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安國寺,看到大門緊鎖,非常失落。畢竟我跑了幾百裏路就是為了看寺廟。但看到山門周圍的環境,我很快調整了心態,因為山門上的石雕足夠我興奮壹陣子了。
寺前豎立的“國寶”碑,短短幾年間已失去了所有的顏色和字跡。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增加簡潔的感覺故意這樣做的。
山門前有壹對石獅,東邊的獅子在滾繡球,壹看就是公獅。西部的獅子正在哺育幼獅。乍壹看像是壹個含辛茹苦的母親。兩只獅子的顏色也有很大不同,東邊的公獅是青灰色,保存完好。另壹方面,西部的母獅是紅棕色的,臉上有外傷。
山門是單檐硬頂建築,正門在中間,耳門在兩邊。正門上方的屋頂有明顯的翻新痕跡。“安國寺”的牌匾,從顏色上來說,這幾年又掛了壹次。
新牌匾後,飛檐上方有壹塊嵌於石磚的石匾,上書“湘雲傑才”,寓意吉祥,刻於清代嘉慶年間。
中間的門是正門,也叫“空門”。壹般有未了之事的人盡量不要去。大門是木制的,商店的頂部是動物的形狀。門環剛好穿過動物的鼻子中間。
正門兩側有兩個磚雕圖案,分別雕有麒麟、鹿、鳳、鶴。它們雕刻精美,引人入勝。
西耳門前有兩塊抱鼓石,是我在安國寺見過的唯壹壹對抱鼓石。好像已經好幾年了。也許我有壹種“佛教的宿命”。就在我要離開的時候,臨時養老院的阿姨從村裏緩緩走來,為我打開了壹扇“佛門”,讓我可以繼續領略安國寺的滄桑。
姑姑開了東耳門,所以進去第壹眼看到的就是這座古建築。我姑姑說是“鐘鼓樓”,我真的是她說了才知道的。她講完後,我立刻判斷出是鐘樓,因為晨鐘暮鼓響,而這座樓又在太陽從東方升起的地方,所以無疑是鐘樓。
鐘樓前有壹對石獅子。它們雖小,飽經風霜,但在形式和精神上依然存在,仿佛能洞察歷史滄桑。
廟裏散落著很多石碑。我阿姨說,以前到處都是,占地方太多,所以都被清理出去了。這讓那些以石碑為寶的地方感到尷尬。
整個安國寺沿中軸線從入口開始,總* * *是四個院落。這第壹個大廳是鐘樓東部的天王殿。裏面供奉的主佛是彌勒佛。上面的屋頂是硬頂,也翻新過。天王廟後墻上嵌有壹塊石碑。雖已殘破,但“大明嘉靖”四個字清晰可辨,用以記載捐修功德。
安國寺又被稱為“劉力寺”,它的名字來自這個第二庭院的主要大廳“大雄寶殿”。綠色琉璃瓦遮頂,飛檐走壁,百獸套裝相當精致,可惜沒有長焦,無法達到效果。此殿為山頂單檐歇息建築,建築水平為全寺最高。
大雄寶殿朱門之上有木雕,寶殿前後遍布磚雕。雕刻精美,象征著美麗。
三院主體建築為“童淵寶殿”,殿內“大師”為觀音菩薩,殿前左右兩側有高浮雕,用玻璃罩釘牢。
第四個庭院被壹堵火墻隔開,這是安國寺最精彩的部分。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壁各有壹對大磚雕,中間有壹座經樓。
東南面雕刻的是壹幅龍的圖畫,上面覆蓋著雲紋。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麽這條龍在當時是雕在墻的中間,而不是像其他三面那樣把整面墻都遮住。
西南方刻的是壹幅獨角獸的圖畫,只見它飛著,把頭轉向後方。可能是陽光照射少的原因吧。這件磚雕保存得最好。
中間是寺廟門樓。聽說還能漲。以前是用來藏經的,相當於“藏經樓”。從上到下,沒有壹處不是雕琢的。南面的門樓雕有龍虎五瑞圖,雕刻精美,令人印象深刻。
穿過寺樓通往庭院的走廊裏還嵌著壹塊石碑,是明代隆慶四年寫的關於重修瑞雲山安國寺火墻的詩句。只有從這塊石碑上,人們才知道這堵墻叫做火墻。
寺廟從門樓北面穿過,充滿了復雜的美。頂部重檐被樹木遮擋,下方石飛檐高懸,木拱門排列有序。磚雕部分更是錯落有致,栩栩如生。
西北的火墻雕象和西南的很像,也是麒麟的背影。不同的是,它呈現的是跪姿。
東北的火壁雕受損最嚴重,很多細節缺失,但不太好猜測雕出來的獸是麒麟還是別的什麽。
院內第四座建築是“毗盧殿”,供奉著達摩佛“毗盧真納佛”。硬頂建築的屋頂看起來和前面的“天王殿”、“童淵殿”幾乎壹樣,是現代古建築修繕的痛點。古人修心,所以修得越虔誠越好。現在只要修得像古建築壹樣,都是壹樣的。
毗盧殿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它的木雕,從鬥拱到雀替再到朱門,都是在木頭上開花,顯示出極高的雕刻程度。
當然,毗盧殿的石柱上也有很多可看的,尤其是須彌山的柱基上,擔子角上雕刻著“小心思”,十分賞心悅目。
阿姨家有事,在安國寺呆了不到壹個小時,舍不得走。中間有壹個疑問,就是在寺裏沒有看到主持寺廟工作的和尚,也問過醫院的阿姨。她說有壹個,但是我不確定去哪裏。突然覺得這深山古寺有說不出的淒涼。如果沒有良好的交通條件,這裏註定是熙熙攘攘的,但六凈不是佛教應該追求的嗎?
三門峽博物館,尋找失落的陜州,有多少三門峽人還記得?
三門峽郭博物館,河南最值得壹看的博物館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