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
7月24日下午,驕陽似火。在重慶市文化委員會的協調安排下,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調研員李盤陪同蘇州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趙剛、副院長錢錦華等9名研修回訪組成員到榮昌進行回訪。
經過2個小時的車程,他們到達了榮昌陶安博物館,榮昌區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張會文等當地文化工作者接待了工作組,並詳細介紹了榮昌陶器的歷史和現狀。“榮昌陶”壹般指重慶榮昌出產的陶器,但主要集中在安府街(古稱磁窯)壹帶,藝術價值高,文化內涵深厚,所以“安陶”本質上代表的是榮昌陶。安福的粘土儲量非常豐富。有壹條粘土礦物帶,長15km,寬2.5-4.5km,粘土總儲量70.48m噸,平均厚度1.2m,比重2.65t/m3。泥的顏色是紅色和白色的。泥漿質地細膩,可塑性強,含水率和燒失量低,埋藏淺,地層穩定,易於開采。如此豐富的粘土資源為安福陶瓷產業的繁榮準備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早在漢代,榮昌陶器就已經大規模生產。1998年,重慶文物考古人員在劉佳拱橋兩平方公裏範圍內發現了壹批古窯址,經鑒定為宋代榮昌陶窯遺址,距今800-1000年。2005年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量的宋陶和元陶,有燈、碗、盤、碟等。同時在原安福陶廠附近發現明清隆堯遺址6處,臺階窯、平窯遺址18處。千百年來,當地壹直流傳著“山前有礦,山後有礦,中窯燒陶鍋碗瓢盆”,“金竹山、瓦子灘、何世禮床陶片,窯火起半邊天,窯主大呼”。它生動地描繪了劉佳拱橋周圍燒窯制陶的盛況。當時陶器的生產不僅規模大,而且工藝精湛。主要陶器產品有龍形陶燈、明罐、孔雀藍釉花壇和青花瓷碗。悠久的生產歷史賦予榮昌陶器更多的文化底蘊。榮昌區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廣西欽州倪星陶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陶,與江蘇宜興市、廣東佛山市並稱為三陶鬥。
榮昌陶瓷壹直以生產日用陶瓷、包裝陶瓷、工藝美術陶瓷和園林建築陶瓷為主。由於榮昌陶土具有很強的粘性和可塑性,燒制出來的容器具有不滲漏、保存性好的特點,人們給了榮昌陶“薄如紙、明如鏡、甜如聲”的評價。榮昌陶土特別好,富含微量元素,被譽為“土精”;榮昌泥料自然分為紅泥和白泥,兩種泥料可以相互交融,形成紅白相間的花紋,這是別處所沒有的;與其他不能上釉的陶器不同,榮昌陶器是可以上釉的,其精美的做工更是難能可貴;其獨特的雕刻手法也是獨壹無二的。70年代,制作精美的榮昌陶安曾經輝煌過。作為“國禮”贈送給世界各國政要,並代表中國著名工藝品在日本、錫蘭、智利、巴西等國展出。產品遠銷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國有大廠安福陶廠在上世紀末短短幾年間悄然衰落,大批老工人流失。隨著國有企業的退出,陶安市場近年來就像壹盤散沙。由於創新能力不足,品相不佳,資金嚴重不足,幾乎成了泡菜壇和土陶瓶的專用名詞,在市場影響力上早已無法與其他三大名陶相提並論。與其他陶豆相比,在技術開發與創新、市場開拓與推廣方面遠遠落後於其他陶豆。
近年來,重慶市文化委員會非常重視榮昌陶瓷的發展,出於“恢復陶安下滑的市場競爭力,也能給企業帶來豐厚回報”和“與其花巨資發展名牌,不如振興壹個有深刻內涵的老品牌”的理念。榮昌區投資700多萬元,在榮昌區安福鎮建設了壹座占地27畝,集文物收藏、科技教育、觀光遊覽、文化鑒賞為壹體的陶豆博物館。有漢、宋、明、清、民國時期的精品陶器2000多件。博物館的參觀讓我們對榮昌陶藝的前世有了壹個整體的了解,但同時也意識到榮昌陶藝的輝煌似乎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創新的作品和有設計感的生活用品並不多。但值得欣慰的是,榮昌陶瓷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集聚的良好局面,很多國營工廠的老工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帶徒弟,從事生產。目前員工近4000人,其中相當壹部分是年輕人。去年總產值達到30億元。
參觀完博物館後,工作組前往政府集中規劃的陶瓷創業園。目前,整個創業園已入駐40余家品牌手工陶瓷作坊,政府提供免費服務生活,建設公共窯爐作坊。學生羅莎和郭祖言的工作室是家族經營的,工作室不僅可以賣成品還可以做陶藝的地方。兩個學生的父母都在車間手工制作。雖然都是90後,但大學畢業後,他們都選擇了繼承家族的手藝,以榮昌陶藝為終身事業。在回訪中,同學們展示了自己培訓後的新作和產品,表示在蘇州學習開闊了眼界,開闊了眼界。回來後,他們開始創作更能體現現代生活的陶瓷咖啡、飲茶器具,如咖啡杯、速溶沖泡等。參觀工作組對同學們的作品進行了點評,現場解答了關於市場營銷等相關問題,並對今後的研發工作寄予了期望。希望同學們能走出榮昌,到景德鎮、宜興、龍泉、德化等陶瓷產區進行詳細調研,了解市場行情和行業發展趨勢。同時,工作組向榮昌文化委領導提出,在合適的時機,可以向文化部非遺司提出申請,為從事榮昌陶瓷行業的骨幹技術人員舉辦壹次針對性很強的研討會,以提高榮昌陶瓷的整體設計能力,更好地服務現代生活,促進榮昌陶瓷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