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傳書的典故
竹簡是把主材剖成竹片而成的書寫材料。由於青竹含有許多水分,所以在書寫之前,先要在火上烘幹,以防止蟲咬和腐爛。這道工序叫?殺青?或?汗簡?,後來就把?汗青?作為書籍的代稱。竹簡上的文字,是用筆墨書寫的,要冊改,就得用刀削掉。所以,後世又把冊改 文章 叫做?筆削?。春秋戰國時期的書籍,通常是用皮條或繩子,將許多根竹簡編連在壹起,叫做?冊?或?編?。戰國時,思想家施出外遊學就隨身載有五車書,後來便造出?學富五車?的 成語 ,用來形容知識淵博。
竹簡的解釋
竹簡,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制稱竹牘,木制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壹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竹簡最著名的考古
漢武帝時期,魯恭王破壞了孔子的舊宅壁,發現了壹些竹簡,其中有先秦古文書寫的《左傳》、《論語》、《尚書》、《毛詩》等。
279年,晉朝汲郡人從戰國時魏襄王的陵墓中,壹次發掘到寫有文字的竹簡數十車。
(以上兩次所發現的竹簡都未能流傳至後世)
1953年7月,湖南長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簡42支,最長的22厘米,寬1.2厘米,篆文,每簡2-10字,為戰國之物。
1957年,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竹簡800多片,簡上文字依然清晰。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發現《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約五千枚。
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壹千壹百多枚。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 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1994年5月,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買回1200余枚楚國的竹簡,這年的秋冬之際,又從香港買到497枚相同類型的竹簡。
2008年7月,校友趙偉國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這些竹簡也是從境外買來的。清華簡中,有《尚書》、《系年》、《筮法》等。
制作竹簡
綜述
竹簡,壹種將文字、圖象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竹簡淵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余人,這極大地限制了 文化 和思想的傳播,這壹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壹次重要的革命。它第壹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裏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拓展生活,***享閑適與激越!
介紹
當人類社會出現文字的同時,書籍也就出現了。當時的書籍形式和現代的書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這樣定義書籍的概念,即將人們的 經驗 和事件用文字和圖象的形式記載於壹定的物體上,以便於保存、傳播,那麽,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書籍了。另外,在樹葉和樹皮上也可以刻寫文字。 《舊唐書》上就記載:"天竺國書於貝多樹葉以記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貝葉經。另外,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稱為壹種早期的書籍。 除了甲骨、青銅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記載文字的材料還很多,如陶器、磚瓦、獸皮等,它們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放射過燦爛的光輝。然而,更接近於今天書籍形式的,是從竹簡開始繼而出現了書寫於織物上的縑帛。
書
中國古代真正的書籍形式,是從竹簡和木牘開始的。竹簡和木牘所開創的書籍形式和制度,對後來的書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冊"、"卷"、"編"等書籍的單位、術語,壹直延用至今。 竹簡和木牘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壹定的長度,再破為壹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書寫文字。也有先寫字,然後再按順序編聯成冊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著墨,為了書寫方便,須將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內裏面書寫。把竹子烘幹這個工序稱為"殺青"。
竹簡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征著壹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幾上。說明簡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戰國以前的簡續實物,今天還未有發現,在周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用簡讀傳遞命令及公文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