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泥料很重要
因為泥料決定著茶香;決定著是否能隔夜不膄;決定著是否能養出包漿。黃龍山自從封礦後,原先的藏泥就越用越少,目前不少泥是從周遍城市運來的,比如溧陽,長興,湖州等地都有陶土出產,混合色素就成為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所謂“紫砂壺”。泥這方面,說真的,很多做壺的了解的都不是很透徹,賣壺的不懂也屬正常,買壺的朋友不懂更不為怪了。但是周遍城市運送過來的泥土本企業壹略不采用,堅持原礦。因為泥性不壹樣,鐵質較高,雲母·偏少。還有同樣窯溫下,茶壺的收縮比例參差不齊,很難掌握,(因為不同地區得質層的礦物質形成不壹樣,也解釋了為什麽紫砂茶壺壹定要出產宜興,只有宜興的紫砂壺才正宗。紫砂壺不像是衣服鞋帽在全國各地,全世界都可以生產。而紫砂壺是宜興的特產,也只有宜興可以生產。而現在紫砂壺的形成手法已經在去年編入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統計與存檔中。我相信紫砂不管是作為宜興外交的名片,或作為壹種藝術的傳承,它的明天壹定會更加精彩。
鑒別紫砂原礦
原礦必帶雲母片,觀察雲母片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銀星片,呈白點狀.。什麽是雲母?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家都看見過的石英石。為什麽燒制好的茶壺會反光,就因為石英高溫結晶。
另外也可以觀察杯表面是否有鐵質熔點,經過高溫出來的黑色燒結點也是原礦的標誌之壹。應為紫砂礦石中含有鐵礦的成分,所以在練泥時候,壹般需要經過特殊的工藝流程去除紫砂礦的鐵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問我,練泥流程)但是鐵質也不能完全去除幹凈。總會有殘留。所以在燒制好的茶壺如果上發現黑色的點點,這個就是鐵質了。
再者就是借助放大鏡或者高倍相機拍攝,放大觀察泥的分子構造,顆粒清晰,分子間波瀾起伏。這就是原礦泥了。
壺饑優劣與泥料的粗細無關(與制壺者技術有關)
好的紫砂應該有玉的質感和砂的肌理感,通俗地說,就是有顆粒狀附在紫砂表面形成的效果。很多收藏者認知有誤,通常認為泥料粗的壺檔次不夠高。實際上,壺的優劣與泥料的粗細無關,料的肌理感好才能突出紫砂的特性,目前市場中比較盛行的泥料越細越好的觀點反而是泥料鑒別中的誤區,(好的紫砂壺是看制壺者的技術)泥料的粗細在練泥時候是比較工藝流程的復雜度和熟練度。通常紫砂泥40-50碼的,制作者壹般比較容易制作。在處理壺嘴和壺把的接頭處容易理的清楚。交接處的記印比較好處理。但是泥料在60-70碼的時候在處理壺嘴和壺把交接處非常難處理,制壺技術不高或以往沒有經驗者往往就進行不下去,勉強做好的燒制出來後,嘴把處接頭記印明顯,也只能做殘次品處理。
手工壺與半手工壺的鑒別
1.看接口--在壺身只有壹處接口通常在壺身內側的壺把處,用手觸摸即知。模具壺因為是兩片接攏,所以在壺嘴處也應該有壹處接口。
2.看壺身。手工壺左右兩邊有些不對稱,而模具壺壺身很對稱。3.看壺內壁的條紋。初學者壹般很難識別,需要累計壹定的經驗。
何為半手工?壹般來說含有手工的成分在裏面。簡單說來就是:可以壺嘴、壺把、壺蓋等用手工或者模型制作,壺身用模具制作;也可以是身筒用手工來完成,其它用模具制作。
3現在制作全手工壺。壹般都會在壺身內側敲上章或者寫上幾個字,應為全半手工壺身形成手法不壹樣。
開壺的方法
開壺其實有好幾種方法,我在這裏說個比較簡單實用的:先放入豆腐的冷水裏煮30分鐘左右,自然冷卻後倒出。再放入茶葉煮30分鐘左右,自然冷卻後倒出。然後用清水洗凈即可使用。這都是出於衛生考慮,壹般新壺只需要用開水澆註,或者進入含有微量84消毒液的水中簡單處理即可。(註:以上工作所用水均是由冷水煮為熱水......
紫砂壺的泥料有什麽講究 紫砂壺的目數越大越好嗎
有講究的,壹般好的泥料要求有好的透氣性,這樣泡出來的茶也更好喝哦。宜興紫砂壺之所以聞名天下,很大原因是因為有良好的透氣性。而紫砂壺的這種透氣性主要是體現在紫砂壺的制作過程中,坯料顆粒鉅細上。
紫砂泥的含砂目數幾多,決定了紫砂壺的透氣效果。
目前,在紫砂行業,常用的目數有:16目(目為直徑單位,以1英寸即25.4mm面積裏篩網內的篩孔數量,稱為目數)、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如用作特殊用途,還可以增加其他目數。
來理解下上面這句話:單位面積裏目數數值越小,篩孔越少越粗,顆粒越大,質感粗獷;單位面積裏目數數值越大,篩孔越多越細,顆粒越小,質感細膩。
現在市場上的紫砂壺泥料多數是40目和60目的,有的目數可以到達180目,那基本就無透氣性可言了。
所以目數並不是越大越好哦。
紫砂壺哪種泥料的最好
不同的紫砂泥燒成不同顏色,讓您擁有不同的感覺!
朋友們經常會問我現在哪種泥料最好?我只能說底槽清和朱泥,和本山綠等相對少點。但是朋友們,妳們千萬不要認為其他泥料不好,這並不代表紫泥,清水泥等品質差!
其實如果硬要放在壹起比的話,紫泥 ,朱泥,紅泥,綠泥,底槽清,清水泥等都是不能比的。每種泥料都有品質的高低。相同泥料有優劣之分,但是不同泥料無法比較好壞,就像紫泥雖然比較常見,朱泥相對稀少點,但是也有上乘的精品紫泥,同樣也有普通的朱泥。
我們不能夠去絕對說某類泥料就是最好的泥料,只能夠相對來說某類泥料中它高品質的泥料占得比率比較大,某類泥料中高品質的泥料占得比率比較小,我們不能夠去絕對說:朱泥的泥料就壹定比段泥的泥料都要好!,就如同我們人類壹樣:妳不能夠說黑人素質就比白人差,妳只能夠說黑人中因為受教育普及的程度沒有白人高,整體平均素質要比白人低些,但妳不能夠否認黑人中有許多出類拔萃的人才:比如馬丁路德金、曼德拉、喬丹、傑克遜、奧巴馬等等。世上萬物皆同理,我們人類既然如此,那紫砂壺泥料又何嘗不如此呢?
我們可以把紫砂比喻成水果壹樣,都是朋友們各有所愛吧,有的朋友非紫泥壺不收,有的朋友卻最愛朱泥壺。就像蘋果和橘子壹樣,妳無法判斷哪個水果更好。
紫砂壺哪種泥最好?買的時候要註意哪些?
其實紫砂壺的泥料沒有哪種泥最好,每壹種泥料都有最好。如紫泥,就有制得好的、有泥料很純的;其它泥也如此。如果妳是初學者,建議在買的時候要:壹是買泥料多的紫砂壺,就不容易有假(化工壺)如:紫泥,顏色偏紅發紫色;紅泥和段泥。二是不要買顏色艷的壺,如綠色的、黑色的、蘭色的。
哪種紫砂泥最好
紫砂泥: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壹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壹般在幾十公分到壹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於粒土--石英雲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幹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生壹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壹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有少量的在當地的小煤窯,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制作胎身外,壹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於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沈澱,得到約80目到140目細孔的泥料,制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後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由於變形率高,壹般工藝師很少做朱泥壺)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20%至30%,故壹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巖石,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松散,然後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制作費勁,如太細制作時則易黏手,且燒成後收縮比大),溼水後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紅泥、綠泥的制備與紫泥相同。談到紫砂泥料的練制,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幹搗碎的泥團圍成壹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裏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後。到六十年代後期開始采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
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後呈現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摻入段砂、紅砂,產品燒成後珠粒隱現,產生特殊的質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澤取於自然泥色,程序是這樣的:先將各色原料分開碾細,然後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壹層蠟膏,即為有用的色漿原料,燒成後永不消褪。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與粘土、雲母、赤鐵礦***生壹體。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粉碎至壹定細度,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單壹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雖說皖之壽縣、魯之博山、粵之潮邑,均有出產類似的泥料,而壹究其成份,則判若霄壞。若論色澤的瑰麗樸雅,質地的優良,當推宜陶為獨步。但最使人引起藝術情趣的,要數那造型洗練別致,線條剛勁流暢,比例確切恰當,色澤純樸古雅,經藝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書畫、鐫刻於壹體,使紫砂壺成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實用器......
如何選擇壹把更好泥料的紫砂壺
選擇壹把更好泥料的紫砂壺,就應該知道好的泥料有什麽特點,陳壺根據經驗總結有三:
1、視覺觀感好
說白了就是這壺看著要舒服,光澤自然、含蓄,不要油光鋥亮咄咄逼人。紫砂壺的光澤講究的是“黯然之光”,也就是看起來光澤內斂,由內而外地發出,非常柔和,看起來很舒服。這種亞光行內人稱之為“水色”,好泥料必定水色好。除了光澤之外,還要看泥料質地是否夠細膩,如果是調沙泥料,那還要看裏面的砂調的是否夠均勻,在整體的觀感上是否協調。好泥料看著舒服,摸起來也舒服,手指撫摸,砂砂的卻又毫無阻滯之感。總之歸結為壹點,好泥料看起來要“潤”。
2、透氣性
眾所周知,紫砂泥料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雙氣孔結構,這使紫砂壺具有難以媲美的透氣性。好泥料的透氣性尤為突出。透氣性怎麽看?簡單。拿壺過來註入開水,把水倒掉,然後看壺的內表面收幹的速度如何?透氣性越好,幹的越快。我見過壹把好壺倒掉水之後蓋上蓋,再打開,裏面得水漬就完全被吸幹了。但話說回來,朱泥的透氣性就很小,但泡茶也很好喝,尤其適合泡大紅袍之類的巖茶。所以對於透氣性也要看購壺者自己的喜好。
3、可變性
什麽叫可變性?就是指新壺和養過之後的變化程度。好泥料的這種可變性很強,也許剛出窯的時候看起來灰不溜秋,但是喝兩三次茶馬上江山舊貌換新顏,怎壹個贊字了得!對於紫砂壺來說,可變性是最基本的品質之壹。玩壺玩什麽?用壺用什麽?愛壺愛什麽?不都要看著它被養成後的那種感覺麽。壹把養不出來的壺很難被當成是紫砂壺來喜愛。當壹把壺被妳養出來之後,那種感覺真的是難以言喻的,就好像這把壺是妳身體的壹部分壹樣,拿在手裏舒心無比。可變性不是壹眼能看出來的,必須要用過之後才能知道。但如果壹款泥料在壹個月之內養不出來,那基本就沒前途了。剛入門,這點學費是少不得要交的嘍。
什麽料的紫砂壺好
目前紫砂比較常見的幾種泥:紫泥、紅泥、綠泥。任何壹種純凈單壹的泥料都可以稱為清水泥。實際上清水泥很少,很多都摻雜了其它的泥料。
例如段泥,就是綠泥摻雜了紫泥,這種泥有原本開采礦的時候就是綠泥紫泥雜生礦,有的是後期調配的。現在段泥壺的最大壹個特點就是需要燒到溫度,要不然就吐黑,就是壺用來用去變得不幹凈不透亮(這個可以網上找圖去看)。
朱泥是紅泥中的極品,因為泥料本身的性質,做壺過程中成品率低,所以相對較貴,朱泥因為透氣性相對不及其它泥,所以比較適合泡鐵觀音,因為聚熱,聚香。
紫泥,無論是底槽清還是什麽的,是很適合各種茶。所以這些泥料呢,無所謂好壞之分,只要是真正的紫砂就可,真正的紫砂,是沒有摻入各種氧化物(為了外觀漂亮),這樣對身體無害,而且可以把玩。
建議入手的話可以去正規的壺店去看看,不要買壹些奇怪艷麗的顏色,最好從紫泥的入手,等有經驗了可以備個幾把壺,泡各種茶。
現在很多賣家為了追求光澤,在壺身上進行打蠟處理。凡內行的壺友是絕對不會選購打臘壺的。其實好泥料的壺是不需要打蠟的,打蠟的壺肯定不是好壺,也就沒有多大收藏價值了。如何辨別壺體是否打蠟呢?
第壹,感覺特別亮。
第二,摸上去有壹種摸蠟的異樣感覺。
第三,水澆上去很快聚成水滴滾落。
第四,聞上去可能有異樣味道。
紫砂壺哪種泥料最好
紫砂泥中,底槽清為最高檔的制壺的好泥,其色澤相當穩重,我試表達壹下,很難準確:它名稱叫豆紅砂,顧名思義像紅豆,色似深棕,泥料細膩。凡過光、過亮、色太浮艷的,就不對路了。市面上打底槽清的旗號的很多,有些像橙色的、有近黑色的,都過淺或過深,都達不到稱心舒適的感覺,不是真正的豆紅砂。下圖是壹款豆紅砂:
想買把紫砂壺,什麽泥料比較好
紫砂壺太便宜低於1,200百的不要買,泥料太差,不是原礦,壹壺紫砂挺好的,都是純原礦紫砂,價格實惠。
紫砂壺泥料細好還是粗好
個人覺得粗砂很古樸,養起來很漂亮。粗砂透氣好。
粗砂料的目數普遍都較大,所以,調入壹定的粗砂或熟砂來充當骨架。
紫砂的粗細體現在砂粒的目數上面。粗砂有明顯的顆粒狀,而細砂是沒有的。與中國古代的粗砂壺不同,現在市場上的壺大部分是細砂——機械代替畜力人力碾磨紫砂是形成細砂的主要原因。
調得好的粗砂壺甚至在不滲水的要求下,隔著壺壁可聞到茶香。所以粗砂壺和粗拙的造型有它特別的美感。
目前,市面上的壺還有壹些是調砂的,也就是在細砂中調進不同粗細的耐火砂,利於透氣養壺,但這還是屬於細砂。有壹些調砂雖然可以形成視覺上的粗顆粒效果,但在觸感方面是沒有粗砂的效果的。
應該明白,精細的砂泥在外觀造型和表達工藝技術上是可取的,但對茶性的發揮卻是不利。妳看古代的壺,絕沒有細砂的,不但砂粗,做工也粗。壹些優秀的作品追求的是壺的造型意趣,壺身上的字顯示書法功底並與造型相映成趣,就是用來泡什麽茶也要統壹在壹個範圍內,這才是茶的文化,才是茶人修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