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離天津最近的道教名山有哪些?

離天津最近的道教名山有哪些?

靠近天津的是遼寧的千山,山東的泰山和嶗山。

道教名山是中國特有的古代文化現象。

中國有100多座道教名山。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有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茅山、嶗山、前山、三清山、雲起山、仙都山、觀之山、九宮山、吳王山、崆峒山等10余處著名的道教文化。

龍虎山“有99座山峰和瀘溪河在水中”,包括160多個景點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這裏是道教正教的發源地,有著名的道觀大上清宮,張道陵的後人張天師世代居住於此。武當山是壹座頗具特色的道教名山,這裏山巒疊嶂,峰谷險要,洞穴幽靜。“五裏壹庵十裏宮,四壁青翠玲瓏”,雄偉的道教建築若隱若現於山腳的山谷中,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近日,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實地考察後指出,武當山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築群,世界罕見。

限於篇幅,這裏就簡單介紹壹部分。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是五嶽中的東嶽。道教稱其為第二洞天,其神名為東嶽天齊仁聖帝。泰山主峰玉皇峰上建有玉皇廟。其他道教景點包括畢夏寺、鬥姆宮、王牧池和岱廟,岱廟的主殿天柱殿以其巨大的壁畫“泰山神也遊圖”而聞名。另壹個長春觀,據說是丘處機的女弟子錢壽珍修行佛法的地方。

衡山,五嶽,即南嶽,位於湖南省衡山縣西部。道教稱為第三洞天,其神名為南嶽寺趙天盛迪。有關道教遺跡的傳說有:晉代道士拜女的魏寺黃,徐靈甫修行的上清宮,唐代道士司馬的降真觀(原名白雲寺),五代聶士道的寺院等。

華山,五嶽之西山,位於陜西省華陰縣南部。道教稱其為第四洞天,其神名為西嶽金天順盛迪。道教遺跡據說是譚子孝、馬丹陽、劉海蟬和丘處機修行的四仙廟。著名道士陳摶也隱居於此山。此外,還有三個國家道觀,即玉泉源,主持學院和嶽震宮。

恒山,五嶽之北山,位於渾源。道教稱為第五洞天,其神名為北嶽安源聖帝。相傳,茅山派創始人茅穎曾在此修行,唐代道士張果也曾在此修行。

嵩山,又名“高松”,是五嶽的中山路,位於河南省登封縣西北部。道教稱之為第六洞。其神名為中天崇聖帝。黃蓋峰山下的中嶽廟是五嶽中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相傳晉代道士包亮曾在此石室得到古代“三皇”。著名道士寇和潘曾在此修行。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縣西南部,被道教稱為第三十二福地。山上有很多道教景點,上清宮是祭神的地方。此外,還有南唐寶典時期建立的"正壹"、"別名表演"概念,宋、賈年間建立的"真應"概念,元代建立的"甘源"、"慶禧"、"玉清"、"崇玄"、"先天"、"加持聖人"、"梵璽"等概念。相傳為張玲所作的《碧螺洞》又名《仙巖》。至今仍有單晶、丹竈、飛勝臺等遺址。離山不遠的上清鎮。這裏有石天歷代居住和生活的“石天故居”。

青城山,又名趙公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道教稱為第五洞。相傳天師張道陵曾在此講學五米豆道,故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歷代寺廟眾多,至今仍有多達38處遺跡。現存主要寺廟有苻堅宮、石天洞、朝陽洞、祠堂、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等。此外,還有道教遺跡,如金代道士範長生的仙風、投筆槽、試劍石、石天池、銀杏樹、唐玄宗手書碑、唐代雕刻的黃三石像、白雲溪、杜光庭幽處、讀書臺、唐學長丹飛、五代石天等。青城山的“貢茶”、“東田奶酒”、“銀杏燉雞”、“泡菜”等道教美食也很有名,被稱為“四絕”。

茅山,原名地飛山,又名岡山、聚曲山、積善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道教被稱為第八洞、第壹福地和第三十二洞,是道教茅山派的發源地,在道教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相傳西漢景帝第四年(公元前153年),茅穎和他的兄弟毛谷、毛仲從陜西鹹陽來到這裏成仙,遂改名為“三毛山”。後來,許多著名的道士,如葛玄、葛洪、楊儀、、陸、、孫有嶽、陶弘景等。,都在此山修行,皇帝也因能取經茅山而建“三宮五觀”。曾有這樣的描述:“秦漢神仙的象征是梁唐宰相。”抗日戰爭時期,茅山曾是新四軍開辟的抗日根據地。大部分後宮景觀都被日軍燒毀,只剩下九千福宮和傅園萬寧宮。現在寺廟已經修復,“鎮山四寶”(玉璽、桂芝、哈顏、鎮心符)都是宋代珍品,文化價值很高。

棗山,位於江西省清江縣,被道教稱為三十六福地。相傳三國時,道士葛玄曾在此建沃雲寺,煉九轉丹。唐宋時期有65,438+0,500多座宮殿,至今仍在宋徽宗政和元年(65,438+065,438+065,438+0)修建的明水石拱橋。

羅浮山,位於廣東省博羅縣,被譽為“嶺南第壹山”。道教稱之為第七洞,第三十四福地。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晚年在此山寫了壹部煉丹術。相傳白鶴關為葛洪東寺,黃龍洞(孤青觀)為其西寺,脆皮老關舊址為其北寺。徐沖古景是國家重點宮殿景觀。羅浮山也是東江的抗日根據地。

終南山,古稱太乙、中南、周南,是秦嶺主峰之壹,位於陜西省Xi南部。相傳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鐘離權、呂洞賓、北方五祖劉海蟬等都曾出家。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神山、仙室、太嶽山,位於湖北省浚縣南部。整座山遍布道觀,素有“五裏壹寺十裏宮”之稱。以八公二觀為主體的建築,建築面積約654.38+0.6萬平方米。相傳趙真武皇帝在此山修行42年,後其道壹飛沖天。東漢的尹長生,晉代的,唐代的,五代宋初的陳摶,明代的張三豐都曾在此修行。明朝極盛,寺廟三百多座,太和殿、紫霄宮是全國重點道觀。

嶗山,又名監獄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靠近黃海。傳說秦始皇曾登上這座山。唐代道士王靜、李霞在此煉丹。唐玄宗年間,改山名為唐山。元代的丘處機、明代的張三豐都曾在此修行,留下痕跡。嶗山道觀眾多,號稱九宮八廟七十二廟。它的太清宮是中國重要的道觀。

巍山,又名巍寶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彜族回族自治縣東部。道教史籍記載,五鬥米道曾流傳到巍山。巍山主峰南北兩側有20多座寺廟,其中以清顯微鏡、豆撈亭、何沛塔和長春洞寺最大,主要供奉老君、豆撈、呂洞賓和張三豐。巡山寺,山主拜土地神西馬羅。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以西30裏,相傳是黃帝問廣的地方。秦漢時期,道士在此修行。自明朝萬歷年間,崆峒山成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叢林。當時全山共有42座大廟,封號為八臺九宮十二院。除宮觀外,道教遺跡還有三交洞、王耀洞、宣和洞、廣成洞、須彌仙洞、奇真寺等。崆峒山壹直是全真道龍門派道士修真的地方,開山真人苗青陽按龍門派是第十代,壹直傳到第三十代。崆峒山雖然是道教勝地,但山上也有佛寺和和尚。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崇安縣南部,被譽為“東南壹絕”,道教稱為十六洞。據《異仙錄》記載,帝皇二年,有仙降於此山,曰:“吾乃吳懿君,錄諸仙,收於此。”傳說漢朝的張蓋坐地王峰。魏代有65,438+02人,如王子謙、張占等,隱居山林。晉唐時期有三位仙女:徐希、詹真人和孔。宋代有道士,元代有李,元代有金誌揚,明代有蔡雙發。唐朝天寶時期(742-756);建有棗天寶道觀,南唐時名“會仙寺”,宋代改名崇有寺。歷史上武夷山的道觀有九十九觀。目前只有武夷宮和當元洞保留了舊貌。

千山,原名華山、積翠山,又名杭多蓮花山。它是長白山的壹個分支,位於遼寧省鞍山市的東南部。自古有“無峰無巖無廟無古”之稱。隋唐以來,逐漸成為道教勝地。關公寺始於隋唐,明清時期達到頂峰。素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五禪林”之稱。現存道觀有:無量殿、五龍殿、普安殿、太和殿、慈恩寺、鎏金殿。其中,無極觀是中國重點道觀。道教聖地沒有壹樓兩洞三塔三臺。

  • 上一篇:短視頻入門知識
  • 下一篇:童年趣事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