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寫錯誤:“翁同龢”和“翁蘇銅”
[編輯此段]翁同龢簡介
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人。清代書法家。字舒平,稱松禪,其他系有翟軍、平聲、松禪、平路俗人、和美俗人等,而閑人之數稱為,平安俗人之數稱為遲。鹹豐六年(1856)進士。官方共同贊助大學生,戶部部長,參與維護。1898年光緒政變,罷官歸李。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書法藝術家。死後追文公。學漢宋,識字桐城,詩近江西。書法蒼勁,骨開。青年學子學歐楚,中年學子潛心顏真卿,更涉蘇州與米。他寫詩,偶爾畫畫,尤其是書法。晚年沈浸在韓立,在同齡人和作家中是第壹個。當時的書法家都很佩服他的書法造詣。沙孟海先生在《書法三百年》壹文中指出:“他出生最晚,所以能夠博采眾長,特別是錢豐的方法,有時還夾雜壹些北方碑派的風格。打通言顏與北碑。這就是翁同龢的特點。”著有《瓶廬詩稿》、《翁文恭公日記》。有許多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書。《面向華山碑的扇子》寫於光緒二十三年(1896)。紙墨,隸書3行,***8字,碑文10行,***46字。他的書法最擅長楷書和行書。在清代書壇占有重要地位,評價很高。這把扇子有三種風格:李、興、楷。題跋和碑文雖小,卻占據了壹半以上的篇幅,整體布局既疏又精,十分貼切。扇面文字為8字隸書,可見其隸書功力深厚。用筆打結,遵守古法。後記行書,8行37字,蒼老有力,厚重書卷氣。碑文是楷書,很有北碑味道。徐克的《清倉鈔》說:“晚年,他的成就遠在西秦,在南園之上。說國朝書法家劉世安不為過。"
[編輯此段]翁同龢生平
道光十年(1830五月19)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石馬街羅泉胡同公寓。四歲那年,我和奶奶張太夫人、媽媽徐氏從京城回到家鄉常熟。翁同龢自幼好學,通讀四書五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常熟學友文學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考上書院,考中進士;鹹豐二年(1852)順天鄉試應薦;鹹豐六年(1856),宮考中舉壹等獎。
1857年,他被授予翰林院寫作和工作。後來被鹹豐帝提拔為省考副主考,先後試陜西、山西。同治四年(1865),翁同龢奉命行弘德殿,授同治皇帝。光緒元年(1875),奉命行走於玉清宮,教光緒皇帝二十余年。翁同龢學識淵博。他除了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必修書籍外,還專門整理了許多中外歷史、科技、早期改良主義方面的書籍。他註重新學與舊學並重,結合西學與中學,亦步亦趨,引導光緒皇帝關心現實政治,關註國內外大勢,消除積弊,大力加強紀律性。翁同龢把他的實踐教育思想滲透到他的政治和教學活動中,對近代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被稱為近代教育的第壹位導師。翁同龢的教育拓展了光緒的知識領域,為日後發動維新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翁同龢在擔任法務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許多案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他平反了楊乃武大白菜的冤案,當時轟動全國,百余年來家喻戶曉。
兵部是雍正以來清朝的最高決策機構。翁同龢第壹次參軍,是在光緒八年(1882)十壹月至光緒十年(1884)三月,中法戰爭期間。第二次是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四月,恰逢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他參與了對法對日主戰的決策。在對待侵略者的態度上,他與和平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甲午戰爭的慘敗直接引發的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社會政治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革。翁同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向光緒皇帝推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改革第壹良師”。他倡導變法,起草並發布了戊戌變法的綱領性文件,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因為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翁同龢得到了回國的空缺。“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後仍懷恨在心,下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再用,交由地方官員嚴加控制。這位70歲的老人以清廷重臣、高官的顯赫地位,為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站在了時代的最前沿,因此被載入史冊。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翁同龢被慈禧趕出北京。回到故鄉常熟,在陸墓前開始了半隱居的生活。在他被困玉山、郁郁寡歡的日子裏,他的眾多門生“均分俸祿與禮物”。1904年7月4日,在風雲變幻中吃了不少苦頭的翁同龢,滿懷抑郁和悲傷離開了人世。臨終時,他說:“六十年,我難過得合不攏棺材。不要流兩行淚,只對妳曹揮壹揮。”故事用短短四句話,講述了宋偉禪仕途的跌宕起伏和無限悲涼。
[編輯此段]翁同龢書畫
翁同龢寫詩,偶爾畫畫,尤其是翁同龢的書法作品。《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贊翁同龢的書法“獨樹壹幟,舉世無雙”。清徐克《清倉鈔》雲:“淑萍的郭襄書法不拘壹格,是甘家之後的人...晚年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西秦(翁方綱)和南苑(錢豐)。劉世安(柳永),中國朝代的書法家,無與倫比。光緒戊戌變法後,我過著靜心的生活,無意謀職,反而更加超脫。"清代楊守敬稱贊這位清末大書法家:"宋禪學顏平元(顏真卿),最老,無雅筆。同治和光緒是第壹,但也不假。”譚對翁子有很高的評價:“這個朝代有名的人,不過是騎在平原上的(顏真卿)和、南苑(乾豐)、道州(何)和常熟(翁同龢)。“譚和兄弟曾在春草軒刻過翁的墨寶。
翁同龢早年學歐、劉、趙,書法崇尚瘦。中年轉學顏體,從中取經,同時研究蘇軾和米芾,作新書;晚年得益於北碑,在平淡中見精神。他博采眾長,吸收了柳永、錢楓、何的長處,吸收了、董其昌的柔美流暢。他博采顏真卿書法之精華,自撰書法作品,形成了獨特的翁子書法風格,成為晚清頗有影響的書法家。
[編輯此段]翁同龢的藏書
翁同龢藏書翁同龢在北京做官40多年。他壹生都喜歡收集書籍。他住在官院時經常去琉璃廠,陸續買了許多好書。其中乾隆進士、嘉慶皇帝的老師彭收藏了《致勝道齋》的書籍,易親王去世後,散見於政府樂善堂舊藏,其中不乏國內罕見的善本。清末戰亂,許多公私書籍流散,翁現存書籍的主要部分都是在這個時候購買的。其收藏的秘籍被學術界認為是“學者仰望但不知存否的學術價值很高的善本,按國內標準應屬國寶級重要文物,是包括中國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國內外圖書館都沒有的善本”。翁同龢藏書豐富;詩歌簡潔凝重;書法跌宕起伏,貫穿紙的背面,有顏真卿的風格。他的遺作有《瓶廬詩》、《瓶廬手稿》、《翁文恭日記》等。
[編輯此段]翁同龢故居
▌介紹前residence▌
鳥瞰翁同龢故居,又稱“翁同龢紀念館”
翁同龢紀念館位於常熟古城翁家巷。由翁故居改建而成,於1991+01正式對外開放。
翁同龢故居是保存完好的典型江南建築風格的官僚住宅,翁同龢在此度過了青少年時期。1990,美籍華人翁同龢的曾孫翁興慶(萬哥)先生,將自己的事業奉獻給了國家。主體建築“彩衣堂”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翁同龢紀念館展覽內容主要包括:翁同龢生平事跡;翁同龢的文物和書法;翁同龢的主要著作及國內外關於翁同龢的論文和資料。同時輔以反映歷史原貌的清代紅木家具,讓遊客有身臨其境之感。
▌spots▌風景列表
翟
知止齋是主人會見客人和朋友的地方。樓上有書,樓下有詩、紙、書、畫。
[玉蘭軒]
為客廳,又名花廳,因院中有玉蘭樹,故名“玉蘭軒”。
金陽書店
位於彩衣堂西側中軸線,是翁同龢讀書的地方。
白顧璇
第七個入口是司永殿後。朝廷中有壹株古柏,故名軒,又名“柏苑”。同治年間為翁同龢公館。光緒初年,翁同龢的二姐翁端恩回鄉時就住在這裏。後來,翁同龢與他的孫子翁孫安和他的侄子翁孫臏住了壹段時間。
[雙桂軒]
翁新村和翁舒同。翁之子翁增元曾在此居住。同治初年,翁氏宗祠西屋的“雙桂軒”名稱遷至此處。翁同龢晚年回國後經常來這裏休息。
[後院建築]
正殿後面,彩衣堂分上下兩層,曾是翁後宮的居所。樓下現在是專門介紹翁同龢生平事跡的房間,樓上則是翁的書法藝術展覽場所。
磚雕門樓
清代磚雕吊花門建築。上面鐫刻著“源遠流長”四個字,下面鋪著壹組條磚雕,如“永別中考”“衣錦還鄉”等。雕琢?外形漂亮?給建築增添優雅。
[編輯本段]翁同龢墓
翁同龢墓位於玉山漁歌峰腳下,市區翁同龢墓以西約7公裏處,毗鄰其父翁新村墓。有雒城、墓、白臺、墓道,墓後立有壹塊石灰石碑,高132?5厘米,48厘米寬,10厚?5厘米,刻有“壹香和三分”、“黃晴授予光祿博士特別榮譽、文公輔佐曾祖父考叔、曾祖父壹品堂夫人、曾祖母陸墓”、“曾孫翁忠厚恭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多次修繕。如今它的墓坐北朝南,墓道曲折向南,長約65米。穿越沿山前公路框架1984,改建單間飛升花崗巖廣場,額頭刻“翁氏新橋”。墓城周圍的喬松柏樹非常美麗,風景非常好。環山公路南側有翁氏祠堂(詳見《翁氏兵社》)。1982三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