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粉彩瓷器
粉彩創立於康熙,興盛於雍正。康熙後期,在琺瑯彩瓷器生產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制粉彩瓷器,但制作粗糙,粉彩僅用在紅花的花上,其他裝飾仍用多色。目前發現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壹種是白粉彩;先在青黃紫三色瓷器中加入胭脂紅(金紅)色。到雍正時期,粉彩瓷在造型、釉色和繪畫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最著名的品種之壹。色料比康熙朝的更精細,色彩更柔和,染色層次更多。大部分畫在白色的地面上,少數畫在彩色的地面上。花蝶畫最常見,牡丹、玫瑰、海棠和四季花也極為常見。人的故事地圖也更多的是粉彩。此外,“蝙蝠”(福)和“鹿”(鹿)的諧音圖案在粉彩瓷器中也很常見。當時脫穎而出的是所謂的“跨枝”術。
雍正前期有康熙五彩風格,粉彩紋飾多繪花卉、蝴蝶、八桃蝙蝠(寓意多喜多壽)、花束、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生日慶典、嬰戲等。裝飾圖案明顯稀疏規整。比如粉彩桃蝙蝠托盤,從托盤外壁開始畫桃枝葉和桃,再從托盤口開始畫桃枝葉和蝙蝠到托盤中心。雍正時期壹般畫八個桃,幹了再畫九個,稱為“八幹九”。雍正朝畫的蝙蝠翅膀有向下彎的鉤,鉤裏有壹點點,但嘴上有毛(但不是絕對)。小姐和小孩都比較小,面容精致,或有巖石、樹木等簡單背景,或留有較多空隙。此時和康熙朝壹樣,“金紅色”用得較多,精品也在紋飾上方用墨色書寫相應的詩詞歌賦,並塗上紅頭或角印,透露出當時社會文人的雅氣。壹般民窯多在碗、盤、爐、罐、盤口瓶、小瓶上繪粉彩圖案。
雍正粉彩官窯多有兩行“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民窯頂級產品上有私堂名稱和圖案標記,窯底繪有青花筆、元寶、如意,諧音“我會知足”為亮點。
甘龍粉彩瓷器
粉彩是乾隆瓷器最重要的品種之壹,它在雍正瓷器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部分幹粉彩繼承了雍正時期在飽滿的白釉上繪制疏密華麗圖案的特點,如常見的碎花盤、碗、小瓶、盆、人物筆筒、鹿頭雕像等。
鹿頭尊是幹育種中常見的品種。它的嘴是直的,嘴下面越來越大,腹部放低底部閉合,圓滾滾的。雕像上部飾有兩只雕鳳耳、平耳或鹿頭耳,因倒置的牛頭或鹿頭而得名。鹿頭多繪白底青山綠水樹。有許多梅花鹿在山川和叢林中奔跑或站立,或回首或低頭。色彩鮮艷,層次分明,布局密集。這種瓷器也叫白鹿尊。乾隆朝的這個品種傳世很少,大部分是光緒朝的仿制品,層次不清,顏色較深。
到了乾隆年間,白底粉彩還有其他品種,如彩底粉彩或彩底粉彩。乾隆年間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上用極細的工具搟出金銀花或卷須等無窮無盡的圖案,並常與開光壹起使用,稱為軋道開光。這種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向了更加豐富和復雜的巔峰,壹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此外,乾隆朝壹些地方在粉彩瓷器的內壁和胎腳上塗上綠色,俗稱“內青底綠”,壹直流行到清末民國時期。乾隆朝的“綠裏綠底”極淺,光看釉面上有極細的皺紋,像風吹過平靜的湖面形成的細浪。綠色與白釉附著非常緊密,幾乎沒有爆釉現象。乾隆粉彩常見的裝飾紋樣有山水、嬰戲、九桃、瓜蝶、白鹿、花鳥、仕女、花卉(又稱“花藏”)、八仙、雲蝠、長壽、縛枝、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見類型的容器,新的形狀包括本胡巴,交泰瓶和旋轉瓶頸瓶。有藍色和白色,紅色,金色和其他種類的錢。
嘉慶和道光粉彩瓷
粉彩是嘉慶彩瓷的主流,陳設、文具、日用器皿、五供(由兩個香鍋、兩個抓花器和壹個香爐組成)和器皿都很常見。嘉慶初年的粉彩也有乾隆朝的特點,比較精細,從“百花藏地”到五彩翻滾。《百花藏於地》相當精細,有的甚至是《金田花》;彩色地滾的品種沒有幹滾的精細規整,有些畫出來的圖案也比較平淡。嘉慶粉彩瓷器常見的裝飾紋樣有花卉、八寶、雲龍、羅漢、嬰戲、石榴等。有瓶子、筆筒、洗滌用具、盤子、碗、茶壺、鐘罩等。粉彩有的內壁和底部塗有豆瓣綠釉,而鳳尾紋粉彩仍常見黃、紅、綠等各種顏色。在這壹時期,黃金追蹤技術的使用也更加普遍。
總的來說,嘉慶粉彩的特點是:壹是官窯粉彩開瓶器較為普遍;二是繼承乾隆制作的粉彩圖案(即滾制工藝)仍很普遍;第三,花樁和花圖的器物非常突出;第四,碗上也出現了山水山水畫;五、碗、盤等器皿的圖案多為花、花、果,尤其是瓜帶枝的圖案,象征瓜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白色粉彩外,可見多種顏色,並常與金漆工藝相結合。除了瓶瓶罐罐和少量學習用的文具,還有大量的碗、碟等日常用具。圖案以荷花、瓜和嬰兒畫、便衣女子和各種花蝶蟲草為突出。“吉慶有余”、“麻姑獻壽”、“平安有象”等吉祥題材也很常見。其中,凡是屬於“神德堂制”、“協珠大師制”、“植德堂制”的粉彩,大都精美絕倫。
道光粉彩瓷與嘉慶相似,但在畫瓜、蝶、草蟲紋上略精。“神德堂”的粉彩器皿是道光的私人殿堂,相當於官窯器皿。其工藝精湛,主要類型有瓶、罐、花盆、盤、碗、燈籠、碗等。
民國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後,專門為皇室燒制瓷器的禦窯廠被關閉,國家瓷業得到改善,成立了許多瓷器公司。此時,為了維持中國瓷業在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民國初年出現了大量的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名窯,典型的明清官窯,幾乎都是臨摹的,惟妙惟肖。時至今日,世界上仍有大量民國仿制品,甚至有不少流向了海外。所以對民國的模仿也是壹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粉彩瓷器也是當時的生產主流。
民國時期的粉彩瓷器最為精美,主要是郭士武仿的雍幹粉彩和齋堂風格的粉彩,其次是民間收藏的沒有錢或有清代書寫的假錢的粉彩瓷器,以及所謂的紅仙瓷。
郭士武仿雍正、乾隆粉彩瓷器最為精致,具有和諧幹彩瓷的神韻。據《景德鎮史稿》、《明清瓷器鑒定》、《古玩舊聞》等著作介紹,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派郭士武(原名郭寶昌)在景德鎮任陶監,是中國陶瓷史上最後壹位陶監。此人在擔任陶省長前後的壹段時間裏,主要發展仿古瓷器。因為他住在景德鎮,和窯工比較熟,也有條件花重金聘請瓷器專家。郭仿雍正、乾隆的琺瑯彩、粉彩瓷器,胚純白,繪工精細,色彩瑰麗。65438年至0949年,郭的親屬向故宮博物院捐贈瓷器,類似的實物也不少,主要是瓶。瓶體多為燈籠形,器面紋飾以人物為主,如嬰戲圖、馬固生辰圖、高適圖,以及古代文人喜愛的琴、棋、書、畫等。繼承乾隆時期彩畫的方法,以琺瑯色為主,並在部分裝飾中加入粉彩,畫面裝飾精美,生動活潑。其筆觸均為紅色篆書或楷書“居仁堂制”、“齋主”、“陶監制”。這種精品在當時的古玩圈裏被稱為民國“紅仙”瓷或琺瑯。民國初年,“紅仙”瓷已成為郭仿品的代名詞。由於制作水平較高,“紅仙”瓷在當時很有名,很多古董商獲利很高。
在故宮的藏品中,還有壹件仿雍正粉彩瓶,是郭士武專門為自己制作的。瓶高約30厘米,口可洗,頸細,肩光,腹圓,足圓。瓶底以裝飾為主,繪花卉、昆蟲、蝴蝶盛開,如海棠菊蝴蝶瓶、百合花昆蟲蝴蝶瓶、蘭花靈芝瓶、牡丹瓶、玫瑰瓶、梅竹瓶等。瓶底有兩種文字,壹種是青花楷書“清雍正年制”,壹種是紅底篆書“郭氏五”。仿雍正粉彩瓶都是白釉青藍,有的艷麗有的飄逸,遠效果美,有雍正粉彩的神韻。仔細看,足內側有大剛毛,藍色料呈黑灰色,料面不光滑,與雍正粉彩相比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