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蘇聯B4榴彈炮

蘇聯B4榴彈炮

蘇聯B4榴彈炮

1945年4月,納粹德國最後的掙紮——柏林戰役開始,蘇聯調集百萬大軍攻城。在進攻前,蘇軍空軍和炮兵轟炸了柏林整整5天,把柏林城炸成了廢墟。

蘇軍艱難地打入柏林市中心後,納粹黨衛隊依靠加固過的國會大廈反擊蘇軍,面對厚厚的水泥墻,蘇軍坦克和工兵無計可施。

最後,朱可夫下令把壹種大殺器開到前線,轟塌了國會大廈城墻,把德軍士兵震死在墻裏,才讓蘇軍成功殺進樓裏。

這種大殺器,就是蘇軍在二戰中的攻城之王——B-4重型榴彈炮。

說起B-4重型榴彈炮,很多人還感到陌生,但是提起它的外號“斯大林之錘”,可能很多人都聽過。

作為二戰時期蘇軍的頂級重炮,“斯大林之錘”幫助蘇軍從伏爾加河打到柏林,壹路上無堅不摧,是蘇軍步兵的守護者。

正是因為有它的存在,蘇軍步兵才不用扛著炸藥包去換那些重型水泥要塞。

在柏林之戰裏,90門B-4重型榴彈炮給德國帶來最後的制裁,在國會大廈掩體中瑟瑟發抖的德軍以為不露頭就能保命,最後卻被203mm的炮彈給震死在工事裏。

那麽,B-4重型榴彈炮究竟是如何誕生的?這種武器在二戰裏表現如何?

如此強大的攻堅利器,在二戰結束後為什麽被拋棄了?

壹、B-4榴彈炮,差點流產的攻城神器

壹戰結束後,歐洲人又開始進行軍備競賽,繼續研究火炮。由於過於粗大的火炮實在太笨重,各國都開始放棄,最後壹直把火炮的口徑削弱到200mm上下。

當時新生的蘇聯剛剛結束了內戰,在和“白軍”以及“帝國主義幹涉軍”的戰爭中,紅軍迅速成長,成為壹支強大的人民軍隊。

紅軍的幹部們都是從戰場上鍛煉出來的,其中騎兵和炮兵是紅軍招牌兵種,騎兵對裝備的需求較弱,主要研究戰術,而紅軍炮兵則需要高性能的火炮。

1926年,紅軍炮兵總局開始研究新型火炮,為未來20年的紅軍打造主戰武器。

當時,203mm大炮是歐洲的主流攻堅炮口徑,炮兵總局認為這種武器還會在戰爭裏派上用場,於是下令彼爾姆兵工廠著手設計建造。

重型火炮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太過笨重而不方便部署,壹戰時參戰國炮兵團都有配屬的“挽馬團”,成百上千匹馬拉著火炮移動,壹旦遇到下雨或者敵襲,整個場面混亂不堪。

蘇聯的設計師們考慮到這個情況,給新型的火炮裝上了坦克履帶,越野能力更強,未來還能升級成自行炮,方便隨時部署。

1927年,彼爾姆兵工廠設計的裝履帶的攻堅火炮,“代號15172”出爐。

雖然當時材料問題和設計細節還沒決定,但該設計還是得到紅軍炮兵局的認可,於1928年開始進廠推進制造。

可就在這時,蘇聯時任的炮兵司令,後來的蘇軍元帥格裏戈裏·伊萬諾維奇·庫利克卻叫停了這個項目。

庫利克可不是路人甲,他外號叫“察裏津炮王”,是蘇聯炮兵的精神領袖。

庫利克叫停203mm攻堅炮的設計有自己的理由,他認為蘇聯的現狀以及國內的地理情況完全不適合機械化部隊,什麽坦克集群啊,履帶重炮啊都是雞肋,笨重而低效。

至於所謂的攻堅任務,讓飛機來完成不行嗎?

他主張蘇聯要因地制宜,用小口徑的靈活火炮擔任主力,因此他大力提倡152mm火炮,火力強又輕巧,壹次整幾十上百門齊放,誰都頂不住。

但好在這攻堅炮得到了斯大林同誌的堅持,軍事思想比較樸實的慈父同誌相信大口徑火炮的未來。

於是乎在接下來3年裏,蘇聯軍工設計師對“15172”進行了研究和改動,在1930年拿出了樣板,1931年開始少量列裝部隊。

二、斯大林之錘的哲學:壹力降十會

在30年代,英、美、德、蘇等國都在研究203mm榴彈炮,美國有M115榴彈炮,英國有M1917榴彈炮,德國則直接把SK C/34 203mm艦炮搬到了火車上。

而1931年蘇聯列裝的這種203mm火炮,就是後來威震歐洲的B-4重型榴彈炮。

該炮的整體重量達到15噸以上,線膛炮管長達5米,重5噸。該炮的炮彈居然重達100多公斤,人力無法扛動,只能用壹臺起重機裝填。

壹門B-4需要15人的炮兵班操縱,最遠能把壹顆炮彈發射到17公裏外,射速最快達到每分鐘1發。

在1933年,紅軍還拿出了壹種裝發動機的自行B-4,但重量超過了26噸,後來只好又改回了無動力版。

B-4重型榴彈炮不僅重,而且造價非常昂貴,所以制造出來後遲遲沒有下放到壹線,只是在紅軍閱兵式上出來溜溜。

甚至在當時,B-4重炮也遭到部隊的懷疑,很多人認為這種武器華而不實,是為了取悅領袖而誕生的怪物。

但很快,1939年的蘇芬戰爭證明了B-4重炮的價值。

芬蘭本是沙俄的壹部分,1917年壹戰時趁著沙俄內亂而獨立,獨立後的芬蘭對蘇俄政府非常提防,在東南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了軍事設施作為防禦。

早前,俄國的首都彼得格勒就在芬蘭的邊境上,蘇俄為了安全,選擇遷都莫斯科。

蘇聯雖然遷走了首都,但後來還是覺得卡累利阿地峽地區離列寧格勒太近,沒有安全感。

於是乎在1939年,蘇軍進攻芬蘭,對卡累利阿地峽展開爭奪。

可蘇軍剛越過國境線,就在“曼納海姆防線”被芬蘭人擋住,這條防線前後修建了20年,遍布水泥碉堡群,易守難攻。

加上當地地形破碎,湖泊森林密布,繞行很困難,蘇軍只能正面強攻。

蘇軍的坦克、火炮對“曼納海姆防線”狂轟濫炸,但是這些半地堡式水泥墩子在120mm、155mm的火炮轟炸下幾乎毫發無損,蘇軍反而因為芬軍的偷襲、夜襲傷亡慘重。

最後鐵木辛哥調來了B-4重型榴彈炮,這種勢大力沈的武器給蘇軍和芬軍都上了壹課。

當時,B-4重型榴彈炮來到前線,裝上高爆彈,壹兩發炮彈就能炸毀芬軍的碉堡,哪怕是沒有徹底炸毀,炮彈爆炸的巨大震蕩波也能殺死裏面的守軍。

在上百門B-4來到前線兩天後,蘇軍很快發現工事裏的槍炮全部啞火了,芬軍因為畏懼巨炮而撤退。

1940年1月,蘇軍越過“曼納海姆防線”高歌猛進,2個月後,芬蘭投降。此戰蘇聯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靠著B-4重炮的雄威,還是笑到了最後。

自此,B-4重炮被蘇軍重視了起來,列寧格勒的武器工廠開始以每月5-10門的速度生產這種炮。

但是短短壹年後,蘇聯就面臨又壹挑戰。

1941年夏天,德國入侵蘇聯,在戰爭的第壹年裏,蘇軍作戰不力,丟掉了東部大量的國土,損失了400多萬士兵。

B-4重炮則被前線炮兵拆卸後裝箱運往後方,此後的兩年都鮮有發揮的空間。

德軍對蘇聯的進攻在1942年底前都順風順水,直到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蘇聯才投入反攻。

1943年夏天,蘇軍從伏爾加河推進到庫爾斯克,在這場大會戰中,蘇軍以絕對的人數優勢和武器優勢打敗德軍,隨後開始逆轉戰爭局勢。

在烏克蘭東部和白俄羅斯,蘇軍開始和德軍爭奪城市、工廠、村莊,這時候的德軍還不是後來強征來的烏合之眾,而是在東線鏖戰兩年的精銳,戰鬥力非常強悍。

德軍在各個城市修建工事和蘇軍巷戰,壹個城市常常易手多次還沒結果。

從這時開始,蘇聯的B-4重炮再次派上了用場,這種火炮只要觀瞄準確,裝載高爆彈時壹發炮彈就能炸毀碉堡。

德軍士兵對這種武器苦不堪言,後來德國人從望遠鏡裏看到卡車拉著B-4來到前線,後方就開始準備撤退。等炮擊結束,蘇軍進城後再巷戰。

到了1944年後,德軍補充來的新兵鬥誌盡喪,往往看到B-4後棄城而逃。

也在這壹時期,“斯大林之錘”的外號不脛而走,整個東線德軍都不想見到這種武器。

三、重炮末路:大有大的好處,但也有難處

整個二戰裏,蘇聯***生產了幾百門B-4,柏林戰役裏“斯大林之錘”執行攻堅任務,上百門B-4四處噴吐復仇的彈丸,把廢墟炸垮,將德軍活埋。

可二戰結束後,B-4失去了用武之地,被大量封存起來。

戰後,美國和蘇聯進入冷戰,兩國曾在短期內繼續擴大炮口,50年代美蘇推出了戰後第壹代重型自行火炮。

美國的M65自行火炮口徑280mm,蘇聯的2B1“奧丁河”則更誇張,口徑達到420mm,而這兩種武器生產只有壹個目的——發射核炮彈。

美蘇真的在冷戰初期想過發射核炮彈,也真的拿出了小型核炮彈做實驗。

這些重型大炮昂貴、笨重、而且易損耗,例如壹臺“奧丁河”約55噸重,炮管長20米,超過5層樓的高度,運輸是個大問題,在城市轉彎都困難。

而且核炮彈的危險性太大,發射車的安全無法保證,後來被放棄。

當時的導彈技術正在突飛猛進,和這些巨大笨重的大炮相比,導彈更小、更快、威力更大,很快美蘇都停產了超大口徑的重炮,專心研究導彈。

在20世紀中期,大口徑火炮也基本退出了現役,各國的主流火炮在120mm到155mm之間。

因為火藥技術的進步,這些口徑的火炮射程和殺傷力都大大提高,在靈活性和殺傷力、射速、損耗之間完美平衡。

不過壹向熱愛“巨炮”的蘇聯人還是保留了“攻堅炮”的獨苗,蘇聯“郁金香”2S4自行迫擊炮有240mm的口徑,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攻堅武器,俄羅斯軍隊還在用。

在如今的俄烏戰爭裏,“郁金香”也在攻堅作戰裏發揮發熱,據說壹發高爆彈就能讓敵人喪失戰鬥力,有當年“斯大林之錘”的影子。

  • 上一篇:耳機文案怎麽寫
  • 下一篇:葵花籽的功效、作用與禁忌,葵花籽的功效與危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