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典唐詩三百首幼兒教育古詩
柴璐
王維[唐朝]
寂靜的山谷裏看不到人,只聽到說話的聲音。
夕陽的影子照進了森林深處,苔蘚上的景色令人愉悅。
翻譯
寂靜的山谷裏沒有人,只聽見人們的說話聲。
夕陽的余暉映進森林深處,照在黑暗中的青苔上。
做出贊賞的評論
第壹句“空山上似乎沒有人”,首先是正面描述空山。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但在不同的詩裏,它所表達的境界是不壹樣的。“雨後空山,立秋夕”(《山居秋夜》),著重表現雨後的秋山;“人閑時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觀鳥溪》),重在表達春山夜晚的寧靜與美好;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另壹方面,側重於山的空靈與寧靜。因為沒有痕跡,這座不是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蕩而空曠,就像遠古的土地壹樣。“不見人”體現了“空山”的意思。
如果只看第壹句,讀者可能會覺得很普通,但在“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後面跟著“然而我覺得我聽到了壹個聲音”,就出乎意料了。“但聞”這個詞挺有意思的。壹般情況下,寂靜的空山雖然“不見人”,但並不寂靜。鳥兒的鳴叫,昆蟲的鳴叫,風的沙沙聲,水的潺潺聲交織在壹起,天籟之音其實很豐富多彩。然而此刻,這壹切都是寂靜的,只是偶爾有聲音,卻沒有人影(因為山深林密)。這個“人聲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是局部的、暫時的“響”,反映的是整體的、長期的空虛。越是空曠的山谷,越是空曠;空山越多人聊,越寂寞。人聲響起後,空山又回到了寂靜的境界;而且因為剛才人們的聲音響起,此時的空虛感更加突出。
上圖三四句描述空山再描述深林,從聲音到顏色,深林已經是漆黑壹片,林中樹下的青苔凸顯出深林缺少陽光。寂靜和黑暗,雖然分別與聽覺和視覺相關,但在人們的壹般印象中,往往屬於同壹範疇,所以安靜和靜謐往往是聯系在壹起的。按照《自然》的說法,寫森林深處的黑暗時,應該著重描寫它看不見太陽,但這兩句話是專門寫射進森林深處,映在青苔上的。當讀者突然看到它的時候,會覺得這斜斜的光芒給黑暗的森林深處帶來了壹縷光明,給林中的青苔帶來了壹點溫暖,或者給整個森林深處帶來了壹點生意。但如果仔細欣賞,會覺得無論是從作者的主觀意圖還是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剛好相反。盲目的黑暗有時會讓人意識不到它的黑暗,但當壹抹余輝射進黑暗的森林深處,斑駁的樹影映在樹下的苔蘚上,那壹小片光影與無邊的黑暗形成的鮮明對比,讓森林深處的黑暗更加突出。尤其是這種“回光返照”,不僅無力,而且短暫。壹抹余暉在壹瞬間消失後,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黑暗。如果我們說壹兩句空寂無聲有聲音對比;然後三四句是以光明對抗黑暗。全詩就像在大部分冷色的畫面上加了壹點暖色,讓冷色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態美和壯麗美是自然界各種形式的美中的兩種類型,其中沒有優雅和輕盈之分。但清靜近乎空靈,隱逸略顯清冷,顯示了作者審美趣味獨特的壹面。同樣關於“空山”的寫作,也側重於對寧靜美的表達。《山居秋夜》色彩鮮明,寧靜的基調中漂浮著壹種平和寧靜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命力;《鳥歌鑒》雖然描寫了春山的寧靜,但整體意境並不冷清空靈。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歌唱,都有春天的氣息和夜晚的寧靜。而《柴璐》有壹種冷峻而空洞的色彩,雖然並不那麽孤獨。
王維是詩人、畫家和音樂家。這首詩體現了詩、畫、音樂的結合。寂靜無聲,暗沈黑暗,壹般人很容易感知;但是有聲音的寂靜和有光的黑暗卻較少被註意到。正是由於詩人獨特的畫家和音樂家對色彩和聲音的敏感,他把握住了空山人的聲音響起,深林重見光明的那壹瞬間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寧靜境界。但這種敏感與他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和對寂靜的專註是分不開的。
2.經典唐詩三百首幼兒教育古詩
兒童釣魚
胡令能[唐朝]
壹個頭發蓬亂、面容稚嫩的孩子正在河邊學習釣魚,他側身坐在草叢中,他的影子被雜草映襯著。
聽到路人的聲音,孩子揮了揮手,怕驚擾了魚兒,不敢回應路人。
翻譯
壹個頭發蓬亂,面容稚嫩的孩子,在河邊學會了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長滿了綠草。
聽到路人問路,他遠遠地揮了揮手,不敢回應路人,怕驚擾了魚兒。
做出贊賞的評論
《為孩子釣魚》是壹首關於孩子生活的詩。這首詩描述了壹個“蓬頭垢面的年輕男孩”學習捕魚,“坐在壹邊,覆盆子和苔蘚反射著他的身體”。路人向孩子招手,想問他壹些問題,但孩子“太害怕了,不敢給別人驚喜”(他壹句話也沒說,怕嚇到魚)。真的很生動,傳神,形神兼備,趣味十足。他的藝術成就不亞於杜牧的《清明》詩。
這首詩分為兩層:釣魚和問路。第壹句和第二句重在釣魚(形式),第三句和第四句重在問路(表情)。
第壹句和第二句,孩子,孩子也。“蓬頭”形容其外貌,突出兒童的天真無邪。“尼龍”是釣魚線,“掛尼龍”在題目中是“釣魚”的意思,意為釣魚。詩人沒有粉飾這個漁童的外表,而是寫出了山野蓬亂頭發的真實面目,讓人感到自然、可愛、本真。“學”是這首詩的眼睛。這孩子初學釣魚,所以很小心。釣魚時“坐側”的姿勢反映的是身體和行為場景,比如在妳面前。“橫著坐”就是隨意坐下。坐在邊上,而不是穩穩地坐著,符合孩子第壹次學習這種方式的心態。也可以想象,孩子是以壹種非正式的方式全神貫註於釣魚。“漿果苔”壹般指生長在靠近地面的潮濕地方的低級植物。從《漿果苔》中,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孩子選擇釣魚的地方是陽光稀少、人跡罕至的地方,也是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理想垂釣之地,為後面的“人不要被魚嚇著”這句話做了鋪墊。“草映體”不僅僅是壹個孩子的畫像,還和下壹句“路人提問”有著直接的聯系——路人向孩子提問,只是因為看得見。
最後兩句“遠程揮手”的主語還是孩子。路人問的時候,小朋友不敢回答魚,遠遠的揮手不回答。這是從行動和心理兩個方面來描述孩子,有心計,有謀略,有機警,有聰明。孩子之所以用行動代替回答,是怕把魚嚇跑。孩子的動作是“隔空揮手”,說明孩子對路人的提問並不是無動於衷。孩子“揮手”後如何對路人耳語,是讀者想象的,詩人沒有解釋的必要。所以解釋完“遠方揮手”的原因,這首詩就戛然而止了。
在唐詩中,關於兒童的題材很少,所以是有價值的。這首關於兒童釣魚的七絕詩有壹種特殊的趣味。詩中沒有絢爛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琢,就像壹朵美麗的芙蓉,在平淡樸實的敘述中透露著些許天真、無限的童趣和些許專註。這首詩可以說是描寫兒童的壹部情景交融的佳作。
3.經典唐詩三百首幼兒教育古詩
在山上旅遊
杜牧[唐朝]
遠至寒山,石徑斜,人在白雲生。(生活在深處)
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翻譯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其實白雲誕生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我停下了馬車,因為我喜歡楓林的深秋景色。楓葉染上了秋霜,比二月的春花還要鮮艷。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壹句:“寒山石徑斜遠”。自下而上,寫壹條石板路,蜿蜒至滿山秋色。“寒”字指向深秋時節;“遠”字形容山路的長度;“斜”字照顧到了句首的“遠”字,寫了壹座高而緩的山。因為坡度不大,可以自駕出行。
《白雲生有人》,寫的是雲和人。詩人的眼睛壹直沿著這條山路向上看。白雲飄過的地方,有幾間石屋,用石頭砌成的墻。這裏的“人”照顧的是上壹句的“石徑”,是那些家庭上下的通道。這樣,兩種景色就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了。白雲仿佛從山中誕生,四處飄蕩,既能表現山的高度,又能在山的綠色映襯下,顯出雲的淡白,色彩鮮艷。詩人運用了穿雲破山的手法,讓這壹片片白雲遮住了讀者的視線,卻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必有別樣的風景。
詩人只是在對這些景色進行客觀的描寫。雖然用了“冷”字,但只是把下面的“晚”、“霜”等詞梳理出來,並沒有表現出詩人的情感傾向。畢竟,它只是為下面的描述做準備——概述林峰所處的環境。“停下來,在楓林裏坐到很晚”是不同的,這種傾向已經非常明顯和強烈了。山路、白雲等人沒有打動詩人,但楓林的晚景讓他驚喜難抑。為了停下來欣賞這片山林的風景,我也不在乎繼續開下去了。前兩句寫的風景已經很美了,但詩人愛的是楓林。通過背景,為描寫楓林做好了鋪墊,做好了準備,於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指出熱愛楓林的理由。
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述都是在為這句話做鋪墊。為什麽詩人用“於虹”而不用“鴻儒”?因為“紅如”正如春花,無非是裝點自然美;而《紅在》是春花比不了的。它不僅顏色更鮮艷,而且更耐寒,經得起風霜的考驗。
這首小詩既是壹首即興的風景頌歌,也是壹種誌向的表達。它是詩人內心精神世界的表達,是其情趣的寄托,所以能給讀者以啟迪和啟發。
4.經典唐詩三百首幼兒教育古詩
四行詩
杜甫[唐朝]
“兩黃鸝鳴翠柳,白鷺連天”
我的窗戶框住了白雪覆蓋的西山景色。我的門經常對向東航行的船只說“再見”
翻譯
兩只黃鸝在綠柳間鳴唱,壹行白鷺直沖藍天。
坐在窗邊,可以看到西陵千年雪,萬裏之外東吳來的船只都停泊在門前。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所作,描寫了草堂周圍美麗的春光。
詩歌以充滿活力的自然美切入,營造出清新輕松的氛圍。在前兩句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用含蓄的方式描述了這壹美麗的場景。翠是新綠,是早春萬物復蘇發芽時的顏色。“二”和“壹”是相對的;壹橫壹豎,它打開了壹道非常美麗的自然風景。這首詩中“明”字最為傳神,用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得更為傳神,百鳥成對,構成了壹幅充滿喜慶氣氛的生機勃勃的畫面。黃鸝在柳上鳴唱,這是潤物細無聲的生命力。下壹句用更明顯的運動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力。白鷺在這清新的天空飛翔,既是壹種自由的慰藉,也是壹種向上的奮鬥。再者,第壹句說的是黃鸝在柳上歌唱,下壹句說的是白鷺飛向天空,把空間拓寬了很多,從下到上,從近到遠,讓詩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機充滿了整個環境,從另壹個角度展現了早春的繁華。
第三句“窗含西陵秋雪”,詩人從窗外望去,因早春空氣清新,陽光明媚,可以看到西陵的雪山。後兩句已經指出當時是初春,冬天的秋雪想融化,給讀者壹種濕潤的感覺。在這句話的“窗”和“雪”之間有壹個“含”字,說明在初雪融化的時候,濕氣潤濕了冬天凍結的窗欞,更能寫出詩人對初春有濕氣的生機的感受。而“西陵”則是詩人看到窗前初雪融化時,想到草堂附近的西陵,想到西陵山上的長雪,用西陵山上的雪代替了窗上的殘雪,使表達的意境更加廣泛。此外,詩人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報效國家的誌向。幾十年的重重阻礙,他終於有了重新展出的機會,戰爭的歲月就此放下。這與詩人看到窗前融化的雪就想到了西陵,把窗上的殘雪換成了山脊上的千年積雪,從而給了詩人壹種倔強的融雪感。
最後壹句話進壹步描述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當船從“吳棟”來時,這句話表示戰事已定,交通已復,詩人見物思故鄉。使用“泊位”壹詞有其深刻的含義。杜甫漂泊多年,沒有著落。雖然他心裏還有壹點希望,但是那種希望已經大大降低了。“博”字正好寫出了詩人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裏”則暗示了實現目標的難度,與第三句中的“錢球”並列,從時間和空間上描述了實現目標的難度。三國的孫權,自古以來就被很多學者譽為賢明之主。作者指孫權代表東吳,暗指杜甫對王朝皇帝的希望。“泊”、“萬裏”、“東吳船”的組合,正是為了寫“難”字。
全詩看似四個獨立的場景,但詩人內心的感受使其內容壹致,清新淡雅的景物寄托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形成了統壹的意境。起初,他表現的是草堂的春色,詩人的心境是陶然。然而,隨著視線的遊移和景物的變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思鄉之情。表面上看是壹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但在歡快明亮的場景中,卻寄托了詩人對時間的流失、孤獨和厭倦,也寫出了詩人在有壹線希望時的復雜心情。在那種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傷感。
5.經典唐詩三百首幼兒教育古詩
楓橋附近的夜間停泊處
張繼[唐朝]
月亮落下了烏鴉,冷冷地啼叫著,睡在楓樹上,睡在江邊的漁巷裏。
蘇州城外城內孤獨的寒山寺,半夜響起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翻譯
月落了,烏鴉啼叫滿天冷,江上的楓樹,船上的漁火,我壹個人難以入眠。
在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半夜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的客船上。
做出贊賞的評論
全詩以壹個悲傷的詞開始。前兩句充滿意象:落月、烏鴉、霜滿天、江楓、漁火、不眠人,營造了壹種寓意豐富、押韻的審美情境。這兩句話既描寫了秋夜河邊的景色,也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最後兩句,城的意象,廟的意象,船的意象,鐘的意象,是壹種空靈而深遠的意境。夜無月難視物,漁火養眼,霜雪寒;午夜是寂靜的時刻,但我聽到了烏鴉和鐘聲。這樣的明暗對比,寂靜與聲音的襯托,讓風景全在情,聲音全在聲,意境散了又散,渾又遠。壹縷淡淡的客愁迷離而意味深長,搖曳飄蕩在姑蘇城的夜空,為那裏的橋、水、廟、城增添了永恒的風情,吸引著從古到今的尋夢者。《唐詩三集》“全詩以‘愁眠’開頭,妙在不言。”《紮沙唐詩》:“‘以憂眠’二字為全章。明揶揄‘愁’字,誤寫晚景,輾轉反側。”《古詩解》:“此詩句法最好,似接似斷,似接似通。”
詩人為什麽徹夜未眠?第壹句寫了三個聯系緊密的場景:“月亮落山,烏鴉啼叫,天空覆霜”。上弦月升得早,月亮落山時,大約就是黎明,樹上的鳥兒也會在黎明啼叫。秋夜的“霜”泛著浸透筋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包圍著詩人的小船,讓他覺得身外廣闊的夜空彌漫著冰霜。第二句,詩人用“江楓”和“漁火”徹夜未眠。
詩人的思維縝密,短短四首詩就囊括了六個場景,用詩意的語言構造了壹個寧靜悠遠的意境:河邊秋夜點起漁火,靜夜困客。所有景物的選取都是獨壹無二的:壹靜壹動,壹明壹暗,景物的搭配和人物的意境達到了高度的默契和交融,* * *形成了這種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它的名句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是倒敘寫的,先寫黎明時的情景,再回憶昨夜的情景和午夜的鐘聲。全詩充滿了豐富多彩的感情和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