□(或釤)可以增加挖掘深度;鐵鍬可以有效地用於除草、松土、復土、養土。此外,這壹時期流行的連□是壹種有效的脫粒農具,被後人長期使用。秦漢隋唐五代統壹中國後,特別是漢代以來,由於冶鐵業的大發展,不僅鐵農具更加普及,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多,質量也大大提高。西漢中期以後,木芯鐵刃農具已被全鐵農具所取代。隨著牛耕的普及,犁也有了創新,除了鏵全是鐵,還創造了犁壁,更有利於深耕碎土。東漢時期用於開溝的巨鏵重15公斤,長約40厘米。唐代《雷庚經》中記載的屈原犁,結構更為復雜完整,由犁底、犁□等11部分組成。已經能夠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調節耕地寬度,操作方便。自漢代以來,農業工具,如犁,磨和平整土地,鋤和鏟中耕,收割,鉤針出現並逐步改善。魏晉南北朝又有新收獲,如破土保墑、平整土地的耙。另壹種農具也是在這個時候發明的。輪輪(輪輪,地軸)由石架和木架組成,是壹種碎土壓實機。到了隋唐五代,發展成帶刺的車輪。在這個時期,播種機的出現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壹大進步。犁的下端有三個鋤頭,即三個開溝器,中間安裝壹個儲存種子的漏鬥。播種時,牛車拉著,邊開溝邊播種,既快又好。灌溉設備的創造和改進也具有重要意義。以前的香榧主要使用杠桿,不僅費力,而且不方便深井抽水和大規模灌溉。漢代創造的滑輪或滑輪,大大提高了抽水的效率。翻車(即龍骨水車)最早於西漢末年用於宮媛池塘灌溉,後逐漸在民間推廣。經過東漢末年和三國魏的不斷創新,堪稱灌溉工具的壹大創造。它利用齒輪帶動鏈條上的許多雨刷將水刮入車槽,由人力或畜力驅動。當它用於提水排灌時,其效率遠遠優於以前的灌溉設備。東漢末年,出現了最早的虹吸管。唐宋五代發明的立式水車主要用於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齒輪原理。至於高周轉車,則是由許多竹筒連接而成的裝置,將水抽入筒內,借助液壓轉軸提升到高處,主要用於長江流域。此外,在農產品加工方面,比如風車的利用,水稻脫粒工具從杵臼到腳踏鈸再到液壓鈸的進步,特別是利用多個齒輪壹起轉動的連續研磨,效率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宋元時期,我國農具的發展在動力利用、機具改進、品種增加、應用範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姚敏書》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然而,元代《王鎮農書》中的《農具圖冊》收錄了多達105種農具,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農具,插圖精美。這時,套索和鉤子也出現了。絞索把“壹根杠”分解成兩根繩子,可以增加牛耕的牽引力;掛鉤就是把動力機和工作機分開。這樣,用套索伺候牛,犁體可以大大縮短,旋轉方便,所以牛耕不僅可以在水田和平地使用,在丘陵山區也可以使用。在此期間,還有壹種改進的犁,在犁床或犁軸上安裝了□(犁)刀,可以清除蘆葦雜草,方便耕作。在水田生產中,有鏟土機和中耕農具。Tai是壹種土壤壓實機,與拖拉機配套使用,可在播種後壓實土壤。宋代秧馬的發明,可以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壹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的組合農具,如播種施肥、收割用的麥籠、麥殼和麥稈組成的農具、能耕種20個阿木日的鋤頭、多用途水車等。農業動力除人力和畜力外,還利用風力和水力進行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出現於晉代的S形鉤,在中原地區已經廣泛使用。它改進了農具的動力與工作機之間的連接裝置,使其本身的拉力加倍,改進了各種農業過程中的犁、犁、耙、犁、鋤等農具和畜力、水力、風力等動力機構與工作機之間的連接,提高了效率。明清時期的農具與元代相比,變化不大,發展緩慢,但部分農具仍有所改進。比如明末就有拉繩代耕架,用絞盤拉犁,這樣就可以“坐得硬,動得自如”地耕種了。這壹時期北方出現了露地鋤頭,南方出現了鋤頭、蟲梳、防蟲滑輪,反映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由於鋼鐵冶煉和鑄造技術的發展,農具零件的創造和改進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早期,新的動物牽引的農業工具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如階梯犁、鋤頭、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的農業機械制造業。洛陽第壹拖拉機廠於1959建成投產。1956年,我國首次在水稻分秧原理上取得突破,手動和機動插秧機在60年代中期定型投產。1965年生產自走式全餵入谷物聯合收割機,從1958年開始研制半餵入水稻聯合收割機。到70年代中期,十幾種產品定型,少數型號小批量生產。1972年成功制造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我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熱田地區提供了多用途牽引動力。截止1984年末,全國大中型拖拉機85.4萬輛,小型和手扶拖拉機329.8萬輛,農用車35萬輛,農業排灌動力機615萬臺,農用水泵515.7萬臺,大中型拖拉機655438+05.7萬臺。小型拖拉機2918000臺,谷物聯合收割機35861臺,飼料粉碎機139000臺,磨粉機、碾米機、軋花機、榨油機388139000臺,農業總動力68100。1984年,機械化耕作面積達到5.24億畝,占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到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 上一篇:燒核桃的功效與作用
  • 下一篇:綠寶石386金手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