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泰勒自己的理論,希特勒本人並不是二戰爆發的中心人物,也是壹個在外交政策上沒有任何問題的德國領導人。他引用了德國歷史學家弗裏茨·菲舍爾的論點,指出第三帝國的外交政策實際上與魏瑪共和國和第二帝國是壹樣的。此外,他指出,希特勒不僅是壹個普通的德國領導人,也是壹個普通的西方領導人。作為壹個普通的西方領導人,希特勒與古斯塔夫·斯特萊斯曼、尼維利·張伯倫和達拉第沒有什麽不同。泰勒的論點是,希特勒希望德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他沒有發動戰爭的意圖或計劃。1939年爆發的大戰,不幸是意外造成的,大家都要負責。
泰勒對希特勒有著獨特的個人觀點,他認為希特勒是壹個貪婪的機會主義者,除了權力和反猶太主義,他什麽都不相信。泰勒辯護說,希特勒沒有制定任何計劃,他的外交政策只是利用機會。他甚至認為希特勒的反猶主義根本不是獨壹無二的。當時成千上萬的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其實都有很強的反猶主義,所以希特勒沒有理由獨自承擔反猶主義的責任,而普通大眾是免疫的。
泰勒還指出,二戰的爆發應歸咎於《凡爾賽條約》的不當行為。條約對德國的嚴厲程度足以讓德國人感到報復和怨恨,但不足以徹底摧毀德國潛在的軍事威脅,也無法阻止德國再次成為大國。正因為如此,凡爾賽條約建立的國際體系對德國人來說根本就是不公正的,所以他們本能的想要推翻凡爾賽條約,所以條約本身就是造成不穩定的壹大因素。泰勒認為,如果和平條約不是如此苛刻,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能不會發生。
這本書壹出版,就引起了輿論的激烈反響和爭論,受到了很多人的抨擊。這本書出版後不久,信奉新納粹主義的美國歷史學家大衛·霍根(David Hoggan)於1964年出版了《Krieg》(Der Erzwungene manuel),使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被大眾與新納粹主義混為壹談。泰勒隨後予以反駁和否認,並批評霍根的書,指出英國和波蘭合謀無辜牽連德國是無稽之談。
輿論對這本書的批評有很多,包括不滿泰勒關於綏靖政策是合理政治策略的說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凡爾賽條約》註定的,是外交失敗的“意外”結果。希特勒是壹個“普通”的領導人;忽視了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作用。在眾多攻擊中,休·特雷弗-羅珀最為突出。泰勒在書中指出,從1937的霍斯巴赫備忘錄來看,希特勒並沒有為戰爭制定任何計劃。但特雷弗·羅珀反駁說,希特勒在備忘錄中明確表達了開戰的意圖,戰爭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此外,其他批評二戰起源的歷史學家還包括艾薩克·多伊徹、芭芭拉·塔奇曼、格哈德·溫伯格、哈裏·辛斯利爵士、約翰·惠勒-貝內特爵士、戈洛·曼、戈登·a·克雷格和a·l·羅斯等。此外,許多歷史學家都寫過關於二戰起源的書,反駁泰勒的論點。
就像英國,1962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在美國上映時,也遭到了輿論的壹致憤怒抨擊。幾乎每個美國歷史學家都對這本書留下了負面評價。相反,新納粹組織聲稱泰勒的《二戰起源》已經“無罪釋放”了希特勒,他對戰爭沒有責任,更是對泰勒大加贊賞。泰勒對此感到困擾。除了反復強調自己與新納粹主義無關,還高調表示對新納粹主義極其反感。
泰勒對意大利的評價也成為學術界的批判項。泰勒形容墨索裏尼是壹個作秀的人,但他的背後是壹個沒有任何信仰的無能而笨拙的領導人。他還指出,墨索裏尼最初幫助英國和法國組成了壹個反德國的Stresa陣線,只是因為意大利後來因入侵阿比西尼亞而受到國際聯盟的制裁,墨索裏尼才轉向納粹德國。近年來,許多意大利歷史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墨索裏尼信奉“生存空間”作為自己的外交政策,把地中海、巴爾幹、中東、非洲之角的土地視為自己的應得。只是因為英法占據了地中海,意大利的國力才捉襟見肘。
最後,泰勒因將第三國描述為“節奏緩慢”而受到批評。泰勒認為,法國的第三共和國是壹個正在衰落的政權,政治不穩定,黨派分裂,政權更叠頻繁,腐敗嚴重,各種失業、罷工、暴動、人民失望,使得第三共和國處於左右兩派內戰的邊緣。在第三共和國的眾多總理中,只有人民陣線政府的萊昂·布魯姆有好感,認為他在任內進行了社會改革。許多法國歷史學家贊同泰勒的觀點,但他們大多不贊同他對法國政治過於諷刺的描述。
雖然泰勒因為這本書受到了批評,但《二戰起源》仍被視為二戰起源研究的分水嶺。以下是壹些歷史學家對這本書的好評:
指出綏靖政策是受歡迎的政策,是1933後英國外交政策的延續。推翻之前綏靖政策只是少數的觀點,神秘地“劫持”了1968+30年代中期的英國政府,遭到廣大民眾的反對。
合並不是奧地利不情願地進行的,所以奧地利不是受害者。
第壹個把希特勒描述成正常人而不是“瘋子”的歷史學家。
它指出了德國外交政策從1871到1939的連續性,盡管這種連續性仍有爭議。
指出德國和偶然兌換政策是飄忽不定的,進而引發了德國和偶然兌換政策是有計劃的還是因勢利導的爭論。
指出希特勒是壹個機會主義者,導致其他歷史學家反駁說希特勒是壹個“知行合壹”的人,但他通過靈活的手段達到了目的。
在西方學術界,泰勒的書已被列為經典歷史著作之壹。這是因為泰勒的書視野開闊,語言準確,挑戰了幾乎所有已有的想當然的結論。泰勒認為二戰不是希特勒根據“計劃”和“時間表”有預謀策劃的結果;綏靖政策不壹定是愚蠢和懦弱的同義詞;這場戰爭根源於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均勢的更大破壞,是各國政治家在工作中的失誤直接導致的。這本書壹出,學界震動,立刻激起了壹場持續多年的情緒化爭論。
在評論這本書時,《外交事務五十年參考書目》警告讀者:“這是壹本重要的書——機警、憤世嫉俗、編纂精良——但它應該根據它仍然吸引的評論來閱讀。”即便如此,對於西方國家的讀者,我們也應該更加謹慎和挑剔,切不可像吃茶飯的南方人那樣,不加咀嚼和辨別味道就咽下去。
泰勒在學術研究方面非常獨特。他總是在社會政治問題上批評英美政府的現行政策,評論時事,遮遮掩掩,經常發表驚人言論。這些都被矜持的英國大學教授們看在眼裏,視為“知識界的牛虻”。所以,雖然泰勒著述豐富,聲名顯赫,是歐洲外交史上公認的著名人物,並以1965入選英國科學院,但他始終沒有得到教授的頭銜。
“這對阿比西尼亞和國際聯盟是致命的打擊。五十二個國家曾經聯合起來抵抗侵略;他們所做的只是讓海爾·塞拉西在國際聯盟會議上提出申訴,進壹步冒犯意大利。然後他趕走了他,因為他對他的罪行認真對待國際聯盟的盟約。日本和德國退出了國際聯盟;1937 65438+二月意大利緊隨其後。國際聯盟只能通過對周圍發生的事情視而不見來生存。當外部勢力介入西班牙內戰時,西班牙政府訴諸國際聯盟。
起初,國際聯盟理事會答應研究這個問題;然後表示遺憾,同意在日內瓦收藏普拉多博物館(位於馬德裏,擁有世界上最豐富、最全面的西班牙繪畫和其他歐洲畫派的代表作)的畫作。1938年9月,國際聯盟代表大會在捷克危機的緊要關頭召開。它設法度過了會議,卻沒有註意到壹場正在上演的危機。1939年9月,沒人費心通知國聯戰爭爆發了。1939 65438+2月,國聯以入侵芬蘭為由驅逐蘇聯-國聯代表大會,不提德國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以忠實遵守瑞士的中立。1945年,國聯召開最後壹次會議,結束自己,把資產交給聯合國。”——《第五章阿比西尼亞事件和洛迦諾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