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是否正在走向邊緣化?這是目前人們特別關註和爭論不休的焦點問題。其中壹個論點是中國經濟增長和股市表現之間的分離和偏離。誠然,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這是投資界由來已久的樸素認知和通俗說法。但在現實生活中,股市的漲跌真的能忠實準確地反映經濟的漲跌嗎?這不僅是投資者的壹大困惑和神話,對於當前中國股市是否被邊緣化的討論也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本文將以中國股票市場為基點掃描國際市場,並對此進行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中國股市滯後和扭曲的晴雨表
中國股市自誕生以來,既有轟轟烈烈的,也有渾渾噩噩的,既有轟轟烈烈的,也有無邊無際的。那麽中國股市的步伐是否反映了其經濟快速增長的神奇魅力呢?答案不是簡單的壹句“是”或者“不是”就能涵蓋的。
首先,中國經濟壹直處於高速穩定增長狀態,但股市卻呈現出近乎規律的波浪式運動,雖然幅度遠不如香港股市劇烈,頻率也顯著得多。其次,股市的周期波越來越高,顯示了景氣和下跌的規律性變化,也印證了股市整體的上升趨勢。最後,股市的上漲從來沒有達到經濟增長的水平,雖然曾經很接近。換句話說,中國股市的滯後並不能真正反映國民經濟令人驕傲的成就,至少在過去幾年是如此。
美國股市已經從晴雨表演變成獨行俠。
那麽“背離股票”的現象是中國特有的嗎?我們可以用同樣的眼光看待美國市場,它有著200多年的股市文化。在過去的幾年中,美國股市明顯偏離了經濟趨勢。雖然經濟仍呈現7.7%的溫和增速。相比之下,同期美國股市卻遭遇慘敗。投資者非但沒有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快樂,反而深陷股市的泥潭而無法自拔,可謂“天氣惡劣”、“憂國憂民”。迷戀股市多年的股民,不得不含淚告別。
縱觀1990以來的美國市場,股市跌宕起伏。股民有喜有憂,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用華爾街的時髦語言描述,就是“非理性繁榮”之後的“非理性崩潰”。在證券投資的啟蒙中,投資者經歷了壹次精神煉獄,壹次靈魂洗禮。這十年的轟轟烈烈,風風雨雨,仿佛只是夢中瀟灑的壹走。
所以“背離股票”的現象在美國也可以得到印證。雖然股票市場確實曾經扮演了60多年的經濟晴雨表的角色,但它更多的時候是獨自壹人,走自己的路。
亞太地區的晴雨表
如果有人覺得美國股市太遙遠,太龐大,不能適當比較,不妨去探索壹下身邊的壹些發達市場,或許更有啟發。
曾幾何時,日本股市展現了它的磅礴氣勢和致命誘惑,7年暴漲3倍多。然而,在人們的壹片唱衰聲中,股市崩盤了。十多年來,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只有心碎和失去夢想。股市留給他們的,似乎只有“忍著眼淚看歷史”的悲傷和悲劇。
類似於美國早年的情況,香港經濟和股市在70年代齊頭並進。隨著上世紀80年代經濟的超高速增長,股市也壹片火紅,但始終落後於經濟進步的步伐。上世紀90年代,股市圍繞經濟增長經歷了三次大起大落。壹次次爆發,帶給投資人壹段段激情歲月,卻又壹次次回歸沈寂,留給投資人壹個個美麗的誤會和壹片片殘缺的回憶。所以,就香港歷而言,股市是經濟晴雨表的說法似乎不是沒有道理,而是牽強附會。
過去幾年的動蕩讓全球股市繁榮起來。在了解了金融投資的真正含義後,很多人開始懷疑股市是經濟晴雨表。是的,為什麽股市的走勢往往與經濟增長背道而馳?如果不是,如何解釋資本市場理論和金融投資常識?這個“似是而非”或“似是而非”的命題,讓很多中國乃至全球投資者深感困惑和不解。股市和經濟的晴雨表關系是那麽的朦朧虛幻!
“背離股市”的五大根源
從長遠來看,經濟發展是股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國民經濟和企業利潤的支撐,股市雖然可以勇武壹時,但也很難宣揚天下之威。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麽股市壹次次背離,頻頻出現“背離股票”的怪現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五點。
第壹,理性可控的經濟和感性沖動的股市。
經濟增長具有壹定的合理性、可控性和可預測性。首先,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通常能有效刺激和抑制經濟增長,使其有章可循。其次,國民經濟不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幹擾,任何個人或投資者群體都很難直接操縱經濟增長的步伐和節奏。此外,經濟增長很少有劇烈的波動和沖擊。經濟的增長曲線要比股市的軌跡平緩均衡得多,從來沒有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
但是股市更情緒化,更沖動。第壹,股市運動是眾多投資者參與的結果,由市場看不見的手推動,政府很難有效幹預。第二,股市受多種因素影響,從政治經濟形勢到利率水平,從公司營銷到市場傳言,從預測值調整到分析師評級。而且很多變量是無法量化的,比如投資心理,市場行為。這就使得市場運作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同樣的因素在不同的環境下會帶來不同的效果甚至相反的後果。第三,股市可能會突然劇烈波動,其波動曲線不如經濟運行那麽令人愉悅。當投資大眾誤入歧途的時候,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就會凈化正常的股市生態,讓市場泡沫在其中醞釀。第四,經濟數據壹個月出壹次,但股市交易可能要和時間賽跑,這就給股市的瞬間變化植入了很深的基因,讓任何人都很難說出股市的走勢,尤其是近期的走勢。
當股市沈浸在激情和興奮中時,它的慣性和沖動是不可抗拒的。在失去了克制和抵抗之後,股市會在投資者的臆想中奔向極端邊緣,這將使股市比經濟更容易出現泡沫。全球股市也是如此。市場缺的不是清醒冷靜的大腦,而是勇氣和膽量。無論何時何地,唱的不好的人都是少數,他們會感到掙紮和疲憊。它的“胡說八道”會讓公司的收益因為交易的平靜而直線下降,也會讓千萬投資者手中的財富直線下降。就像現代版的《皇帝的新裝》。敢於站出來當熊市的代言人,需要驚人的勇氣和心理素質,不怕引起公憤,不惜成為公敵,隨時準備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雖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但股市的未來,從來都是取決於多數人的集體行為。這就決定了情緒化、動蕩的股市必然會以理性可控的經濟為中軸上下震蕩。
第二,公司利潤是經濟和股市的紐帶。
股票市場間接而非直接反映經濟增長。要求的媒介是上市公司的銷售利潤和財務狀況。換句話說,股票市場通過企業利潤的高低間接描述了國民經濟的運行情況。但是,經濟周期、商業周期、行業周期甚至公司的生命周期並不總是重疊的,它們之間的交集會導致公司的盈利能力與經濟增長之間出現短期的背離。當股市與經濟之間的這種聯系被打破時,股市運動將與經濟增長分道揚鑣。
如果經濟增長是由市場消費主導的,那麽股市的表現就取決於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多企業過去的過度擴張,讓他們提前幾年就賺到了利潤,超過了未來的市場需求。因此,雖然目前經濟仍在溫和增長,但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已經使這些公司的利潤來源枯竭,消化過剩產能不需要壹年左右的時間。因此,當市場消費和商業投資各行其是時,以市場消費為主導的國民經濟仍能保持增長,但依賴企業利潤和商業投資的股票市場將受到重創,導致經濟和股票市場的決裂和互寶。
證券市場只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壹部分,不可能獨立於公司盈利之外。如果上市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不佳,雖然政策導向、投機氛圍、投機心態等因素可能會在短期內刺激股市上躥下跳,但也不可能指望股市長期輝煌,有不平凡的未來。股市不是聚寶盆,它不僅是企業融資的手段,也是財富分配的渠道。投資人通過支付費用獲得股東身份,只是為了將來分享公司的利潤收入。如果公司不盈利,沒有希望,就會失去股東的信任和關懷。如果這種非典型瘟疫從個別公司蔓延開來,可能會對整個行業甚至整個股市造成重大損失。這不是股市本身的錯,是監管制度的錯,是運行機制的錯,是千千萬萬股民的錯。重點在於股市賴以存在的基礎。
如果妳有敏銳的眼光去洞察股市,妳會看到,公司的盈利是股市背後看不見的手,默默主導著股市的起起落落,榮辱興衰。沒有公司利潤增長的必要供給,股票市場將面臨風幹而脆折的危險。就像健康的身體不是每天靠抗生素維持的壹樣,健康的股市也不能只靠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
第三,當前的經濟形勢和預期的公司前景。
經濟形勢多以現狀為準。從政府公布的數據來看,股市的波動更多反映的是公司未來的收益,分析師的預測可以持續三到五年。在某些特定的市場環境下,當前的經濟形勢與預期的企業利潤並不總是壹致的,這會導致經濟與股市的脫節。人們對公司的前景可能過於樂觀,也可能過於悲觀。正如傳奇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所說,許多基金經理的錯誤在於將過多精力集中在宏觀經濟層面。企業盈利能力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直觀的線性關系或簡單的因果關系,不同的企業對經濟狀況的敏感度也不同。能否成功分離個別公司與經濟形勢之間的細微線索,是對投資者眼力、技巧和耐力的考驗和挑戰!
90年代末的股市泡沫為此做了最好的註腳。人們對互聯網這壹新生事物充滿期待和迷信,使其成為泡沫的溫床。再加上“大眾化效應”、“鎖定理論”、“新經濟理論”,讓人對公司未來的盈利前景產生幻想和錯覺,甚至心存幻想。但殊不知,這種不切實際的市場預期只是壹個耀眼的海市蜃樓,既缺市場,又缺技術,更缺資本。難怪它的泡沫破裂會導致全球股市崩盤,讓投資者從柯南的美夢中猛然驚醒。
無獨有偶,這種經濟與股市背道而馳的現象在美國歷史上不是第壹次,也不會是最後壹次。從1973到1974,都有類似的結果,而且離散程度並不比這次低。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暴跌了45%,盡管同期經濟增長了15%,大大超過了這次的7.7%(誠然,當年的通脹率與今天沒有可比性)。好在這種痛苦持續了不到兩年就悄然消失在歷史中,比股災還短了半年。
股市之所以與當時的經濟走勢大相徑庭,是因為當時的中東石油危機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不寒而栗。眼前的經濟增長根本無法化解和掩蓋人們對公司未來前景的擔憂。特別是當時的通貨膨脹率平均高達10.5%,大大削弱了民眾的購買力和公司的利潤率。許多人已經開始對油價可能飆升至每桶65,438+000美元感到不安。果然,全球惡性經濟衰退在1974下半年悄然而至。
第四,整個國民經濟和壹些上市公司。
經濟和股市的不對稱也會導致兩者的背離。例如,美國的經濟結構包括兩類:私營部門和公共部門。前者約占經濟總量的70%,即上市公司只創造了三分之二的GDP,其余來自政府機構。這導致只有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不壹定能準確反映整個國民經濟。當企業與政府的行為趨於壹致時,股市與經濟發展齊頭並進;當兩者離散時,兩者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
這幾年的變化就是證明之壹。壹方面,大量公司和企業因庫存過剩和產能過剩而陷入困境。另壹方面,聯邦政府和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正在迅速擴大,以打擊恐怖主義和刺激經濟增長。由此,政府投資成為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體現為聯邦政府從巨額盈余到巨額赤字的急劇轉折。政府支出的大幅增加與民營企業的衰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造成了經濟與股市的強烈反差。經濟的適度增長主要來源於政府投資創造的GDP的30%,不能由上市公司來代表。所以這三年的經濟增長只是壹個虛無縹緲的假象,掩蓋了很多上市公司四面楚歌的困境和悲哀。
這種經濟與股市的不對稱在中國更為明顯。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得政府投資主導了過去和中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但許多上市公司可能無法直接從中受益。據估計,目前非國有控股企業創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50%,而且這壹比例還在不斷上升。但是,他們在股市中的份額不到股市總價值的10%。也就是說,經濟增長更多地依賴於政府支出和未上市的非國有企業,而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場相對於國民經濟缺乏足夠的覆蓋面和代表性,股票市場自然難以全面準確地反映經濟運行情況。
近年來,美國經濟不景氣,促使制造業和服務業采取兩種不同的手段來促進收入增長:服務業提高價格,而制造業依靠降低成本。這就導致了價格的分化:汽車價格下降,保險費用上升;家具價格下降,維修費用增加;鞋帽價格下降,足球比賽門票上漲;玩具價格下降,兒童保育費用增加;餐具價格下降,餐飲價格上漲;所有這些,不壹而足。制造業價格的下降抵消了服務成本的上升,既增加了兩類公司的利潤,又解決了通貨膨脹的隱憂,可謂是“美妙的和諧”。那麽制造業為什麽要通過降低成本來增加收入呢?答案之壹就是把產品的生產轉移到成本低、人才多、條件好的中國內地。所以中國在經濟危機中拯救了很多美國公司,完成了美國制造業的轉型重組,對美國經濟目前的良好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經濟越不景氣,企業削減成本的壓力越大,越多的企業轉移到中國。這也是為什麽近年來全球經濟低迷的陰影並沒有籠罩中國大陸,反而加速了外資向中國的轉移,間接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這種通過資金轉移來降低成本的經營策略,讓很多美國公司從經濟蕭條的漩渦中拯救了出來,也讓他們的股票在美國股市中獲得了些許安慰和壹絲生機。然而,對於國內大部分上市公司來說,這些不速之客的到來,可能只是在他們身邊增加了壹個更具競爭力和威懾力的龐然大物,他們未必能覬覦其帶來的資金、技術或市場優勢。因此,隨著資本技術和產品制造向中國轉移,生產成本的降低將使外企在國內股市的收益遠遠超過在國內上市公司的收益。換句話說,經濟增長中由外資拉動的那部分未必直接惠及中國的上市公司乃至中國的股票市場,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等號或等號關系。
因此,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如政府投資和外資,不壹定能促使中國股市上漲。如果用統計學的語言來描述,那就是“經濟增長是股市上漲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關鍵在於上市公司是否充分代表國民經濟,其構建的傳導機制能否正常運行。這就是國民經濟、企業利潤和股市之間關系的微妙之處。
第五,枯燥的經濟數據和敏感的投資心理。
經濟數據通常只受到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的關註,普通人並不了解或關心數據背後的真正含義。而且即使經濟增長壹個百分點,人們往往也不會註意到。但是,股市與他們的財富和生活息息相關,這使得他們對股市的變化非常敏感。自1790費城證券交易所誕生以來,證券文化和股市傳統在美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根基。再加上今天大同基金的社會化、大眾化,股災給投資者帶來刻骨銘心的痛苦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牛市中,投資者通常會忘記經濟數據,忽視投資風險。奇怪的理論也會應運而生,為股市泡沫的合理性提供理論依據。但壹旦熊市來臨,人們就會被股市和經濟的反差深深觸動。當人們抱怨過去幾年股市未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時,他們似乎忘記了股市給他們帶來了多少溫暖的回憶和無限的期待。回顧上世紀90年代末,誰關註甚至關心經濟增長的速度?投資者像股市壹樣昂起了高傲的頭顱。請問,納斯達克指數1999的時候,美國經濟曾經有過86%的年增長率嗎?2007年中國經濟有超過100%的增長率嗎?所以投資者在股市超越經濟的時候是陶醉的,在股市落後的時候是清醒的。
就投資心理學而言,記憶固化是金融投資中最常見的流行病之壹。它固化、硬化了投資者的記憶,永遠把股市的歷史高峰鐫刻在大腦皮層深處,鑄造成壹個不變的坐標軸和參照系。股市泡沫破滅後,投資者通常會體會到投資理念的熏陶和凝練,從心底有壹種覺醒的感覺。然而,記憶的固化堵塞了人們反思和追索的思維通道。其實,記憶的固化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唐代詩人元稹早在1200年前就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永遠琥珀”的不朽絕句。處理感情是不是應該這樣,姑且不論,但就投資而言,這是禁忌之壹。
首先,記憶固化無情扭曲了投資者的邏輯思維和市場辨別力。如果妳把思想和視野都集中在股市的歷史峰值上,總是以此作為判斷股市價格的衡量標準,那麽妳就會被掩蓋的方法所凝聚,失去客觀準確的判斷能力。眾所周知,巔峰時期的股市可能只是泡沫時期的壹種病態和幻覺,暴跌時的分寸感才是其回歸基本的開始。只有歷經滄桑,才能回歸它的本來面目,回歸它的合理價格。我想問壹下,就上證指數而言,是當年的6000點太高了,還是今天的不到3000點太低了?
其次,記憶的固化會讓投資者無法根據經濟形勢、公司利潤、投資氛圍、市場環境隨時審時度勢、調整關註點、控制預期。因此,他們會根據股市的歷史印記,制定出壹個“守株待兔”的投資決策。試想,如果上證綜指從2007年開始慢慢走過來,從未經歷過5000點的歷史峰值,兩年前的今天誰會懷念它的腳步?誰來祭奠它昔日耀眼的輝煌?人們會為其過去30年年均9.42%的增長率而歡欣鼓舞。
股市和經濟必須長期結合,長期分離。
在分析了理性經濟和感性股市的矛盾沖突之後,有人會問,股市到底是不是經濟的晴雨表?答案很簡單,是也不是,理論上講,現實中未必;長期來看,短期可能不會;有時候是,有時候可能不是。而且是或不是,與經濟本身的發展沒有直接或必然的聯系。股市和經濟的關系就是這麽斷斷續續,模糊不清,既明又暗,想斷又想連。
我國也不例外。經濟與股市的離散,處處都留下了上述五種成因的印記。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同時,諸多因素使得股市呈現出劇烈的波動和強烈的情緒色彩。許多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與經濟增長嚴重脫節或明顯滯後。這使得人們對公司未來盈利前景的樂觀和信心不如對宏觀經濟前景的樂觀和信心。同時,上市公司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極其有限,缺乏足夠的代表性。所以“背離股票”雖然在中國存在,但並不是我們國家的特色。與此同時,美國股市已經連續23年落後於經濟增長,而中國股市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所以任何結論或猜測都要經過時間的檢驗。
本文不是要為中國股市邊緣化的討論指出迷津,也不是要澄清某些誤解,而只是要揭示股市運行中壹些不以投資者主觀意誌為轉移,同時又普遍適用的普遍規律。股市和經濟的關系不是密不可分,也不是各行其是,漸行漸遠,而是若隱若現,虛無縹緲。經濟增長與股市之間的恩怨給我們提供了兩個啟示,即股市的短期行為和長期趨勢。
第壹,在某個時期,股市可能會呈現出狂躁不安的樣子,時而嫵媚,時而郁郁寡歡,因為市場氛圍和投資情緒對股市的運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投資者不能根據經濟指標的高低來判斷或預測股市的短期行為,否則就會陷入股市的陷阱,無論妳是股市看客還是股市趨勢引領者。從這個角度看,股市與其說是經濟的晴雨表,不如說是投資氛圍和投資者心情的晴雨表。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麽近年來“行為金融學”理論在美國金融學術界風起雲湧,與傳統主流的“市場效率”理論並駕齊驅。
第二,就長期趨勢而言,股市運動雖然會有壹段時間偏離經濟增長,但不可能永遠超越經濟增長。經濟增長與股市運動壹致,即所謂的“股票的同壹性”。股市短期內會被非理性因素誤導,但最終還是會受到經濟增長的制約。如果說“落葉歸根”,那麽經濟增長就是股市的根本。沒有經濟增長的支撐,股市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壹時的熱情和行動只會隨著泡沫的破滅而消失。可以說:長江滾滾東流,浪濤淘盡英雄,成敗在此空。當然,沒有人知道長期有多長。詩人和詩人們昨天在背誦三毛的長詩絕句:“有多遠,請告訴我”,投資者今天也在急切地問田常:“有多遠,誰能告訴我”?
經濟與股市的矛盾不僅僅是中國或過去幾年的特有現象,在全球股市的歷史長河中,它無處不在。上面的圖表生動地描繪了兩者之間生動而超然的互動!從這個角度來看,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沒有區別。非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試圖用非理性的心理去揣摩非理性的股市,從而導致他們在貪婪和恐慌之間無休止地徘徊。這些教訓即使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依然會熠熠生輝。理性的經濟和感性的股市似乎是金融生活中壹個永恒的主題,它們“會結合很久,也會分離很久”。股市本身固有的結構和交易特點,註定了這種奇怪現象的客觀性和必然性。過去如此,今天如此,將來也是如此。中國、美國、日本和香港,以及所有的股票市場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