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低溫釉陶
由於瓷器的逐步普及,制陶業呈明顯的衰敗景象。日用器皿大大減少,陶制明器仍十分流行,但質量已大不如漢代。這壹時期在江南流行壹種塑有樓閣人物的陶罐。在北方地區,低溫釉陶器已具有較高水平,品種逐漸增多,並出現了多色釉,為後來的唐三彩奠定了基礎。這壹時期的陶塑藝術以北朝的為最美,它在繼承漢代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佛教藝術養分,註意神態的刻畫,形式也豐富多樣。種類有文武官員、男女侍俑、伎樂俑、駝、馬和鎮墓獸等。
②唐三彩
在漢代以來低溫釉陶的基礎上,唐代出現了著名的“三彩”陶器。唐三彩以白色粘土為原料,用含有銅、鐵、錳、鈷等元素的礦物作釉料的著色劑,最後形成斑駁不壹的美麗彩釉。唐三彩以黃、綠、白、赭為主,藍、黑色甚少,但極名貴。其中以黃、綠、白三色最常見。
唐三彩制品分為器皿和俑兩大類。器皿主要用於生活用具,俑主要作裝飾,包羅萬象,是唐手工業中品種最豐富的。
唐代盛行厚葬,三彩明器便應運而生,而且發展速度很快,開元時達到高峰。其中最有吸引力的屬駱駝和馬,用馬陪葬的較多。三彩馬體態健美,強壯有力,姿態惟妙惟肖。西安唐墓中出土的兩件駱駝載樂俑是三彩駱駝中的珍品,體現了唐代統壹繁榮的盛世景象。
唐三彩在絲綢之路沿線和海上交通線上的許多地區都有出土,這足以證明它在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高度發達的瓷器
①發展中的魏晉瓷器
魏晉時期,成熟瓷器發展很快,北方還燒制出了白瓷器。
南方由於戰亂較少,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瓷器制造業得以迅速發展。作為瓷器的重要發源地和主要產區之壹的浙江的燒瓷業十分興盛,同時,江蘇的制瓷業也發展迅速。太湖的宜興在東吳、西晉時便燒制出具有壹定質量的青瓷器。西晉統壹後,制瓷業迅速普及,並在南朝初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陶區域。
南方瓷器壹般分為兩大類:壹類是日常生活用具,其中圓形器都是拉坯成形,胎壁厚薄壹致,造型規整。在西晉時還流行將瓷器塑成動物形象;另壹類是專供隨葬的明器,東晉以後逐漸減少。
瓷器的原料都采用當地瓷土,加工精細,胎多呈灰色,堅硬致密。其中浙江金華壹帶的瓷窯中,出現了施釉前先在胎體外表刷壹層化妝土的作法。化妝土制瓷法在東晉時得以普及,這對擴大原料範圍和燒瓷區域提高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壹時期釉層均勻,多呈豆青和淡青色,少量的為深灰和黑色,光澤好。裝飾技法有刻、畫、模印、貼花、堆塑、鏤孔等,內容十分豐富。但在東晉、南朝時較多地使用了褐色點彩的裝飾技法,同時,受佛教藝術影響,刻畫或淺浮雕式的蓮花紋逐漸流行起來。這時窯爐和燒制技術較東漢後期有了明顯的改進,從而徹底擺脫了瓷器的原始性。
北方戰亂頻繁,社會經濟遭到破壞,因此瓷器手工業興起較晚。其中從北魏延興四年至太和八年(公元474~484年)的司馬金龍夫婦墓出土的壹件青瓷唾盂是這壹時期的精品。到東魏、北齊時期,北方制瓷業開始發達。
南北朝時期,北方出現了白瓷。範粹墓中首次發現了北朝時期的白瓷,造型與北方同期的青瓷大體壹致。胎呈白色,較細膩,燒成溫度壹般較高,施乳白色釉,光澤很好。雖然此時白瓷仍處於初創階段,但它預示著瓷器手工業進入了全新時期。
②全面發展的隋唐五代瓷器
隋唐五代時期,瓷器手工業進入全面發展時期。瓷器生產區域不斷擴大,除原有的地點外,湖南長沙望城、江西景德鎮、河南鞏縣、河北曲陽等地也開始燒瓷;以前的上虞窯、湘陰窯等相繼進入盛期,並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越窯、嶽州窯、婺州窯、壽州窯、洪州窯和邢窯等各具特色的名窯。
這壹時期瓷器的質量顯著提高,工匠們進壹步掌握了原料的性能,使燒出的青瓷晶瑩光亮,黑瓷深沈光潤,白瓷也迅速發展,從而形成南方以燒青瓷、北方以燒白瓷為主的“南青北白”的格局。
青瓷器是這個時期的大宗產品,主要產地在南方,北方亦有生產,但風格迥異。在眾多青瓷窯中,浙江越窯燒制質量最好,代表了當時青瓷生產的最高水平。其他各窯也不乏精品,如唐早期的長沙窯,大膽采用在釉下以褐、綠色繪畫花紋的方法,為青瓷生產開辟了壹條新路。
白瓷是這時北方生產的主要品種,最有名的首推河北的邢窯。邢窯以燒制白瓷為主,器類較多,造型樸實無華,有粗、細白瓷之分。除邢窯外,河南鞏窯也很有名。
與此同時,還有絞胎瓷器問世。絞胎瓷器是將白、褐兩種顏色的瓷泥相互混合在壹起,然後拉坯成形。這樣瓷胎上便出現白、褐相間的紋理,再施以透明釉,入窯焙燒,便成了絞胎瓷器。
③高度發展的宋代瓷器
宋代的瓷器工藝高度發展,“宋瓷”成為聞名世界的工藝品之壹。它不僅品種齊全,而且名窯遍及全國各地。宋朝為掌握著名窯場而為皇族貴戚專制高級瓷器,建立了官窯,由此形成宋瓷中民窯和官窯的不同風格。宋瓷品種從釉彩上可以概括為青、白、黑、彩四種類型。每種類型又因產地不同而呈現千姿百態的風貌。著名的窯場有汝窯、定窯、鈞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建窯、景德鎮窯等。宋代工匠已掌握了多種燒造技術和裝飾技法,如建窯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燒出的器物的釉色變化非常豐富,常顯現“銀星斑”、“兔毫斑”、“鷓鴣斑”、“玳瑁斑”等美麗斑紋。景德鎮窯工在透明釉中加少許鐵,燒成著名的“影青器”。此時,中國瓷器制造方法傳播到東、西各國,對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蜀錦、宋錦交相輝映
從三國到兩晉,四川的織錦業非常發達,居全國領先地位,當時成都織造的經線起花的彩錦色澤美麗、花紋新穎,織造技術已達到成熟的地步,被譽為“蜀錦”,名揚天下,另外還出現了加金錦等新品種。南北朝時期絲織物中出現了緯線起花錦,較經線起花有很大進步,能織出比經錦更繁多的花紋和寬幅的織品。
唐代時緯錦非常流行,並且發展了經緯線互相融合起花的新技術,為中國織染工藝的進壹步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唐代絲織的品種極為豐富,以繚綾、紅線毯、織成錦等最為繁華。唐代紋錦以花鳥為主要的裝飾題材,如聯珠團窠紋、鳥會瑞草、散點小簇花、寫生團花等,由於受佛教影響,新奇富麗的寶相花、蓮花圖案也廣泛流行。
宋代最有名的錦有兩種,壹種是四川產的蜀錦,壹種是蘇、湖、杭州等產的宋錦。二者皆為精品。宋錦采用壹種精密細致的“三枚斜紋地”,經線分面經和底經兩重,面經用本色生絲,底經用有色熟絲,緯用多種色彩的練絲。以底經作地紋組織,面經作緯線幅長的“結接經”。這種結構繼承了唐以來的緯錦織造技術,用彩緯加固結經,形成緯三重起花。宋錦的織造過程完全體現了中國本民族的風格,因而顯得嚴謹規範。
4.玉器的繁榮
魏晉南北朝時,玉器的數量和質量急轉直下,這顯然是這壹時期戰亂不止、經濟蕭條的直接後果。
隋唐時期,經濟空前繁榮,作為工藝美術的玉器業很快復蘇並走向了壹個新的高峰。隨著與西域各國交往的加強,往西域壹帶輸出的玉料激增,反過來直接刺激了玉器的生產。這時的玉器品質精良,色如羊脂,技藝精湛。種類有羽觴、飛天、杯、璜、鐲、帶板和哀冊等。唐代玉器的花紋大量湧現出花鳥、人物、走獸的內容,流行纏枝花卉、葵花、飛天、人物。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寫實能力大大提高,可謂形神兼備。這些顯然與當時繪畫、雕塑藝術的成熟不無關系。唐代開始出現了壹種表示官位高低的玉帶板和壹些新飾件,具有實用價值的玉制容器增多。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和金鑲白玉鐲均制作精細,金玉相互襯托,愈顯高雅富貴,可謂隋唐玉器的代表作。
北宋初年,金石學興起,極大促進了人們對古玉的收藏和考證。隨著文人花鳥畫的流行,玉裝飾題材成為玉器的另壹特色。
青玉獅5.漆器
①東吳漆器
魏晉南北朝時,漆器業急劇衰敗。這與當時長期戰亂、社會動蕩不安有直接關系,另壹方面是因為受到瓷器業興起的打擊。1984年,安徽馬鞍山市出土了壹批東吳漆器,其中壹件壹色漆憑幾,器表處理相當考究;另壹件錐刻戧金黑漆盒蓋,在稠密的雲氣紋中添加了人物和珍禽異獸圖盤;還有壹件黑、紅、黃三色相間的犀皮耳杯。此墓中還出土了壹批反映社會風情和歷史故事的彩繪漆畫精品,如“宮闈宴樂圖盤”、“季劄掛劍圖盤”、“童子對棍圖盤”等,圖案設計精美,生活氣息濃厚,寫生手法不凡,增強了油彩的運用。這批珍貴的漆器彌補了該階段漆器工藝發展的缺環。
在西晉至南北朝的300余年中,隨著佛教的流行,出現了使用夾纻法制作的佛像及用氧化鉛調油作畫的密陀繪技法。
②繁榮的唐代漆器
漆器的主要品種在唐代已基本齊備,特別是實用漆器已十分發達。最引人註目的成就是出現了雕漆,它標誌著中國漆器的發展進入壹個新時代。漆器首次出現了用刀進行雕刻的手段,漆層也突破了裝飾的功用,突破了歷來的平髹、勾填、彩繪、鑲嵌的範圍,開始邁進浮雕藝術的領域,並很快形成了壹支獨立的門類,走向了繁榮。此外,能反映唐代髹飾工藝水平的還有堆漆、金銀平脫、螺鈿等。
堆漆即使用稠漆堆塑形成凸起的花紋。這壹技法始於西漢,至唐已發展成為壹種風格。金銀平脫是唐代漆器中最豪華富麗,而且又最盛行的壹種技法。唐代花紋鏤刻極為精美,成為當時壹種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另外,平脫和金屬器的發展興盛互為依托。五代時,平脫仍盛行不衰,宋代以後迅速衰落。
螺鈿在唐代十分流行。它也屬於平脫,但使用的原料是裁割出圖像的貝殼,其上再施線雕,然後在漆面上拼鑲出圖案花紋。唐代風行螺鈿銅鏡,如洛陽出土的人物花鳥螺鈿銅鏡,用貝殼拼貼出人物仕女、珍禽瑞獸和山石樹木,整個構圖恬靜祥和,壹派盛唐氣象。
③風格突變的宋代漆器
宋代漆器的風格發生了突變,流行壹色漆,顏色以黑為貴,其次有紫、朱等色。壹色漆,即通體只用壹色,質樸無紋,故又名“無紋漆器”。正因為沒有紋飾,往往以形取勝,宋代壹色漆的造型與瓷器相似。壹色漆的胎骨使用了圈疊法,這是從薄片屈木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壹種工藝,是漆器發展史上的壹項重要革新,優點是不易變形。
螺鈿為宋代漆器的重要品種之壹。螺鈿有厚薄之分,由此形成兩大類。自五代宋初上溯至西周均系厚螺鈿,宋代蘇州瑞光寺黑漆經函是宋初厚螺鈿的代表作。薄螺鈿始於北宋,已具有很高水平。宋代繼承前代的堆漆傳統,如浙江瑞安慧光塔北宋識文經函的外函用漆灰堆出佛像、神獸、飛鳥、花卉,並嵌以小粒珍珠。花紋外的漆地用金色繪出飛天、花鳥等圖案。
宋代雕漆僅有兩件可信實物,即“醉翁亭剔黑盤”和“嬰戲圖剔黑盤”,均藏於日本。剔犀漆器在南宋墓中亦有發現,是用兩三種色漆在胎骨上有規律地輪流塗刷,待積累到壹定厚度時再用刀剔刻出圖案花紋,這時在刀口斷面上便會顯露出層層不同的色彩,達到壹種奇妙的效果。
6.金銀器
①金銀器的繁榮時期
唐代是中國金銀器生產的繁榮時期,這在器皿制造上尤為突出。唐代設立“金銀作坊院”,將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集中到壹塊,使他們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唐代中外交往頻繁,具有悠久傳統的中亞、西亞金銀器也對中國金銀器物的制造產生了影響。因此,唐代金銀器的制造技術發展迅速。
唐代金銀器大量采用錘鎳技術,還出現了切削、鉚、大焊、小焊、兩次焊、掐絲焊等工藝。唐代金銀器種類很多,主要有碗、盤、碟、杯、壺、盒、鐺、爐等。器物大量采用流線、圓弧式的造形方法,顯得大方、活潑。唐代金銀器的紋樣繁縟,許多器物采取滿地裝,富麗堂皇。
唐代金銀器中刻有文字,據此可將其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在早期,器物種類以碗、盤、杯、盒為主,形狀不少是多棱、彎曲的,器壁較厚,紋樣中的圖案內容主要是歌舞、狩獵,植物紋以忍冬、葡萄為主,動物紋以飛獅、天馬、獨角獸、犀牛為主。在中期,總體而言,器物變化不大,紋樣中鹿、鴻雁、蜂蝶、綬帶烏更多。晚期的器物種類增加,器形多鎏金銀盤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狀,花口器流行。紋樣以折枝、團花為主,局部分單元布置,留出較多空白,盛行用細碎線刻出小花作邊飾。唐代金銀器前期體現出中亞、西亞的風格,中期完成了中國化過程,晚期進壹步發展。前期的金銀器制造中心在北方,晚期南方工藝迅速發展,並表現出與北方的不同風格。
②華麗精細的宋代金銀器
宋代金銀器制造業在技術上又有發展,其制作和使用範圍已不局限於皇室和貴族。南京幕府山北宋墓出土的壹批金銀器中的心形金飾極為精致。它由兩個橢圓形的金片合成,加以鏤空、鏨刻、掐絲手法,使器物玲瓏剔透。江蘇省溧陽小平橋出土的鎏銀盤,盤內錘出瑞果圖案,呈高浮雕效果。另壹件乳釘紋鎏金銀盞器的壁為夾層,外壁飾乳釘,類似青銅器。
宋代的金銀器除了裝飾品、生活用品之外,較多的還有銀塔、舍利瓶、佛像、佛教寺院用品。
遼代的金銀器皿多仿造唐代器物,但也有銀雞冠壺、金銀面具等具有民族特點的器物。遼代的金銀裝飾品很發達,遼寧省朝陽遼墓出土的鎏銀片帶由數萬件方形銀片組成,每片以纏枝紋為地,組成了高浮雕的童子遊樂圖。赤峰遼墓還出土了精美的銀鎏馬具。西北的夏王朝的金銀器工藝與兩宋有密切關系,但器皿制造得較為粗糙。
7.宋觀賞性刺繡發展成熟
宋朝的印染技術以蠟纈、夾纈及絞纈三種技術為主,並且興起了多色染纈。後來又創出漿水纈和藥斑布,印染工藝達到更高水平。刺繡工藝也有長足進步,唐出現了刺繡佛經,宋代的刺繡技藝更加高超。
宋代刺繡分兩類:壹類是仿繡書畫,以供觀賞用;壹類是實用性刺繡,用於衣服裝飾。前者作為觀賞性的刺繡已臻於成熟,內容由唐時多繡裝飾性繪畫轉向仿摹名家書畫,風格註重寫實,以追摹原作的筆墨線條、色彩濃淡和風采氣韻為能事。
刺繡工藝以繡線絲理表現物象,除畫面景象外,繡工更具美感。如傳世宋繡《瑤臺跨鶴圖》,運用多種針法以表現不同的內容:衣服和山石用擻和針,竹葉用齊針,飄帶和鶴用纏針,雲彩和房屋局部輪廓及衣著局部加盤金及釘金,地板用編針,又借色繡來表現景物層次,地都染成淺棕色,天空部分加染藍灰色。像這樣靈活的技法在宋代以前是見不到的。這些刺繡工藝技法的運用都是以增強藝術效果為目的的。
8.玻璃器高度發達
在宋、遼、金時代,我國的玻璃燒造業已相當發達。玻璃器皿的廣泛使用給當時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也帶來了獨特的裝飾作用。
這壹時期玻璃燒造業的發達,首先表現為燒造地區分布廣泛,其次表現為玻璃器皿的種類比較多,主要有玻璃瓶、玻璃葫蘆瓶、玻璃葡萄、玻璃花瓣口杯等。
這壹時期的玻璃制造業還未受到阿拉伯工藝的影響,所制玻璃多屬高鉛玻璃,主要由鉛、硝、石膏混合燒制而成。如定縣塔基出土的玻璃葫蘆,含鉛量高達70.04%。這種玻璃的特點是“色甚光鮮,質則輕脆”,所以多用於裝飾陳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