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生於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親李言聞是壹位醫生,其醫術在湖北蘄州以及附近州縣,頗有名氣,而且還曾經當過“太醫吏目”的醫官職務。但是,在舊時的社會裏,壹個醫生不管醫術多高明,社會地位總是不高,所以,李言聞壹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通過當時正規的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計劃裏,大兒子李思珍,繼承自己的醫業;而讓較聰明的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完成自己壹直沒有完成的目標。
《本草綱目》內文李時珍小時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動、好讀書,尤其對於大人們講的各種傳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親收藏的那些有圖畫的醫書、藥書更是有興趣。他也喜歡到田野間采花捕蝶、欣賞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壹個像父親那樣醫術高明的大夫,遠比考試做官來的有趣多了。不過在父命難違的情形下,李時珍開始壹次又壹次參加科舉考試,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後的鄉試壹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時珍22歲時,他第三次來到武昌參加鄉試,這次比前兩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剛得過“骨蒸”病,這種病是因為受了風寒,長期咳嗽造成,皮膚會發熱、而且多痰、全身無力,類似肺炎的病癥。大病初愈的李時珍不僅難以通過鄉試,甚至幾乎再度病倒。這樣的經驗,對李時珍而言是痛苦的。回鄉後,他作了人生第壹個重大的決定,放棄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途徑,走自己的道路。
這個轉變,使得《本草綱目》這本著作得以誕生,進而改變了整個醫藥學的發展,影響直到今日。1551年,李時珍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
在此期間,他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摘錄了不少醫學資料。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但由於他淡於功名利祿,在太醫院任職未及壹年,就辭職歸家,專心著述。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壹段時期,經長時間準備之後,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裏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本草綱目》全書約有200多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著作。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壹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風靡全國,醫家視為珍品,爭相搶購。不久即流傳於全世界。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2司馬遷遵從父親遺囑,立誌要寫成壹部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史書。就在他著手寫這部史書的第七年,發生了李陵案。貳師將軍李陵同匈奴壹次戰爭中,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遭受殘酷的“腐刑”。
受刑之後,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殺,可想到自己寫史書的理想尚未完成。於是忍辱奮起,前後***歷時18年,最後寫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526500字。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史料豐富而翔實,歷來受人們推崇。魯迅曾以極概括的語言高度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原先,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狀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超多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壹帶視察。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此刻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裏,寫了壹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之後編了壹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情緒憂憤的狀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裏有郁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麽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壹向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壹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述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壹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壹部傑出的文學著作,司馬遷依靠自己的信念,創造了奇跡。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3諸葛亮勤奮好學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壹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壹點糧食,雞壹吃飽就不叫了。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4《鑿井得壹人》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
宋國有戶姓丁的人家,家裏沒有井,需要到河邊打水。因此,家裏必須有個人經常出去挑水。家裏打了壹口井以後,他告訴別人說:“家裏打了壹口井,就等於多了壹個人啊。”
有人聽說了就傳開了:“老丁家打井挖出壹個人來。”宋國人都在傳揚這件事,後來連國君也聽說了。
國君派人問這戶人家到底是怎麽回事,他解釋說:“我們的意思是,鑿了井以後,家裏省出人手,便多了壹個勞動力,並不是打井的時候挖出了壹個人。”
感悟:要懂得辨別信息的真偽,不要以訛傳訛,間接途徑獲得的信息可能會不可靠。
《貓頭鷹搬家》
西漢·劉向《說苑》
貓頭鷹碰見了斑鳩。斑鳩問:“妳到哪裏去啊?”貓頭鷹說:“我打算搬到東邊去住。”
斑鳩又問:“為什麽呢?”貓頭鷹說:“西邊的人們都討厭我的叫聲,所以我想搬走。”
斑鳩說:“如果妳能改變自己的叫聲,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話,遷到東邊,那裏的人壹樣會不喜歡妳的叫聲啊。”
感悟:對於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選擇逃避的態度,而是要勇於改正。
《狂泉》
南朝·沈約《宋書》
從前有壹個國家,國中有壹條河流,名叫“狂泉”,國人飲用狂泉裏的水,都毫無例外的發狂。
只有國君飲的是井水,沒有發狂。但由於國人全都瘋了,反而覺得國君是個不正常的狂人。
大家商量,如何來治好國君的“狂病”,於是抓來了國君,給他針灸吃藥,什麽方法都用到了。
國君被折磨得受不了,便取狂泉的水來喝,結果國君和大家壹樣,也得了狂病。這樣壹來,該國再沒有壹個不壹樣的人了,全國人壹個個都非常高興。
感悟:要警惕群體性的瘋狂,在群體只流行壹種荒誕的意識,只貫徹壹種虛偽的做法的情況下,壹個有健康頭腦和正常行為的人,要想在眾人顛倒黑白的環境下保持清醒,那是極其困難的。
《趙人患鼠》
明·劉基《郁離子》
趙國有壹戶人家被老鼠害苦了,就到中山國去借貓,中山人給了他壹只。
這只貓很會捉老鼠,但是也喜歡捉雞吃。
壹個月之後,他家的老鼠被捉幹凈了,而雞也被吃光了。
他的兒子認為這只貓是個禍害,對父親說:“為什麽不把它除掉呢?”
父親說:“我們的禍患在於家裏有老鼠,不在於沒有雞。老鼠偷吃糧食,咬爛衣物,鉆穿墻壁,啃壞家具,這樣下去我們就要挨餓受凍,這比沒有雞更糟!沒有雞,我們只不過不吃雞肉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呢!為什麽要把貓除掉呢?”
感悟:古人雲:“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意思是兩種利益同時放面前,當然是選擇利益較大的那種;兩種損害放面前,當然是選擇傷害較輕的那種。簡單地說,就是權衡利弊,首選利重害輕。
《許金不酬》
明·劉基《郁離子》
濟水南邊有壹個商人,渡河時船翻了,他大喊救命。
有壹個漁人駕船去救他,船還沒有開到,商人大聲叫道:“我是大富翁,妳救我,我給妳壹百兩銀子!”
漁人把他救上岸,他卻只給了漁人十兩銀子。漁人說:“妳剛才說的是壹百兩,現在怎麽只給十兩?”
商人大怒:“妳壹個打魚的壹天能掙多少錢呢?壹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知足嗎?”漁人沮喪地走了。
過了壹些日子,這個商人渡河時船碰到石頭又沈了,恰好這個漁人又在場。有人問:“妳怎麽不去救人呢?”
漁人回答說:“這是壹個說話不算數的人。”結果商人被淹死了。
感悟:做人要講誠信,否則最終會害人害己。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5在長江三峽的巫峽和西陵峽之間,有壹座名叫秭歸的縣城。這裏就是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的故鄉。
屈原自幼聰明好學,在學堂裏深得老師的賞識。可有壹段時間,他放學後經常遲遲不回家。家裏人問他緣故,他總是神秘地笑笑說:“我現在誰也不告訴。妳們放心吧,反正我不會去幹壞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裏仍不踏實。這天,她在放學前先趕到學校,當屈原背完晚書走出校門時,便悄悄地跟在了後面,壹直跟到了後山坡的壹個山洞裏。
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筍和石鐘乳,在虛無縹緲的霧氣中亭亭玉立。晶瑩閃亮的水滴順著石鐘乳尖,壹滴壹滴地慢慢墜落,叮咚之聲,猶如珠落銀盤。
屈原在泉邊壹塊青石上坐了下來,隨手掏出壹卷竹簡,低聲吟詠起來。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傾聽著。她仿佛跟著弟弟壹起,壹會兒來到了洞庭湖畔的漁翁、蠶女中間,壹會兒又來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獵人中間……直到夜幕降臨,洞內壹片朦朧時,她才輕輕地喊了壹聲:“弟弟”。
“誰?”屈原猛壹怔。當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親愛的姐姐站在洞口時,連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讀的都是咱們楚國的民歌,美極啦!
可是,老師不許我們在學校裏讀它,沒辦法,我就……”
“那也得對家裏說壹聲啊。”女媭只責備了壹句,便拉著弟弟的手壹塊兒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裏讀書的事很快就傳開了。他死後,故鄉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後山的這座山洞取名為“讀書洞”。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6戰國的時候,有壹個人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壹個方法,準備壹把錐子,壹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壹下,勵誌《古代勵誌故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7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竇太後崇尚“黃老”學說,罷免了支持儒家學說的竇嬰和田羛的官職,陸續任命了幾個渾渾噩噩的人當了丞相、禦史大夫和郎中令。武帝不願與他們議事,呆在宮裏實在無趣,就經常換上便裝,外出遊玩打獵,有時跑得很遠,壹連四五天不回來。後來,他覺得跑得太遠,不僅危險,也實在辛苦,就命光祿大夫吾丘壽王拓造大型苑囿上林苑。年輕的武帝便把大部分時間消磨在上林苑中。
漢武帝雅好文學喜歡辭賦,東方朔、吾丘壽王等著名的文人,便經常陪伴在他的身旁,吟詩作賦,倒也十分快活。
壹天,漢武帝讀到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被賦中華美的文辭與磅礴的氣勢所吸引,不由拍手叫好。他壹口氣讀完《子虛賦》,以為作者是前朝人,便連聲嘆息說:“寫這篇賦的人,真是個才子,可惜我沒有和這個人生活在同壹個時代!”
這時,在漢武帝身邊服侍的狗監(替漢武帝管理獵狗的人)楊德意諂笑著說:“陛下,寫這篇賦的人小臣知道,他是小臣的同鄉司馬相如,現在成都閑居。”
漢武帝聽了又驚又喜,問道:“妳說的可是真實情況嗎?”
楊德意回答說:“是的`,司馬相如曾經對我說過,是他寫的《子虛賦》。”
“太好了!這麽壹個有才華的人,竟沒有人對我說過。”漢武帝有點婉惜地說,於是,他馬上派人召司馬相如來京。
司馬相如,字長卿,是蜀郡成都人,好讀書,善彈琴,風流灑脫,文章寫得很漂亮,特別擅長寫賦。他與王吉是好朋友,王吉曾對他說:“妳在外面遊學,如果官運不好,日子不好過,就到臨邛找我。”有壹天,司馬相如真的來投奔了王吉。
兩人攜手來到客廳,司馬相如向王吉談了近幾年的行蹤,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說起,臨邛首富卓王孫有個女兒卓文君,生得聰明無比,美貌無雙,如今在娘家守寡。與相如是天生的壹雙。司馬相如聽了,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王吉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事在人為。
卓王孫知道司馬相如是有名的文人,便宴請了他,並順便發了壹百多張請帖,邀請了很多縣中的官員與有名望的人。
宴會開始,卓王孫帶領眾賓客向司馬相如敬酒,少不了說了許多奉承話。正在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王吉向大家介紹說:“相如先生是當今第壹名流,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奏也彈得很好。今天有佳賓美酒,何不請相如先生彈奏壹曲呢?”眾人聽了,齊聲叫好。
司馬相如推辭了壹番,便彈奏起來,先彈了壹支短曲,後來偷看到竹簾後面有壹個影影綽綽穿白衣服的女子在聽琴,知道是卓文君,就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彈起了壹曲鳳求凰,通過琴聲,向卓文君表達了自己求愛的心情。原來,卓文君聽說司馬相如來做客,早就想見識壹下這位大才子。她本來就喜愛音樂,聽到琴聲,就偷偷地躲在簾子後面看。卓文君深懂琴理,聽出了琴聲中的意思。而宴席上的賓客,當然聽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為了恭維司馬相如,壹味地拍手叫好。
司馬相如回去以後,就用錢買通了卓文君的仆人,通過仆人送給卓文君壹封求愛信。卓文君接到求愛信激動不已,但她知道父親不會同意這門親事。便在壹天晚上,偷偷地跑出來,投奔了司馬相如。倆人連夜乘車回到司馬相如的家鄉成都。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8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人。有壹回,李密騎了壹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9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壹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知道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壹名醫。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10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他是唐朝大詩人,他的詩作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有“詩聖”之稱。
杜甫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晉代學者、軍事家,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詩人。在這樣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學語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古代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代樂府。他記憶力特別強,壹天能背幾首詩。不幾年,胸中已裝了幾百篇詩文。
7歲那年的壹天,父親教他背誦古代的賦,其中有“鳳凰”之名。杜甫早就聽說過有鳳凰鳥,但就是沒見過,於是擡起頭來問父親:“鳳凰鳥是什麽樣的?”父親告訴他:“這鳥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為鳳,雌為凰。它頭像雞,頸如蛇,領似燕,背如龜,尾如魚。這種鳥不與其它凡鳥為群,是高潔的象征。”杜甫聽了深深地印在腦中,過了壹會兒他對父親說:“有誌的人也應該像鳳凰,對不對。”父親高興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對,對。”
“那我就作壹首鳳凰詩吧。”杜甫說。父親驚喜地睜大眼睛:“好,念出來我聽聽。”於是杜甫吟誦起來。詩中把他理想中的鳳凰盡情謳歌了壹番,最後抒發懷抱:做人壹定要做壹個出類拔萃的人。父親聽了非常高興,從此以後就更加用心培養他了。
到了9歲,杜甫已經能寫壹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詩作寫給大人們看。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當地詩人聚會的時候就壹定要有他在場,有時人們還是把他從樹上叫下來的呢!當時在長安有壹個名人匯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裏,詩人、學者、藝術家常常是濟濟壹堂。最使杜甫難忘的是,他承先輩們的介紹,到過歧王的王宮,在那裏結識了許多名流,有幸欣賞了名噪壹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演出。
杜甫20歲離家漫遊,他遊吳越、登泰山、訪燕趙,增長了很多見識。他33歲這壹年,在洛陽與另壹個詩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歲時國家發生動亂,自己也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生活無著,卻用血淚寫出千古傳誦的詩篇。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11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壹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壹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壹些亮光,他起床壹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壹個辦法。他找來壹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壹個小孔。立刻,壹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壹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12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先世為隴西(今甘肅)人,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遊俠。
25歲時開始漫遊各地,42歲那年被任命為供奉翰林。李白畢生寫詩。他寫起詩來既快又好,杜甫說他是“鬥酒詩百篇”。他的詩歌,熱情奔放,氣勢宏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後世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壹天逃學下山,經過壹條小山澗,見到壹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壹根粗鐵棒要磨成壹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壹個滿腔俠義的“遊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壹天,李白家中來了壹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壹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壹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壹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後是贊嘆,最後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說:“小家夥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誌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壹輩子只當壹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壹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壹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壹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壹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壹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回到家後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13孫敬懸梁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壹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經典勵誌語錄 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壹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壹根繩子,壹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壹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14王羲之小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毛筆,堆在壹起成了壹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旁邊有壹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裏洗毛筆和硯臺,後來小水池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後,王羲之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壹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壹樣還是埋頭寫字。(經典語句 )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壹個沾滿墨汁饃饃往嘴裏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妳要保重身體呀!妳字寫得很好了,為什麽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擡起頭,回答說:“我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寫法。我要有自己寫法,自成壹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壹段時間艱苦摸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壹種妍美流利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字像彩雲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史上傑出書法家。
經典古代勵誌故事15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壹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壹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知道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通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壹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