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日報記者楊軍
成功不是上帝賜予的禮物,而是漫長崎嶇道路盡頭的花朵。只有通過了這條路上所有的考驗,妳才能把它握在自己的手中。成功是壹枚獎牌,只頒發給真正付出了巨大勞動和汗水的人。著名文史專家胡傳懷無疑是這個獎當之無愧的人。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大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界:“昨夜西風雕碧樹,我獨上高樓望天涯。”這個第壹名也是。“腰帶越來越寬,我不後悔。我為伊拉克消瘦。”這第二個環境也是。“在人群中找他,我突然回頭,那人就在那裏,燈光昏暗。”這個第三名也是。胡傳懷先生走上巴蜀文化研究之路異常艱難,也走過了這三個境界。
字符文件
胡傳懷,1964,四川省蓬溪縣文井鎮人。畢業於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文學學士。現為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員會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理事、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理事、四川省詩詞學會會員、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溫韜詩詞學會名譽會長、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來,我壹直致力於清代詩歌、巴蜀文化、地方誌譜牒、鄉村文學的整理和研究。出版專著60余部,文史類論文、詩歌、散文300余篇,共計800余萬字。專著《張文濤年譜》、《光明日報》被評為“學術品格較高的好書”,被《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詩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譜》、《清代詩歌考證》、《巴蜀文學史》、《遂寧市誌》、《蓬溪縣誌》等引用或收錄。《百年奇冤還清白——非“漢軍高”鐵證發現》壹文,解決了紅學壹大懸案,載入紅學通史。* * *參與國家社科基金1項目、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獲得省市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十余次。其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受到好評,專著發行到歐美、日韓、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產生了很大影響。
1.昨夜西風雕碧樹,我獨自上高樓,望天涯。
胡傳懷,1964,8月27日出生於四川省蓬溪縣文井鎮百亨村三臺關胡家溝。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淮陽,是西周陳國第壹位君主胡公滿的封地,是胡姓的發祥地和血源,故命名為“川淮”,以示胡姓的傳統根在淮陽。
我上小學的時候,正值文革。他經常聽老農民講,向他們要村裏歷史和社會情況的文字記錄。“沒有文字記錄,都是大腦記憶,口頭傳下來的。”胡傳懷想,將來我識字了,壹定要把農民說的話記下來。
我上中學的時候,看完歷史書總有“地方教科書,地方政府編”的後記。胡傳懷問老師:“我們有自己的鄉土教材嗎?”老師說:“我們這裏還沒有。”胡傳懷暗暗發誓:將來壹定要為家鄉編寫鄉土教材!
大學期間,他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鐘,潛心研究歷代詩詞小說,準備畢業後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當妳有了人生目標,妳就有了精神寄托。但是,如何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呢?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著名國學研究者龍輝先生告訴他:“四川學者要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地方歷史文化上,就像土特產壹樣,有自己的特色。”他還指出:“研究清詩,首先要選擇壹個地域、壹個小群體、壹個家族或只是壹個人,細細讀之,不要被《清詩年譜》中的評論所迷惑,這樣才能得到清詩的真相。”
這些話讓胡傳懷豁然開朗。他以為很多外國學者都重視巴蜀文化,可他生於斯長於斯,怎麽能視而不見呢?於是,胡傳懷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明清文學上,針對巴蜀文化,最後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家鄉遂寧的宋代文人王拙、明代女散文家黃鶚、清代著名詩人張文濤身上。
二是腰帶會逐漸變寬,不會有遺憾,會讓人為伊憔悴。
為了理想,胡傳懷走上了壹條荊棘坎坷的道路。
65438年至0993年,胡傳懷從高中語文老師的崗位上調到蓬溪CPPCC從事文史研究後,開始廣泛閱讀,用筆為蓬溪編纂了壹系列地方文史資料。由於他的全力投入,他每年收集的蓬溪文史資料質量很高,使蓬溪CPPCC的文史工作走在了遂寧市的前列,在四川省文史界影響很大。
那壹年,他剛剛29歲。
胡傳懷喜歡讀書買書。“熙熙攘攘滿眼都是,書市久久揮之不去。”並不富裕,他放棄了很多個人娛樂和享受,把攢下的錢都花在了買書上。幾十年來,從未停止過。如今他家的萬卷書都是川中地方文獻。有朋友形容他簡陋的房間“像壹座磚砌的堡壘,足以推倒鄰墻。”
除了買書,胡傳懷還有壹個愛好:抄書。因為主要從事清詩、巴蜀文化、鄉村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很多地方文獻資料都是宋、元、明、清刻的,是珍貴的文物,不能購買。保存者怕影響古籍紙張,不同意復印,只能手工復印。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胡傳懷抄錄古籍10余部,200多萬字。胡傳懷抄了100多本筆記本,寫了10多支破筆。“為了抄書,我日夜忘我。如果頭暈,就用冷水洗臉,睡醒後再抄。”
“我不後悔腰帶漸寬,為伊消瘦。”胡傳懷的執念和專註,讓他收獲了50種作品* * * 800萬字的豐碩成果。同時,他還成為CPPCC蓬溪縣委常委、文史學習委員會主任、彭山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四川楹聯學會理事。被蓬溪縣委、縣政府命名為蓬溪縣第四批拔尖人才。
目標明確,意誌堅定的胡傳懷,從不打麻將,也不去舞廳。無論節假日,他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閱讀、研究和寫作中。他說:“壹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孤獨是最好的自由,孤獨是最真實的幸福。”
三、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燈火闌珊處。
張文濤是清代乾嘉時期偉大的詩人、畫家,他的家族是胡傳懷研究最多的。
張文濤(1764-1814),名中野,號船山,乾隆進士,官至山東萊州知府。祖籍四川省蓬溪縣金橋鎮黑白溝兩河口翰林村,著有《船山詩集》。由於過去政治因素的幹擾,壹些文學史對張船山的論述模糊不清或被忽略,這成為張文濤研究的壹大缺憾。
從65438到0988,胡傳懷在成都讀大學的時候就開始收集關於張文濤的資料。節假日,他在四川省圖書館看資料,經常壹坐就是壹整天。中午,他只用饅頭和開水充饑。出了圖書館,往往是夜幕降臨,燈光昏暗。正是這種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精神,使他在短短幾個月內抄錄了26卷約50萬字的《船山詩話》。
65438年至0998年,為編纂《張文濤年譜》,胡傳懷自費到金橋鎮兩河口船山故裏尋找考古遺存。求古跡,查家譜;扶桑帶領桐原翻山越嶺,考察了兩河口唐家灣月亮坪山墓群和張家墓群。他與張氏後裔張、等人進行了座談,記錄了壹些有關張氏家族的珍貴史料。
胡傳懷長年浸淫於各種古籍之中,揣摩考證,認真梳理古代文學、目錄學、繪畫、書法、佛道等歷史,反復研讀張文濤原著,使其學識精練、成熟。
“劍鋒來自磨礪,梅花香自苦寒。”5438年6月至2000年10月,胡傳懷《張文濤年譜》由巴蜀書店出版,獲遂寧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七等獎壹等獎、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等獎優秀成果獎、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優秀作品四等獎二等獎。這本書首次印刷,好評如潮。隨後,四川省社科院將該書選作“巴蜀文化研究系列”,並作為四川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的重大科研項目進行了修訂重印。2005年6月至10月,《張文濤年譜》(修訂版)由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店出版。
“草色之人遊手好閑,名利無關系。”在漫長平淡的歲月裏,胡傳懷以壹個學者應有的刻苦鉆研精神,遊走於各種古代知識體系中,憑借自己積累的豐富知識,克服了壹個又壹個的難題,到達了這些知識的殿堂,同時,也終於站在了壹個高高的學術講臺上,在平凡的人生中創造了不平凡的學術成就。
近十年來,胡傳懷厚積薄發,先後編著出版了《王卓基校集》、《英國故事集》、《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鵬敖詩集》、《張文濤研究文集》、《船山詩草劄記》、《余燼筆記》、《張鵬敖研究》。在《紅樓夢學刊》、《中國韻學刊》、《國學》、《蜀學》、《巴蜀文學》、《蘇州大學學報》、《聊城大學學報》、《西華大學學報》、《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文史雜誌》、《尋根》、《科舉叢書》、《家譜》。他的作品、論文、詩歌等。已經編了800多萬字。其著作多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同時其專著發行到歐美、日韓、臺灣、港澳等地,產生了較大影響。
國學大師王先生評價王卓基校勘系列時說:“我的蜀松文化,秀目而迷,也是蜀松文化的傑作。”
東京慶應義塾大學中國學研究所的河馬小廚師·池澤博士給胡傳懷寫信說:“這麽好的壹本書(王卓基校勘集),對宋代文化研究者壹定很有參考價值。”
國家中文核心期刊《社會科學研究》和《天府新論》分別以《石頭記·無考不聲讀》和《王拙研究新成果——簡評》為題,對王卓基的校勘給予高度評價,稱贊該書是“當之無愧的珍貴文化巨著,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劉揚中說:“胡傳懷先生的《張文濤年譜》和他的《驗證高鶚不是張傳山的妹夫》壹文,在清詩研究和紅詩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當然,胡傳懷先生的學術成就主要是他的知識和才能的產物。”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廖克斌教授、《泉清詩》編委會主任朱澤傑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清詩專家、四川宜賓學院羅映桃西教授、臺灣中山大學中國研究所武士敏研究員等專家學者紛紛來信或撰文,對胡傳懷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和贊賞...
如今,作品碩果累累的胡傳懷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命運。但他在精神家園裏繼續探索,在文史園地裏默默耕耘。他說:“如果學習成為洪水中的孤島,我願乘最後壹艘方舟而去。”
對於胡傳懷來說,人生的價值在於不斷的學習、探索和創造,他將用自己的勞動為家鄉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對於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無數能像胡傳懷壹樣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學者專家,為我們打撈壹段完整的歷史記憶,保留壹個美好的精神世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默默耕耘,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優秀文化才能在歲月中歷經無數劫難,代代相傳!
原載於2003年8月第三周遂寧日報2065 438+大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