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被現實打磨,變圓了卻不快樂。巨大的生活壓力壓彎了我們的腰,本該挺直而堅挺的腰。開始沒完沒了的抱怨,抱怨不講理的甲方,抱怨過高的房貸車貸,每天都在自怨自艾,活得像行屍走肉,這樣的生活就像壹潭死水。
人生就應該是這樣的嗎?不,不是。回顧歷史,有很多人的生活比我們艱難,但他們可以壹笑置之。
江洋先生的生活並不順利。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她過得比我們還特別艱難,卻能掉以輕心。
在抗日戰爭期間,江洋不僅不得不接受母親已經去世並且再也不會見面的事實,而且還要照顧年邁體弱的父親。戰爭期間,全家為了避難擠在壹起。所以江洋壹家三口只能擠在壹個小亭子裏。這麽小的世界,放壹個櫃子,壹個小桌子,壹張床就夠了。
盡管江洋和錢鐘書有很多工作,他們的家庭仍然很貧困。在日本占領的上海,米店賣的米被日軍摻了很多沙子;面粉也是黑色的,夾雜著雜質和麩皮。
如果是普通人,我已經覺得生活沒有希望了。擁擠的生活環境,混亂的社會,壹日三餐都無法保證,甚至連生存都受到威脅。
然而,江洋和錢鐘書卻在這場戰爭中泰然自若。錢鐘書的《談藝錄》和江洋的劇本都是在那個時候完成的。
貧窮和疾病經常相伴而生。當時家裏有壹個勞力生病了,壹年肯定要生病壹次。每次都來勢洶洶,病情往往持續壹個多月。當時為了給錢鐘書治病,請了上海知名的中醫和西醫來看病。買藥看病花了不少積蓄,這些藥都無效。
家裏沒有出路,錢鐘書的病也治不好,於是江洋自己學著當了醫生。怎麽看病,吃什麽藥,根據病情認真看處方。但沒想到這麽“臟”的醫生居然能看到效果。
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無奈需要我們學會接受。改變能改變的,承認不能改變的,盡力從細微處做出努力。
當時全國有壹個反“三反”運動,就是“反腐、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綽號叫“脫褲子、割尾巴”,但這些在高校裏叫“洗澡”。
不幸的是,江洋也被邀請去“洗澡”。即使知道自己被人詆毀,但還是被大家排擠,像避瘟疫壹樣躲著她。
這壹堆莫須有的罪名,怎麽能放到壹個無辜的女人身上?普通女性被貼上了標簽,可能有過自殺的念頭並付諸行動。然而,江洋似乎什麽也沒發生。她覺得自己問心無愧。當她回到家,她仍然讀她的書,應該吃飯和睡覺。第二天早上,我還是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歡天喜地的去逛街。
外界的評論不在她的掌控之中。書中的小世界,是她可以自由飛翔的另壹個世界。
20世紀50年代,江洋和錢鐘書都被分配到文學研究所的外語系。錢鐘書在外語系如魚得水,過著安逸的生活,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然而,江洋在這個部門被排斥和忽視。當時錢鐘書覺得對她不公平,氣憤地說:“從今以後,妳永遠是初三!”"
但在江洋看來,被排除在外是壹件壞事。這樣她才能保持初心,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把小說翻譯好。
世間的壹切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樣她就能跳出事件本身,更好地看清真相,而不會被幻想所迷惑。
願意坐冷板凳,坐在自己的知識上。因此,江洋當時翻譯的法國小說《吉爾·布拉斯》在《世界文學》上發表,不僅在年終大會上受到主編的稱贊,而且壹經出版就受到讀者的歡迎。
苦難其實並不容易。沒有人生來就喜歡在苦罐子裏長大。江洋能走得穩,不受風吹草動,但她保持著壹顆對學習的赤子之心,那對知識的渴望和那袋書是她獨特而豐富的世界。
最痛的傷,最苦的淚,大概就是老公和女兒相繼離自己而去。
錢媛生病的時候是絕癥,沒有告訴媽媽,因為她知道江洋知道她不僅要照顧病重的父親,還要照顧自己,她擔心受到驚嚇。直到醫院下達錢媛病危通知書,楊江才知道女兒沒救了。
白發人送黑發人,失去女兒的痛苦比生孩子還要痛苦百倍,痛在心裏。就算心裏糾結,也要輕輕軟軟的跟女兒告別:“安心睡吧。我和父親祝妳睡個好覺。”女兒走了,“從此老母親傷心欲絕,明月之下,長青樹。”
江洋既要考慮如何把女兒去世的消息告訴錢鐘書,又要怕他難以接受,加重病情。錢鐘書得知女兒走了的消息後,什麽也沒說,只是緊緊地握著江洋的手,手心發燙。
1998年底,錢鐘書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快不行了。立刻通知江洋。當江洋來到錢鐘書的床前時,他迫不及待地閉上了眼睛。江洋握著他漸漸冰冷的手,在他耳邊輕聲說:“別擔心,我在這裏!”
清理錢鐘書的遺物是江洋另壹個心痛的地方。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都離開了我,想抓住他們,可我抓不到,留下壹個空蕩蕩的小屋。過去的歡聲笑語只存在於我的記憶裏。江洋想逃跑,但她不能。
她說,“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可逃到哪裏去呢?”根本逃不掉。我必須留在這個世界上,清理現場,履行我的職責。"
錢鐘書生前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讀書筆記和文物,全家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她打理。錢鐘書的筆記太多了。憑著自己對他的理解,江洋壹點壹點地找回了筆記,壹條壹條地匯編成冊。錢鐘書手稿的出版為文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江洋說:“60年前錢鐘書跟我說,他誌向不大,希望壹生致力於學問。”在過去的六十年裏,他寫了幾本書。這壹集收錄了他的主要作品。從自己的“低誌”來看,錢鐘書集只能算是壹個微薄的貢獻。我希望他壹生的謙遜和努力能得到尊重。"
後來,江洋先生寫了《我們仨》,回憶壹家三口相處的時光。即使受了傷,他也想寫壹個家,壹個女兒陪他。他還創作了《行走在生命的邊緣》,告訴世人,人生要有不懈的追求,要懂得生死的價值。
有些痛苦妳可能永遠不會忘記。回憶過去,即使開心,也是不堪回首。有時候,躲在書裏,暫時忘記自己,忘記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即使很痛,我還是站直了身子,耐心地整理著令人心碎的手稿。我所有的舉動都怕讓愛人失望。
我壹直喜歡江洋先生,我喜歡她傳達給我們的人生真諦,讓我們在風雨中奮進。她教導我們,人要有信仰,對生活要有正確的認識。人的壹生,總會或多或少的有所成就。放寬心態,不必追求巨富巨富。有了壹點點成就,我們的生活就會很高興妳來了。