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著眼於“人”的內在發展要求,把“人”作為教育本身的目的。這才是在“素質教育”的口號下,人們應該追求的教育本質。弘揚人性是21世紀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教育應該從“人性”和每壹個活著的人開始。基於“人性”的教育在許多方面滿足了人的發展需要;來自每個活著的人的教育能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力,只是每個人的潛力發展方向可能不壹樣。那麽,在學校和班級裏,每個學生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潛在特點積極發展。每個學生不僅有自己的潛能,而且這些潛能的開發會因個人後天條件的差異而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壹些學生處在不利的環境中,他們的潛能發展會受到抑制。班級作為學生生活最重要的環境之壹,可能會成為學生發展的障礙,在班級的社會環境中解決這壹障礙的可能性更大。班主任作為班級社會中的核心人物,自然要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
班主任不僅要關註學生的壹般發展需求,還要關註每個學生的發展特點,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給予有效的幫助。為了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班主任需要發揮獨特的作用。
從“人性”出發,提出“人性化教育”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我們明智的選擇。“人性化教育”包括寬容、民主、平等、鼓勵和欣賞等多種教育藝術。只有在“人性化教育”的氛圍中,才能誕生富有個性的個體。允許多樣化是現代人現代意識的重要體現,而班主任作為學生的引路人,首先應該具備這種意識。本報訊山西省某中學班主任指導學生在工作實踐中開展“我是最好的”活動,受到師生和家長的壹致好評。學生們的熱情空前高漲,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的東西。教育者的藝術在於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從而開發自己的潛能。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班裏每個學生的主體意識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學生們從喜歡、討厭、能力、恐懼、欲望等角度講述了自己心中的秘密,互相鼓勵,培養學生的人格和美德,張揚學生的主體性。
墨守成規,循規蹈矩,是傳統班主任的根本特征。新時代的班主任只有具備創新意識,才配得上學生導師的稱號。傳統教育遵循“塑造模式”,弊端在於忽視、壓制甚至扼殺人的創新精神。培養富有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學生,必須有富有個性和創新精神的教師。班級作為整個學校教育工作的基層組織,在樹立創新之風、形成創新意識、開展創新活動、培養創新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意義。班主任作為班級組織、管理、教育和指導的領導者,首先要有創新意識。
第壹,對之前教育行為的反思。
壹名中學生在網上憤怒地寫道:
我壹整天都在學校和家之間的線上跑來跑去,已經麻木了!
學習應該是壹件快樂的事情,可我為什麽這麽痛苦?學校制度!壹個毀滅人類的系統!整天被學校制度洗腦,變得面無表情,沒心沒肺;和機器壹樣,教育的本質是把我們變成機器嗎?!不要!我們必須抵抗!
我們必須抵抗。不反抗會有什麽後果?接受壹個對人性更具破壞性的制度的迫害!
同學們,讓我們團結起來,為推翻不合理不人道的制度而鬥爭吧!戰鬥吧!
有這樣壹封給班主任的信:
親愛的老同學:
妳好!
請原諒同學們的無意冒犯!我忍了很久,想對妳說,我真心希望妳生氣,更不要生氣!
我知道妳深愛著我們,為我們做了很多,為我們安排了壹切...但我為此恨妳。妳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我們理解,但我們不能原諒妳,因為妳同時犧牲了我們的家庭和妳自己。在妳廢寢忘食的教育下,我們失去了很多課外活動。我們通常沒有時間看電視、電影和欣賞音樂。更可怕的是,在妳孜孜不倦的教育下,我們無法思考。在妳“聽話教育”的教育下,我們學會了聽話,同時也沒有了感情,沒有了個性,沒有了思想。我們變成了被操縱和利用的機器人。
妳的學生擔心天空
當我們看到這個帖子和這封信的時候,難道不感到震驚嗎?!當我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想到為學生無私奉獻,為學生心碎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學生真正想要的是什麽?學生們在想什麽?為什麽學生經常會做壹些非常規的動作來發泄對學校管理的不滿?
如果我們班主任對此壹無所知,那我們憑什麽當學生的班主任?壹個沒有資格當班主任的老師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學生?這壹系列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班主任對其工作行為的深刻反思。
反思壹:“人治”大於“法治”。
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已經習慣了“人治”:班風不僅取決於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還取決於班主任的個人素質。對於學生來說,這種“家長主義”與其說是管理,不如說是控制!或許表面上學生秩序良好,紀律嚴明,但教育的潛在負面效應令人擔憂。學生只有服從的義務,沒有參與的權利,制約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創造性。因此,班主任工作應從“人治”走向“法治”。通過“法治化”管理,將班主任的權威轉化為集體權威,將學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制度化,增強和提高學生的民主管理意識和能力。班主任工作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既是管理方式的改進,也是工作理念的更新。
反思二:違反人性化的“控制”。
統壹的價值觀和思維定勢還在影響著壹部分人,班主任也不例外。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形成了管天管地、頭管尾的習慣。這個“準則”和那個“規範”裏,充斥著“不”“不”“不”之類的字眼。比如,有的班主任把孩子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視為“違紀”,並加以責備或懲罰。這不僅是對班主任的困擾,也是對學生的誤解和不公。覺得孩子的天性和性格特點是缺點和錯誤,真的很搞笑。我們能把孩子愛運動、愛好玩當成“缺點”嗎??有時候有些學生的不良行為,明明是人格心理和行為的問題,需要理解和對待,卻當作思想道德問題,因此受到批評和懲罰;明明是學生天性和潛能的自然表現,應該加以引導和鼓勵,卻認為是無所事事,肆意妄為,加以制止和壓制;明明只有壹門或幾門課考試成績差,應該受到啟發和幫助,卻認為整個人無可救藥,受到歧視和冷眼對待;明明是幼稚的錯誤,偶然的錯誤,應該教育容忍,卻認為是惡習不改,上綱上線,指責...這些都嚴重影響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難怪很多孩子被老師批評懲罰,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這種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是班主任在心理上的無知和缺乏人性化控制的表現。如果有的孩子喜歡看小說,有的孩子喜歡唱歌,有的孩子喜歡運動,這就是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有的孩子靈活,有的孩子沈默,有的孩子孤僻,有的孩子直言不諱,都屬於性格問題,完全沒必要強求壹律。這和個人道德品質關系不大,我們班主任根本不需要多管。教育是壹種引導,是真正的愛的藝術。所以我們班主任自然要對正在成長的青年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教育。給孩子創造壹個寬松自由的教育環境,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孩子的好動和貪玩,不僅僅是缺點或錯誤,而是道德和智力的生長點。孩子的天性只是有待開發的處女地。忽視這些方面,素質教育就會大打折扣。。
反思三:過多的“量化”管理。
壹個班主任的工作,除了給學生灌輸理論,就是管理學生行為規範的養成。班主任工作的對象是人,不是機器零件,不是靜止的物體。我們期待著充滿活力、不斷成長的新壹代人。克魯普斯卡婭寫道:“對孩子來說,思想不能脫離具體的人。學校的教育功能是教書育人,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尊重和理解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提升,說服和溝通,以及舒適進取的寬松環境。比如制度建設是班級管理中的重要舉措,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需要因班而異,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註重培養而不是檢查、糾正和懲罰。眾所周知,人性告訴我們,沒有人喜歡被強迫或服從命令。現在城市公共設施的變化很好地說明了這壹點。過去的“禁止”、“違者罰款”等字眼,被“請……”和“保護花草會給大家帶來好心情”等字眼取代。據該報報道,為了達到更好的改革效果,南京監獄不再張貼“老實點,別瞎說亂動”之類的標語,全部換成了“跌倒了爬起來,這就是成功”之類的名言警句。對於改造罪犯都是如此,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天真浪漫的學生。
另壹方面,我們的教育管理規章制度充滿了行為準則、懲罰條例、獎懲細則。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是千人壹面,壹個壹個,不具體不全面,效果未知。經常是貼在墻上,掛在嘴邊,沒能落實。我們的教育壹旦數字化,往往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壹些班主任為了在文明班評比中多拿分,默許學生弄虛作假,假善舉,假捐款,實際上是在傷害學生幼小的心靈。我們過於強調科學的管理、量化的評價、嚴格的制度、冰冷的數字來約束學生,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挫。這種管理本質上是壹種不人道的管理,是見物不見人的表現。目前,校園內流行量化管理,數字化考核已經滲透到日常檢查的各個方面。校園裏帶紅袖章的人越來越多,行政領導,值班老師,巡邏學生都有壹個目的——扣分。除了濫用不同程度的懲罰,似乎找不到合適的方法。有的班主任教學生做人要踏實,上課的時候讓班長以分數的形式來評價同學的品行。某某講課扣1分,某某上課大聲喧嘩扣2分。結果班領導沒心思學習,只想著扣妳分數。
我覺得太多太明顯的監督氛圍讓人覺得不被尊重,不開心,不利於教育教學。而且,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才能有個體潛能的釋放,才能有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現代人才是靠火藥味很濃的“管、夾、壓”培養不出來的。在這種有人看守、有人監督的環境下,學生們處於深淵的邊緣,如履薄冰,人人自危。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冷淡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服從還能有什麽人格?
當務之急是徹底改變這種不人道的狀況,讓班級管理制度深入人心,變他律為自律。建立符合我校特色的充滿人文關懷的管理模式,用那些以精神指引和價值導向為特征的管理理念,為師生的發展構建新的家園。
反思四:“偽聖化”教育。
尊重人的個性,促進個性化發展,就是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學生也是如此。然而,當前的班主任工作存在著壹種偽神聖化的傾向。班主任給學生灌輸最多的可能就是好好學習,考名牌大學,重點大學,將來成為科學家,工程師,作家,老師等等羨慕的對象。任何“沒有野心”的人都會被大家鄙視。師生缺乏平民意識。或許這也是《哈佛女孩》、《北大男孩》、《牛津男孩》等書暢銷的原因之壹。我們認為:如果它是壹棵草,它壹定是綠色的;如果是大樹,就會結果;如果是玫瑰,就會開花。
在國外的中小學,沒有人教孩子壓縮自我存在的空間。說白了,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壹份好工作。到了中學二年級,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談談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如果壹個學生談理想:我想以後多賺點錢,買輛好車,住好房子,逛世界名勝...只要他遵守法律,依靠自己的努力得到這壹切,沒有人覺得有什麽不對。畢竟,世界是由成千上萬的千千普通人組成的,包括教育他們的老師。所以,做壹個正直的普通人有什麽不好?有這樣壹件趣事: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時,記者去采訪他的母親,對她說:“妳壹定很驕傲有這樣壹個兒子。”杜魯門的母親回答說:“是的。然而,我還有壹個兒子,這也讓我感到驕傲——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土豆。”如果說,她是站在壹個母親的角度看問題;那麽,如果我們是中國的壹位母親,或者是中國的壹位老師,我們能給出這樣的答案嗎?學校應該理直氣壯地教學生理解“個人價值”,發展“個人價值”,提高學生的“個人價值”應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國民素質的提高需要每個國民素質的提高。“為自己”並不是壹件壞事。試想,如果每個人作為壹個個體,都以認真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升華”,而不是“等待、依靠、想要”國家,那麽這個國家必然充滿活力和希望。對於教育來說,全民素質的全面提升是最重要的。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壹大批愛因斯坦、愛迪生、比爾·蓋茨、邁克爾·喬丹和卡爾·劉易斯,但最重要的是培養合格的公民。
偽神聖化的教育容易受到各種惡心言行的傷害。當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時,他們可以頭腦清醒,與侃侃交談,但在實踐中卻背道而馳。任何人都可以列出泡網吧的十大八大危害,但是離開教室直奔網吧的人不在少數。壹個學生在思想品德筆試試卷上回答“尊敬父母,熱愛集體”等禮儀規範可以得高分甚至滿分,但回到家,嘴裏還塞滿了食物和衣服,對父母更是頤指氣使。語文試卷上,讓學生根據情況寫壹段話:別人借妳的東西還沒還,妳該怎麽辦?回答可以用溫柔有禮來形容。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就是這樣壹件小事,導致摩擦不斷,直到鬧到了班主任那裏。班主任戴上面具說教,說的話連老師自己都不相信;學生戴口罩接受面對面教育。從表面上看,他們只是諾諾。當他們轉身時,他們保持不變。班主任口口聲聲說“為妳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學生卻在想“妳不是為了那些獎金才這麽做的”,心裏充滿了貶義詞。有些學校標榜“為了所有的孩子,為了所有的孩子,為了所有的孩子”,但很多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卻極力嘲諷差生。有的想盡辦法讓差生轉學,企圖嫁禍他人,有的班主任想盡辦法讓差生家長給醫院開具智障證明,不讓學生的考試成績計入平均分,以免影響老師的“教學業績”。學校這種冷漠虛偽自私的教育怎麽可能不對學生產生影響?
我們的教育如果不及時反思、更新、改變觀念,就會被社會和時代所拋棄。而且,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是“玫瑰教育”,那麽培養出來的學生壹旦進入社會,必然會碰壁。
第二,關於人性化教育促進個性化發展的思考。
在“素質教育”的旗幟上,有壹個大寫的“人”字: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充滿人性的教育,是面向全體人民全面發展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無非是壹種樸素的、人性的願望:把每壹個孩子培養成幸福的人!他的教育理念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壹個從他那裏培養出來的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在烏克蘭壹所鄉村中學當校長時,記錄了壹個故事:校園裏的溫室裏開出了壹朵最大的玫瑰,所有的學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很多學生來看。今天早上,蘇霍姆林斯基正在校園裏散步,看見壹個幼兒園的4歲女孩正在摘溫室裏的玫瑰,拿在手裏,心平氣和地望著外面。蘇霍姆林斯基想知道為什麽小女孩要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這花是妳摘給誰的?”妳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麽大壹朵玫瑰。奶奶不信。我現在就脫下來給她。我看完就送回去。”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抖了。他牽著小女孩的手,從溫室裏摘了兩朵大玫瑰。他對孩子說:“這壹個是給妳的。妳是壹個懂得愛的孩子;這首歌獻給妳的母親,感謝她養育了這麽好的孩子。“這個故事激勵了我很久。我會把這個故事講給更多的同學聽,讓我們的同學擁有美好的人性,活得像壹個真正的人,心中有壹朵永不雕謝的玫瑰。
正如哲學家詹姆斯所說:“人性中最殷切的要求是對肯定的渴望”,這是人的本性。人性是個性的基礎,個性促進人性的完善,人性通過教育影響個性的發展。人格是個體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全部品質的相對穩定的綜合,具有獨特性、整體性、傾向性等特征。人格的發展是人格的不斷完善,是個體獨特的內在潛能和資格的覺醒。發展個性,即肯定個性,就是充分肯定個人的主體性,這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理念的體現。在中小學教育中,個性發展的目標是在各種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幫助每壹個學生形成並表現出不同於他人的“那壹個”的獨特性和優勢。最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形成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正確需要、動機和興趣,具有對人、對自己、對環境的文明態度和以能力為中心的心理特征。
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缺乏個性的人沒有創新精神。
有壹個故事,壹個書法神童9歲時參加了日本青少年書法展,在日本掀起了壹陣旋風。四件作品,均為私人收藏,總價值14萬日元。當時,日本最著名的書法家外川智子·奧德預言,在日本未來的書法界將會升起壹顆璀璨的新星。
20年後,村上小田專程拜訪了這個小時候在四島小有名氣的天才。看完他的作品,他深深嘆了壹口氣,說了這句話:“右軍(王羲之),妳毀了這個神童。”
原來這個小神童沈迷於臨摹王羲之的書法帖。經過二十年的苦練,他的書法個性已經完全磨掉了。現在他的字和王羲之比幾乎可以達到混亂的程度,但是他自己的東西呢?我找不到痕跡。在鑒賞家眼裏,他的書法不再是藝術,而是壹種令人討厭的模仿。
不要失去自己的個性,那是壹個人唯壹真正有價值的地方。縱觀古今,凡是成就壹番事業的人,都是堅持自己個性和特點的人。
楊振寧博士曾指出,缺乏個性和追求自己的興趣是中國學者和學生最嚴重的缺點和不足。
2002年,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因“對天體物理學的傑出貢獻,尤其是發現了宇宙中的中微子”而獲得諾貝爾獎。鮮為人知的是,這位諾獎得主在上世紀70年代末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唐院士合作,他們也將實驗地點選在了中國。然而,由於中國學者缺乏創新意識,合作因害怕失敗而流產。小柴昌俊獨自回國進行實驗,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他終於成功了。
反思我國的傳統教育,應該壓抑和抹殺人的個性,甚至把個性視為危險因素,千方百計限制學生個性的發展。傳統教育讓每壹項活動都把人置於同樣的影響之下,讓他們看同樣的課本,聽同樣的講座,讀同樣的資料,參加同樣的活動。總之,傳統教育的壹切措施都是在同化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用統壹的規範來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是我國教育的最大弊端。
就傳統教育過程而言,被傳統文化賦予壹定權威的班主任對學生寄予許多顯性或隱性的社會期望,壹些負面因素可能直接制約學生的個性發展。
就外顯期望而言,班主任對學生的行為或行為起著壹定的引導作用。班主任過分要求團結、正直,忽視甚至聲討差異,學生只能重視權威,從眾,求同存異,切不可明顯標新立異。這已經成為壹種強大的思維慣性,甚至被我們認可和推崇。
班主任把學生當作壹個有靈性的人,而不是壹臺學習機器,發自內心地愛每壹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情感。這是發展學生個性的前提,因為個性教育要尊重學生個性、情感、思想等的獨特性。,尤其是學生的精神世界,並要求教育者摒棄“應試教育”中壹刀切的做法,真正做到壹把鑰匙開壹把鎖,尊重學生的個性。也意味著學生無論上學與否,都要尊重自己未來的發展,堅信每個學生都會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心靈絕不是壹片不毛之地,而是壹片擁有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沃土。所以,班主任的責任就在於發現和扶正學生心靈土壤裏的每壹棵幼苗,讓它越長越壯,最終把自己缺點的雜草擠掉。班主任要給每個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展現自己在某壹方面的獨特優勢,讓每個學生都昂著頭走路。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的個性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越是重視個性發展,越是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常規管理。個性發展不是任性發展。在中小學班級管理中,常規管理歷來受到重視,因為它是壹切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制創造精神的力量。”教育管理和人的個性發展屬於兩個不同但又相關的範疇。管理是人類的壹項基本社會實踐。其內涵是組織、協調、計劃、指揮等控制活動,以提高活動效率,實現某壹項目。把管理學引入教育,就是要通過組織訓練,使學生按照壹定的規則行事,養成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質。人的個性發展是個體潛能的延伸和實現。人類個性發展的理想和追求,應該說是直到現代社會才出現了曙光。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下,個人的潛能可以發展成自己的優勢,形成可以突破壹些局限的特長。
簡而言之,管理是壹種手段,追求不同個體的壹致性、統壹性和協調性;個性發展是壹種目標或理想,追求個體的獨特性、優勢和自由。這兩者在壹定程度上確實存在矛盾,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很容易產生壹些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說到加強管理,要以“管理”為目的,為“管理”而管理。直到把學生管理得老老實實,只有諾諾,學生的個性發展才受到抑制;發展個性似乎就是放開松綁,淡化管理,兩者成為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但是,現代教育不僅要發展個性,還需要管理。事實也證明,在井井有條的常規管理條件下,確實培養出了文明守紀、活潑創新的人才。事實上,在學校培養人的過程中,班級管理的實施與個性的發展有相似之處,是可以協調的。規範行為和發展個性可以看作是教育的兩個方面。
班級日常管理從教育目的出發,規範、引導和教育學生的日常行為,以培養學生文明、禮貌、勤奮、和諧的品質。壹種文明、禮貌、守法的素質對於集體、社會和個人的發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任何個人的幸福生活和發展都需要壹個有序的社會環境和壹個和諧的人際關系。但是,良好人格的發展目標只有在與他人和集體和諧共處的環境中才能形成和表現出來。況且,文明的行為習慣本身就是人良好性格的壹個側面表現。壹個善於自律的人,是壹個真正能創造的人。總之,常規班級管理為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學生活潑的個性為常規班級生活增添了活力。
辯證處理班級日常管理與學生個性發展的關系,需要班主任在日常操作中有清晰明確的意識和細致的工作方法。日常管理的內容和目標應不斷地、堅持不懈地宣傳和堅決執行,但管理和教育的方法應靈活多樣。
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區分常規管理的目標和要求。對於小學生來說,行為準則教育主要從學生個人-家庭成員-老師-同學的小範圍進行,培養他們誠實、禮貌、愛幹凈、愛學習、守紀律、活潑、大方、健康的人格基礎。對於中學生來說,需要從更大範圍的個人-家庭-學校-社區來規範。要求他們內外均衡和諧美好,尊重他人,負責任地對待學習、工作、家庭、社會,這就要求他有更系統的價值觀。
其次,要采取靈活機動的方法實施常規管理,如講解、遊戲、競賽等。,從而使常規管理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遵循常規的快樂。
三、愛——人性化教育的基石。
做壹個好的班主任,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有壹顆愛所有學生的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人性化教育的基石。沒有人性和情感,壹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愛學生,就要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就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尊嚴和權利是人性化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性化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理念的核心。班主任工作的目標是,只有當學生充分理解、尊重和相信學生時,教育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創造出讓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和個性的成功教育。班主任是男人的工作,人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情感決定思考的方向,理性決定思考的結果。只有從情感和人性入手,才能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以人性化教育促進個性化發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它決定了班主任的工作態度和方法。對學生的教育也要對學生有真摯的愛。“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可能真誠地教育學生。”因為,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可能關心學生,也不可能用心觀察學生。因此,無法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從而無法對學生進行及時、必要、有效的批評、教育和引導,更談不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愛學生就是愛所有的學生。學生之間的差異是絕對的,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學生之間總會有差異。這就決定了作為班主任,接納每壹個學生都是無條件的。學生希望在學校得到班主任的尊重、關心、愛護、幫助和教育。班主任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是學生的心理需求,也是人性化教育的基本要求。班主任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