儼字望之,幼能屬文。既冠,舉晉天福六年進士,辟滑州從事。府罷,授著作佐郎、集賢校理,出為天平軍掌書記,以母憂去職。服除,拜左拾遺。開運中,諸鎮恣用酷刑,儼上疏曰:"案名例律,死刑二,絞、斬之謂也。絞者筋骨相連,斬者頭頸異處,大辟之目,不出兩端。淫刑之興,近聞數等,蓋緣外地不守通規,或以長釘貫人手足,或以短刀臠人肌膚,遷延信宿,不令就死。冤聲上達,和氣有傷,望加禁止。"上從之。
儼仕漢為史館修撰。周廣順初,遷右補闕,與賈緯、王伸同修晉高祖少帝、漢祖三朝實錄。改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時儀自閣下入翰林,兄弟同日拜命,分居兩制,時人榮之。俄加金部郎中,拜中書舍人。
顯德元年,加集賢殿學士,判院事。父憂去職,服闋,復舊官。時世宗方切於治道,儼上疏曰:"歷代致理,六綱為首:壹曰明禮,禮不明則彜倫不敘。二曰崇樂,樂不崇則二儀不和。三曰熙政,政不熙則群務不整。四曰正刑,刑不正則巨奸不懾。五曰勸農,農不勸則資澤不流。六曰經武,武不經則軍功不盛。故禮有紀,若人之衣冠;樂有章,若人之喉舌;政有統,若人之情性;刑有制,若人之呼吸;農為本,若人之飲食;武為用,若人之手足。斯六者,不可斯須而去身也。陛下思服帝猷,寤寐獻納,亟下方正之詔,廓開藝能之路。士有壹技,必得自效。故小臣不揆,輒陳禮、樂、刑、政、勸農、經武之言。"世宗多見聽納。
南征還。詔儼考正雅樂,俄權知貢舉。未幾,拜翰林學士,判太常寺。儼校鐘磬筦龠之數,辨清濁上下之節,復舉律呂旋相為宮之法,迄今遵用。
會詔中外臣僚,有所聞見,並許上章論議。儼疏曰:"設官分職,授政任功,欲為政之有倫,在位官之無曠。今朝廷多士,省寺華資,無事有員,十乃六七,止於計月待奉,計年待遷。其中廉幹之人,不無愧恥之意。如非歷試,何展公才。請改兩畿諸縣令及外州府五千戶以上縣令為縣大夫,升為從五品下。畿大夫見府尹如赤令之儀,其諸州府縣大夫見本部長如賓從之禮。郎中、員外郎、起居、補闕、拾遺、侍禦史、殿中侍禦史、監察禦史、光祿少卿以下四品,太常丞以下五品等,並得衣朱紫。滿日,準在朝壹任,約舊官遷二等。自拾遺、監察除授回日,即為起居、侍禦史、中行員外郎。若前官不是三署,即罷後壹年方得求仕。如此,則士大夫足以陳力,賢不肖無以駕肩,各系否臧,明行黜陟,利民益國,斯實良規。"又以為:"家國之方,守谷帛而已,二者不出國而出於民。其道在天,其利在地,得其理者蕃阜,失其理者耗嗇。民之顓蒙,宜有勸教。請於《齊民要術》及《四時纂要》、《韋氏月錄》中,采其關於田蠶園囿之事,集為壹卷,鏤板頒行,使之流布。"疏奏不報。
宋初,就轉禮部侍郎,代儀知貢舉。當是時,祀事樂章、宗廟謚號多儼撰定,議者服其該博。車駕征澤、潞,以疾不從。卒,年四十二。
儼性夷曠,好賢樂善,優遊策府凡十余年。所撰《周正樂》成壹百二十卷,詔藏於史閣;其《通禮》未及編纂而卒。有文集七十卷。儼與儀尤為才俊,對景覽古,皆形諷詠,更叠倡和至三百篇,多以道義相敦勵,並著集。
儼顯德中奉使荊南。荊南自唐季以來,高氏據有其地,雖名藩臣,車服多僣侈逾制,以至司賓賤隸、候館小胥,皆盛服彯纓,與王人亢禮。儼諷以天子在上,諸侯當各守法度,悉令去之,然後宣達君命。
尤善推步星歷,逆知吉兇。盧多遜、楊徽之同任諫官,儼嘗謂之曰:"丁卯歲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太平,二拾遺見之,儼不與也。"又曰:"儼家昆弟五人,皆登進士第,可謂盛矣,然無及相輔者,唯偁稍近之,亦不久居其位。"卒如其言。儼有子早卒,以侄說為嗣。
2. 竇儼字望之文言文答案《宋史.竇儼傳》 竇儼字望之,幼能屬文。
既冠,舉晉天福六年進士,辟滑州從事。府罷,授著作佐郎、集賢校理,出為天平軍掌書記,以母憂去職。
服除,拜左拾遺。開運中,諸鎮恣用酷刑,儼上疏曰:"案名例律,死刑二,絞、斬之謂也。
冤聲上達,和氣有傷,望加禁止。"上從之。
顯德元年,加集賢殿學士,判院事。父憂去職,服闋,復舊官。
時世宗方切於治道,儼上疏曰:"歷代致理,六綱為首。陛下思服帝猷,寤寐獻納,亟下方正之詔,廓開藝能之路。
士有壹技,必得自效。故小臣不揆,輒陳禮、樂、刑、政、勸農、經武之言。
"世宗多見聽納。 南征還。
詔儼考正雅樂,俄權知貢舉。未幾,拜翰林學士,判太常寺。
儼校鐘磬筦龠之數,辨清濁上下之節,復舉律呂旋相為宮之法,迄今遵用。 會詔中外臣僚,有所聞見,並許上章論議。
儼疏曰:"設官分職,授政任功,欲為政之有倫,在位官之無曠。今朝廷多士,省寺華資,無事有員,十乃六七,止於計月待奉,計年待遷。
其中廉幹之人,不無愧恥之意。如非歷試,何展公才。
請改兩畿諸縣令及外州府五千戶以上縣令為縣大夫,升為從五品下。畿大夫見府尹如赤令之儀,其諸州府縣大夫見本部長如賓從之禮。
如此,則士大夫足以陳力,賢不肖無以駕肩,各系否臧,明行黜陟,利民益國,斯實良規。"疏奏不報。
宋初,就轉禮部侍郎,代儀知貢舉。當是時,祀事樂章、宗廟謚號多儼撰定,議者服其該博。
車駕征澤、潞,以疾不從。卒,年四十二。
儼性夷曠,好賢樂善,優遊策府凡十余年。所撰《周正樂》成壹百二十卷,詔藏於史閣;其《通禮》未及編纂而卒。
有文集七十卷。儼與儀尤為才俊,對景覽古,皆形諷詠,更叠倡和至三百篇,多以道義相敦勵,並著集。
尤善推步星歷,逆知吉兇。盧多遜、楊徽之同任諫官,儼嘗謂之曰:"丁卯歲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太平,二拾遺見之,儼不與也。
"又曰:"儼家昆弟五人,皆登進士第,可謂盛矣,然無及相輔者,唯偁稍近之,亦不久居其位。"卒如其言。
儼有子早卒,以侄說為嗣。 參考譯文: 竇儼字望之,年少事便能寫文章。
成年之後,晉天福六年舉為進士,擔任滑州從事。府署撤銷,授為著作佐郎、集賢校理,出朝為天平軍掌書記,因為母喪離職。
服喪結束,授為左拾遺。開運年間,各地任意使用酷刑,竇儼上疏說:“按照法律,死刑有兩種,絞刑和斬首。
絞刑筋骨相連,斬首頭頸分離,大辟的刑名,不超出這兩類。濫用刑罰興起以後,近來聽到數等,是因為外地不遵守通行的法規,或者用釘子貫穿人的手足,或者用刀割人肌膚,拖延壹兩天,不讓他立刻死去。
訴冤的聲音傳到上面,對樣和之氣有損害,希望加以禁止。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
顯德元年,加官集賢殿學士,判院事。父親去世服喪離職,服喪完畢,官復原職。
當時世宗正迫切征求治國之道,竇儼上疏說:“歷代國家得到治理,都是把六綱放在首位。陛下思考帝王之道,睡夢中也想著納諫,急忙下達去除弊端的詔令,為有才能的人人打開了門路。
他們有壹技之長,肯定會為陛下效力。因此小臣不自量力,陳述禮、樂、刑、政、勸農、經武之言。”
世宗大多聽從采納。 南方征戰回朝,詔令竇儼考察訂正雅樂,不久權知貢舉。
不久,為翰林學士,判太常寺。竇儼校正鐘磬管龠的數目,辨別清濁上下的音節,又提出律呂交相為宮調的方法,至今沿用適逢下詔中外臣僚,有所見聞,都允許上表論述。
竇儼上疏說:“設立官署分派職官,交授政事任用有功之人,希望統治有秩序,在位官員無荒廢。現在朝廷有很多人才,部門繁多,沒有事務而設有官員,占十分之六七,僅是計算月份等待俸祿,計算年份等待升遷。
其中廉潔能幹的人,有慚愧羞恥的感覺。如果不是經過考試,如何施展才能。
請求改兩京地區各縣縣令以及外地州府五千戶以上縣的縣令為縣大夫,升為從五品下。京畿縣大夫參見府尹按照赤令之禮。
這樣,就能使士大夫足以發揮能力,賢能與不肖不再壹起任用,各自根據評價優劣,公開進行貶黜提升,利民益國,這的確是好的規定。”疏奏上後沒有得到答復。
宋初,就地轉禮部侍郎,接替竇儀知貢舉。那時,祭祀音樂、宗廟謚號多數由竇儼編定,議論的人佩服他淵博。
皇上親征澤州、潞州,因病沒有隨行。去世,年四十二。
竇儼性情平易曠達,喜愛賢才樂於行善,身居帝王藏書之所***十幾年。所撰《周正樂》成書壹百二十卷,詔令收藏在史閣;他的《通禮》未來得及編纂就去世了。
有文集七十卷。竇儼與竇儀特別有才華,面對美景觀覽古跡,都寫成詩歌,互相唱和達二百篇,多用道義互相督促鼓勵,都收在文集中。
竇儼尤其善於推算星象,預知吉兇。盧多遜、楊徽之同時擔任諫官,竇儼曾對他們說:“丁卯年五星聚集在奎宿,從此天下太平,二位拾遺能見到,我是看不到了。”
又說:“竇儼家中兄弟五人,都進士及第,可以說興盛了,然而沒有做到宰相輔臣的,惟有竇偁稍稍接近這個地位,也不能長期居於那個職位。”最終與他的預言壹樣。
竇儼有壹個兒子很早就去世,把他的侄子竇說作為後嗣。
3. 竇儼字望之文言文全文翻譯宋史竇儼傳原文 竇儼字望之,幼能屬文。
既冠,舉晉天福六年進士,辟滑州從事。府罷,授著作佐郎、集賢校理,出為天平軍掌書記,以母憂去職。
服除,拜左拾遺。開運中,諸鎮恣用酷刑,儼上疏曰:"案名例律,死刑二,絞、斬之謂也。
絞者筋骨相連,斬者頭頸異處,大辟之目,不出兩端。淫刑之興,近聞數等,蓋緣外地不守通規,或以長釘貫人手足,或以短刀臠人肌膚,遷延信宿,不令就死。
冤聲上達,和氣有傷,望加禁止。"上從之。
儼仕漢為史館修撰。周廣順初,遷右補闕,與賈緯、王伸同修晉高祖少帝、漢祖三朝實錄。
改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時儀自閣下入翰林,兄弟同日拜命,分居兩制,時人榮之。
俄加金部郎中,拜中書舍人。 顯德元年,加集賢殿學士,判院事。
父憂去職,服闋,復舊官。時世宗方切於治道,儼上疏曰:"歷代致理,六綱為首:壹曰明禮,禮不明則彜倫不敘。
二曰崇樂,樂不崇則二儀不和。三曰熙政,政不熙則群務不整。
四曰正刑,刑不正則巨奸不懾。五曰勸農,農不勸則資澤不流。
六曰經武,武不經則軍功不盛。故禮有紀,若人之衣冠;樂有章,若人之喉舌;政有統,若人之情性;刑有制,若人之呼吸;農為本,若人之飲食;武為用,若人之手足。
斯六者,不可斯須而去身也。陛下思服帝猷,寤寐獻納,亟下方正之詔,廓開藝能之路。
士有壹技,必得自效。故小臣不揆,輒陳禮、樂、刑、政、勸農、經武之言。
"世宗多見聽納。 南征還。
詔儼考正雅樂,俄權知貢舉。未幾,拜翰林學士,判太常寺。
儼校鐘磬筦龠之數,辨清濁上下之節,復舉律呂旋相為宮之法,迄今遵用。會詔中外臣僚,有所聞見,並許上章論議。
儼疏曰:"設官分職,授政任功,欲為政之有倫,在位官之無曠。今朝廷多士,省寺華資,無事有員,十乃六七,止於計月待奉,計年待遷。
其中廉幹之人,不無愧恥之意。如非歷試,何展公才。
請改兩畿諸縣令及外州府五千戶以上縣令為縣大夫,升為從五品下。畿大夫見府尹如赤令之儀,其諸州府縣大夫見本部長如賓從之禮。
郎中、員外郎、起居、補闕、拾遺、侍禦史、殿中侍禦史、監察禦史、光祿少卿以下四品,太常丞以下五品等,並得衣朱紫。滿日,準在朝壹任,約舊官遷二等。
自拾遺、監察除授回日,即為起居、侍禦史、中行員外郎。若前官不是三署,即罷後壹年方得求仕。
如此,則士大夫足以陳力,賢不肖無以駕肩,各系否臧,明行黜陟,利民益國,斯實良規。"又以為:"家國之方,守谷帛而已,二者不出國而出於民。
其道在天,其利在地,得其理者蕃阜,失其理者耗嗇。民之顓蒙,宜有勸教。
請於《齊民要術》及《四時纂要》、《韋氏月錄》中,采其關於田蠶園囿之事,集為壹卷,鏤板頒行,使之流布。"疏奏不報。
宋初,就轉禮部侍郎,代儀知貢舉。當是時,祀事樂章、宗廟謚號多儼撰定,議者服其該博。
車駕征澤、潞,以疾不從。卒,年四十二。
儼性夷曠,好賢樂善,優遊策府凡十余年。所撰《周正樂》成壹百二十卷,詔藏於史閣;其《通禮》未及編纂而卒。
有文集七十卷。儼與儀尤為才俊,對景覽古,皆形諷詠,更叠倡和至三百篇,多以道義相敦勵,並著集。
儼顯德中奉使荊南。荊南自唐季以來,高氏據有其地,雖名藩臣,車服多僣侈逾制,以至司賓賤隸、候館小胥,皆盛服彯纓,與王人亢禮。
儼諷以天子在上,諸侯當各守法度,悉令去之,然後宣達君命。 尤善推步星歷,逆知吉兇。
盧多遜、楊徽之同任諫官,儼嘗謂之曰:"丁卯歲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太平,二拾遺見之,儼不與也。"又曰:"儼家昆弟五人,皆登進士第,可謂盛矣,然無及相輔者,唯偁稍近之,亦不久居其位。
"卒如其言。儼有子早卒,以侄說為嗣。
全文翻譯 竇儼字望之,少年時能寫文章。成年以後,後晉天福六年舉為進士,征召為滑州從事。
府署撤銷,授為著作佐郎、集賢校理,出朝為天平軍掌書記,因母喪離職。服喪結束,授為左拾遺。
開運年間,各地任意使用酷刑,竇儼上疏說:按照法律,死刑有兩種,就是所謂絞刑、斬首。絞刑筋骨相連,斬首頭頸分離,大辟的刑名,不超出這兩類。
濫用刑罰興起以後,近來聽到數等,是因為外地不遵守通行的法規,或者用長釘貫穿人的手足,或者用短刀割人肌膚,拖延壹兩天,不讓他馬上死去。訴冤的聲音傳到上面,對樣和之氣有損害,希望加以禁止。
聽從了他。 竇儼在後漢為官任史館修撰。
後周廣順初年,升為右補闕,與賈緯、王伸***同修撰晉高祖少帝、漢祖三朝實錄。改任主客員外郎、知制誥。
當時竇儀從內閣進入翰林,兄弟同壹天接受任命,分別擔任兩制,當時的人很羨慕。隨即加官金部郎中,授為中書舍人。
顯德元年,加官集賢殿學士,判院事。父親去世服喪離職,服喪完畢,官復原職。
當時世宗正迫切征求治國之道,竇儼上疏說:歷代國家得到治理,把六綱放在首位:第壹是明禮,如果禮不明,那麽人倫常道就失序。二是推崇樂,如果樂得不到尊崇兩儀就不能和諧。
三是興盛政務,如果政事不盛各種事務就無法有序。四是正刑罰,如果刑罰不正大奸大惡之人就不會受到威懾。
五是鼓勵農耕,如果農業得不到鼓勵資財就不能流動。六是加強武備,如。
4. 王拱辰文言文閱讀答案譯文供參考:王拱辰,字君貺,開封鹹平人。
原名拱壽,十九歲時考取進士第壹名,仁宗賜名“拱辰”。任懷州通判,直集賢院,歷任鹽鐵判官、修起居註、知制誥。
慶歷元年(1041)為翰林學士。 契丹使者劉六符曾對賈昌朝說“:壹條界河有什麽險要可言?乘壹葉小舟就可以渡過來,將士們投下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萬個裝滿沙土的袋子放在上遊,隨時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將這壹問題同拱辰討論,拱辰說“:打仗總是要搞陰謀的。
對方果然能這麽辦,不應該告訴我們,這必然是在說大話。設置險阻保衛國家,先王就是這樣幹的,祖宗也是利用險要地形抵禦敵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劉六符來,要求宋割讓關南十縣,並指責當年太宗伐燕是無理取鬧,師出無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該怎樣對答才好。
拱辰說“:當年王師征河東,契丹既已同我們互通往來,卻又襲擊石嶺關以支援河東反賊。太宗生氣,於是回師伐契丹,怎能說沒有道理?”於是寫回書說:“先有石嶺關的交鋒,後來才有薊門之役。”
契丹得到答復後,恢復了和好。仁宗高興地對大臣們說“:若不是拱辰熟悉歷史,還真難答復啊。”
拱辰又代理開封知府,任禦史中丞。夏竦當上了樞密使,拱辰說:“夏竦主持西部邊務時,沒有什麽建樹,無功而還。
現在讓他主持國家的兩大最高軍、政機構之壹,怎樣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當面爭執,言辭激烈。皇帝沒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牽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後聽了他的話,夏竦離職。又說:“滕宗諒在慶州所作所為違背了法度,而僅僅降級調任虢守,恐怕以後邊臣都會像他壹樣了。
應該施以重罰。”皇上沒有聽從,他就請假回家,請求降職降級。
於是皇上將滕宗諒調到嶽州,命令拱辰繼續負責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見皇帝時,皇帝說“:妳們這些參謀官,各陳己見就可以了,不要以為朝廷沒有采納妳們的某壹建議就是壓制妳們,而輕易地離職,沽名釣譽。
從今以後妳們覺得應該說的,就盡量說出來,不要有所回避。” 僧紹宗以鑄佛像為名欺騙老百姓,京城居民爭相將金子投入煉爐中,後宮也出錢幫助他。
拱辰說“:西部連年派兵駐守,我們卻將財費用於不該用的地方,這會導致軍心動搖,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紹宗的這壹活動。
蘇舜欽在進奏院時宴請賓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勸蘇的下屬魚周詢、劉元瑜舉報這件事。結果蘇、王被貶謫到遠方,壹起宴會的人都被驅逐到地方上去了。
當時執政大臣是杜衍、範仲淹,他們對傳統規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欽、益柔都是範仲淹推薦提拔上來的,舜欽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這個機會搞翻了這批人,當時輿論很是瞧不起拱辰的為人。
後又以翰林學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為推舉富民鄭旭不當,出任鄭州知州,又先後遷任澶、瀛、並三州。
幾年後歸來,任學士承旨兼侍讀。皇上在邇英閣存放《太玄經》和占卦用的蓍草,對拱辰說“:我常研讀這些。
妳也了解這些嗎?”拱辰作了回答,並說:“希望陛下註意儒家的經典《六經》,再以記錄歷代興衰盛亡的史書為輔助就夠了,這些雜書不足以為學。”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與契丹主在混同江會面,壹塊兒飲宴釣魚。契丹主每次釣到魚,必定替拱辰斟酒,親自彈奏琵琶助酒興。
又對其丞相說:“這位是南朝的少年狀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別厚待他。”回來後,禦史趙扌卞認為他的行為不合禮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為例來要求我們,我們又怎樣拒絕呢?”湖南轉運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顓賤價強買死商人的珠寶,罪行敗露後被抓,拱辰將全部珠寶都賄賂給了後宮,趙扌卞也壹並彈劾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趙扌卞說:“宣徽之職位,本來是給有功勛的人的,只有前任執政大臣和節度使才能獲得此職位,拱辰怎麽能汙辱這壹職務呢?”於是讓他以端明殿學士身份知永興軍,先後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書。 神宗即位後,照資格拱辰應轉任仆射,歐陽修以為仆射是宰相級別,不應按資排輩,只任命他為太子少保。
熙寧元年(1068),又召他回來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參知政事,討厭他老同自己作對,趁兩位宰相有事之機,趕他去管應天府。
八年(1075),入朝見皇帝,任中太壹宮使。 元豐初年(1078),轉任南院使,賜給他金方團帶。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軍節度使。三路長官編制老百姓的戶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訓導,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盜匪。
郡縣官隱瞞這些情況,不敢上報。拱辰毅然上書指責其弊端“:不僅僅老百姓的物質利益大受損害,而且耽誤他們的務農時間,這是在用法律來迫使他們犯罪。
他們逐漸演化為大盜的征兆已經可以看出來了。縱然不能全部廢除這些辦法,也應該讓那些最窮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於受害,緩和壹下形勢。”
當權者指責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說:“這是老臣在盡忠報國啊。”接連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於是第五等戶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遷任彰德節度,加封檢校太師。
這年死去,終年七十四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懿恪”。
5. 6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點擊《管寧割席》答案管寧割席》是壹篇文言文,很多同學在學習的時候沒有把握其重點中心內容.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管寧割席閱讀答案”,同學們動手完成下.如果想快速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還需要在反復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哦. 《管寧割席》節選 管寧、華歆(xīn)***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註釋]席:坐具、坐墊.軒冕:軒,大馬車;冕,大禮帽. 管寧割席閱讀答案(壹) 1,給加點的字、詞註音. 華歆擲軒冕 2,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 (1)管寧、華歆***園中鋤菜.__________ (2)管揮鋤與瓦石不異.____________ (3)又嘗同席讀書.____________ (4)有乘軒冕過門者._____________ 3,翻譯句子. (1)華捉而擲去之. (2)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4,“管寧割席”可以看出管寧是怎樣壹個人? 管寧割席閱讀答案 2,(1)***同(2)沒有差別(3)曾經(4)······的人 3,(1)華歆拿起來又扔掉了金子. (2)管寧讀書和原來壹樣,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 4,是壹個淡泊名利,不事權貴、非常清高的壹個人. 管寧割席閱讀答案(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A.又"嘗"同席:B.寧讀如"故": 2.用“/”給文中畫線文字斷句.(不要求加標點符號)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 3.翻譯“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壹句. 管寧割席閱讀答案 1、a:曾經 b:先前 2、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 3、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妳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以上是我整理的管寧割席閱讀答案,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旨在讓同學們更好的把握《管寧割席》這篇文章的重點內容,並有所啟發和收獲.。
6. 朱異,字彥和吳郡錢塘人也譯文供參考:朱異,字彥和,是吳郡錢唐人.父親朱巽,以忠義剛烈聞名,曾任南朝齊國的江夏王參軍、吳平令.朱異幾歲時,外祖父看著他,高興地撫摸他,對朱異的祖父朱昭之說:"這個孩子不是普通材料,可以成就妳的家族."朱異十多歲時,喜歡聚眾賭博,很被同鄉人擔心成為禍患.等到年齡大些,就開始拜師,學遍了《五經》,尤其通曉《禮》、《易》,學習內容涉獵文史,兼通各種雜項藝術,賭博、下棋、書法、算術,都很擅長.二十歲時,來到京城,尚書令沈約當面測試他,對朱異開玩笑說:"妳年紀這麽輕,怎麽就這麽不廉呢?"朱異猶猶豫豫的沒理解沈約的意思.沈約就說:"天下的東西,只有文義棋書幾樣,妳(這麽貪心)壹下子全拿走了,可以說不廉了."。
7. 文言文:《崔樞》的閱讀答案簡答題:
海外商人對崔樞提出什麽要求?
為什麽崔樞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為什麽到毫州來追捕崔樞?
汴京的長官為什麽想委任崔樞為官署中的佐助人員?
選擇題:
選出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與“荷君見顧,不以外夷見忽”中“見”意義、用法相同的壹項
A.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B.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C. 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
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壹項是
A. 客居汴半歲,與海賈同止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
B. 寶之至寶也,敢以奉君王必無人,臣願奉壁往使
C. 今疾勢不起,番人重土殯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D. 伺無人,置於柩中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並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義相同的壹項
A.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從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D. 蓋余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壹
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與“汴帥王彥謨奇其節”中“奇”字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 斫其正,養其旁條
對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當的壹項是 A. 崔樞安貧樂道,我行我素
B. 崔樞重信守諾,自律守法
C. 崔樞重義輕利,品德高潔
D. 崔樞不吝金玉,誌行高尚 選擇題:
A
B D
A
C
譯文:
崔樞應舉進士,在汴京寄居半年,與壹位行商同住那裏。那個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經很重。他對崔樞說:“感激您照顧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輕視我。現在我的病看來是好不了啦,我們外族人重視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嗎?”崔樞答應了他的請求。(這時)行商說:我有壹顆寶珠價值萬錢。得到它,即使是滾燙的水、熾熱的火,也敢去踐踏。它是寶物中最珍貴的寶物,請允許我冒昧地把它贈送給您。”崔樞接受了寶珠,(心裏) 說:“我不過是壹個進士上,奔走於州邑間來養活自己,怎麽能忽然收藏這樣的奇異的寶物呢?”等到沒人的時侯,崔樞就把寶珠放在棺材中,連同商人的遺體埋葬在田野裏。
之後過了壹年,崔樞行於毫州,聽說有個外族人從南方來尋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時查問那顆寶珠的下落,向官府陳述,並且說寶珠壹定被當時那個秀才崔樞所占有。於是官府派人到毫州來追捕崔樞。崔樞說:“假如墓穴不被盜墓人挖掘,寶珠壹定不會落到別人手裏。”於是打開棺材,得到了那顆寶珠。
汴京長官王彥謨對崔樞高潔的節操感到驚奇,想讓他做為官署中佐助人員,崔樞不同意。第二年科舉考試崔樞被錄取,最終掌管選取文士的大權,並有為官清廉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