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對新法的蘇軾便以“譏訕先朝”的罪名被貶到惠州。同年十月二日,他以寧遠軍節度副使的身份南來,原來他以為粵東的惠州是蠻荒瘴癘之地,誰知下車伊始,壹看山川風物,美不勝收,於是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
蘇東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間,見惠州駐軍無固定營房,雜居市內,對考百姓有幹擾,建議建兵營三百座。他對西湖的建設頗為熱心,為了修築“蘇堤”和“六如亭”,連身上的犀帶也捐獻了,還捐出大內賞賜的錢和黃金,資助道士鄧守安建築東新橋,資助和尚希固建築西新橋和大堤。
更難得的是,他親自與建築民工為伍,巡視施工進度,監督施工開支。因此到西橋竣工之日,他與全城父老***同慶祝,盡情歡宴了三日。他常常月夜遊豐湖,登合江樓、入逍遙堂,過豐樂橋,踏遍西湖山水,遊興是極酣的。他月流連於唐代的泗州塔下,欣賞塔影平湖。
蘇東坡左惠州,也有壹段傷心事,就是他的愛妾王朝雲在這裏病死。朝雲是浙江錢塘人,字子霞,為人聰敏,有見地,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裏的歌姬,不識字,後已粗通文墨,學書。蘇東坡被貶時,姬妾相繼離去,只有她隨東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死時只三十四歲。她死後,蘇東坡與樓霞寺僧葬她於寺旁的松林間。
傳說朝雲死後,蘇東坡每晚仍夢見朝雲回家給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總是濕漉漉的,問她何故,朝雲說因要涉水過湖所致。蘇東坡夢醒後,於是在平湖與豐湖之間構築起壹道新堤,讓朝雲晚上不用涉水回家,這成了蘇堤的來歷。?
蘇東坡在西湖三年,廣泛地接觸了各個階層的群眾。由於他之大得人心,因此,西湖的許多建築物留有紀念他的名字,如蘇公橋(西新橋)、遲蘇寺、東坡亭、東坡祠、蘇堤、甚至東坡肉,東坡扣肉、東坡酒家等。
擴展資料
在惠州居住期間,蘇軾寫就了無數傳世佳篇,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家居俗務,也記寫了惠州的山水風物和人文世情。
所作詩文非常接地氣,題材非常世俗化、生活化,如《食荔枝》、《江月五首》、《記遊松風亭》等。而在侍妾朝雲逝去的日子裏,蘇軾不勝哀傷除寫了《朝雲墓誌銘》、《惠州薦朝雲疏》,還寫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題棲禪院》等許多詩、詞、文章來悼念這位紅顏知己。
《食荔枝》原文: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譯文: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與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詩詞賞析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炙人口,解詩者多以為東坡先生在此贊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贊歌。
蘇東坡因仕途坎坷曾經想避世遁俗,又因戀戀不忘國運民生終於沒能做到歸隱山林。在嶺南時,東坡先生的內心正處於這種出世與入世兩難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正是這種兩難心境的形象描述。
《西江月·梅花》原文: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麽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譯文: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裏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壹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
它的素色面容施鉛粉還怕弄臟,就算雨雪洗去妝色也不會褪去那朱唇樣的紅色。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與梨花有同壹種夢想。
詩詞賞析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
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遊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壹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裏的“曉雲”,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壹首悼亡詞是借詠梅來抒發自己的哀傷之情的,寫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產的梅花,卻能很自然地綰合到朝雲身上來。
上闋的前兩句,贊賞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霧,實質上則是懷念朝雲對自己的深情。下闋的前兩句,結合蘇軾《殢人嬌·贈朝雲》壹詞看,明顯也是寫朝雲。再結合末兩句來看,哀悼朝雲的用意,更加明朗。
百度百科--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