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抒情風格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經常爆發。他的感情壹旦被激起,就像天上的颶風和噴發的火山壹樣,毫無節制地沖了出來。結合爆發式感情的表達,他的詩意想象變幻莫測,想象往往毫無根據,千奇百怪。他詩中的意象多是雄壯壯麗的,如大鵬、鯢魚、長鯨、河流、雪山等。
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清新明快,爽朗明快是其詞的基本基調。他的詩,不加修飾脫口而出,往往表現出透明、純凈、耀眼的光彩,體現出他拒絕世俗認同的高尚人格。
總的來說,李白的詩有以下四個特點:
1,李白詩的想象力是驚人的。
講出天地,思出鬼神,讀之入迷,測之以四心,光明磊落。李太白真是壹個不諳世事的人。([唐]皮日休《柳棗強題詞》)比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金鄉寄西京》),“我愁月。它構建了壹個豐富多彩、驚心動魄的境界。對於《蜀道難》、《送別》等篇章,前人評價為“奇而怪”(的《何陵集》)、《變而縮,盜而鬼昏》(胡應麟的詩),恰恰暴露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荒誕的句子。
2.在李白的詩歌中,誇張、生動的比喻和擬人被廣泛使用。
他的詩“水雖仍流,雖刀割,舉杯消愁”(《宣州莊送別書記》),“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秋蒲之歌》第十五集),描繪了他在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的深切憂慮,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比如“詩是北窗的禮物,壹句話抵不上壹杯水”(《答王十二寒夜》)“我願渡黃河,但冰噎渡口,太行山將雪蓋”(《難行》),難寫事業;“桃花潭深過千尺,不如王倫深”(《贈王倫》),寫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懷疑銀河落九天,又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吹落軒轅臺(軒轅臺軒轅黃帝陵位於平谷縣城東北7公裏的玉子山上,俗稱軒轅臺)。
3,自由活潑,天馬行空。
從體裁上說,李白擅長自由體古詩詞和絕句,但不喜歡寫格律嚴謹的詩。59首《古風》是他五首古詩的代表作。他的樂府中的五首古詩,繼承了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實生動,洋溢著詩人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和將軍七首古詩)更具創造性。他們寫場景。抒情充滿情感,跌宕起伏,變化多端。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以南北朝樂府民歌為基礎,加以改進和提煉。五絕句《靜夜思》《玉族》含蓄雋永。優秀作品較多,語言清晰凝練,語氣和諧優美,景物抒情,解說簡單。李白集中研究的七律最少,只有十幾部,優秀作品很少。五律七十多首,有些寫得很好,說明他會寫格律詩,但不愛多寫。
4、清新、明亮、自然而不雕琢。
李白詩歌最大的語言特點是清新、活潑、自然而不雕,正如他自己的詩中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雕”。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白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非假雕,散發著民謠的味道。這主要得益於對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研究。但他並不只是學習和模擬民歌的語言,而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比如他的七言古詩,不僅清逸自然,而且語言豪放。杜甫《春憶李白》詩贊李白詩“清新”“飄逸”,顯示了其鮮明的語言風格。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震風雨,詩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其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壹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壹切浪漫主義技巧,使他的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了完美的統壹。李白的詩充滿自我表現和主觀抒情,感情的表達有壓倒壹切的氣勢。比如他入京做官的時候,“。懷念長安的時候,有些“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之類的詩句很有感染力。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驚人的幻想,讓人感覺高度真實。讀這些詩,如“但既然水還在流,雖以劍斬之,舉杯消愁更愁”“白發三千尺,愁似長”等,讀者不禁被詩人的長愁和無盡的憂慮所感染。李白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他的《夢裏登天目山》、《蜀道難》等詩中尤為突出。
李白詩歌中的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往往綜合運用,產生壹種奇幻、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為什麽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給人壹種豪邁、奔放、飄逸的魅力。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首詩所說,清晰、明快、意味深長。
第壹,李白的詩有強烈的主觀感情。
第二,李白詩中的意象往往超越現實。
第三,李白詩歌生動大膽的誇張
第四,李白詩歌豐富奇特的想象力
五、清新大膽的語言藝術
李白是中國唐代的壹位偉大詩人。他的詩歌創作賦代表了唐代詩歌乃至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詩歌創作不僅思想性豐富,而且藝術性很高。
當我們讀李白的詩詞歌賦時,會覺得他的詩詞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杜甫稱贊他“擊風雨,作詩泣”,正是因為李白的詩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討論李白詩歌的藝術:
第壹,李白的詩具有強烈的主觀感情,塑造了詩人自己的形象。
李白的詩充滿了強烈的主觀感情。在許多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詩人的自我形象活躍在其中。比如蘇的荀愛嘉;
我留在了吳淞山,孤獨而不快樂。田家秋日辛苦,鄰家姑娘夜寒。跪入雕米,月明素淡。漂媽媽很可惜,但是三協吃不下。詩人在山村的壹所老房子裏過了壹夜,盡管貧窮,女主人仍然熱情好客。這使詩人非常感動。“漂媽媽可惜了,三協不行。”
即使是敘述或寫風景的詩,也能讓人感覺有壹個詩人的形象活在其中。比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要像半月秋的平羌河壹樣流淌。夜裏清溪流向三峽,想妳不見渝州。
半月形下,我們看到了詩人獨自奮鬥的身影。
他的詩有時像旋轉的風,噴湧的火山,憤怒的咆哮,縱橫變幻。即使在這類詩歌中,也能看出詩人的感情和意象。比如他的成名作《蜀道難》,先通過神話傳說描述蜀道歷史,再描寫沿途風光,呈現出壹幅險象環生的畫卷。《蜀道難》是李白的代表作。
哎喲!危險性高!這種旅行比攀登藍天更難,直到這壹地區的兩個統治者,在霧靄彌漫的年代中擠了進來,四萬八千年過去了,與秦塞通沒有聯系,而向西的大白山,仍然只有壹條鳥道,通往峨眉山的頂峰,它曾被壹次地震打破,有勇敢的人失去了,然後是階梯石棧。高如大旗,六龍驅日;遠在下面,江水翻騰,黃鶴飛不起來;猿猴躍躍欲試。青泥壹波三折,群山壹波三折。問君何時回西遊。前方的路越來越暗,越來越暗,除了被古老的森林包圍著的鳥的叫聲,雄鳥平穩地旋轉著,跟著雌鳥,我們聽到了杜鵑夜月的憂郁的聲音,悲傷空山,這樣的旅行比攀登藍天更難,即使聽到它也使臉頰蒼白,最高的峭壁離天堂不到壹英尺,枯萎的松樹,倒掛在懸崖上,急流和瀑布,喧鬧地戰鬥,懸崖變成了山脈和山谷。如果是這樣,遠道而來的人就白來了!雖然碉堡關堅固而嚴峻,而且壹人守衛,萬人也無法攻破,但如果他不忠誠,而是壹只狼對待他的同伴呢?白天有饑餓的老虎,晚上有有毒的爬行動物,它們的牙齒和尖牙已經準備好了,像麻壹樣殺人。錦城雖喜,不如早歸。蜀道難行,難於上青天,難於上青天。
這首詩描述了蜀道的奇遇。“行比登天還難”這句話在詩中出現了三次,充滿了詩人強烈的感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但這首詩氣勢奔放,感情激昂,讓人讀後感到興奮,想去迎接和征服這大自然的危險。讀者被它迷住了。我有四種風格的感覺。這正是因為李白豪放的性格在詩中得到了融合。這意味著李白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是個性化的,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即使在《蜀道難》這樣的詩中,描寫了蜀道的艱險,但也融入了李白豪放的性格。
第二,李白詩中的意象往往超越現實。
李白詩歌中的意象往往超越現實。他很少對生活過程進行詳細、真實的描述,而是在廣闊的空間裏馳騁想象,穿插歷史、神話、幻境、自然風光,捕捉許多表面上看似沒有邏輯聯系的意象,用獨特的巧思構成驚心動魄的畫面,表現跌宕起伏。如《夢登天目山》、《梁》等都是如此。
從昨天開始,我不得不丟下我和博爾特;今天更傷了我的心,秋雁長風護航,當我在這別墅裏面對它們,喝著我的酒,大作家的骨頭是妳的畫筆,在天堂的學校裏,我是從小在妳身邊長大的謝,我們都高舉向遠方的思想,想去藍天擁抱明月。但既然水還在流,盡管我們用劍切割它,舉杯以減輕悲傷,既然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明朝派人劃船。
短短的12句詩中,感情幾度跳躍,若斷若續,壹氣呵成,生動地表達了胸中的心事和憤懣。"自從昨天不得不丟下我和博爾特,今天更傷了我的心."這裏的“昨天”和“今天”這兩個意象,可以說是前人沒有用過的,只有李白能想到並運用。這兩句話是在感嘆時間的流逝和胸中的煩悶。陶淵明的詩裏說,“日月皆投。”這就是李白兩句話的意思。但陶淵明的詩感情深沈,語氣溫和,而李白的兩句話感情強烈,語氣急迫,字斟句酌,甚至不顧格律。這首詩本來是七言,但壹開始就打破了七言的形式。"自從昨天不得不丟下我和博爾特,今天更傷了我的心."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散文句。這是因為李白感情很濃,所以詩脫口而出,所以想不出什麽計策。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昨天的日子不能沒有我。擾亂我心的是今天的日子,今天有多少心事。這是壹首送別詩,開頭寫真的不多見。所以我們借此機會壹吐為快。仔細想想,“昨天”和“今天”的形象,其實是“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雖然形象是兩個,但所指的人是壹個。我們可能認為李白會沿著這條線繼續寫下去,但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改變了他的角度:“秋雁長風為伴,正如我從這別墅面對它們,喝我的酒。”妳可以在謝鼓樓上隨便喝壹杯“高樓”。壹方面,這是向他的叔叔劉蕓告別,另壹方面,這也是為了減輕妳的憂慮。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壹個飛躍:“大作家的骨頭是妳的畫筆,在天院,我是在妳身邊長大的小謝。”“蓬萊篇”指的是漢代的文章,“建安骨”指的是建安體,“小謝”是指導朝代的詩人。也許吧,但這兩句詩的立足點還是在自己。請註意:李白這裏用了“中”字,說明他要走下去。這是下面的兩句話:“我們都對遙遠的想法感到崇高,誰想去天空擁抱明月”。“壹切”就是壹切,“壹切都孕育著安逸和繁榮”。那麽應該包括哪些人呢?應該包括漢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詩人,下面應該包括李白本人。只有這樣,才能有壹個“中間”的小謝。李白寫道,他和他們壹樣,想高飛,懷著非凡的興趣擁抱天上的明月。這兩句話顯示了李淩雲的雄心壯誌和艱苦奮鬥的情懷,也概括了他自己的詩歌風格。有這樣的誌向和才華,李白在社會上沒有出路。他怎麽會?所以詩中又回到了“愁”字:“但既然水還在流,雖然我們用劍砍,舉杯消愁。既然這個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那就造壹艘船吧。“但既然水還在流,盡管我們用劍砍它”這句話是對他的悲傷的隱喻。這個比喻是多麽奇怪和恰當;音色有多流暢,節奏就有多生動。這種語氣和節奏,讓人聯想到無盡的流水,和流水壹樣無盡的悲傷。由於李白對人世的悲傷無法消除,他不得不隱居江湖,四處遊蕩:“既然世界不能滿足我們的欲望,我明天就松開頭發,乘上漁舟。《宣州謝眺莊送別大臣》壹詩可以看出,李白的詩詞往往捕捉到壹些看似不合邏輯的意象。然而,他卻能把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意象組織成壹首完整的詩。影像之間的跳躍恰恰表現了他感情的起伏。像這首詩,短短的十二句,感情跳躍了好幾次,壹個說這個,壹個說那個;壹會兒說昨天,壹會兒說今天,如果是斷斷續續的,就壹氣呵成。這是李白詩歌的壹個非常突出的藝術特色。
剛才我說了,李白詩詞歌賦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現實的,很少對生活過程進行細致真實的描述。在這方面,《古風十九首》可以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西上蓮花山,遙望群星。素手捧芙蓉,虛步太清。裙子拖著寬腰帶飄向天空。邀請我登上雲臺,向魏淑青致以崇高的敬意,並與它同行,駕著紅嶺子明。俯瞰洛陽江,我走在胡兵中。我流血畫雜草,豺狼戴上流蘇。這首詩乍壹看,似乎是寫遊仙的,但從最後幾句可以看出,詩人寫的是時事,安史之亂,在洛陽稱帝的事實。然而,李白的寫作並不是對這壹政治事件的真實而詳細的描述。他把它放在遊仙題材裏,從高空俯瞰人間,通過遊仙揭示時局的變化。前幾句都是遊仙,他爬蓮花山。從高空往下看,只見洛陽大批“胡兵”,也就是安祿山的軍隊。戰事死傷慘重,“血染雜草,豺狼盡出。”那些豺狼人都當了官。李白沒有把這個現實政治事件寫在地面上,而是從天道的角度,從遊仙的角度來寫的。所以我說李白詩歌的意象是超現實的,用這種方式描寫現實生活,和杜甫描寫安史之亂是完全不同的。杜甫寫地面上的人類生活和真實的政治。李白的詩是從天上觀察,兩人差別很大。李白浪漫,杜甫現實。
第三,李白詩歌生動大膽的誇張手法。
誇張在李白的詩中隨處可見,尤其是在他的山水詩中,如:
白浪似可渡之山,強風愁陡帆殺人。
巴陵無限酒,秋醉殺洞庭。(《與余叔遊洞庭》)
為什麽不戒掉千杯青酒醉,紅妝殺人?(《給段七娘》)
這些誇張雖大膽,卻生動傳神。有誰看過《巴陵無限酒》能“醉翁之意不在酒,殺洞庭秋”,讀者只覺得生動傳神,卻不覺得突兀和不可思議。
我們說李白詩歌的誇張是最大膽的,但他的誇張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例如他的《秋頌》第十五首浦:
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不知鏡中秋霜何處來。
詩中寫到他的白發,說“白發三千尺”,極其誇張。誰有這麽長的白頭發?誰見過這麽長的白頭發?但我們讀這首詩,並不覺得李白的描寫不可接受,不靠譜。反而覺得很自然。“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為什麽這麽長?是因為我太擔心了。“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這時候,李白正在照鏡子。當他照鏡子時,他看到了壹片如秋霜般的白發。他問:鏡中哪來這麽多秋霜?“白發三千尺”,這是我第壹次照鏡子時的感嘆和感嘆:我的頭發白得真的好像有“三千尺”長!只有李白敢這麽誇張地寫,而且能被讀者接受。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北方流行》,李白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當然燕山山很冷,下雪下雪,但不會大到壹個涼席。但李白敢寫:“燕山雪花大如席”。看完之後,我們覺得並不突兀,感覺很好。關於這首詩,魯迅先生曾說:“燕山雪花大如席”雖是誇張,但也不離實情。燕山山脈確實寒冷多雪。如果說“廣州的雪花大如席”,那不是真的。魯迅的意思是誇張不能脫離實際,像李白那樣。但這仍然是事實。類似的例子有《橫江詞》中的“壹陣風三天吹下山”,以及《蜀道難》中的“行路難上青天”。這些例子顯然是誇張的,但並不危險,也不真實。
第四,李白詩詞豐富奇特的想象力。
李白的詩詞歌賦有著豐富奇特的想象力,有些詩詞歌賦讓我們讀來真的覺得異想天開。例如,他有壹首題為《在金鄉送別魏拔》的送別詩。他說:“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朋友去了鹹陽,去了長安,我的心也跟著去了。他是怎麽到那裏的?我的心被壹杯強風吹走,掛在西邊的鹹陽樹上。李白可以想象他的心被大風吹走了,吹到那麽遠,吹到鹹陽。不僅他的心被大風吹到了鹹陽,他的心也可以掛在鹹陽的樹梢上,像斷了線的風箏。這首送別詩看完真的很驚艷。還有壹首詩叫《十二夏登嶽陽樓》李白和石霞兒登上嶽陽樓時,看見壹群大雁從天而降。他說:鵝也帶走了我的悲傷。看到如此遼闊的景象,我的悲傷被大雁引開,消失了。所以,他們說:“雁引我愁,山抱好月。”晚上,
朋友王長齡被貶龍標。詩人聽到這個消息,當然為朋友的降級感到難過,於是寫下這首詩送給王昌齡,說:
華陽花開花落,蛟龍過五溪澗。我擔心明月,會跟著妳去夜郎西。
在壹個晚春季節,花兒已經落下,鳥兒在哭泣。這時候聽說妳要被貶龍標,要過五溪關去龍標。我不能送妳去那裏。我只能把悲傷托付給月亮帶走,陪妳壹路到夜郎西去。因為龍標在西南偏遠地區,月亮從東方升起,落到西方,所以李白可以想象他可以把憂愁。讓明月陪著我的悲傷,直到妳走到被貶官的地方。李白想象著自己的心可以離開身體飛走,或者帶著大風,帶著大雁,或者帶著明月。在這樣幼稚的想象中,他表現出了深厚的感情。
李白豐富的想象力還表現在對自然的擬人化和個性化。他有壹首詩,名為《下終南山到胡俟的慈枕慈碗》(Hues是他壹個朋友的姓,是復姓)。在這首詩中,有兩句話:“傍晚走下藍山,月光是我的歸途。”傍晚,他從青山上走下來,山月和我壹起回來了。
我們讀這兩首詩,總覺得詩人還像個孩子。小時候,我們常常覺得月亮在跟人走,常常會想:為什麽月亮總是跟著我?李白對這首詩的想象是幼稚的。他保持著孩子的童心,同時又將山越人格化,仿佛是他的同伴,和他壹起從鐘南山下來。他還有壹首名為《獨飲明月》的詩,詩中有兩行:“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把我的影子帶給我,讓我們三個人”和“獨飲明月”。壹個喝悶酒的人總希望有人陪他,那麽誰來陪他呢?"直到我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請邀請明月陪伴我。不僅有明月作伴,還邀請自己的身影作伴(明月照白己,地上留壹個身影)。就這樣,“直到,我舉起我的杯子,問明月”變成了三個人的影子。“三人”指的是自己、明月和自己的身影。這也是明月和人物的化身。還有壹首詩叫《》當然不是。但開放的山花就像人的笑臉壹樣,也是人格化的。在李白的作品中,自然往往是鮮活的。我們來看他著名的五言絕句之壹,題為《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孤雲獨去閑適。我百看不厭,唯有敬亭山。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飛鳥和雲朵,但時間久了,“飛鳥”漸漸飛出,雲朵去了某個地方放松自己。“眾鳥高飛,孤雲獨去閑”。唯壹剩下的就是敬亭山了。而這敬亭山是不會飛走的。人愛山,山也愛人。這是詩人長時間獨坐的白日夢。我們研究了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的山水詩。如果我們把李白和謝靈運的這類詩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詩歌風格是非常不同的。謝靈運只是客觀地描寫了山水容貌和體態,卻很少看到詩人自身的精神和氣質。李白總是將自然人格化、個性化,自然是他的朋友。
清新大膽的語言藝術.
李白語言的主要特點是清新豪放。他不墨守成規,不雕琢文字,壹切與自然相統壹。他有兩句詩說:“清水出芙蓉,天然雕。”李白的這兩首詩正好可以用來說明他自己的語言特色。例如,他的著名詩歌《午夜吳歌》:
壹輪月亮掛在首都上空,壹萬個洗濯槌在敲打,秋風吹著我的心,永遠永遠向著玉關哦,韃靼人的軍隊何時才能被征服,我的丈夫何時才能從漫長的戰役中歸來!?
秋天來了,女人們在捶衣服。他們在做什麽?就是做衣服;為什麽要做衣服?因為是秋天,天氣冷,但她老公遠在邊境。做好衣服後,她要給遠在邊境的丈夫禦寒。"壹輪明月高懸京城,萬錘淘刷."整個長安城,到了晚上,月光下,到處都能聽到女人砸衣服的聲音。這種砸衣,“且秋風吹我心”,秋風吹不盡,暗示有許多女子砸衣守邊。就是懷念玉通。玉門關就是玉門關。唐朝的時候,玉門關有戍邊的部隊。舂衣女子的丈夫駐紮在玉門關,想把她的禦寒衣物送到那裏去,所以思念玉門關的感情總是在這舂衣中流露出來,於是最後兩句說:“哦,韃靼軍隊什麽時候才能被征服,我的丈夫什麽時候才能從漫長的戰役中回來!?"我們什麽時候能贏得戰爭?妳丈夫可以回家了嗎?像這樣的語言,真的是清新自然,沒有任何雕琢和點綴。再比如他另壹首著名的七言絕句《白帝城初代》:
千裏江陵,千裏白帝彩雲。海峽兩岸的猿猴在無休止地哭泣,獨木舟已經穿過了萬重山。
這些詩都用非常樸素、純粹、自然、豪邁有力的語言表達了極其深厚的感情。前兩句有些誇張,但是純白話;最後兩句描述的是皮劃艇的速度,也很清楚。《早發白帝城》詩用的是“水經註?朱在的典故,但是,當我們讀它,不覺得李白是用典故,他自然可以達到這壹點。另外,李白絕不會用格律來束縛自己的感情。當感情達到高潮時,他往往會突破格律的限制,出現壹些散文詩。比如“清風明月免談,玉山他人推”(《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買”打破了七言的格式。另壹個例子是“如果很危險,為什麽住在安全距離的人會來這裏?"(《蜀道難》),這簡直就是壹句散文句。又如《江夏贈魏南陵冰》詩中,他說:“我為妳砸了黃鶴樓,妳也為我砸了鸚鵡洲。”(我替妳砸黃鶴樓。還會有壹些散文詩,好像他已經忘了自己在寫詩。李白也很註意學習民歌的語言,吸收當時的口語。比如《孔雀東南飛》和南朝樂府民歌《喜州曲》就明顯受到了影響。南朝民歌《江夏行》具有“西曲”的情調。他的《橫江詞》:“我是說‘農’。在現代吳語中,“儂”是第二人稱“有”,但在南朝民歌和李白這首詩中,“儂”是第壹人稱“我”。再比如:“雨不能落在天上,水不能收。妳的感情和小妾的願望是分開流動的。另壹個例子是:“它有豐富的民歌。李白詩歌變幻莫測的想象、瑰麗綺麗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語言、豪放飄逸的風格,在當時影響廣泛,不僅受到何、杜甫等同時代詩人的稱贊,而且“新詩傳至宮人口,美句離不開明心”(任華《李白雜言》)。到了貞元年間,他的詩集《家家有》在各行各業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李白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中晚唐的韓愈、孟郊、李賀、杜牧都深受他們的影響,推崇他們。比如韓愈說,“杜麗文章在,火苗在。”(《調張繼》)宋明清的蘇舜欽、王陵、蘇軾、陸遊、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