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壹、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壹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壹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壹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裏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誌,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2. 文言文狀語後置的句子有哪些1、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出自:《鴻門宴》。譯文:將軍在河北打仗,我在河南應戰。
分析:“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自:荀子《勸學》。譯文: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3、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出自:荀子《勸學》。譯文: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分析:此句中的“於水”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寒”的前面做狀語。4、具告以事。
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譯文: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訴。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出自:韓愈《師說》。譯文:出生比我早,學習的知識時間本來就比我早。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3. (蘇教版)語文高壹古文全部通假字附帶句子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壹.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願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圖(通“按”,審察、察看) 4、孰: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二、壹詞多義 1、於:①君幸於趙王(介詞,被) ②故燕王欲結於君(連詞,同) 2、負: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②秦貪,負其強(憑借,倚仗) ③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3、以:①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連接兩個動詞,給) ②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介詞,因為) ③以勇氣聞於諸侯(介詞,憑借) ④願以十五城請易璧(介詞,拿,用) 4、見:①徒見欺(介詞,被,受) ②大王見臣列觀(動詞,接見) 5、舍:①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廣成傳舍(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通過、經由) 8.幸:①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則幸得脫(僥幸) 9、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動,延請)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動,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動,掉轉) ④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動,拉開弓) 三、詞類活用 1、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2、完: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無缺) 3、前:乃前曰(名作動,上前) 4、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5、間(jiàn):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6、廷:卒廷見相如(名作狀,在朝堂上) 7、畢、歸:畢禮而歸之(使……完畢、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動,殺)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狀,向西) 10、嚴: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動,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詞使動,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從者衣褐(名作動,穿上) 13、先、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後)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為刎頸之交(動作名,朋友) 16、寬: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形作動,寬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趙王(前壹個使,動詞,派遣) 18、聞:以勇氣聞於諸侯(使……聽聞) 四、古今異義的詞 1、指示:古義:指給人看(請指示王) 今義:上對下的說明 2、約束:古義:條約(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今義:限制使不超出範圍 3、得罪:古義:得到懲處(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 今義:冒犯 4、明年:古義:第二年(明年復攻趙) 今義:“今年”的下壹年 5、前進:古義:上前進獻(於是相如前進缶) 今義:向前行進 6、宣言:古義:揚言((廉頗)宣言曰) 今義:宣告 7、鄙賤:古義:地位低下,見識淺薄(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今義:鄙卑 *** 五、句式歸納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判斷句) 2、藺相如者,趙人也。(判斷句) 3、求人可使報秦者。
(定語後置。=求可使報秦之人) 4、君幸於趙王。
(狀語後置。=君於趙王幸) 5、今君乃亡(於)趙走(於)燕。
(省略句) 6、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傳寶也。
(判斷句) 8、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被動句) 9、得罪於大王(狀語後置。
=於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於諸侯。
(狀語後置。=使不於諸侯辱) 12、請奉盆缶(於)秦王。
(狀語後置。=請於秦王奉盆缶) 13、遂與秦王會(於)澠池。
(省略句) 燭之武退秦師1.通假字(1)行李之往來,***其乏困。(***,同“供”。
供給。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
(2)秦伯說。(說,同“悅”。
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3)失其所與,不知。
(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
2.古今異義詞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壹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
今常為壹詞,尊稱壹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離開。今常用於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行李之往來,***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
今常用於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籃等。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人員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
3.壹詞多義封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封(疆界,名詞)之 (1) 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4)燭之燭(介於姓、名之間的助詞)(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 (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3)以其無禮(鄭國,代同)以 (1)敢以煩執事(拿,介詞) (2)以亂易整(用,介詞)(3)以其無禮(因,介詞)4.詞類活用越國以鄙遠。(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
句意是,越過別國而以遠處地方為自己的邊邑。)既東封鄭。
(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句意是,既然晉國把鄭國作為東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向西面。
句意是:擴展它西面的疆界。)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詞作動。
4. 蘇教版高壹語文必修壹文言文歸納壹、通假字。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曬幹。)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禦風。(馮:同“憑”。)
8、山川相繆。(繆:同“繚”,連結,盤繞。)
9、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10、自余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二、詞類活用。(壹)名詞作動詞。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遊泳)2、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低於)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占)4、順流而東。
(東進)5、臥而夢。(做夢)6、故為之文以誌。
(寫文章)7、外與天際。(交會)(二)名詞作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向南)5、日與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壹(名詞用作狀語,向四面;數詞用作形容詞,相同)(三)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彎曲的弧度)2、吾未見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縈青繚白。(青山,白水)4、自遠而至。
(遠處)5、窮山之高而止。(頂點)(四)形容詞做動詞。
1、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2、窮回溪。
(走到盡頭)3、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五)使動用法。
1、舞幽壑之潛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婦。
(使……哭泣)(六)意動用法。1、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2、而恥學於師。
(以……為恥。)。
3、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4、侶魚蝦而友糜鹿。(以……為侶,以……為友。)
5、始指異之。(以……為異。)
三、古今異義。1、輮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 今義:認為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4、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壹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壹定 今義:不需要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7、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8、今之眾人。
古義:壹般人 今義:許多人9、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小學教育的階段10、徘徊於鬥牛之間。
古義: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壹種遊戲方式11、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氣之壹12、淩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13、於是飲酒樂甚。 古義:在這個(時候) 今義:表示後壹事緊接著前壹事14、然後知是山之特立。
古義:這樣之後今義:表示壹件事情之後接著又發生另壹件事情15、頹然就醉。 古義:倒塌,文中指身子傾倒的樣子; 今義:精神萎靡不振16、遊於是乎始。
古義:從此 今義:表示壹件事情之後接著又發生另壹件事情四、虛詞歸納(壹)而1、連詞,表轉折。⑴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冰,水為之而寒於水。⑶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⑷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⑸惑而不從師。
⑹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⑻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⑾而不知其所窮。
⑿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⒀小學而大遺。
2、連詞,表修飾。⑴吾嘗終日而思矣。
⑵吾嘗跂而望矣。⑶登高而招。
⑷順風而呼。⑸則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⑺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遊。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連詞,表遞進。⑴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⑵則知明而行無過矣。4、連詞,表並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⑵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⑶侶魚蝦而友麋鹿。5、連詞,表承接。
⑴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從而師之。⑷擇師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問客曰。⑹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⑺臥而夢。⑻覺而起,起而歸。
⑼自遠而至。6、連詞,表因果。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7、連詞,表條件。 窮山之高而止。
8、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如是而已。
(二) 焉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於之,從這裏)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兼詞,於之,從這裏)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三)之1、代詞。
⑴青,取之於藍。(代靛青)⑵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識、道理等)⑷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指代童子)⑸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⑹郯子之徒。
(代詞,這)⑺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⑻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代詞,它)⑼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⑽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代詞,它們)⑾始指異之。(代詞,它,指西山)⑿故為之文以誌。
(代詞,它,指宴遊西山這件事)⒀聖人之所以為聖。(。
5. 蘇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詞類活用整理哪裏找文言文的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
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之時要參照現代漢語的壹般用法推斷。具體而言,它包括: 1. 名詞作狀語。
2. 名詞作動詞。 3. 名詞意動用法。
4. 名詞使動用法。 5. 動詞作名詞。
6. 動詞使動用法。 7. 動詞為動用法。
8. 形容詞作名詞。 9. 形容詞作動詞。
10. 形容詞使動用法。 11. 形容詞意動用法。
12. 數詞活用。 壹. 名詞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中名詞壹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狀語的,有些名詞在文言文中卻經常用做狀語,在句中起修飾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趨於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壹天天、壹月月”,合起來引申為“慢慢、逐漸”。 ①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雲、.響、景:像雲彩、回聲、影子壹樣 ②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二. 名詞用作動詞 現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常出現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活用以後,名詞變成相關的動詞的意思。
如:“始見中原氣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 籍吏民,封府庫 籍:登記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水:遊泳三. 名詞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賓語之後,表示使賓語怎麽樣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詞的使動用,“使……臣服”的意思。 ①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長肉 ② 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 王:讓……做王四. 名詞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後,表示主語把賓語當作是什麽。
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就是“以……為老師”的意思。 ① 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意動用法,把……當作賓客。
②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鑒:意動用法,以……為鑒五. 動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
①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出、入: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②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收藏、經營的金玉珍珠 六. 動詞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表示主語使後面的賓語發出這個動作,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 外連橫而鬥諸侯 鬥:讓……爭鬥 ② 李牧連卻之 卻:使……退卻 ③ 中軍置酒飲歸客 飲:使……飲酒七. 動詞為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表示主語為了賓語而發出這個動作。
如:“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中的“哀”,就是“為……哀憐”之意。 ①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死:為……而死 ② 秦不哀吾之喪而伐吾同姓 哀:為……哀悼八. 形容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當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將軍身披堅執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 ①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紅:綠葉、紅花。
②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高:高處九. 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展。如:“其好遊者不能窮也”中的“窮”,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① 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美:贊美 ②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也 多:推崇,贊許十. 形容詞使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征於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就是“使……變綠”的意思。
①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弱:使……削弱 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十壹. 形容詞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認為……小的意思。
① 漁人甚異之 異:認為……奇異 ② 予怪而問之 怪:認為……奇怪十二. 數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名詞) 在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量的事物。如:“六王畢,四海壹”中的“壹”,就是統壹的意思。
①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貳:背離 ② 蚓無爪牙之利……用心壹也 壹:專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